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章明

ZHANG Ming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士、碩士、博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系主任、教授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學術部主任


張姿


ZHANG Zi


1969年出生

1987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士、碩士)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2015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建一等獎


2015年教育部新優秀工程勘察獎建築工程類一等獎


201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銀獎

2014年WA中國建築獎城市貢獻獎佳作獎


2014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金獎及銀獎


2013年中國建築設計獎(建築創作)金獎及銀獎


2011年教育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優秀建築工程設計一等獎

一直對母校同濟南北樓前的法國梧桐心存依戀,那些襯著厚實紅磚背景的樣貌,是最能觸發場所記憶的片斷了。它也是最接近我們理想校園的樣貌:類似於歷經漫長歲月漸漸豐滿起來的森林。樹齡不同、樹種不同的樹密集地依偎在一起,充滿綿延飽滿的原生力量。在這種密集的樹的間隙中穿行,能同時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深刻影響力。母校同濟的風格有些類似於「散文」, 看似結構鬆散、疏放不拘,卻於見聞感悟中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當時我們並未意識到這種風格在多年之後直接契合了我們對設計的理解。我們開始嘗試以散文體來寫就建築文章,從類似於網格化的控制體系以及整合全局的秩序中脫身出來,從局部的略帶鬆散的關係開始入手。這種理解更接近於我們整個設計觀的一種外顯的方式,這也是我們對習以為常的模式化的建築觀的反思。


事實上,在過去的近10年的光景中,我們一直搖擺在控制與擺脫控制之間。既有的理想建築範式帶給我們專業安全感的同時,又使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它的掣肘。我們開始注意到建築中那些更為本源的東西。它不是出於既定的邏輯秩序或預設的場景,而是一個自發生成的、可以探索與挖掘的豐厚積層。我們隱約意識到沉潛於建築制度下的詩學源頭:它是一個通過深入挖掘和層層剝離得到自我認證的過程,是一個可以包容不同個體及其存在方式的場所,是一個允許不斷校正與自我平衡的體系,同時也是規避既有模式與尋求更廣泛可能性的探索。


建築作為一種關係而存在,是我們對場所的理解中最核心的註解。將關係明顯地前置於本體之上, 使我們已經開始習慣於不再預設場景,而是在既有的場景中搜尋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預設關係讓位於可能關係的主張。看似不相干的局部,由於各自的生長理由被聚在一起,由於連接方式的不同而出乎意料地充滿變數。而「游目」與「觀想」的主張則以漫遊的方式開拓出瀰漫性的探尋通道。以移動體驗為導向的敘事方式取代了以往圍繞建築為中心鋪展的框架與描述。明確的意圖開始消隱,取而代之的是「讓它自由地發生」的期待。明顯的主導全局的規則開始淡出,相反,放棄整合的彌散性思維浮現出來。建築的性質在場所中生成,變換,成長,衰落,再生,這才是建築存在的真正的自由方式。


這種主張在現實的語境下註定沉浮難料。其實這也正是建築設計的魅力所在——出乎意料地充滿變數。建築與寫作一樣,合宜的時間、合宜的地點、合宜的心境,缺一則不成文章。不管怎樣,如若能以自己喜歡的散文體來寫作,便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公共教學樓和綜合實驗樓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上海鞋釘廠改建項目——原作設計工作室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上海市延安中路816號改擴建項目——解放日報社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張斌


ZHANG Bin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士、碩士)


致正建築工作室創始合伙人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張斌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


周蔚


ZHOU Wei


1972年出生


1991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士)


致正建築工作室創始合伙人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張斌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2015年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一等獎


2013年中國勘察設計建築工程一等獎


2009年教育部優秀勘查設計建築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6年第六屆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


2004年WA中國建築獎佳作獎


我們在同濟求學的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正是整個中國建築界重新打開大門後,試圖在紛繁多樣的信息引進中建立點什麼的時候,相對嚴謹的既有教學模式與各種新的信息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使得師生之間產生了一種相對開放、鼓勵嘗試的氛圍。印象比較深的是3段時期。一是二年級黃仁先生帶的圖書館設計,黃先生在堅持同濟特色的基礎教學要求的同時十分鼓勵學生的大膽嘗試,讓我在經歷了枯燥的鴨嘴筆和渲染磨鍊之後第一次感到了設計的樂趣。二是三年級開始的課餘參加岩土學院辦的日本施工圖翻樣班,雖然並沒有系統培訓,但是在大量的讀圖自學中體會了當時遠遠領先於國內的建築設計系統,這對於我的職業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三是研究生階段師從盧濟威先生做城市設計研究,面對這一當時國內新興的專業範疇,盧先生帶著我們幾屆師兄弟開展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這也是我在建築實踐中一直關注城市問題的影響來源。


再出發:研究、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中國這30年的巨量的物質建造和空間生產在製造奇蹟的同時也見證了當代建築的巨大困境。這一困境表現為空間與人之間的錯位與矛盾。一方面,雖然巨量的建造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是空間總是呈現為先於人、先於使用的狀態,不可避免地與人們的生活不相匹配。這種與社會缺乏互動的空間生產方式大大增加了空間運作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我們習慣於在相對與社會缺乏互動的「資本——權力」架構下的空間生產機制中去追求建造的質量與詩意,而這樣構築的所謂建築學的品質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值得懷疑,更多地只是作為一種消費對象而存在。這需要我們重新去思考建築學在當代中國到底該如何作為。


在我們的建築實踐中,我們始終關注空間與人的關係,致力於通過建造去理解和表達存在和自然,並將建造與對於社會生產的介入與思考相結合。我們的工作並非只是結束於建造,而是需要以建造作為起點,結合對於現實的研究和洞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多樣的方式去與中國社會的變遷進行互動,這是更廣義的「建造」,也是我們現階段工作的目標。


這也是從2014年開始,我們和上海的幾位建築師一起發起針對上海城市空間的研究計劃「Shanghai Project」的原因。這是一個年度系列研究計劃,每年選擇上海的一個有樣本意義的空間案例,通過調研揭示空間樣本的內在運作機制,並結合這些充滿矛盾的人與空間的關係中思考空間如何與社會互動。2015年我們完成了「SHP1——田林新村的共有空間研究」。通過調研與圖繪,我們在這片工人新村的雜亂無序、爭奪激烈的空間表象中看到了社會不同階層人群在空間中的自治與共生,而這些對於這個城市特別有益的現象都發生在「共有空間」這一對於中國當代城市而言特別普遍的空間類型中。這個研究對於我們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它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成為我們下一階段準備長期努力的一個方向。2016年,我們與上海郊區的一個街道辦合作,正在對一個現存的航運工人小區展開研究,希望在此基礎上對於這一矛盾重重的基礎設施欠賬社區的更新改造做出探討。我們的更新研究立足於社區的自治與再造,將田林調研中的收穫與這一社區的現實情況相結合,在空間資源的盤活整合中嘗試一種對於社區保存最有利的更新方式。同時,我們希望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在街道辦的支持下與社區居民展開充分的互動,為此目標所準備的社區交流空間的改造計劃已列入今年上海市規劃局倡議的「城市微空間更新計劃」中。


我在10多年前退出教學一線,專心於建築實踐,但是仍然持續參與研究生教學工作。上述城市空間研究就是依託研究生團隊開展工作的。同時,從2012年開始,我每年都參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複合型人才實驗班」的「小菜場上的家」的課題教學活動。這一課題立足於城市現實問題、從城市空間和社群的觀察與研究出發的設計思路與我的專業關注點有很多相關性,也促使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反思在長期實踐所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將這些思考與年輕人分享。2015年的教學中,我們就將課題鎖定於田林新村真實的社區菜場和外來人口廉價宿舍綜合體基地,並將之前城市調研的成果與教案設定相結合,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題的關切點與意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對建築實踐日益消費化的當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一種能夠衝破這一資本-景觀結構的對於消費的積極的拒絕:建築師能否主動拒絕成為似乎命定的全球生產-消費景觀中的一環,走出日益狹窄的職業牢籠,打開日益陳腐的職業藩籬,將建造的權利還給社會大眾,同時平等地與社會大眾合作,讓建築師成為社會自主建造的媒介。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同濟大學中法中心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東側外觀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南側外觀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閱覽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WA | 邵韋平,張樺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南洋理工大學陳義明教授:樓房建築中的機器人 | CCF-GAIR 2017
文化遷徙語境下的中國傳統建築研究:析《盛大的記錄:鮑希曼與中國宗教建築(1906-1931年)》
每日科學家:1929年3月18日,著名建築師呂彥直逝世
時代建築 | 2017年第3期 | 主題文章 | 王澍 | 將實驗進行到底
《建築學報》2017年9期
2017年RIBA最佳建築獎揭曉,英航/大英博物館/戴森公司等紛紛上榜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義明:機器人「入侵」建築業,結果會怎樣? | CCF-GAIR 2017
薛求理 營山造海:香港建築1945 2015
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GB50016-2014-3.7 廠房的安全疏散
秀智《建築學概論》后拍攝CF超過30個 收入超過100億韓元
每日科學家:1915年3月2日,我國建築設計專家莫伯治出生
CharlesLouis(1721-1820)用水彩表現的建築,少見的精彩!
中國首個高鐵站:耗資140億,70860平米,獲「最美建築」
美國將資助「人獸雜交」研究?AR將助力建築行業 | 每周科技播報8月6日-12日
就在剛剛21:00分,晚間最新消息:中國聯通 中國建築 萬科A
日本29歲建築工被疑強姦70名中小學生
超美的建築物刺青,第11張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