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王方戟

WANG Fangji


1968年出生


1990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博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上海博風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主持建築師


我在同濟大學讀書期間除了在課程上受到很多先生的教誨外,許多學問是跟隨碩士導師朱謀龍老師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的。朱老師將他總結多年的設計方法及快速表達技巧教給我們。通過對朱老師在現場解決、處理問題方法的觀察,我開始理解建築師做設計時應該積極主動地對建築中社會性內容進行吸收的專業意識。我讀博士期間的導師戴復東及吳廬生先生同樣以設計實踐為核心來對我們進行培養。他們對職業的敬業精神一直鼓勵著我。至今難忘的是兩位先生帶領弟子們參觀同濟逸夫樓,對大樓設計的角角落落進行極其詳細講解的那一天。那次講解讓我第一次看到了職業上的高深境界。


今天有些建築設計教學是以與視知覺相關的內容為核心的。它們對課程作業的評判多基於視知覺上建築外部或內部空間形態的感知展開。形成這種局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學科內人員以一種學科自覺的意識希望在設計中將與建築學本體相關的內容(建築的形態、空間、材料、建構等)在其他內容中超脫出來,使它們更加崇高和純凈。其次,項目業主對自己建築在環境中形態突顯的非專業要求,使建築師選擇了以形態為核心的具有效率的設計手段。大量如此操作的先例導致專業社會主體逐漸將這種形態優先的方法理解為建築設計中主流及正確的思考方法。然而,參照近些年中國本土建築設計實踐的具體條件後可以發現,這兩方面原因的理由都有很大的缺失。


建築本體中各因素在建築中呈現的條件具有時代及社會的有效性。比如,在本土實踐中建築師常遇見的不是教科書中展示的舒適優美、秩序井然的環境景象。擺在他們面前的真實城市環境往往是一些看上去沒有美感的類似城中村的空間。它們無序、雜亂、嘈雜,其中充滿了各種矛盾。從建築本體中那種希望空間純凈優美的觀念角度來看,這種環境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因而需要新的更美的建築來對其進行更替。然而,超越建築學視野的話可以發現,各種不同人群在這種環境中幾近全天候的活動給這種城市空間帶來了非常大的活力。無視這些空間所附載的實際社會信息,想從中超脫出來,從抽象類型、自我完美、自立的視覺幾何秩序出發得到的在建築學本體上看優美的設計結果,很難與這種雜亂的現實融合起來,也就難以融入當代的社會人文環境。恪守封閉本體,缺少對真實社會開放的態度,對於部分當代中國的建築設計教學會是一種缺失。


另外,在中國以建築形態的特性為主要條件對建築進行討論的時代已經過去。經過近期的迅猛發展,當代中國不同規模城市中建築的形態早已千差萬別。建築設計中用形態的差異來追求建築在環境中突顯的努力在多年前也許還有價值,在今天的城市環境中它已經失去了價值。僅僅在外部造型或內部空間形態上進行努力得到的建築,已經無法給身處當代紛雜消費社會中的個體有效的建築體驗。將教學努力的重心壓在與形態相關的討論上是部分當代建築設計教學的另一種缺失。

前提條件的變化使與視知覺相關的內容已無法成為建築設計教學的核心。為了讓建築設計教學的訓練能適應未來的本土實踐,當代中國建築設計教學中需要將建築學本體與建築社會性之間的關聯作為重要的訓練內容之一。社會性是建築的基本屬性,是建築與其他類型藝術產生差別的主要方面。建築中與社會性相關的因素處於建築學本體範疇的邊緣或外圍,往往與建築設計中形態操作沒有非常直接的關聯。城市活力的維繫、建築的規劃及城市關聯、技術規範對設計的制約、業主的要求、設計團隊組織及溝通、社會性意識對建築設計的制約等都可以被看成建築社會性的部分。對於相關建築設計教學來說,要把圍繞形態的教學思路轉換成能將建築的社會性包容進來,但建築本體性內容依然具有獨立性的思路。這具有一定的挑戰,但只有跨過這一步,摸索出一套相應的教學方法,今天中國的建築設計教學才能跟上並促進本土實踐,並給實踐以積極的支撐。


建築設計教學不應該排斥而要追索當代社會諸多價值及意義。當代建築設計的實踐也是如此。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嘉定遠香湖「帶帶屋」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嘉定遠香湖「大順屋」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嘉興麗豪制衣廠辦公樓室內改造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上海百花園「環軒」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李翔寧


LI Xiangning


1973年出生


1991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士、碩士、博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


我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同」,即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都在同濟獲得。同濟給我最大的教益是開放平等的學術心態和質疑權威的批判性思維。人們常說同濟建築有著包豪斯的傳統,這源自同濟和德國的淵源,也源自我們建築系的主要創辦人黃作燊先生是格羅庇烏斯的學生。事實上,黃先生就讀的是格羅庇烏斯執教時的哈佛設計研究生院(GSD)。無論包豪斯也好,哈佛GSD也好,其共同的特徵都是開放多元,敢開風氣之先,突破傳統的桎梏。這些或許也正是我對同濟建築的認識。


當代建築面臨的挑戰


我最關心的有以下幾個挑戰,雖然不是最新的命題,但始終貫穿建築學科的發展未被清晰論證的:一是藝術和建築的關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說過,對建築藝術的體驗是通過視覺和觸覺的感官,但不同於一般藝術品的欣賞,人們在體驗建築的時候常常忽視了建築本身的存在。如果把他的說法看作是對建築和藝術之間划出的一條楚河漢界,在藝術和建築學科相比於本雅明的年代都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的今天,這樣的分野是否仍然成立?建築學在當代如何維持其學科的自主性,既不是作為一種藝術門類而完全平行於繪畫、雕塑,也不是完全淹沒於大寫的、跨越了一切藝術門類的關於思想和觀念的「藝術」的洪流中?我們應當如何建構一個朝向更理論化的建築學和觀念性的藝術形式?


二是建築實踐和社會的關係。今天的許多獎項和傳媒的導向日益凸顯建築的社會學意義,並以政治正確來涵蓋建築學學科本身的價值判斷。不要忘記正是對社會運動的過度熱忱使得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樣的建築學科在設計方面的水準一落千丈。然而不關心社會價值的建築自身必然也會受到傷害。我們又應當如何建構一個參與當代社會互動的開放的建築學?


三是設計和技術革新的互動。當代建築技術的發展正顛覆著我們傳統的建築觀。比如當代數字化是對傳統建構的一種挑戰:建構需要將結構、防水、保溫、飾面等各個層次清晰劃分,依次疊合,而當代建造技術尤其是3D列印技術將一種液態材質轉化為兼具結構、保溫隔熱、表面裝飾功能的牆體,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不同面層的區分。再比如對環境氣氛的研究成為當代建築研究的熱點,像以哈佛的伊納克·阿巴羅斯(Inaki Abalos)教授為代表的熱力學研究和以基爾·莫(Kiel Moe)為代表的用建築歷史理論分析保溫隔熱等建築技術手段的發展史,並應用技術史論的研究視角。未來建築最重要的變革一定來自建築技術的變革。我們又應當如何建構一個應對技術革新及其帶來的價值重估的建築學?


技術和傳統的關係


這裡我更願意就中國的情況展開闡釋。從鄉村到都市,從文化建築到住宅建築,當代中國建築實踐在經歷了20年大拆大建的毀壞式建造之後,一種新的建築學傳統正在浮出水面:這是一種對傳統建造文化和空間邏輯的小心翼翼的借用,而非字面的直接膚淺的挪用;是接受了西方現代建築洗禮的文化復興,而非固步自封的純主體建構;是多元和多種解決方案的並存,而非對主流經驗的簡單複製。獨立建築師們的實踐遲早會從個案產生一種類似針灸的效應而推動整個建築專業乃至普羅大眾對於傳統有批判性和創新的再認識。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結合了數字化技術和文化批判的新樣式也在中國建築師群體中出現。他們借用來自西方的參數化設計方法和全新的數字形態,或者表達對傳統批判性改造的態度,或者結合中國低技術手工建造的傳統產生文化再詮釋的可能性。前者如MAD建築事務所的胡同泡泡,不鏽鋼奪目的視覺效果和宛若天外來物的泡泡形態,批判性重構了北京傳統的胡同社會結構。而袁烽的「綢牆」和「蘭溪庭」項目,則將數字化技術用於轉譯傳統繪畫中絲綢、坡屋頂等傳統材料和意向,使得參數化技術能夠在中國建造的現實下得以實現並落地生根。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上海製造/Made in Shanghai》(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DOM publishers, 2011)

WA | 王方戟,李翔寧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想像與真實:當代城市理論的多重視角》(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2016教育建築色材應用趨勢解讀 未來的學校什麼樣?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您可能感興趣

WA | 邵韋平,張樺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WA | 章明,張姿,張斌,周蔚 | 同濟建築學人(1977- )
南洋理工大學陳義明教授:樓房建築中的機器人 | CCF-GAIR 2017
建築設計防火規範 GB50016-2014-3.7 廠房的安全疏散
文化遷徙語境下的中國傳統建築研究:析《盛大的記錄:鮑希曼與中國宗教建築(1906-1931年)》
薛求理 營山造海:香港建築1945 2015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義明:機器人「入侵」建築業,結果會怎樣? | CCF-GAIR 2017
2017年RIBA最佳建築獎揭曉,英航/大英博物館/戴森公司等紛紛上榜
《建築學報》2017年9期
WA | 設計實驗獎優勝獎:雲南 The PINCH圖書館兼社區中心 | 2014WA中國建築獎
JGJ59-2011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準
隱逸美學 | 東方建築詩學的完美演繹【環球設計1387期】
美國將資助「人獸雜交」研究?AR將助力建築行業 | 每周科技播報8月6日-12日
每日科學家:1929年3月18日,著名建築師呂彥直逝世
【建築】2017年度AIA紐約設計大獎
華東文博城在售商鋪建築面積約20-200㎡均價約5000-7000元
CharlesLouis(1721-1820)用水彩表現的建築,少見的精彩!
推翻「外星建築」理論:KIC 8462852變暗或是星塵導致
2017 年度童話建築大賽——BLANK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