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學繁榮在於科學精神求實態度的倡行

史學繁榮在於科學精神求實態度的倡行

史學繁榮在於科學精神求實態度的倡行



>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2009)》,曾業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為「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系列」叢書之一。


王建朗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系列」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研究,它以對1840-1949年間歷史的研究為考察對象。


任何學術都難以避免時代的影響。社會發展對於近代史研究的需求,形成了強大的學科發展推動力,其利弊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促進了近代史研究的空前發展,另一方面,它的工具性要求,又不可避免地對近代史研究造成了困擾。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開放、思想的解放,為學術發展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新論新知不斷湧現,近代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大發展,這一發展不僅表現在人們以新的視角來看待歷史進程,觀念和結論不斷更新,還大量表現在對歷史細節的還原上,各類史實的更正俯拾皆是。可以說,你很難找到一個原封不動停滯不前的領域。

近代史的研究領域也大為開闊,由比較偏重政治史的局面,發展成多領域百花盛開的局面,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完整的近代史研究體系。傳統的政治史、外交史、軍事史研究新作迭出;原先基礎較薄弱的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社會史、民族史、邊疆史研究有了極大發展;以往幾近空白的人口史、災荒史、觀念史等新的研究領域不斷開拓。在傳統學科經歷著知識更新的同時,新學科的發展勢頭迅猛,近代史研究整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


常有人感嘆,今日之研究再無往日之「大師」再現。也有人憂慮,史學的「碎片化」及「多元化」正侵蝕著學科的發展。我以為,儘管這些現象確實存在,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但卻不必過於憂慮。或許是學科分工的過於精細,今日已很少得見過去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大師,然而,與往日相比,更多的更為精深的研究在今天並不少見。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既會有謬誤的存在,也會有「無意義的碎片」的存在。正是在不斷的切磋與爭論中,謬誤得以糾正,碎片得以揚棄與整合,科學得以向前推進。以此而觀,今天的近代史研究仍然行進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仍處於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期。


史學的繁榮,並不在於觀念或結論的一統,而恰恰在於學術論爭所呈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求實態度的倡行。關於這一點,有關革命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的論爭頗具典型意義。儘管兩種範式的論爭並沒有結束,也很難得出孰優孰劣的結論,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對於歷史的觀察也應該是多視角多方位的,不必以一個範式否定另一個範式,實際上也不可能以一個範式取代另一個範式,不同範式的相互補充與共存,則更能展現歷史的多重面相。


為進一步推動近代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近代史研究各分支學科的發展過程,把握學科的前沿動態,由此而明確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基礎性工作。2012年夏,近代史研究所啟動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系列」的撰寫工作,於今已三年有餘。本叢書按專題分卷,涵蓋了近代史研究的主要領域,共計16卷。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本文為「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系列」叢書序言,發表時有刪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明永樂朝空前活躍的對外交往
美媒: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美式政治缺乏信心
老知青憶:走90多里山路到插隊的村裡 腿肚子痛幾天
哪位黨內高層大力推動楊絳《幹校六記》在國內出版?
古人上學也要修學分 成績優異提前修完可破格早畢業
您可能感興趣

從哲學視角看化學——探索科學的新體系
瘋狂實驗: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何在?
淺談科學獎勵的發展史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實驗室科研人員招聘
科學史與人類學
科學原理的表象 強大的科學現象動態圖
醫學是行動的哲學:啟蒙運動中的科學革命與哲學革命
創意科學實驗
科學能否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
論科學的數學化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康熙科學精神爭論:愛科學更愛江山
基礎研究、哲學與科學傳播
科學研究的外星體確實存在
斯坦福科學家發布用於藥物研究的深度學習演算法
黎樂民:理論與計算化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學科重要研究前沿
牛頓沉迷神學,錢學森研究特異功能,盤點大科學家的神秘研究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科學哲學的經驗主義新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