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作者:王維鈞,歷史學、經濟學科普作者)


導讀


提起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似乎永遠離不開吃這個話題。春節的餃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在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我們都能找到一個代表性的食物,這不由得讓人認為,中國的節日就是舌尖上的節日。而事實上,這種節日飲食習俗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息息相關,概括來說主要有兩點:一是中華民族對「食文化」的推崇;二則是中華文化對「實用性」的推崇。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圖片出自網路)


中華民族對「食文化」的推崇——

1


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對「食文化」的推崇程度有多深。《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後被演繹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後兩者似乎遙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兩件事。而對於「齊家」,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吃飽吃好則是重要的一環。


食色性也,對「食文化」推崇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習慣避諱男女之事。我國台灣學者張起鈞在《烹調原理》一書的序言中提到:「古語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這個標準來論,西方文化可說是男女文化,而中國則是一種飲食文化。」從宏觀而言,這一判斷是有道理的。因為文化傳統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傾向偏於男女關係,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把男女關係隱蔽化、神秘化,認為凸顯或渲染這一方面有悖禮教。因此中國人的人生精力更多地導向飲食,這樣,不僅導致了烹調藝術的高度發展,而且賦予飲食豐富的文化內涵。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圖片出自網路)


2


中國人有很強的團圓情結


節日期間的飲食活動,是展示團圓情結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家回想下我們的節日宴席,基本上都是大家團團圍坐,邊吃邊聊。而且,聚餐時一般喜歡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圓、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中華文化對「實用性」的推崇——


1


吃飽是首要問題


所謂中華文化對「實用性」的推崇則在於:追求絕對的適用,杜絕一切不適用的東西。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就體現出了這一點。眾所周知,中華文化誕生於黃河長江流域,而在早期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雖然土地肥沃,但環境惡劣,多風少雨、水患乾旱不斷。加上當時人們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在面對人口不斷增長的問題時候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糧食問題。時至今日,北方人見面還會以「吃了么」來相互問候,都是因為長久以來溫飽是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

2


只有在節日里,精心烹飪的食物是主角


我國以農立國,五穀的種植,解決了人們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問題,但也僅僅是恰好解決而已。從先秦開始,中國的飯菜結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菜蔬是輔助。其中飯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飯,即助飯下咽。之所以需要助飯下咽,是因為主食單調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這樣便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不斷地花色翻新。但是,這種精心的烹飪並非是在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因為食物長久以來的匱乏,直到明清時期馬鈴薯番薯得到大規模種植後,人們的溫飽問題才得到解決;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夠,因為生產力不高,所以需要下地幹活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飪的食物放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比如節日里就顯得非常自然。在節日里,每家每戶都休養生息,準備一桌好吃的來犒勞為家庭辛勤勞作的人們。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圖片出自網路)


3


節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是與節氣時令、氣候變化相關。據統計,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擁有超過1700個節日,大多數的節日都是好日子,被稱為佳節。在這些時令,食物進補以及葯膳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相信在元旦時期飲椒柏酒和屠蘇酒,可以用來預防時疫;同時還吃五辛盤(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皆辛辣之物),用以預防流感;端午節吃粽子、飲菖蒲酒、雄黃酒等習俗,則是因為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吃這些東西可以辟邪、除疫;重陽時節的茱萸酒、菊花糕則可以起到禦寒的效果。


同時,很多傳統節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這些日子裡人們將特色的食物作為貢品祭祀給神靈,表達虔誠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則分享給全家人。由於祭祀的祭品往往都是平時吃不到的,所以在這些節日里,人們往往可以大飽口福。比如月餅最初用於祭祀月亮,後來漸漸成為中秋的傳統食品。而逢年過節的吃肉,最初也是為了祭祀神明,後來漸漸變成了節日必備的菜肴。現在的過年民諺里還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說法,其實最初都是用於祭祀神明。


一種文化的出現是對一種自然情況的最初表現,中國的節日飲食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在這片華夏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現。傳統節日通過杯盞碰撞出我們對團圓的嚮往,通過食物激活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所以很多人認為在節日里不吃不行,但是今天吃粽子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它背後的文化意味。


參考文獻:


1.《乾隆時期的糧食問題及政府政策》作者:楊春雨,《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


2.《韓中節日飲食文化比較》,作者:金菩提,中央民族大學


編輯:薛燕男


本文系原創作品


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 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繫xueyn@cast.org.cn


入駐請聯繫hezhy@cast.org.cn


輕鬆關注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真的適合糖尿病患者嗎?
高考備戰飲食攻略,你一定要來一份!
科技聞道:給你N個選擇藍光光碟的理由
少數民族科普: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是鹹水湖?
要高考了,壓力好大!請父母接好這枚治療特效藥丸!
您可能感興趣

節日提醒:棕子什麼的,這些人就不要吃了!
為什麼一到美國就再也看不上中國姑娘了?
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吃不胖?
什麼都不做
早飯不吃危害這麼大,吃了為什麼還會不安全?
倫敦越來越不像英國的地盤了,看看現在住著的都是什麼人?
熱鬧都是歐洲的 英國什麼也沒有
這個國家窮的連錢都印不起了,它都幹了些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
夏天沒什麼胃口,吃什麼最開胃?
什麼都不做的陪伴
忍不住吐個槽,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吃阿膠糕?
減了這麼多年肥,為什麼還不瘦?
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為什麼在日本,好吃的東西總是吃不完?
有些人為什麼怎麼吃都不會胖?
為什麼有人怎麼吃都不胖?而有的人「喝涼水都會長肉」?
吃什麼才不「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