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西風亂吹500年】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荷蘭的黃金世紀,本質是什麼?


殖民主義、殖民主義、殖民主義——重要的話說三遍。

即使披了馬甲,芯子也依然沒變。


讀歷史,最忌諱的也最容易掉進的坑,就是把當代生活經驗過分代入過去的歷史時期。比如,現在看荷蘭那些醒目的標籤:鬱金香、大風車、紅燈區、同性婚姻、大麻咖啡館、足球……


確實足夠「休閑」、「適意」、「自由」、「個性」,包括荷蘭歷史,荷蘭人最知名的外號,莫過於「海上馬車夫」——這名字,夠和平,夠勤勞,夠樸實,還透著那麼一點謹小慎微和斤斤計較。


於是,大批的人就以為,彷彿荷蘭自古如此,從來如此,不曾有過殺伐紛爭,不曾有過血腥掠奪,不曾有過骯髒交易,連打仗也不用,會經商就夠了,彷彿橙色鬱金香一直嬌艷安詳,從從容容地開放了幾百年。

也許,可以給這種憑「印象」甚至「綽號」說話的行為,起一個挺浪漫的好聽名字:「歷史印象主義」,呵呵。


先曆數荷蘭16-17世紀打的仗吧,區區二百年,戰火遍布全世界,而且,當時能和它PK的國家,本來也就一隻手數得過來,更多生產力落後的地區,就是伸脖子挨宰而已。


就在這一系列戰爭期間,荷蘭從一堆鬆散的、任人宰割的低地小國,打出了17世紀海上第一強國,打出了「黃金世紀」,又最終衰落,失去霸主地位——17世紀末葉,歐洲金融中心再次轉移,從阿姆斯特丹轉到了倫敦。


荷蘭的盛衰史,折射出的是那年歐洲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的多方面特色,對此,俺暫且不下結論,只講史實。至於在這博弈場上的各路角逐勢力,是誰高明、誰短視、誰狡猾、誰愚蠢……都由讀者諸君自己評判吧……


好滴,正文開始……以下敘述,包括三部分內容:與荷蘭有關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及戰爭;荷蘭王室的聯姻路線;以斯賓諾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形成——背後有個若隱若現的階層:猶太。

【戰爭】


荷蘭獨立戰爭,是曠日持久的鏖戰,前後持續八十年,從16世紀中葉打到17世紀中葉(1568-1648)。


八十年戰爭中嵌套著一場歐洲國家的大混戰,不僅荷蘭被捲入,還涉及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德意志諸侯、丹麥、瑞典、法國、英國、俄國等等一大堆國家,史稱三十年戰爭(1618-1648)。


1588年,一場史稱「英西大海戰」的戰事,給西班牙「無敵艦隊」致命打擊,而這場海戰又是英西戰爭(1585-1604)的一場戰役。


至於英西戰爭的聯盟關係,則是【英格蘭、尼德蘭、法蘭西】聯合,對抗西葡帝國。

現在的歷史敘述中,總是喜歡把這場海戰渲染得神乎其神,大肆吹噓英格蘭的勝利,卻忘了法蘭西與尼德蘭的力量,呵呵……


實際上,英西戰爭打了19年,並沒有擊敗西班牙,所以最終簽訂的《倫敦條約》,規定的是「恢復戰前狀態」:打了個平手,英格蘭根本就沒佔到什麼便宜。


1639年,尼德蘭海軍再次上場,大敗第二支「無敵艦隊」,西班牙海上力量,從此一蹶不振。


殖民國家向來都是狗咬狗,不但要利益,而且要赤裸裸紅果果的利益,一言不合就開槍,能動手的時候絕不動嘴……所以毫不奇怪,當西班牙強大時,英格蘭選擇聯手尼德蘭共同對抗西班牙,當西班牙日暮西山、無能為力,在海上沒了發言權的時候,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英荷戰爭就打起來了,一打又是幾十年:

三次英荷戰爭,分別爆發於1652年、1667年、1673年——結果么,英格蘭獲勝,另一個日不落帝國的盛衰周期又開始。


在17世紀,英荷爭霸勝負已分,不過這事還有個18世紀的尾巴,所以提及「英荷戰爭」,大部分史書會說是三次,少部分把18世紀這次規模可憐的「戰爭」也算一次,稱作「第四次英荷戰爭」,看起來更像一次「衝突」:雙方1778年宣戰,1781年才打,英荷海軍在多格爾沙洲打了一場類似演習的仗,均無損失。


英西戰爭中的另一個盟友——法蘭西,也選擇與荷蘭開片,主要戰場在大陸,史稱法荷戰爭,打了6年(1672-1678)。


最終,陸海兩線作戰的荷蘭被耗得筋疲力盡,資本大量逃離,還沒能搶到「日不落」頭銜,就退出了霸權爭奪的舞台。


所以荷蘭的「黃金世紀」指而且僅指他們的17世紀,而1673年,也已經到了黃金世紀的尾聲,荷蘭人只能回家種鬱金香種胡蘿蔔種荷蘭豆去了。


——1694年,英格蘭銀行正式開張,迅速取代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地位,歐洲金融中心,也水到渠成地轉移到了倫敦。


在荷蘭海上力量的巔峰時代,他們打到了中國領海,標誌性事件是【料羅灣海戰】,爆發於1633年——注意時間:1633年,11年之後的1644年,清兵入關,大明王朝分崩離析,消逝在歷史煙塵中。


料羅灣,是金門島東南部面向台灣海峽的一個海灣。在此之前,荷蘭人已經佔領了幾乎毫無防禦的台灣島,而他們以為,挾持大陸也會像登陸台灣一樣簡單,只要架出精銳海軍,大陸就會乖乖投降。


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風雨飄搖氣息奄奄的大明,仍然乾脆利落地給了他們一個過肩摔,摔得毫無懸念,摔得毫不留情,摔得荷蘭人毫無還手之力——荷蘭海軍,以及和他們勾結在一起的劉香海盜船隊,幾乎被揍得全軍覆沒,不得不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


領銜料羅灣海戰的明朝首領是鄭芝龍,除了驍勇善戰、重奪東亞海上主導權,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兒子,就是在1661年,把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趕跑的將領——鄭成功。


被鄭成功趕跑的荷蘭軍隊,還有能力、有野心對英法同時開戰,而且一打就是持久戰——雖然最後沒打贏,但是居然有人說,這樣的一支軍事力量是辣雞弱雞,呵呵……難道評判歷史,不需要史料、不需要數據、不需要頭腦、不需要邏輯,只需謹記:凡是被中國打敗的都是弱雞,就夠了么??就夠了么????


【王室】


回頭再說荷蘭。


英法是荷蘭搬不走的鄰居,可這些鄰居並不是「世代友好的鄰邦」。尤其是在那種「關係好時嫁來嫁去,關係不好打來打去」的時代背景下,荷蘭王室自然也不例外,以與英格蘭的關係為例,三次英荷戰爭之前和之後,都有英荷婚姻——結為親家就是一家人,我們聯手去坑屁民吧。


這時候的歐洲,也已經有了中國紙,所以毫不奇怪,婚約也是紙寫的,紙糊的約定,當然擋不住大軍壓境,所以英荷戰爭打得你死我活——那就對了。


尼德蘭獨立戰爭的首席領袖沉默威廉(William the Silent,Prince of Orange,1533-1584)死後,他兒子就開始籌劃與英格蘭的聯姻,於是,沉默威廉的孫子威廉二世(WilliamII, Prince of Orange,1626-1650),娶了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of England,1600-1649)的女兒瑪麗公主(Mary, Princess Royal,1631-1660)——沒錯,這個英格蘭的查理一世,就是大革命中被砍頭的那個。


查砍頭死於1649年,往荷蘭嫁女兒是1641年的事——這場婚姻,新郎15歲,新娘10歲。


當時,有個牛畫家供職於英格蘭宮廷,就是魯本斯的學生凡·代克(Anthonyvan Dyck,1599-1641),擅長肖像,留下了很多精美作品,可以感受一下這對娃娃夫妻的風采——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前面說過N次,那年月的歐洲醫療水平極其杯具,新郎威廉二世結婚9年後,於1650年,也就是查砍頭被砍的第二年,死於天花,享年24歲——杯具的瑪麗,不到兩年的功夫,老爸沒了,老公也沒了。


這個年方19的小寡婦,丈夫死前兩天,她剛剛分娩。


嬰兒是個男娃,於是直接繼承了王位,是為威廉三世(William IIIof England,1650-1702)。


從威廉三世2歲到23歲,英荷戰爭斷斷續續總是在打。


1673年,停戰,到1677年,威三結婚了,娶了他的表妹,英格蘭的瑪麗,這個瑪麗後來加冕為英國女王,史稱瑪麗二世(Mary II of England,1662-1694)。


這對夫妻的親緣關係是這樣的:


威廉是查砍頭女兒的兒子;


瑪麗是查砍頭兒子的女兒。


關係如圖所示: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而瑪麗的老爸,就是查砍頭的兒子,是詹姆斯二世(James II ofEngland,1633-1701)。


1688年,詹二在「光榮革命」中被趕下台,於是——誰來繼位呢?


詹二結過兩次婚,兩個王后總計生了20個孩子(有史可查的還有其他7個兒女,是2個情婦生的,沒有繼承權也就不說了)。


13個不是流產就是剛出生就夭折,沒活過嬰兒期的;


3個享年不到5歲的;


2個在1688年之後才出生,光榮革命那會兒沒他們什麼事的;


還有2個女兒,此時都已經結婚,年長的是瑪麗,所以和威廉三世一道從荷蘭被迎回,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和英格蘭女王。


於是,荷蘭國王就這樣甩手去了倫敦,成了英格蘭國王。


如此豎起來的國王,用腳丫子想想都知道,根本就是坐台的,推他們上台的人,才是真正掌權者——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然而,是誰,一言不合就可以廢了國王,又是誰,有資格、有能力把荷蘭國王推成英格蘭國王?


無錢無權大字不識的屁民嗎?呵呵……


【思想】


軍事上要打贏、政治上要操控、掌握資本經濟命脈,自不必說。還有文化思想,也要造出一套合適的理論體系,並通過持續不懈的推廣,令全社會的認知意識,都承認他們的制度理念和價值體系,不僅是無力反抗,而且是心甘情願,乖乖地被資本勢力控制在手掌心裡。


物質層面、制度層面、思想層面,社會權力被資本全方位掌握,這就叫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正式成形,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從資本主義嶄露頭角之時,帝國主義大船的桅杆,已經露出地平線。


話說這時的猶太人,人口數量十分有限,血統傳承與王室無緣,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勢力,都占不到什麼便宜。


但是,從思想上製造最有利於自己階層的理論體系,進而以雄厚的資本砸進出版業市場,給全社會洗腦,並從中漁利——這套複雜的迷蹤拳,甚至直到現在,還是帝國主義的拿手好戲。


一個牛人橫空出世: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


據說,1492年,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會驅逐猶太人之後,斯賓祖上舉家逃難到葡萄牙,後又輾轉逃亡到荷蘭。


斯賓的祖父是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公會擔任要職;


斯賓的父親仍然從事商業,在阿姆斯特丹經營進出口貿易,並擔任猶太人公會會長和猶太教會學校校長。


斯賓諾莎也因此得以進入當地的猶太神學校,接觸到笛卡爾等人的著作。


24歲時,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把他「驅逐出境」。於是他後來隱居海牙,一邊靠磨鏡片為生,一邊寫書,成為一代思想家。


以上,是通行的史書資料對斯賓諾莎的介紹,從中你能看到什麼?


第一,有猶太公會;


第二,猶太公會有自己的規則;


第三,猶太公會排外,瘋起來連自己人都打。


有木有?


很顯然,17世紀的猶太人,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社會組織、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等等方面,都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有利於形成一個更緊密的團體,也使得這個群體更加複雜。


也說明,這個群體的野心,越來越大。


舉幾句斯賓諾莎的名言:


「(17世紀的)荷蘭,有一定的自由,但並不民主」;


「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發表意見」;


「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只有民主政體,才能保證思想和言論自由」;


「反對君主制,也反對貴族政體」;


……


這些思想有多大路貨,就不說了,反正已經傳播得滿世界都是。


並不是說這些觀點錯誤,但是,沒有人是孤立的存在——換言之,「政治觀點」,從來都不會獨立存在,都是所屬階級利益的代言。


細看來,如果以社會階層分析,斯賓力推的政治主張,這正是猶太人為代表的「資本階層」最歡迎的制度,然而,斯賓本人,卻被「猶太公會」「趕走」了。


什麼,你說猶太公會專制?


Oh No……這是一種可能,但不是全部可能,為什麼不可以是猶太團體和斯賓諾莎唱雙簧呢……


看看這些思想觀點:「反對君主制,也反對貴族政體」……很顯然,君主不會歡迎,貴族也會排斥。


如果冒冒失失以「猶太公會」的名義拋出,在那年歐洲,再招來一輪排猶運動,也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推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前方站台,而猶太組織名義上與其劃清界限,卻在暗地裡推送、保護,結果是這個小人物名聲大噪,思想觀念傳得滿世界都是——沒有足夠資本投入,沒有印刷推廣的工作,你坐在中國,就知道什麼斯賓諾莎了??


寫這一段的時候,正有一件事被鬧得沸沸揚揚,就是趙薇事件……簡而言之,趙薇執導的電影,用了什麼台獨而且與邪教有涉的演員,被抗議後還很牛,共青團中央揭發她,她反而動用公關力量把團中央的微博給刪了……


但凡有腦子的都看得出來:一個演員,能有這麼大本事?興風作浪的,還不是她背後的資本勢力么。


把趙薇只當一個孤立的小明星看,是愚蠢的,同樣,把斯賓諾莎只看成一個磨鏡片寫書玩兒的小屌絲,也是不明智的。


要知道,斯賓雖然被「驅逐」,也從來沒離開荷蘭,先是在一個叫Ouderkerkaan de Amstel的小村住了若干年,這村子離阿姆斯特丹只有9公里遠——這也叫「驅逐」?簡直太不像話了哈哈……


隨便去個大學問問,離家9公里或更遠的學生,是不是也可以說,都是被家人「驅逐」出門的哈哈……要知道,斯賓諾莎那年不是小孩,不是少年,是24歲,24歲啊親,比絕大多數大學裡念書的孩子,年紀大多了吧……十八九歲都敢獨自離家幾百幾千里去念書,斯賓這種離家9公里也好意思叫「驅逐」??


9公里,9000米,不到2萬步絕對走完了,天天曬朋友圈的運動達人,豈不是每天都被驅逐,又輕輕鬆鬆流放歸來啊……


再後來,他去了南荷蘭一個叫萊茵斯堡(Rijnsburg)的地方,離萊頓很近——阿姆斯特丹在北荷蘭,而南北荷蘭是整個尼德蘭最富庶的地區,以至於「荷蘭」直接成了整個國家的稱呼;


整個荷蘭國土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從北荷蘭到南荷蘭,撐死了就是從海淀到順義——再大不了,從北京到保定的距離……


這叫驅逐?「隱居」、「低調」、「避風頭」還差不多。


1663年,他返回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哲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這也好意思叫「驅逐」?被驅逐的猶太人回個西班牙試試,不被抓起來烤熟了才怪,還出書??


也是1663年,斯賓諾莎移居福爾堡(Voorburg),也是在南荷蘭;


約1670年左右,他又搬遷到海牙,後來去世在那裡。


這也是斯賓一生被「驅逐」得最遠距離了,如圖所示,北邊的方點是阿姆斯特丹,南邊的箭頭尖尖差不多就是海牙,萊頓大約在這條線段的由南向北的三分之一處。


換言之,斯賓一直就在這藍線所示的範圍內晃悠,根本沒往遠處去。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放一張荷蘭在世界地圖所佔區域示意圖,這「驅逐」得真夠遠哈哈……

鐵甲鬱金香盛衰記——荷蘭「黃金世紀」再剖析



麻煩小夥伴們再瞅一眼中國的位置——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蘇軾被貶,從河南開封出發,惠州(位於廣東)儋州(海南島)都去過,距離都以幾百幾千公里計——和中國古人比比,斯賓走的這兩步路,好意思叫「驅逐」??


縱觀斯賓一生經歷,簡言之:有吃有穿有住有玩有倚仗有照應,不為稻粱雜事所累,安靜讀書寫作,寫好自有人拿去出版發表大力推廣,死後還落得流芳美名——如果這叫被驅逐,驅逐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分嘛,誰來驅逐俺一下啊,哈哈哈。


【小結】


從威尼斯到安特衛普,從安特衛普到阿姆斯特丹,又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在不斷的流轉中,全方位的「資本主義」正在成形,軍事實力、政治制度、資本經濟、思想意識,社會的所有領域,都將逐步落入資本手中。


英國總是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先行者,看這文武兼攻、軟硬齊上的節奏,英格蘭其實就是集齊了全歐洲的資本主義卡片,又和本國的君主製做了個融合,這事兒就這麼成了。


把本帖提及的幾個時間節點,再強調一下: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開打;


1655年,猶太人獲准重返英格蘭;


1673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荷蘭大勢已去;


1688年,光榮革命,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繼位;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未完待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望 的精彩文章:

喜鵲:脫歐是英國的長期飯票
還有什麼不自信?中國三次改寫歐洲歷史!

TAG:守望 |

您可能感興趣

「最純黃金首飾」誕生 夢金園再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黃海》:河正宇 金允石 羅宏鎮黃金三角代表作
顏梅玖︱黃金在世俗里歌唱
菲律賓南海巴拉望小島 出產世界罕見黃金珍珠 價格是黃金十倍
祠山崗茶場里的茶中愛馬仕黃金芽
國香牡丹、黃金盛世,與蘭友共賞
建蘭黃金鶴藝錦旗四季蘭金邊葉藝蘭草室內客廳花卉包郵促銷
黃金玉米烙
瑪歌村的「黃金四鬥士」
沙俄黃金之謎
「綠色黃金」 西洋參
「西紅柿」粉絲節盛宴開啟 格蘭仕打造「黃金品牌」
混剪《海賊王》路飛四檔VS黃金帝 金獅子 澤法!
九十里黃金峽
手辦之 《聖衣神話 EX黃金 金牛座 阿魯迪巴》
為了吸引中國大陸遊客,香港金王建造黃金皇宮,消耗6噸黃金
影之詩黃金鄉聖獅怎樣 黃金鄉聖獅單卡評價
乾隆黃金大閱刀
宋詞三百首之柳永《鶴衝天·黃金榜上》原文及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