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數千年以來,火星都是人類想像力與文化的中心。古人驚奇於它火紅的色彩以及亮度多年的消長周期。早期的望遠鏡觀測讓某些人猜測,這顆行星的表面覆蓋著運河,其上的居民用它們來從事交通和貿易。在《世界大戰》中,作家H·G·威爾斯(H.G.Wells)假想出了一個試圖征服地球的火星文明。1938年,奧爾森·韋爾斯(OrsonWelles)讓聽眾以為他們聽到的是新聞廣播,而非威爾斯小說的電台改編,從而引發了恐慌。


人類和火星的真實故事有些更加平淡,但吸引力絲毫不遜色。望遠鏡將天空中的紅色亮點變作模糊的斑駁圓面,引發了火星運河的白日夢。僅僅50年前,由飛掠探測器拍攝的第一張火星照片看上去展示了多霾的大氣。現在對火星幾十年的空間探測說明,這是一個曾經擁有開放水體的星球,而水是生命必要的組分之一。


哪怕在互聯網時代,火星的吸引力也並未退去。前計算機程序員安迪·韋爾(AndyWeir)樂於寫作,並將虛構作品發布在他的博客上。他開始撰寫一部系列作品,講述一名受困於火星的NASA宇航員的故事。由於作品廣受歡迎,他最終將其寫成了一部成功的小說《火星救援》,隨後它被改編為電影,並將於2015年10月上映(譯註:本片將於2015年11月在中國上映)。

《火星救援》結合了關於火星的幻想和事實,以NASA以及其他機構業已進行過的火星探測為基礎,並將時間後推到了21世紀30年代。那時NASA的宇航員將定期前往火星,並生活在火星表面上進行探索。雖然片中的故事發生在未來20年之後,但NASA已經在開發片中出現的很多技術了。


居住區


在火星表面上,瓦特尼(Watney)在居住區模塊(簡稱Hab)中停留了很多時間。這裡是他遠離家園的家園。未來在火星著陸的宇航員將需要這樣的家園,這樣才不致於在火星上每天裹著宇航服躺在塵土中度日。


在NASA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宇航員正在載人探測研究模擬設施(HERA)中接受長期深空探測任務的訓練。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上:在《火星救援》影片中,載人火星探測的實施離不開人工居住區(Hab)。下: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的載人探測研究模擬設施(HERA)。(圖片提供:TwentiethCenturyFox/NASA)

HERA是模擬深空居住區的自控環境。這座兩層樓高的居住區包括起居間、工作間、衛生模塊和模擬氣密艙。在模塊中,待測試者要執行操作任務、完成載荷目標,並在一起生活14天(根據計劃,這一時間很快將延長到最多60天),模擬未來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進行的任務。宇航員最近使用這一設施模擬了國際空間站的任務。這些模擬研究提供了人體參數、行為健康及其對策的寶貴數據,幫助NASA增進對執行深空任務的了解。


植物農場


今天,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擁有大量經由貨運補給飛船(其中包括一些來自商業企業的飛船)帶來的食物。在火星上,宇航員就不能依賴地球的補給飛船了——最快的貨運航線至少也要花費9個月的時間。為了在火星上生存下去,他們需要持續的食物來源。他們需要自己種植作物。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上:在《火星救援》中,宇航員馬克·瓦特尼(MarkWatney)藉助一些靈巧的手段,在火星上種植作物。下:真正的NASA宇航員謝爾·林格倫(KjellLindgren)在國際空間站上收穫蔬菜(Veggie)實驗生長出的萵苣。(圖片提供:PeterMountain/NASA)


在《火星救援》中,瓦特尼將居住區變成了自持的農場,將土豆變成了火星上的主食。今天在地球低軌道上,萵苣是太空中最充足的作物。在國際空間站上,蔬菜實驗是一種可部署的新鮮食物生產系統。蔬菜實驗使用紅、藍、綠三色光線,幫助在枕頭包(有著毛細表面的小包,內里含有種植介質以及肥料)上種植植物,宇航員可以將這些植物收穫。2014年,宇航員使用這一系統種出了紅葉萵苣「Outredgeous」,並且最近剛剛為這些在太空種植的作物采了樣。這是航天農業的一大步,NASA期待著擴充作物的數量和種類,幫助滿足未來火星宇航員的營養需求。

水分提取


火星表面不存在湖泊、河流或海洋,從地球上運輸水分需要花費9個月以上。因此火星宇航員必須要自行解決供水問題。在火星上,阿瑞斯3號(Ares3)機組成員藉助水分回收裝置,沒有浪費一滴水分,而瓦特尼需要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一些古怪的方法,保證自己不脫水,並在紅色行星上生存下去。


在國際空間站上,沒有一滴汗水、淚液甚至是尿液會被浪費掉。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從各處回收利用著水分:洗手池、口腔衛生,還有其他水源。通過水分再生系統(WRS),水分得到了回收和過濾,可以用於飲用。一名宇航員如是指出:「昨天喝下的咖啡變成了明天要喝的咖啡。」


在太空中,液體會帶來一些微妙的問題。WRS與相關係統必須要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在微重力環境下,液體的行為存在很大差異。WRS用於處理尿液的部分必須使用離心機來進行凈化工作,原因是在太空中,氣體也液體並不會像地球上那樣分離開來。


NASA在繼續開發水分提取的新技術。正在進行中的研究旨在將可拋棄式多重過濾層(也就是移除無機物以及非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物的過濾裝置)變成系統中更持久的部分。鹹水的回收可以收集尿液凈化過程剩下的「底層產品」中每一滴水分。對於未來的載人航天任務來說,機組成員可以不那麼依賴來自地球的富餘零件和額外的水分了。


這套系統背後的科技已經被帶到了地球上,為偏僻地區以及遭遇自然災害的地方提供乾淨的飲用水。


製造氧氣


食物、水分、庇護所,這是在地球上生存的三大必需條件。但是還有第4個我們沒有考慮太多的必需因素,原因是它可以自由獲取——氧氣。在火星上,瓦特尼無法外出呼吸新鮮空氣。為了生存下去,他走到哪裡都要攜帶自己的氧氣供應。但是首先他需要製造出氧氣來。在居住區中,他使用的是「制氧機」,這套系統可以使用MAC(火星上升艙)燃料發電機產生的二氧化碳來生成氧氣。


在國際空間站上,美俄宇航員使用的是氧氣生成系統,它可以重新處理空間站中的空氣,長期持續有效地提供可供呼吸的空氣。這套系統經由電解過程生成氧氣,在這一過程中,水分子被瓦解為氫氧原子。氧被釋放到大氣中,氫要麼被拋棄到太空中,要麼被充入薩巴蒂埃(Sabatier)系統,後者可以利用空間站大氣殘存的副產品生成水分。


通過改進水分和氧氣使用效率的半閉環系統,氧氣的生成速率更為充裕。NASA正在致力於從大氣副產品中回收更多的氧氣,以為前往火星的旅途做準備。


火星宇航服


火星表面並不太適宜人類居住。這裡的大氣溫度很低,幾乎沒有任何可供呼吸的空氣。探索火星表面的宇航員必須要穿上宇航服,才能在居住區之外採集樣本或維護系統時生存下來。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上:演員馬特·達蒙(MattDamon)在《火星救援》中扮演NASA的宇航員馬克·瓦特尼。下:NASA邀請公眾為Z-2原型宇航服的三種外觀設計投票,這是NASA先進宇航服研發項目的下一步。(圖片提供:GilesKeyte/NASA)


在相當一部分火星日中,馬克·瓦特尼都是穿著宇航服工作的。最後他不得不在火星表面上進行一些長途跋涉,因此他的宇航服必須要靈活、舒適且可靠。


NASA當前正在開發火星宇航服所需的技術。火星地表漫步到採集岩石樣本,工程師考慮了所有的因素。


Z-2計劃以及原型探測服是NASA新的原型宇航服,它們幫助解決了促進新技術發展所面臨的獨特問題,這些技術有朝一日會被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類穿在身上。這兩種宇航服的目的是要辨認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術空白點,也就是宇航服可能會遺漏的因素。宇航服工程師探索了硬質合成材料以及布料之間的妥協,以圖尋找耐久性和靈活性之間的平衡點。


在火星上行走的一大挑戰是應付塵埃。在火星行走過後,如果紅色的土壤被帶入了航天器內,它們可能會影響宇航員與系統。為了克服這一點,新式宇航服設計在背部設有一個開口,這樣宇航員可以迅速從航天器內部跳入宇航服中,而宇航服仍舊放在艙外,這樣就保證了艙內的清潔


火星車


當人類登陸火星之後,他們必須要在那裡停留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等到火星運行到合適的位置,讓返回地球的航程縮到最短。這為宇航員留下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實驗並探索周邊地區,但是他們並不希望局限在步行可及的範圍內。宇航員將使用強勁可靠的多功能火星車,行動到更遠的地方。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上:火星上升艙(MAV)是《火星救援》影片中在紅色行星上漫步的關鍵方式。下:NASA當前正在研製一種火星車,可以籍由多任務航天探測車(MMSEV)在崎嶇地錶行駛。(圖片提供:GilesKeyte/NASA)


在《火星救援》影片中,瓦特尼開著他的火星車兜了好幾圈,最終要憑藉一些非正統的改造來改裝火星車,幫助他生存下來。


今天,在地球上,NASA正在使用多任務航天探測車(MMSEV)準備每一次遭遇。MMSEV曾被用於NASA的模擬任務計劃,幫助解決該機構業已認識到的問題,並揭露可能隱藏的其他一些問題。這項技術的開發目標是要足以應付各種情況,可以在未來支援在小行星、火星及其衛星上執行的任務以及其他計劃。NASA的MMSEV已經幫助解決了行駛範圍、快速進出和輻射防護問題。這種車輛的一些版本擁有6隻萬向輪,以保證機動性。在一隻車胎漏氣的情況下,車輛只需抬起損壞的車輪,就可以繼續行駛。


離子推進技術


緩慢而持續的力量可以贏得賽跑,離子推進技術就證實了這一點。


在《火星救援》中,在前往紅色星球並返回期間,阿瑞斯3號機組在赫爾墨斯飛船中生活了幾個月。這艘飛船使用離子推進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在太空中駛過了超過2.8億英里。離子推進是通過向氣體(如氬氣或氙氣)通電,並將離子高速(時速約為20萬英里)排出而發揮作用的。航天器體驗到的作用力與輕柔的微風相近,但會連續數年持續加速,最終可以獲得顯著的速度。離子推進技術還可以讓航天器多次變軌,隨後離開一個星球,前往另一個遙遠的世界。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黎明號探測器正在造訪灶神星和穀神星這兩顆小行星,而NASA的格倫中心正在為未來的任務開發新一代離子推進引擎。NASA的演進氙離子推進器(NEXT)計劃研製了一台7千瓦功率的粒子推進器,可以提供未來所需的推力。(圖片提供:NASA)


這項技術讓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等當代航天器將燃料消耗減至最小,並實現了一些瘋狂的機動。黎明號完成了超過5年的持續加速,總的速度變化約為每小時25000英里,這一數字比任何其他航天器依賴自身推進系統所完成的更高。它沿途第一次造訪了矮行星穀神星與小行星灶神星。


太陽能電池板


火星上可沒有加油站,也沒有發電站,實際上也不存在風力。當進行載人火星探測時,太陽能可以讓宇航員行進很遠。小說中的赫爾墨斯飛船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作為能源,而馬克·瓦特尼也通過一些有悖常規的方式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以在火星上存活下來。

科普:《火星救援》中9項真實的NASA科技



國際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圖片提供:NASA)


在國際空間站上,4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產生84到120瓦特的電力,足以供應40戶家庭使用。空間站並不需要所有這些電力,不過富餘的電力可以幫助減輕電池板失靈帶來的風險。空間站上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非常可靠,自2000年空間站迎來首批居民之後,它一直安全地提供著電力。


NASA將使用獵戶座飛船讓人類前往更遠的深空。它將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為未來的任務供電。這些電池板在受到日照時,將為飛船上的鋰離子電池充電。在不具備日照時(舉例來說,如果獵戶座飛到了月球背面),飛船上還將保留大量的電力供其運轉。


RTG


40多年來,NASA一直在安全地使用著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機(RTG),為24個航天任務提供電力,這其中包括前往月球的阿波羅計劃。好奇號火星車以及即將發射的火星2020火星車等航天器使用改進後的新一代RTG供電。


RTG是「太空電池」,可以將鈈-238放射性自然衰變產生的熱量轉化為可靠的電力。好奇號的RTG系統可以產生110瓦特以下的電力,這一數字比一隻普通燈泡的功率略高。


在《火星救援》中,機組將火星上升艙的鈈基RTG電源埋在了遠離居住區的地方,以防輻射泄漏。如影片所述,為了避免泄漏,鈈-238包裹著數層強勁的先進材料,在發生嚴重事故時都不會讓放射性元素釋放出去。RTG主要會發出α輻射,而在空氣中,α輻射只能傳播數英寸,也不會穿透服裝或人體的皮膚。只有當放射性元素瓦解為細密的顆粒或發生蒸發,並被人體吸收或攝入之後,它才會影響人體健康。這種同位素是以陶瓷形式生產的,因此不太可能被偶然吸入或攝入,尤其是在沒有溶解在液體中的時候。


在實際中,火星上的天然輻射環境要比RTG所能產生的輻射更加極端。從太空落到火星地表的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損害要大得多。當前的火星探測器正在分析火星輻射環境,這樣任務規劃者可以為未來的宇航員設計出防護系統。


未來的探險家在抵達目標之前,需要確保可靠且持久的能源以供生存。供電系統的選擇可能是更有效的放射性同位素髮電系統、太陽能電池板、燃料電池以及核裂變的混合體。


前往火星的旅程


載人航天是危險的事業。NASA正在致力於在21世紀30年代讓人類登上火星,但是為了保證宇航員能夠平安返回地球,還有很多里程碑要完成。當前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一年任務的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Kelly)絕對正確地指出:太空很艱苦。對於航天的每個方面來說,錯誤的餘地實際上都是零。然而我們在前往火星的旅程中可以了解太多東西,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宇宙,而期間我們所做所學的一切都會在地球上造福人類。


來源:天之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自動化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自動化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火星救援》科幻成真:NASA試圖火星種土豆
NASA火星探索20年,電影《火星救援》的「技術監製」
外媒:NASA從1.8萬人中選拔新宇航員探索火星
《火星救援》劇情成真 NASA將在火星種土豆
NASA科學家:火星上生命藏在哪有新線索
NASA挑火星宇航員標準:身體好、懂科學、會軟體
暢遊火星!NVIDIA「火星2030」VR技術
NASA科學家成功種出「火星土豆」
為了把人送上火星 NASA正在研發這40項新技術
《火星救援》:科幻片的生命在於真實!
NASA:火星探測器HiRISE相機拍攝到火星素顏
為NASA火星探測器研發人工智慧大腦:NeuralaA輪融資
NASA计划在火星周围建立磁场:改善火星环境
NASA正在北達科他州擴建「火星殖民地」
快訊:NASA建造「鋼鐵俠」欲幫助人類殖民火星!
NASA科學家研發新的推進系統,三天內可到達火星
NASA下一个火星任务是研究火星的内部
NASA將與SpaceX公司合作實施「紅龍」無人火星任務
美國人的科幻內參(二):《公平硬幣》《黑色伊甸園》《火星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