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存思術研究

道教存思術研究

道教存思術研究



存思術,作為一種意念的活動,是道教修鍊的重要方術,涉及道教方術的方方面面。了解存思術,對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道教的教義和神學理論有較大的幫助。上清派是存思術的集大成者,其教團對於存思術的發展和豐富,起了較大的作用。而存思術中,以意念為引導,以求達到「靜心」、「通神」、「服氣」「飛斗」等效果,和密宗的觀想有一定的相似和不同之處。揭開其宗教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存思之術也有其合乎科學的成分。

一、 存思術的歷史


存思,又叫存想,泛指道士在修鍊時集中意念,觀想身內景象(如臟腑、骨節、身神等)和身外景象(聖真、日月光華、雲氣、神獸、童男女、八卦等)以達到集中意念、溝通神明、治病驅邪等作用的行為。


道教是個多神的宗教,存思術由來已久,《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說: 「夫人神乃生內,返游於外,游不以時,還為身害。即能追之以還,自治不敗也。使空室內傍無人,畫像隨其藏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像,下有十鄉,卧即念以近懸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萬疾皆愈。」卷七十二中說: 「四時五行之氣來人人腹中,為人五藏精神,其色與天地四時色相應也;畫之為人,使其三合,其氣色者蓋其外,相氣色次之,微氣最居其內,使其領袖見之。先齋戒居善靖處,思之念之,作其入畫像,長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畫像如此也。」《太平經》認為人有神,但這些神喜歡出體外遊玩,但如果不回來的話,則人會受其害。這裡所說的神,尚為比較樸素的臟腑神。


《雲笈七籤》卷五十四《魂神部》雲: 「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是此時也,三魂不定,爽靈浮游,胎光放形,幽精擾喚。其爽靈、胎光、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其夕,皆棄身游遨,飈逝本室。或為他魂外鬼所見留制,或為魅物所得收錄,或不得還返,離形放質,或犯於外魂、二氣共戰,皆躁競赤子,使為他念,去來無形,心悲意悶,道士皆當拘而制之,使無游逸矣。拘留之法: 當安眠向上,下枕,伸足交手,仰上,冥目,閉氣三息,叩齒三通,存身中赤氣如雞子,從內仰上出於目中,出外赤氣轉火燒身,使匝一身,令其內外洞徹,有如燃炭之狀。都畢矣,其時當覺身中小熱,乃叩齒三通。畢,即存三魂名字,胎光、爽靈、幽精三神急住,因微祝曰: 太微玄宮,幽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不得妄動,鑒者太靈。若欲飛行,唯得詣太極上清;若欲饑渴,唯得飲徊水玉精。」同樣是對於身神外游的召回,我們發現,《雲笈七籤》則有身神出遊的具體時間,身神的名字、衣冠、容貌(已經不在是簡單的五色童子了),而存思的操作也相對繁雜,而這些也加強了存思的神秘性。

早期天師道的「黃赤合氣」之術,由於天師道組織渙散,流弊日益明顯,遭到了以禮儀教化標榜的士大夫的攻擊,於是「黃赤之道」,逐漸被上清派的「隱書之道」說取代。《雲笈七籤》卷十二《升鬥法》雲: 「夜半人室正坐,閉目存想自身冉冉升騰,一灼入北斗,見斗神坐於對面,玉妃吐紫煙入我心中,咽津,叩齒。」這裡所說的玉妃吐紫煙入我心中,其功用類似於天師道的男女合氣。


後來《黃庭經》出現,這就是一部以存思體內身神為主的經典,據說由上清派祖師魏華存夫人說傳。吸收了《太平經》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修道之士能存思體內神真,久之三(丹)田、五臟,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可以羽化登真。


這一觀念在《雲笈七籤》卷五十五《魂神部》更為明顯,並得到進一步的神化,雲「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萬六千,與天地合,有一十萬八千。自此以往,雖神不極,由斯數矣。則三洞諸經神仙,將吏侍奉靈官,高下品格,未有不因茲始也。既知其數,當識其方,既識其方,須知表裡,表裡既見,陰陽審焉。內外不同,左右亦別,而象分五色,位列四方,男女可以陰陽求,文武可以剛柔取。凡諸存念,身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萬六千神,皆在於心也。」


葛洪《抱朴子-地真》雲: 「吾聞之師雲,道術諸經,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惡防身者,乃有數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無生,九變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見身中諸神,而內視令見之法,不可勝計,亦各有效也。」可知,早在晉代存思的內容便已相當豐富,而《抱朴子》記載有所謂的「禁法」也是配合存思而起作用的。


上清派摒棄了傳統的合氣之術,而存思、誦經、服氣則在上清派教義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神化,《上清大洞真經》之《誦經要訣》雲: 「先於室外秉簡當心,臨目叩齒三通,存室內有紫雲之氣遍滿,又鬱郁來冠兆身。存玉童玉女侍經左右,三光寶芝洞煥室內。存思畢,叩齒三通,念入戶咒。」雲。在這裡,存思則已經開始配合叩齒、持咒,並且由早期的存神以養生,而成為入戶誦經,以存神通真的方術了。而《上清大洞真經》就是一部專門以存念為主的道教經籍,其存思的內容包括斗星、日月之氣、神真、宮闕勝景等,上清派是道教存思術之大成者。

可以說,存思術是一個由簡單到繁複的過程,不僅表現在存思的景象的變化;而在實際操作上也不僅增加了許多禁忌,還有其他的方術,如誦咒、叩齒、咽津等;存思的功用也從《太平經》里的簡單的還神以養生,而發展為飛斗、度亡、辟邪、奏表、養氣等。


二、 存思的理論和功用


甲、存思養生論


其一、存思養神篇道士最初的存思對象,就是人體內的臟腑神,至於《黃庭經》則有三部八景二十四神,而至於《雲笈七籤》則曰: 「身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萬六千神,皆在於心也。」增加為三萬六千神,這些神明是人身的主宰。


道教自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偏重於養神的趨勢,《西升經》雲: 「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飛形,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但是我們要看出其中的區別,早期《太平經》說記載的存神,其目的仍然在於使肉體不病,而發展到《西升經》則認為人身之神,在人的形體腐朽之後,仍然可以存在,這也是後來道教由注重鍊形而逐漸注重於煉神的濫觴。這是存思養生之養神的原理。

其二,存思養形篇可以說,《太平經》中存思的方術,其目標就在於使身體免於病痛。《上清握中訣》載「服三氣法」: 「常以平旦向日,臨目,存青氣、白氣、赤氣各如線,從日下來直入口中,挹之九十過,自飽便止。」這種服氣法是和存思法,配合而行的。以存思為主的服氣法,逐漸發展為採氣法,例如《上清握中訣》所載的服日芒法、服月芒法,便是初期的採氣功夫,胡孚琛先生認為「存思采服日月之陰陽,可增強身中陰陽的生命能量。隨著道士修鍊層次的不斷提高,能夠激發本身的元氣和天地之氣感應,便可以采天地之氣。」


有學者認為道教身神之說,固然有待商榷,但存思身中神真,從氣功學角度客觀的看,屬於內觀的功法,存思三丹田的神真,也就是意守丹田的方法。並且道書說記載的神真的名字、衣服、形象都有其象徵意義,一心存思,能起到補益臟氣的效果。集中意念存思某景,應該可以起到抑制神經興奮的功用。而《雲笈七籤》說載的存思影人法,胡孚琛認為具有調整體能的作用。


但是由於上清派的存思之術,日趨繁雜,而道教中又有所謂「守一」的說法,其理論是一致的。《高上玉皇心印經》雲: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對於一個完整的人來說,形神是不可分割的,故而養心可以養生,而形體的安逸也可以促進心神的安寧。所以存思養生之說,雖然在操作上有說區別,但是其功效應該是趨於一致的。


乙、存思通神論

通神,首先是有神可通,《太平經》中所存思的,還只是自己的身神,並且存思者與之並不存在溝通的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屬於集中意念的行為。但是後來,臟腑神,逐漸演變為三魂、七魄、三部、八景、七十二神的說法。《黃庭經》的身神,也是臟腑之氣的形象化,後來醫家有《黃庭補瀉圖》之類,就是屬於類似於醫學、導引、氣功功法上的研究。


但是,中國哲學中神的概念有兩種,如《老子想爾注》中「一,即是道;聚則為太上老君,散則為氣。」的說法。在這裡老君既是無意識的元氣,又是有形象的尊神。而人稟自然之氣而生,具備道性,人身小天地,也有三台、七星之類,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明白古人所謂的「身神」的意思了。


存思通神,分兩種,一是存身內之神;一是存身外之神。


一、存身內之神《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謂三丹田中神分別為,天帝、丹皇、元王;亦名真人、赤子、嬰兒,監統身中二十四氣,以應太微二十四真。其中存思泥丸中的神真,有「默朝上帝法」,即存思太一帝君居泥丸宮,天地、日月、四象、八卦、仙山、瓊樓環繞之,有如密宗之「壇城」,專意內視,日久分明如真,頭頂天門洞開,陽神即飛出去朝天帝。這是屬於存思身內神真的一種較高層次的修鍊。


如鄭所南先生編撰的《太極祭煉內法》之《內煉法》雲: 「泥丸宮嬰兒即化成天尊聖像,端坐宮中左手執碧玉盂,右手執空青枝,號曰太一救苦天尊,極要分明。」而高功法師的祭煉,也都在身內完成。


二、 而道教亦有存思身外神真之法。


如《太上郁儀結粼奔日月圖》、「存思三洞法」、「存思《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思九宮五神法」、「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等,而道教的度亡、祭煉、奏表等法事,也大多通過存思來完成。《雲笈七籤》載「存司命法」雲「存司命,下至六合中,詣太一宮,司命合形太一。太一復上請帝君,度兆符籍。太一啟帝君曰: 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賜醴,高上記生,乞得書名出錄,以付二老君。於是帝君,忽於懷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於懷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二老授符籍,而言於帝君曰: 某甲生錄已定,長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記太素宮。於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齎某甲命籍、五符,上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諸君,九天宮宣令: 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號曰真賢。二老有命,皆使記焉。」存身外之神真,則是以我之元神,與彼神明溝通,靜心行之,積累久之,自然感格。


其實無論是養生還是通神,其中在起作用的仍然是我之元神,在體內可以「以神御氣」,丹經雲「以火煉藥而成丹,即以神御氣而成道也」;在體外可以「以神役神」,雷法所謂「以我之神,感格於彼,自然之理也。」


此外道教還有所謂的「守一」之術,《在宥》篇曰: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而形未嘗衰。」《刻意》曰: 「純素之道,維神是守,守而勿舍,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一即是道,是天地的原型,就是元氣,就是明覺之心,守一就是守神。葛洪將守一的功夫分為「守真一」和「守玄一」,胡孚琛教授曰: 「其法先虛其身,空其心,內凝神思,身心冥於寂寂之中,氣液相生,真水充盈,自可治未病之疾,消未起之患。存思泥丸之神靈,如己身歷歷分明,久之可以分形。」守一之道,發展到後來即為坐忘,司馬承禎認為人能達到坐忘的境界,則可與道合真。這些都是存思之術的源流,在此一併述之。


三、 存思之術的歷史地位和現代解釋


存思之術,廣泛運用於道士修鍊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法術科儀,還是養生修鍊,幾乎都需涉及存思。內丹雖然以重實際效果而排斥氣功師所宣揚的意念,但是在內丹煉養的時候,意念的引導和制服,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存思之術,不僅影響於道教內部之發展,吳崇明先生還認為「作為一種精神思維活動,道教「存思」法具有馳騁想像的特點,文學「神思論」的出現,與之密不可分。神思實際上就是把道教的存思方法運用到文學創作中,是文學中的存思。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化用存思方法進行創作的現象已很普遍,《文心雕龍·神思》篇的誕生,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孔子說: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以說是存思的源頭,蓋道士在誦經、行法之時,能存思神真降臨壇場,客觀上可以起到肅靜其心的作用。而道士步罡、鍊度之時,存思腳踏斗星,拜表於天門,則可以使自己的感情融入於宗教境界之中,培養其虔敬之心。


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潘澤泉在解釋夫妻相的時候說,「人與人交往容易模仿對方的行為,夫妻倆長期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形成相同的生活性格,從而對他們的面相產生影響,形成夫妻相。」則人長期思念神真,則行為和相貌也自然難免因心理暗示,潛移默化,起到改變氣質的作用。


氣功大師也認為「在練功時運用形象思維和良性意念的修行方法,專一地想各種美好、祥和的景象、人物或人體內部臟器等。《天隱子·存想》說: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目己之心: 道教把存思觀想作為學功的基礎和修身齊物的關鍵。因為這種功法有引導入靜,治病健身,調動和激發人體潛能的作用。」


來源:道教之音作者:萬林一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練習太極拳17個注意事項
文子:失落的道家大人物
碧霞元君來歷故事——碧霞元君成仙記
練功入靜與睡眠和覺醒的主要區別
安奉於鬧市中的真人墓:丘處機弟子宋德方衣冠冢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姜生:道教科技史研究再思
北歐的道教研究
新範式道教史給道教研究帶來的新思考
研究道教養生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反思(3):缺乏研究和研究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公開招聘副研究員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著名土壤學家陳恩鳳教授學術思想研究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液態金屬研究方向博士後招聘
南傳佛教研究
耶魯教授:社科研究為何要以「實證和數理邏輯」為基礎
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招聘研究助理
完善激勵理論研究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幸福理論研究綜述
道教醫學特徵以及學習研究方法!
丹梔逍遙丸的藥理研究
綜合閱讀韋伯宗教宗教研究
學術研究在實踐調研中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