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防暑更要防寒!
2016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其中7月17日「入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
初伏:7月17日至年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至年8月15日
末伏:年8月16日至年8月25日
點擊播放 GIF/13K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溫防暑,如何開始跟著節氣保健治未病的行程,此時三伏天的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三伏天里我們是不是要一心防暑?」
錯!!!正好相反。。。
要一心防寒!防寒!防寒!!!
此刻你一定是這樣的表情:
中醫認為,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肌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使汗液排出,從而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夏季出汗較多,應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傷害了人體的陽氣。「春夏養陽」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病都是由於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
那至少也聽老人講過「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積累的嗎?」這些話吧。
夏天防寒的措施有哪些呢?首先,避免冷風直吹。無論是開空調、吹電扇還是窗邊納涼,都要避免長時間直吹。夜晚睡覺時,門窗別開小縫兒,以防虛邪賊風。此外,空調房內的溫度不宜設得過低,最好控制在24~26℃,睡覺時應關閉空調或將其設置為「睡眠模式」。
其次,護好兩個部位。咽喉和後心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於幫助身體緩衝低溫的寒氣。老人更怕著涼,建議出門時帶件長袖上衣或坎肩,進入空調房間或較涼的地方時,立即穿上。
最後,飲食注意少寒涼。要少吃冷飲,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陽氣正在成長中,過食冷飲,會比成年人受到的損傷更大,易出現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覆的扁桃體發炎、發燒、脾胃不和等問題。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頭伏必吃餃子!相信老祖宗的智慧!
那麼,還有呢?
點擊播放 GIF/48K
來一碗適合炎炎夏日喝的湯!
夏至湯:溫養陽氣,補益精血,使人體順應天時,臟腑安和。
溫馨提示:夏季要多喝水哦,特別是人體在這三個時間段容易缺水,起床時、睡覺前和洗澡後這三個時段應注意補水。
愛惜身體,切勿貪涼!




TAG:同興堂 |
※【警惕】三伏天不止要防暑,更要注意防濕防寒!
※面臨炎熱夏季,防寒更勝防暑!
※老鐵,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其實,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夏季只需要防暑?夏季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其實,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夏季養生講究啥:防暑!更要防寒!
※不要以為伏天防暑最當緊,其實更重要的是防寒!
※夏天應該防暑還是防寒?
※防晒、防暑最重要,夏天跑步就要這麼穿
※穿涼鞋,防暑熱,防暑從腳做起
※夏季養生須注意 防暑!更要防寒!
※夏日已至:防暑OR防寒
※不要以為夏天最需避暑,其實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夏天不僅是防暑,夏天更要吃薑防寒
※今日進入中伏,如何科學地防暑降溫?
※三伏天,如何防暑?
※大暑時節防暑熱?更要防寒!中醫告訴你為何「背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