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南方和北方的方言分別是什麼樣的?
文/營三千
明朝時候的人,平時都是如何說話的?中國這麼大,方言這麼多,南北方的方言差別就非常大。可是,當時並沒有錄音機,我們很難了解當時人說話的發音,幸好,從一些明朝人的筆記中,我們尚能看到一些對當時南北方方言的記錄。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記載的就是明朝萬曆年間南京的方言情況,大家可以對比著看看,有哪些詞是比較眼熟的。注意,冒號前面的,是現在的意思,而冒號後面的,是當時的說法:
個子高:「苗條」
長得美:「標緻」
不幹凈:「齷齪、邋遢」。
老成:「穩重」;輕薄:「姑姼」
粗魯,不文雅:「朗伉、孟浪、莽撞、粗奘、倔強」。
聰明:「爽利、伶俐、乖覺、活絡」。
不聰明、腦子笨:「胡塗、懵懂、勺鐸、禿儂」。
為人比較無賴:「憊賴」。
說話又多又快:「激聒、瑣碎、絮聒」。
運氣不好:「蹭蹬、落魄」。
個性執拗:「直紂」。
收拾東西:「拾掇」。
慫恿別人幹壞事:「攛掇」。
無拘無束:「浪蕩」。
做事虎頭蛇尾:「拖拉」。
令人討厭:「臭厭」。
(南京明孝陵神道)
而另一部筆記《宛署雜記》則記錄了明代中後期宛平縣城的方音。這個宛平縣城,離北京非常近,抗日戰爭中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就在宛平縣城附近發生。這裡的方言,在明朝時是這樣的(與上文相同,冒號前面的是現在的意思,而冒號後面的是當時明朝的說法):
不明亮:黑古董。
話不誠曰溜答。
說話啰嗦,話多:饒道、急哩咶古、勞叨【嘮叨】。
打擾別人:鬼渾、鬼打鈸。
提著東西:滴溜著。
扯:拉。
棄去:丟。
尋取東西:找。
放開東西:撒。
錯亂:撲刺。
處置事情:活變、騰那【騰挪】。
忙著做某事:張羅。
為人有擔當:硬浪【硬朗】。
慌張:冒冒失失。
請人幫忙:累及。
追隨某人:釘著他。
麵餅:饃饃。 燒酒:燒刀。
背:脊樑。
項頸:脖子
喉嚨:嗓子。
(宛平縣城旁的盧溝橋)
一個南京,一個北京近郊,從這兩個地方的方言記錄中,我們也能夠管中窺豹,對明朝人的口語稍作了解。從這兩本書的記載來看,明代後期,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口語的差別似乎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大,像什麼「苗條」、「齷齪」、「攛掇」、「提溜」、「張羅」、「冒冒失失」之類的說法,更是跨越古今,到現在也常用。
而《菽園雜記》則記載:「又如去字,山西人為『庫』,山東人為『趣』,陝西人為『氣』,湖廣人為『處』。」
也就是說,明朝的山西人,把「去」讀成「庫」,山東讀成「趣」,陝西人讀成「氣」,而湖廣人則讀成「處」,這些地方的朋友可以試一試,現在你們又把「去」讀成什麼。
那麼,明朝人具體的日常對話又是什麼樣的呢?請看《水東日記》中,明太祖朱元璋接見衍聖公孔克堅時的君臣對話:
朱元璋:「老秀才,近前來,您多少年紀也?」
孔克堅:「五十三歲。」
朱元璋:「我看您是個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當,您常常寫書與您的孩兒,我看他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您家裡不讀書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於我朝代里,您家裡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
孔克堅上奏:「曲阜進表的回去,臣將主上十四日戒諭的聖旨,備細寫將去了。」
朱元璋:「道與他,少吃酒,多讀書,欽此。」
參考資料:《水東日記》、《宛署雜記》、《客座贅語》、《菽園雜記》






TAG:明清史研究 |
※南北朝時期,北方貴族如何用水厄嘲笑南方名士?
※南北朝大分裂時期,為什麼重新統一的希望反而在最亂的北方?
※北宋時期的地方政策是如何具體實施的?
※都說歷史上宋朝時期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最相似,相似在哪些地方呢
※明朝時期 曾在哪些方面雄踞當時世界前列?
※鬼方:雄踞商周時期的北方白種人大國
※百年前的越南還處在明朝時期,竟是這般模樣!
※豐胸最佳時期和方法,秒變「小山丘」!
※蒙古人西征時期殺光西方,但對南宋卻很少屠城,為什麼?
※直擊:清末時期北京的經典老照片,你們能認出來幾個地方呢?
※嘉慶畏父道光拖延,中國全方位落後西方的無奈時期
※二戰時期,希特勒如何區分猶太人?除了脫褲子,還有4種方法
※明清時期富甲南北方的經商理念,放置今天,還能如此成功嗎?
※判別一個時期的政治是不是清明的?只有唐玄宗作對了!
※圖看民國時期的旗袍風:盡顯東方女性之美,如今成追憶
※三國時期有普通話嗎?諸葛亮舌戰群儒用的是什麼方言?
※明朝時期的教育是這樣的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地方性朝代
※半透明的瑪瑙器具,是雍正時期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