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異,流感方子該換換了
中醫書友會第104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孫幼立老師根據餘姚一帶幾十年的氣候變異,總結出了流感的應變方法:氣候應熱而反涼,選用太陽、陽明雙解之大青龍湯;高溫持續不去,選用解表清里之抗戾散;未到寒時而寒,選用扶正祛邪之人蔘敗毒散……分析有理有據,小編認為可推而廣之,對我們把握當今流感變化、靈活選方大有啟發。(編輯/盒子)
氣候變異對流感發病機制的影響及方葯變化
作者/俞承烈、孫幼立
曾有人推測,東漢末年長沙一帶出現過流行性感冒(流感)暴發,導致許多人死亡,張仲景曾親自參與了這次抗流感的鬥爭,並從實踐中獲得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總結凝練,方提出了六經辨證學說及桂枝湯、小柴胡湯、白虎湯、承氣湯等著名的方劑,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氣候的變異往往與流感的流行密切相關。中醫傳統理論對因氣候變化而影響疾病的論點有四,即:至而不至,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
至而不至:大青龍湯最合拍
20世紀70年代,餘姚的陸埠區與丈亭區曾出現爆發性流感,常常一家數口數日間同時罹病。時值仲夏,夏至已至,天應熱而反涼,日平均氣溫在15℃左右,早晨要穿棉衣。孫老當時就診的患者一天多達200人,其中約170人患流感。就診流感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寒戰發熱,寒多熱少,無汗,體溫在38℃-38.5℃,頭痛,鼻塞流清涕,全身關節酸痛,少數患者有輕微咳嗽,咽輕度充血。查血常規中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細胞數上升。
此次引起流感的原因為「至而不至」。氣候本應熱而反涼,患者感受寒邪,邪從足太陽膀胱經而入,郁在太陽陽明之間。治療若選白虎湯加桂枝,則偏重陽明,而單用桂枝則解表的力量亦顯不足,故應太陽陽明雙解,選用大青龍湯最為合拍。方中桂枝與麻黃共解太陽表邪,麻桂同用,加大解表的力量;而口渴引飲乃陽明裡熱已熾,必重用石膏清里熱;加甘草、姜、棗調中,使麻、桂、石膏等峻葯不致各走極端,而共奏解表清里之功。孫老以此為主方,一般投藥1劑得汗,汗出熱漸下降,3劑可愈。
在1000餘例流感患者中,大概有10例男性患者葯後出現鼻衄,有人認為是病情惡化,有人認為是麻桂性太峻烈,葯不對症,不一而足。孫老告知:「鼻衄,《傷寒論》明確指出衄是紅汗,是邪熱外出、病情好轉的表現,一般半天左右可自止,此時不能用止血藥止血,因為止血藥反而使邪內擾。」果然患者鼻衄後的次日,發熱即呈梯狀下降。也有極少數病例出現發熱發冷,體溫在39℃以上,則改用辛涼解表聯合清里熱法,方選銀翹散和白虎湯,熱亦退而愈。另外,大約有12%的患者在服大青龍湯的次日出現短暫的胸悶、煩躁不安等不適,囑多飲熱水,即迅速得大汗而熱退,上述癥狀亦逐漸消退。《尚書》謂:「若葯不瞑眩,厥疾弗瘳。」殆指此而言。
未至而至:人蔘敗毒散逆流挽舟
1982年,距離冬至還有十天,已出現零度以下氣溫,即所謂「未至而至」。姚東地區出現散發流感病例,孫老每日接診10例左右。患者發病不過2天即出現頭暈、腿軟、十分睏乏、畏寒的癥狀,測體溫均在37.3℃-38.5℃之間,面色不華,口不渴,舌苔淡白,舌邊緣少許齒痕,脈濡數;查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大致在正常範圍內。
孫老認為,未至而至,寒邪入侵,而人體陽氣未能充分儲藏,難以抵禦,邪在太陽,因元氣不支而內陷,故出現頭暈腿軟、行路如坐舟中等癥狀,急需扶正以驅邪外出。明末清初的醫家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對此症的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並提出以「人蔘敗毒散」逆流挽舟。孫老臨證時再加大劑量黃芪,果然效果甚佳,一般3劑即可熱退,而疲乏癥狀也隨之消除,少數病例的白細胞偏低亦得到糾正。
當然也有一些病例,癥狀為頭暈乏力、面色不華,查血常規中白細胞數為2萬以上。患者表現為虛症明顯,投加味人蔘敗毒散2劑後,元蘇邪亦起,此時患者不但體溫上升,而且出現面赤氣粗、口渴喜冷飲等氣營兩燔的癥狀,則改用溫病法治療而效,此乃個案。
至而不去:抗戾散解表清里
20世紀初,由於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夏至後常常持續高溫,此乃「至而不去」。此時散發的流感癥狀多為寒戰發熱,熱多寒少,早晨體溫略降而下午升高,波動在38℃-39.5℃,口渴引飲,面紅氣粗,大便常秘結不行,脈弦數或滑數,舌苔薄白膩或黃膩;查血常規多在正常範圍內。
孫老認為,此邪即吳又可《溫疫論》中所述的戾氣之邪,往往闔家大小,無分年幼,均可波及,癥狀如出一轍。昔年孫老負笈上海新中國醫學院在章次公老師旁侍診時,章老就常用吳又可的達原飲治療此疾,頗有效驗。但今日之症情,顯然比當年所見更重,達原飲解表能力不足,雖有檳榔,但通便功效也較遜,故用達原飲加升降散等組成的抗戾散治療。全方為蟬衣10g,僵蠶10g,薑黃10g,制大黃5g,知母10g,黃芩10g,羌活10g,板藍根20g,檳榔10g,厚朴10g,草果10g,共11味,具有解表清里,疏氣機、降伏邪之功,一般投3-5劑,即可奏退熱之效。
至而太過:鮮水蘆根回津稱嘆
1940年,已過立秋,距處暑還有5天,依然酷暑難耐,揮汗如雨。門診來一陳姓老翁,60歲,訴高熱不退3天。診見面赤氣粗汗出,大渴喜冷飲,尿赤,脈洪數,舌紅,測體溫39.5℃。診斷為濕溫,辨證為陽明熱盛,即投白虎湯加味。方葯:生石膏40g(先煎),知母12g,竹葉10g,粳米20g,甘草3g,1劑。次日複診,仍高熱不退,測體溫39.6℃,因思壯熱汗出不惡寒,大渴引飲脈洪數,乃白虎湯證,為何不效?囑患者伸舌,見舌中裂,捫之無津,乃悟高熱灼津,津液無以上承,化源告竭,單用辛涼重劑無效,必須加用大劑養陰滋液生津之品,乃於原方中加入鮮水蘆根200g(煎汁代水),鮮生地30g,玄參12g,麥冬12g,1劑。第三天,果然津回熱退,測體溫 37.2℃,諸恙均明顯好轉,故以竹葉石膏湯加鮮水蘆根30g,鮮生地20g,3劑以善其後。
本案明顯屬於「至而太過」。蓋在持續高溫環境下,津液先耗於未病之時,一旦溫邪入侵,陰津明顯不足,必須辛涼與養陰生津同用,方能收效。對於高熱津傷,范文虎老喜用鮮水蘆根煎汁代水,再加鮮生地,可迅速回津。
近年來,病毒引起的感染髮熱是當代醫家的主要研究課題,而中醫則通過匡扶正氣、驅邪伐惡、舒展氣機、辟邪解邪等方法,進行多種選擇或組合治療疾病,如能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必將對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同為流感,因氣候的變異,病機的不同,治療方法也迥異,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醫學治療特色,亦是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中醫仍佔有一席之地,並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的理由所在。
靈蘭中醫App是在中醫書友會基礎上傾力打造的手機軟體。可實現精華文章分類查閱、專題匯總,臨床病歷收錄整理,快速復盤參考,並可搜索海量專業文獻,是中醫成長得力助手。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TAG:中醫書友會 |
※气候变异,流感方子该换换了
※患上流感後別忘了這個清代老方!鼻子不通氣馬上用
※別拿流感當感冒,孩子發燒別亂扛
※一到換季就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究竟是感冒還是流感?
※天氣轉涼容易感冒,中醫預防流感有妙方
※搞笑漫畫:有個變態要和我這樣交流感情
※得流感是貓的鍋?
※背帶褲選擇什麼款式才好看 這幾種讓你穿出時尚潮流感
※一個感冒讓我吐血,記得打噴嚏時要捂住嘴巴——流感
※流感兇猛!你應該這麼做…
※孩子得流感,父母先弄清仨問題
※光頭強以為自己被傳染了禽流感,可把他急壞了
※反覆高燒不退,咳到痰中帶血,這一波勢頭特猛的流感怎麼應對
※感冒了,要如何分清是普通感冒、流感還是禽流感?
※艾滋流感換個樣子疫苗就失效?咱這技術,管它七十二變!
※不要只用雞蛋炒番茄,雞蛋和這些搭配,小孩子吃了可以預防流感!
※奪命殺手流感,比感冒可強多了,可不要搞錯了
※豬得了流感怎麼辦?豬流感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H7N9變異,吃雞蛋雞肉會感染嗎?禽流感傳染的真相,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