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在歷史論述上展現出新特質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在歷史論述上展現出新特質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在歷史論述上展現出新特質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王建朗、黃克武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是海峽兩岸中國近代史學者攜手合作的一個心血結晶,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


避免「以論代史」、「論在史先」,客觀地描述了中國近代曲折複雜之歷程


本書從鴉片戰爭開始,描述了洋務與變法運動、立憲運動、清朝的覆滅、民國的肇建,乃至其後內憂外患之紛擾、國際關係之演變、內政外交之調適、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紛爭、國共兩黨之發展,下至20世紀中葉。大致上包括了晚清史與1949年之前的民國史,也同時討論了清季台灣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至光復初期台灣人的「祖國經驗」。結構上本書分為晚清卷與民國卷,每一卷又有上冊與下冊。上冊依時序與事件勾勒歷史發展之主軸,下冊則包含了政治、社會、財政、經濟、外交、宗教、生活世界與文化思想等諸多面向,因而同時包含了歷史變遷與社會結構的兩個面向。


此書名為「新」編中國近代史,主要希望能突破過去之窠臼,在歷史論述上展現出新的特質。近年來因新史料之出現(如檔案、報刊資料、日記與回憶錄等)、新研究之進展、兩岸的學術互動,以及對「研究典範」之反省,過去的不少成說都得以修正或重評。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過去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的歷史論述,各章均避免「以論代史」、「論在史先」,而能依據新的史料、以關鍵性的細節,平實地、客觀地描述中國近代曲折、複雜之歷程,其間既有革命歷程之艱辛曲折,也有現代轉型的逐漸開展。歷史不再是單一的線性演進過程,而是千迴百轉、多重面向的發展;歷史中有黑暗與光明、邪惡與正義的對峙,但也不全是黑白分明、成王敗寇之敘事。歷史視野的開闊,造就了歷史論述的變化。

「革命」與「改良」都被給予歷史的合理定位


歷史未必是截然兩分的。革命在現代中國的形塑之中曾被賦予歷史的正當性與崇高感,然其反對者或對立面如「改良」者,在歷史中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義。197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大陸學界開始重新評估中國近代史的各樣問題和主題,「革命」與「改良」都被給予歷史的合理定位,兩者各有其成就與限制,也據此重新思索改良派思想家如嚴復、梁啟超、杜亞泉、張謇等提出之「調適的智慧」,史家的史觀逐漸走向多元化。


首先在晚清史部分,過去的主流論述是以革命黨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此一觀點環繞著孫中山所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與革命黨的革命事業,如何歷經多次起義慘遭挫敗最終在武昌起義後得到成功。這種論述強調革命黨人之角色,忽略了革命黨內部的分歧,尤其是湖南與江浙革命志士之地位,以及改革派(開明士紳)對辛亥革命的重要貢獻,更將清廷視為顢頇無能、一無是處的統治者。


新的歷史視野並不忽略革命之重要,而是將革命置於長期多元發展、曲折角力的歷史背景中,來考察國人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方面走向近代,具體呈現出除了革命之外當時還有哪些選擇,以及為何最後革命成為唯一的選擇。本書所描述的辛亥革命不再是單一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軍事行動與族群鬥爭,也不再爭辯此一革命乃「資產階級革命」或「全民革命」的問題,而是將之視為長期醞釀的思想動員、社會動員的結果。其中道咸以來如魏源等趨新士人與馬禮遜、傅蘭雅等歐美傳教士對西方地理、歷史、思想、政體之引介,新學書刊之翻譯,立憲派報刊對思想啟蒙、國家想像與政治改革之提倡,乃至清廷的改革措施如科舉廢除、新政等所造成的結構性的影響等,這些因素與革命派的努力相交錯,使人們敢於構思一個以民主科學為基礎的新體制,而「踐行政治民主化」。由此觀之,各種因素有如積涓滴而成之洪流,方導致革命之成功。同時清廷也不再全是革命宣傳中的「顢頇」、「腐敗」與「缺乏改革誠意」之形象,而是努力肆應、積極變革,卻因「小政府」的格局與心態,在新政期間企圖有大作為而觸發「結構性」的困境,在缺乏體制變革與倫理更新之下,黯然退出歷史舞台。本書對於清廷與立憲派的研究與重新評估,與過去對兩者所做完全負面的道德判斷顯然有別。


對民國史之中的國共發展與抗戰等議題進行深度分析與比較

民國史之中的國共兩黨發展與抗戰等議題一直難以避免各種偏見,兩岸各自主導一類型之論述。本書則主要依賴史實做深度的描寫、分析與比較。其中國民黨史部分主要由台灣學者負責,少數由大陸學者撰寫,中共黨史部分則由大陸學者操刀,其觀點相互補足,而拼成一個較為公允而完整之歷史圖像。這樣的合作方式與近年來兩岸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研究蔣介石的經驗也相符合。雖雙方學者均依史料來撰述,然台灣學者更能呈現蔣的成功之處,大陸學者則更能客觀分析蔣的派系屬性,發掘蔣的個性與統治缺失之處,因而相互補足各自可能有的局限。


本書也從不同層面介紹了抗戰至國共內戰期間蔣介石、執政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之表現,描述蔣汪、國共之分合,並剖析蔣最後遭到潰敗之因素。抗戰也影響到國共勢力之消長。抗戰八年,因為種種原因,國民黨的統治力量被嚴重削弱,國民黨中央的統治範圍越縮越小,軍心、戰力日漸萎靡,各種內在矛盾遂逐漸滋生髮酵並蔓延開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共軍事力量在戰爭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中共軍隊向敵後農村拓展,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共長期把對日抗戰的工作重心放在創造根據地和發動群眾兩方面,在此基礎上發展武裝力量,使其政治影響力全面提升。


從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私心與公義糾葛,政治團體或分或合,時而起高樓,時而樓塌了,經歷了經緯萬端的風雲變化。如何深入認識這一段史實,並藉此觀察現狀與思索未來,是所有關心中華民族未來的人應該思考的嚴肅課題。(文/黃克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清代官員到底應該自稱「臣」還是「奴才」?
張學良: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
甲午戰爭參戰清軍達63萬 戰敗因大清內部高度糜爛
1963年周恩來邊境小島密會台灣信使
我國頻現白堊世恐龍新遺迹

TAG:北京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新書《中國歷史》在斯發布
大型歷史文化叢書《三晉史話》出版
歷史與寫實:談唐勇力《新中國誕生》
歷史新解:中國近代「背黑鍋」冠軍李鴻章
歷史探秘:為何中國人沒有發現新大陸
《亮劍》中的六大真實歷史事件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二大盛世朝代!
《中國紋樣》背後的家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6位世界首富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元朝
《古代世界歷史地圖集》為何把中國和印度排除在外
巫鴻:漫談中國美術歷史 「復古」是複雜的文化現象
略論十七年間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調查
東方歷史沙龍張鳴:如何重寫中國近代史
論壇:口述歷史發展的本土經驗與「他山之玉」
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五大戰爭檄文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民族英雄:岳飛、史可法上榜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臨終遺言:歷史上著名的遺言
摹仿:在文學與歷史之間——讀奧爾巴赫《摹仿論:西方文學中現實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