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部柳青的精神創業史

一部柳青的精神創業史


一部柳青的精神創業史


柳青與女兒劉可風和長子劉長風


今年,是作家柳青誕辰100周年。他的長女劉可風在父親去世近40年後,終於完成了《柳青傳》。


一部《柳青傳》,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更為飽滿豐富的柳青,以及一個時代的精神創業史。


一部《柳青傳》,讓讀者回望柳青和《創業史》帶給時代的觸動與感動,在文學歷程中感悟我們民族發展所走過的路。


劉可風,柳青之女。1945年生,曾任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2000年退休後全力寫作《柳青傳》。

把他的遺憾落在紙上


讀書周刊:在《柳青傳》後記中您寫道:「從父親離開我的那一刻,我就堅定不移地認定我的未來必須完成一件事——把他的遺憾落在紙上。」最終落在紙上的這38萬字「遺憾」,其實也是您父親的生命與文學在紙上的延續。


劉可風:父親的《創業史》其實是一部未竟之作。按照他的計劃是要寫四部,主要寫合作化時期的互助組和初級社階段,小說的高潮在最後,他要在第四部里完成自己對合作化的全部看法。


1978年,父親去世前幾個月還一直在寫作。他修改了《創業史》第二部的前十四章,有的章節還重寫了。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無法完成這個作品了,他落了淚。


我永遠忘不掉父親生前說的那句絕望的話,「我的書,看來是寫不完了……」所以,我決心要用我的筆,把他的遺憾落在紙上。

但實際上,我寫出來的東西,還遠遠不夠。父親生前的許多事,我沒有更深入地問他,也沒有完整地記錄下我所聽到的,我覺得很遺憾。


不過,我盡了我的力。這38萬字,是我替父親續寫的,相信父親的在天之靈會看到。


讀書周刊:在《柳青傳》編輯看來,這38萬字「是一個偉大作家在一個特殊年代的艱難精神探索」。


劉可風:父親生活的時代有它的特殊性,我希望用我的觀察和記錄,把父親的一生、不為人知的一面告訴大家。


讀書周刊:為此您還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

劉可風:1979年的時候,我想和父親同時代的人年齡都比較大了,必須抓緊時間做這件事了。所以,我把父親一生經歷的過程都走了一遍,訪問了他各個時期的同事、朋友、對他有記憶的人,做了40本記錄。


讀書周刊:這些重新走過的父親的生命歷程,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它們告訴您的那個柳青是您所熟悉的嗎?


劉可風:因為家庭關係,我到西安跟父親一起生活前,對他的了解不太多,甚至感覺比較生疏。我們之間存在著似隱似現的距離。


但當我漸漸深入了解父親之後,我對他的感情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其實我這本書里有一條線,就是我們父女從疏遠到變成相依為命的過程。

後來搜集材料的過程,也不斷填補了我知曉父親經歷的許多空白。經過這很多年,我終於用行走和記錄的方式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了他。這讓我深感,過去我對他的理解很淺。


讀書周刊: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是什麼?


劉可風:我印象最深的是《創業史》主人公梁生寶的原型王家斌。我去他家的次數特別多,有時在他家裡一住就近一個月,他一有空就和我聊過去的事情。


王家斌身上有很多一般農民不具備的東西,他不識字,但思考問題和說話常常有閃光點,讓人感動。1990年6月13日,王家斌去世。我父親是1978年的6月13日走的,這讓我覺得很驚異。



一部柳青的精神創業史


《柳青傳》 劉可風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柳青完全農民化了


讀書周刊:當年為了文學創作,您父親帶著家人離開北京,安家陝西皇甫村。有記者曾這樣描述:「柳青完全農民化了。他和關中農民一樣,剃了光頭,冬天戴氈帽,夏天戴草帽。站在關中庄稼人堆里,誰能分辨出他竟是個作家呢。」在您心目中,父親是怎樣的形象?


劉可風:我覺得父親的農民化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出生於農村,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和農民在一起,寫的基本上是農村題材的作品,所以,他融入農民的這種感情和行為是很自然的。


另一方面,他的生活經歷過巨大變化,進了城,還出過國,當他再回到農村時,為了能夠和農民融合到一起,使他們和自己相處感覺親近,什麼都願意和自己交流,又有一個主動轉變的過程。


在我跟父親接觸的過程中,包括我訪問父親作協的同事們,大家一致的感覺是,他的談吐和思想具有濃郁的學者氣質。這時,我們感覺不到他和農民交談的那種方式,更多感受到的是理性的思考。


讀書周刊:寫作《創業史》,柳青四易其稿。1956年完成第二稿時,他認為仍沒有「寫出人物的感覺」,甚至在困惑中擱筆許久。這段時間裡他是如何積蓄重新提筆的力量的?


劉可風:這一階段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各種文學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中,深入鑽研創作的藝術手法。他認為,創作不是去模仿別人,而是在別人的作品裡學習創作的精神和方法,然後創造性地處理自己的作品。


讀書周刊:從對經典的閱讀和研究中汲取創作的能量。


劉可風:是的。對於文學創作,他主張有兩個方面很重要,不可偏廢。一是借鑒他人的作品,進行藝術的探索。當時,《悲慘世界》《紅與黑》《紅樓夢》《三國演義》……隨時在父親的案頭、床頭和手頭出現。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作家要研究自己身處時代的生活和語言。作家寫出來的東西,必須要有他所處時代的語言特徵。


讀書周刊:一旦投入創作,他又非常拚命。有一天,他患痢疾,在便盆上坐了四十幾次,就乾脆拿塊寫字板放在膝蓋上,咬牙寫作。


劉可風:父親每次創作長篇小說,都有這個特徵——十分拚命。


他在藝術上對自己很苛刻,每寫一本書,一定要比前一本有所提高,不然寧可作廢。就像我在書中寫的,在《創業史》之前,他寫了一部反映縣裡幹部組織農民治蟲、搞好農業生產的長篇小說。但他覺得沒有超越前一部作品《銅牆鐵壁》,就把書稿廢掉了。


因此,在進行《創業史》寫作的幾年裡,父親一直沒有東西出來,當時他的朋友、領導,甚至妻子,都對他這種狀態表示了擔憂以至懷疑。面對著這種壓力,他創作的時候當然更加拚命。


當時覺得是平常事


讀書周刊:1960年《創業史》出版,引起了極大社會反響。創作的過程那麼經年累月、嘔心瀝血,可柳青拿到稿酬以後,卻分文不留,捐了出去。


劉可風:當時父親拿到了16000多元稿酬,全部捐給了皇甫地區搞建設。有人好心勸他,給自己留些以防萬一。他說,我寫書並不是為了自己,農民把收穫的糧食交給公家,我也應該把自己的勞動所得交給國家。


讀書周刊:在讀者心目中,柳青和柳青筆下的理想人物梁生寶,具有一種精神上的契合。您知道柳青自己如何評價他筆下的人物嗎?


劉可風:父親認為,他盡了力,用自己的創作理念去寫這些筆下的人物。寫完了,就將這些人物交給讀者去評論,自己不用多說。


讀書周刊:全書的中心人物梁生寶,被塑造成社會主義農村的英雄典型。他曾被質疑是否過於理想化,顯得「高大全」了。


劉可風:父親不這麼認為,因為,他覺得這個人物就是從生活實際中來的。我在接觸人物原型王家斌之後,也覺得他身上確實具有一些一般農民所沒有的東西,現在,我反而更覺得,我們的社會十分需要這樣一心一意帶領大家致富的先進人物。


不過,父親也有所檢討,覺得在寫這個人物的時候,如一些評論者所言,有些地方的描寫離開了農民的那種思維方式和特質。他認為他有能力把這個人物改得更好,以更符合人物的心理特質,但是時間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讀書周刊:有評論者說,柳青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一是《創業史》,一是深入生活長達14年的「紀錄」。沒有這14年深入生活,就沒有《創業史》。您如何看待父親這14年的「紀錄」在中國文壇的意義?


劉可風:父親的作品最可貴的就是鮮活和真實,用人物形象展現時代風貌。他的這種能力,正是來自他實實在在地深入生活,這不是去一個地方住個三五天采採風能獲得的。


14年這樣在農村生活,是要吃很多苦的,但父親堅持下來了。有一次,文化部的領導問他,老作家對於培養新作家有什麼經驗可以傳授。他說有兩方面,一方面我要一絲不苟地寫好自己的作品,給青年作家提供可以學習借鑒的東西。還有,老作家在深入生活上也要給年輕人做出榜樣。他自己也的確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他深入農村生活14年,當時認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突出。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對當時和對現在,確實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文/黃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劉金祥:愛默生是一個精神獨居者
極度危險宇宙射線貼地通過?地球人別慌
科幻作品中,未來的社交生活什麼樣?
德國科幻筆杆子是怎樣煉成的?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產業的馬欄精神
獨樹一幟的陸儼少國畫藝術精神
清教徒精神是什麼 清教徒精神與美國的創業精神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由三部門組成的!
吳天明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百鳥朝鳳》,傳統文化和精神的吶喊
青燈禪原創禪悟語錄八:淺讀親情、友情、內容創業、精神功夫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敬業精神
一場精神與文化的盛宴
一部融合了人類智慧和精神的科幻史詩,讓無數美國人痴迷
荀卿的精神世界之一︱人性本惡
史玉東:用「工匠精神」擦亮乳業「中國製造」
解密古代高危職業——史官的精神
中華人文精神的兩大傳統
龔銀其「三個專一」彰顯新一代企業家精神
崇文書局史上的工匠精神
八路軍精神傳承弘揚青年部學習共青團文
在英國發展:工作、創業與企業家精神
傳承匠人精神,共築培育鑽石新事業
民族復興的精神生產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