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身體到心靈的養生之道

從身體到心靈的養生之道

是身體決定心靈,還是心靈決定身體?身心之間是如何發生聯繫的?此類身心關係問題,是自古以來西方哲學、宗教和自然科學的一大疑難,迄今未獲妥善解決。


當前,現象學、醫學、生命科學已在此領域取得長足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身心之間的關係極其微妙,甚至很難嚴格劃分身心的界限。


中國文化的整體思維方式,使國人沒有走上身心對立的道路。這典型地體現在道家養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為,又不忽視形體的修鍊,兩者相輔相成,無一偏廢。因此,道家養生與現代科學的前沿存在相合之處,以身體作為心理的物質基礎,注重身、心間的良性互動。

人生活在身心的內外往複之間。然而除道家(教)外,以往的各家哲學或宗教常偏重心靈,而忽視、輕視甚至貶低身體的意義。梁漱溟年近不惑方曉悟,道家在人類生活中自有其真價值,並謂之「身學」:「道家為學所重在人身,趨向於此身之靈通而造乎其運用自如之境。」道家(教)的確格外看重身體,並善於從身體入手來解決身心問題。身是心的物質載體,身為本,心為上。

從身體到心靈的養生之道



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這是自古以來的道家傳統智慧。《黃帝內經》指出,心理活動是由身體產生的,分屬於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還主張臟腑是情緒活動產生的生理基礎:「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素問·天元紀大論》)。身體的生理結構及其功能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心理狀態,甚至人生命運。那些身殘志堅的人,之所以能憑藉頑強意志創造奇蹟,正是其意志所屬的臟腑核心功能健全。體若不健,心必難寧,這在生活和科學上已不斷被證實。

若無好身體,無論如何開朗,也會意志消沉;再怎麼努力,終究一空。有人認為,作為腦力工作者,肢體發達與否無所謂。其實,就連教書這類似乎不用體力的活,也同樣需要健康的體魄,如此才能帶來平和的心態。任何心理問題,都有其物質或能量的基礎。例如,為什麼人們有時會閃出一些邪惡的念頭?這是因為其背後有種負面的能量,或所謂邪氣,若將邪氣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沒了。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身心問題,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激烈競爭和生存焦慮。對於這類身心疾病,西方醫學已難於應付。面對諸多心理問題,現代心理學亦頗感棘手。其實,許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主觀因素所致,很多是由生理問題引發。像抑鬱症,就多由身體的失序而導致心緒的紊亂。因此,除了心病治心、身病治身的老路之外,心病由治身入手,身病由治心入手,或者身心同時兼治,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傳統心學養生從最高的統一原則出發,先建立一個心性形上學以提升人的境界,進而通過心力來調節身體。道家則在融攝心學的同時,注重從下向上的身學路徑,以實現由身體到心靈的升華。這兩種路徑分別適用於世上「境隨心轉」和「心隨境轉」的兩類人,但前者極其難得,後者則占絕大多數。後者的身學路徑與現代思維模式頗為一致。就現代思維與傳統思維的區別,美國哲學家丹尼特比喻是吊車型,前者是舉重機型。

從身體到心靈的養生之道


心學與身學正好對應以上兩種思維模式,它們猶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對立統一,互為其根,最終目標都是提升身心和諧的境界。其結果雖一致,過程卻不同——吊車型思維往往需要做過多假設,這就導致其路徑往往並不順暢;舉重機型思維則從身體的本質需求出發,由低到高地逐步推進(如精氣神依次轉化),不需要做太多假設,這就導致其技術更為牢靠,道路更為通暢。道家養生,是一種在身心和諧的基礎上,與自然、社會融洽相處的健康生活方式。它理念先進,同時兼具現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當代呈現出新的活力。


悅太極編輯轉載文章


歷史好文:5月6日 看了這個,你還打算長期練太極嗎?


6月3日 勸你練太極的人,都是你的貴人


另外你現在也可以諮詢暑假兒童在那裡可以學太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太極 的精彩文章:

在留白中頓悟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重點要求

TAG:悅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養生之道在於養心、養體、養食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的區別
原來最好的養發、養生之道就在我們身邊
中庸處世之道,也是身心健康養生之道
拜佛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如何去除人體的的濕氣?
食補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蒲松齡的養生之道
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養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
茶道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如何才能養好我們的心!
心亂則身不安,養心是養生之基!
以餓養生——富養精神,窮養身體
崆峒養生之道是怎樣形成的
養生之道,先養心,心靜自然涼?
肺為身體「嬌臟」,養生先養肺
養生之道全靠靜心
摒棄疾病——「養生」的正確調養之道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