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太原,取狼孟。地動。《史記·秦本紀》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飢,民訛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史記·趙世家》


現代很多人在看待戰國末期的那場由秦國所發起的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爭,只是一味以秦軍之兵鋒銳利與六國之軟弱為基本點,從而論證秦國統一六國的必然性,然而,事實上可以說,秦國順利的統一中國,從另外一種層次講,就只是一種偶然,如果沒有其他一些因素,或許秦國也會統一,但絕對不會如此之迅速,正如上述史書所見,雖然可能時間有所差異,但是,從秦趙的史書中來看,都不約而同的記錄了那場擁有毀滅性質的大地震,而這也都足以說明了此次自然災害對於二者的影響。

戰國末期的諸國鬥爭,已經快要進入結尾了,但局勢依然不是很明朗。固然秦軍強大,秦國國力異常雄厚,但是,這不代表秦國統一六國,就會非常順利,才發生不久的秦趙肥下之戰就已經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即,秦國不是不可以戰勝的,而秦軍,更不是不可以擊敗的。但是,這本來已經有了一絲希望的趙國,卻忽然又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對於那場大地震,如同史書中所言的,代地大地震一經爆發,從樂徐以西,北至平陰,百姓房屋建築幾乎毀壞大半,其地面更是裂開東西寬一百三十步的巨型裂溝,說其毀天滅地也絕不誇張,而關於這場大地震的具體死亡人數,我們現人則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我們能知道的一點便是,此次地震對於趙國的打擊,絕對很大,而再從秦國只是單單的陳述了一個事實,而並沒有進行描述,就說明了,對於秦國幾乎是沒有影響的。而這場代地大地震所引發的另一個大問題,那便是饑荒,「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民間所流出的這些民謠,只能說明了趙國百姓當時的那種絕望之情。


然而,儘管如此,儘管遭遇如此之大的自然災害,但趙國,卻依然屹立,秦王政十五年,再次大起兵馬,分三路進攻趙國,但依然還是被李牧所擊敗,由此,秦國才暫時壓下了攻趙的戰爭。


在說秦國,面對歷經創傷的趙國,面對一個彷彿一陣風都能吹到的趙國,就只是因為有李牧在,大秦的鐵騎,秦王政麾下的鐵血軍團,卻始終都無可奈何。無奈,秦王政只得改變思路,開始換一種方法來進行,終究統一天下的戰爭是不可能停止的。隨著整個亞洲地區的局勢變化,隨著北部邊境守軍傳來的一次次密報,秦王政知道,統一戰爭已經不能再拖了,北面的匈奴近些年來,力量已經有所恢復,蠢蠢欲動之勢更是明顯至極,多年來的戰爭,秦趙燕三國固然可以在一時憑藉武勇擊敗匈奴,但是,只要一日不能統一,不能將整個北部防線連成一體,那麼,對於匈奴的防禦,就只能處於完全被動挨打狀態,所以,萬般無奈之下的秦王政只得召集大臣再議統一戰爭的具體部署,很顯然,先取趙國,從而吞併三晉,繼而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想,是存在嚴重問題的,但話又說回來,往往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只要換一個突破點,事情的發展就會變的異常容易。


誠然,李牧這塊骨頭的確很強硬,然而,時代之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現在中國的大勢,就是統一,六國已然式微,絕對不是說一個李牧就可以完全擋得住的,故而,或許秦王政暫時還沒有想出解決辦法,但一個個迎面而來的喜報,卻讓秦王政不覺明白,看來秦國統一天下,果真是天命所歸啊。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就在秦王政十六年,終於有了一件讓秦王政異常高興的事了,那條規模宏大的鄭國渠,終於還是建成完工了,由此,秦國三大糧倉遂徹底形成,關中,漢中,巴蜀,這三大糧倉,無疑就是未來支撐整個秦國完成那場史詩般的統一戰爭的最重要基石。於是,意氣風發之下的秦王政,遂親自下達全國政令,徹底清查秦國國內人口,點清國內所有成年男子的數量,從而為以後的統一戰爭所進行的規模有一個大體的預計。無疑,擁有李牧的趙國依然很強,但畢竟李牧只有一個,也只有趙國有,不代表其他國家,也有那個實力,所以,秦始皇便決定採取先弱後難的戰略,先剪除趙國羽翼,滅掉韓國之後,再一舉滅趙,而後,取魏,攻楚,滅齊,最後再北上征燕,從而徹底綜合整個中國地區的力量,而為之後將要爆發的秦匈戰爭進行鋪墊,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統一之後,漫長的中國北部邊疆就完全可以建立起一道堅固而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從而徹底扭轉中國面對匈奴長期被迫挨打的殘酷現實。當然,以上的這些部署,都還只是秦王政在先開始的預想,很顯然,對於這場戰爭,固然秦國實力之雄厚,已經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了,但是,說起把握,又有誰能做到絕對掌握呢?所以,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史記·秦始皇本紀》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史記·韓世家》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秦王政十七年,大秦構劃已久的統一戰爭終於還是拉開了帷幕,弱小韓國,遂成為了秦國的第一個目標。


韓國,是戰國那個時代少有的一個姬氏國家,曾經,姬氏,作為周王室的王姓,是天下最為尊貴的姓氏,無論是那輝煌的西周時期,還是其衰落的東周時期,天下之國,強者有五霸相繼稱雄,弱者亡國者更是不計其數,然周王室的價值存在,卻依然為天下所尊重,而韓國,作為拱衛周王室的姬氏諸侯國,國雖小,卻為天下所尊,國雖弱,卻一度成為戰國小霸,為其他霸主強國所忌憚。是的,韓國也想強,也想如同魏趙一般問鼎中原,稱霸一時,然而,其與生俱來的地利缺憾,讓它始終都沒有強大起來的資本,三川之地固然豐美,但是,國家面積過小,就註定了其國力的孱弱,但同時,韓國又是攻秦最為積極的一國,的確,韓弱,但韓卻也不是可以任人欺凌之國。六國伐秦,五國伐秦,三晉伐秦等等,韓國從未是主導者,但卻從未缺失過,因為長期面對大國的經驗,告訴韓國人,秦國的威脅性是遠非他國可比的,但是,奈何,無論韓國如何謀劃,甚至不惜以國土為誘餌,誘導大國血拚,長平一戰的慘烈,是在韓國人眼皮底下進行的,是因為韓國人的上黨之地所引發的,而也只有這一次,韓國沒有參與,但是,數十萬冤魂的死去,終究還是要歸罪於韓國人的謀劃,正如司馬太公對於韓國能夠與其他強國並立存在十幾世的原因分析時,曾說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睹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餘世,宜乎哉!」古人常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家國亦是同理,韓國因為曾經幫助保護了趙氏孤兒,維護了天下道義,從而積攢下了陰德,從而護佑弱小的韓國,在那血雨腥風的戰國時代頑強挺立十幾世,然,又因為韓國之謀劃,陷幾十萬大軍慘死戰場,故韓國之首先亡國,也就怪不得什麼了。


當然,滅韓之戰,其實也應該算是秦國最為輕鬆的一仗,直到韓國最後一任君主韓王安繼任時期,韓國的整個國土也已經僅僅局限於其都城陽翟周圍的狹小地區,無疑,此時的韓國已然是名存實亡了,而秦國在沒有徹底開展統一戰爭之前,自然韓國的存在是無關緊要的,但,既然秦國已經開始了,那秦滅韓就是順理成章了,韓王安九年,秦王政命內史騰領重兵攻韓,韓未多抵抗,便宣布投降,於是,韓地改稱潁州郡,正式納入秦國行政版圖,韓國,宣告覆滅。


(未完待續)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二十三年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匈人的故事 來自東方的不速之客
解讀《孫子兵法》用間篇第十三
收仙有道—太白金星的政治謀略
日本如何竊取中國宣紙技術?
易經破譯1:八卦是個方向盤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華匈戰爭第二十九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二十八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二十四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二十五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三十五章之秦帝國南征百越
大漢雙星和漢匈戰爭·馬邑之謀
大漢雙星與漢匈戰爭(5):慨然泣下大風歌
閑話歷史之匈奴帝國的黃金時代和漢匈戰爭開始
漢匈戰爭經過
大漢雙星與漢匈戰爭·建元元年這一年
歷史上漢匈戰爭史上漢軍最離奇的慘敗
司馬遷盤點漢匈戰爭,這句話連著講了2遍
漢匈戰爭中,漢朝為什麼每次出兵規模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