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日本是個設計大國,而日本人的著裝打扮,則是極為講究場合的。不同的場合便有不同的著裝要求。因此,走在日本街頭,即使遇到不認識的日本人從你身邊擦肩而過,看看對方的著裝,也大致能猜測到他或她今天打算去幹什麼。


例如說:系白領帶的人必定是去參加婚禮,系黑領帶的人則肯定是去參加葬禮;從孩子到父母都身穿正裝的,若不是去參加孩子的發表會,就是去參加孩子的入學典禮;若迎面遇到一群身穿嶄新白襯衫與黑西裝的年輕人,則七有八九是去參加公司招聘面試的;若再遇到一群男女,頭帶五顏六色的假髮,服裝誇張怪異,個個打扮得像漫畫里的人物——不用說,這群男女肯定是去參加Cosplay聚會的。


所以當國內朋友來日本,看到日本街頭各色人群的穿著,大呼日本人的著裝如何有「個性」時,我就會感到有些不以為然:因為在日本生活久了,就會發現日本人的著裝,通常具有制服一般的群屬特性,極為容易識別。在相同的場合所聚集的人,通常穿著特徵也極為相近。因此,與其說日本人的時尚「個性化」,不如說日本人的時尚「制服化」。

而日本的這種「制服化時尚」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與日本近代歷史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日本人脫亞入歐的洋裝化過程,其本身就是一種「制服化」過程。


Fashion——也就是中文所言的「時尚」,於17世紀首先出現在歐洲的宮廷。但真正具有社會意義的「市民時尚」,則與民主思潮和自由理念一起,出現在18世紀的歐洲,並以法國大革命為契機,完成了從下自上的逆轉: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的時尚,是從宮廷貴族開始,逐步擴散到地方權貴的、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但法國大革命開始,穿著燈籠裙褲的貴族們害怕被穿著工作褲的平民們逮住送去斷頭台,不得不換上平民們的工作褲潛伏逃命……市民社會的形成,令服裝所代表的權力記號消失,Fashion成為市民新生活的一部分。隨後從18世紀後半期開始,英國的工業革命帶來批量生產批量消費,催速了Fashion的新陳代謝,令Fashion擁有了更為完善的、更具時效性的循環系統。Fashion不再屬於傳統的宮廷貴族,而成為新興資產階層的身份象徵。


但Fashion進入日本,卻與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之類的理念沒什麼關係,它一開始就是作為一種「洋裝化制服」而被日本政府引進的:明治三年(1870年),當時日本的「兵部省」發出公告:從同年10月開始,日本海軍採用英式制服、陸軍採用法式制服。作為「富國強兵」的國家政策之一,明治政府首先要求軍隊必須「洋裝化」。(這兒要穿插一句:現在我們說起日本人的著裝,除了和服,還必然會想到日本的學生裝,日本中學或高中女生們的大披領學生裝,便源自於日本海軍的英式制服)


在軍隊「洋裝化」之前,留學海外的日本學者和官僚們,已經從自己身著洋裝開始實踐改革,促進新生活。但大範圍的洋裝普及,則是從軍隊洋裝化開始的。想想也是:過去日本人自己跟自己內戰的時候,穿草鞋、踩木屐,咿咿呀呀地就可以沖向戰場了,但西洋人帶著洋槍洋炮來了,拖泥帶水的和服、笨重的盔甲之類,統統行不通了。要戰勝敵人,首先得各個方面與敵人不相上下,於是,明治政府不僅下令軍隊「洋裝化」,還緊接著頒布了「散發脫刀令」,明治天皇以身作則,率先剪頭髮、著洋裝,日本男人們則緊隨其後,爭相效仿——有如一夜豹變,日本男人喜滋滋地從外形上大致完成了「脫亞入歐」,

(博物館展出的日本武士服)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一夜豹變的東西,總歸會有點問題。所以當時的新聞雜誌,用「異風變態」四個字,來形容日本男人「洋裝化」之後的各種看不懂:例如身著西裝大衣腰挎日本刀的武士、穿西裝系領結再肩披和服外套足踏草履的學者、又或者頭戴赤熊紅毛假髮戰利品的官軍將校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各種看不懂的奇裝異服,從本質上說,其實不過是日本人想要脫亞入歐卻又「進化」得不徹底,但到後來反倒是為和洋折衷式的日本時尚衍生出各種創意。


繼軍隊「洋裝化」與「散發脫刀令」之後,更大範圍的「洋裝制服」被日本社會的各行各業採用:警察、巡查、鐵道員、消防官、乃至郵遞員、汽車司機,等等,全都開始擁有自己行業的洋裝制服,包括作為「現代經營組織」概念的銀行、會社、商店的職員們,也都理所當然地身著洋裝出門上班,下班回家之後,再脫去洋裝重新換上舒適的和服——這種「上班洋裝、下班和服」的生活樣式,帶來的是「洋裝時尚」與「和裝時尚」的兩極分化。因此,在日本有「洋裁」與「和裁」之說。我們常說日本人的傳統保存得好,至今沒有丟掉自己民族的傳統和服。其實,這種傳統的保存,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日本人「內外有別」的生活習慣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大量的洋裝制服需求,帶動了日本洋服製造業的興起與繁榮,各種「洋服屋」和「洋裁學校」也紛紛湧現。這為之後日本成衣製造業的發達,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也為日後日本的服裝設計需求埋下了良好的伏筆。


與日本男人的洋裝時尚相比,日本女人的洋裝時尚明顯滯後:明治時代,除了鹿鳴館這類上流社會的交際場所之外,一般日常生活中,日本女人依舊以和服為主——因為日本女人大部分時間呆在家中,所以無需洋裝。直到大正12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身著和服的女子因逃生不便身葬火海,人們才再次認識到洋服的另一種好處:與和服相比,洋服輕捷便利,利於逃生。


(身穿日本傳統和服的日本小朋友。)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關東大地震成為日本女人「洋裝化」的契機。當女人也開始「洋氣」起來時,日本人的洋裝,才真正從「洋裝制服」完成了過渡到「洋裝時尚」的轉型。所謂「大正的浪漫」,與日本女人開始變得多姿多彩的洋裝時尚不無關係:明治末期被作為運動裝而導入至學校的日本海軍英式制服,開始作為正式的學生裝,被日本各地學校採用。咖啡店的流行風靡,則讓更多普通家庭的年輕女性有了外出就業的機會:伴隨醇厚的咖啡香一起撲鼻而來的,是身著和服、腰系白色花邊圍兜的「和洋折衷」式咖啡女僕。這些美人女僕們,通常擁有西洋式嫵媚和日本式甜美,充分地挑逗著剛剛經歷過「文明開化」洗禮的日本男人們驛動的心。因此,大正時代的咖啡店,不得不被歸納到「風俗業」而由警署管轄。那個時候的「咖啡店」,與當下日本的「咖啡店」的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各地效仿的日本咖啡女僕)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除了迷人的「咖啡女僕」,因為日本女性教育的高度普及(1912年大正元年,日本女性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達98%),在其他行業:如在商店、銀行、會社等就職的女性職員也越來越多。女職員的出現,讓原本只有男人穿著的單調製服,從設計到色彩,都變得俏麗可愛起來。1924年,屬於巴士女售票員的紅色衣襟制服開始出現在東京街頭,那想必也是「大正的浪漫」里一道美麗的原風景。


在日本女人洋裝化的進程中,最受刺激的便是傳統的和服店,面對和服店客人的急劇減少,和服設計師們開始絞盡腦汁,著手進行傳統和服改良,並在和服設計中引入洋裝的流行色彩與洋風圖案。1925年,因為在巴黎舉辦的「現代工業和裝飾藝術博覽會」,令幾何圖形作為一種時尚的裝飾美術,開始在歐洲遍地開花極度流行。這種流行趨勢自然很快蔓延到「脫亞入歐」的日本,受西方几何美學的影響,日本和服開始走出傳統保守的瓶頸,邁入了一個更為開闊多元的設計領域。


溫暖的色彩和大膽的線條構圖與和服融為一體——這種帶有洋風感覺的和服,在大正時代大正深受年輕女子們的青睞,日本的「和服時尚」與「洋裝時尚」,開始並駕齊驅,分別朝著不同的兩極平行發展。

揭秘歷史上日本人「時尚觀」之變



日本物語姐妹版公眾號日本良品,介紹日本優秀上等商品與日式生活體驗分享,掃掃即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物語 的精彩文章:

揭秘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長竟然是這樣的關係
日本的孩子是如何度過暑假的?
日本那些讓人幸福感暴增的餐具廚具
沖繩效法英國,圖謀脫離日本,回歸祖國懷抱?

TAG:日本物語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历史上日本人「时尚观」之变
揭秘日本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抵制唐货」运动
日本歷史上凌駕於日本天皇之上的實權機構——幕府
揭秘二戰時期日本女人私生活
揭秘日本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抵制唐貨」運動
日本人男女混浴!揭秘日本從古至今的混浴歷史
日本歷史上的「天皇謀反」是怎麼回事
19世紀末的日本人照片,日本女人後面背包原因可能如此
实访日本荒岛上那些令人感动的日本公务员们
日本歷史上的「四大怨靈」
揭秘古代的日本人如何作戰?
日本佔領時期的台灣歷史書寫(上)
日本人の長壽秘訣
從抗戰時期日本雜誌封面 看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侵華戰爭的
日本史上的8位女天皇:瘋狂愛上唐朝和尚
實拍:戰敗之日的日本人
揭秘:抗戰時期誰是中國「轟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揭秘日本人的睡眠文化 隨時「眠居」受推崇
上世紀的日本採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