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運-20做出開創性飛行動作:在1米高度平飄數百米

運-20做出開創性飛行動作:在1米高度平飄數百米

據新華社7月7日成都報道,作為「航空工業一支特殊生產力」——試飛員,在運-20的設計研製過程中,同樣浸透了他們的汗水。在7日召開的空軍運-20飛機列裝首飛記者見面會上,運-20試飛小組的兩位試飛員——鄧友明、張景亭來到現場,回顧了大運充滿艱辛和挑戰的試飛歷程。


大型運輸機的試飛在我國尚屬首次,空軍試飛員們立志做「科學的冒險家、理念的探索者、飛設計的參與者、飛行的先行者」,用無畏的膽識和敢闖、敢幹、敢於拼搏的開拓精神,為運-20鋪就了一條通往藍天的寬廣航路。

運-20做出開創性飛行動作:在1米高度平飄數百米


即將交付的運-20運輸機從機庫移向跑道(2016年6月攝)。 7月6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大型運輸機——運-20飛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首次以全新理念組建培訓試飛團隊


大運工程甫一立項,空軍試飛局即著手組建運-20試飛小組。

「前期的技術鋪墊和經驗積累異常缺乏。」空軍試飛局局長、特級飛行員鄧友明說,「我們必須早謀劃、早準備。」


這樣的「提前量」,在之前型號的試飛中非常少見。


小組成員的選拔過程異常嚴格,不僅要求飛行技術過硬,還需通過身體選拔、心理測評和理論考試。標準一視同仁,許多老資格的「功勛試飛員」仍要從頭再考。


鄧友明是試飛局領導,更曾是空警-2000預警機的試飛員,也要與年輕飛行員們一道參考。


經過重重關口,一支涵蓋老、中、青不同年齡層次的試飛隊伍組建起來。他們之中,有試飛局試飛員、有作戰部隊飛行員,甚至還有不穿軍裝的地方試飛員。「成員間可相互借鑒,形成較強的戰鬥力。」鄧友明說。

首批試飛員接受了嚴格而系統的培訓,並在多型飛機上進行了複雜風險科目訓練。鄧友明介紹,「好飛機、差飛機都要飛,國內、國外的理念都要接觸,目的是讓試飛員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僅能完成操縱任務,還要具備評估能力。」


首飛前2個月,試飛員們又集中把飛機的各個系統仔仔細細梳理了一遍,做到「閉著眼都能說清」——直到這時,前期準備才算初步完成。


「在之後的試飛工作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前期培訓的重要和必要,這種培訓模式,也將引入今後類似的型號試飛中。」鄧友明表示。


首次獨立完成運輸機所有高風險試飛科目


運-20的研製走了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其試飛過程同樣如此。在重重挑戰面前,試飛員們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飛機飛出來」,在很多高難風險科目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比如失速——「小飛機講尾旋,大飛機講失速」,在大飛機試飛過程中,它被視為難度最高、風險最大的科目。世界試飛史上,曾有試飛員由於飛失速壓力過大,「一夜白頭」。


對運-20的試飛員們來講,這更是一個從未涉足過的科目。「說實話,我當時做好了『請外援』的思想準備。」運-20試飛總師霍建武曾坦言。


但是,試飛小組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失速科目飛出來!


這並非盲目的自信——開飛前,他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進行了充分的實驗驗證,操控技術、飛行經驗都已積累到位。

第一個飛行日,試飛員4次進入失速,成功改出。在之後的試飛過程中,他們數百次進入失速,在空中不斷逼近極限,一點一點摸清了各種條件下的狀態數據,徹底攻克大飛機失速難關。


「失速」能力的具備,對於一支試飛隊伍的水平具有里程碑意義。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像顫振、大側風、高溫高原……這些在以前民用運輸機試飛中不得不依靠「外援」的高風險科目,被試飛員們一項一項「啃」了下來,取得了大量「零」的突破。


「運-20飛機從頭到尾,全部由我們中國人自己飛出來。」鄧友明自豪地說。


首次在軍機試飛中引入民機適航標準


民航飛機有「適航標準」,軍用飛機有「國軍標」,而運-20首次採用了「雙重考核標準」:既符合國軍標和軍事技戰術指標,又按照民航適航標準來考核,兩者若有重疊,則哪個要求嚴、標準高,按哪個考。


安全性、可靠性、長壽命,按民機要求提出具體指標;而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重載荷空中投放能力,則按軍用運輸機標準要求——這是軍機研製中首次引入民機適航理念。


這樣一來,標準更加嚴苛,試飛的風險科目也大大增加。試飛員們「天南海北地找極限環境」,在北疆飛「高寒」,在南國飛「高溫」「高濕」,在世界屋脊飛「高原」,在戈壁灘上飛「大側風」,全面驗證飛機性能數據,並進行軍機專有的空運、空投、空降試驗。可以說,這是大飛機風險科目的「大匯總」。


把每一個細節飛到極致——鄧友明至今記得「最大重量起飛」科目:要求飛機滿油起飛,但地面開車、供電供氣會消耗一點燃油,大概有幾十公斤。


對於機上幾十噸的燃油來講,幾十公斤實在是「一丁點」,但試飛員仍停車要求二次加油。


「差一點也是差。」鄧友明說,「我們飛出來的數據,必須絕對放心可靠。」


首次深度介入大飛機研發設計環節


人們常說,第一代試飛員是勇氣型的,第二代試飛員是技術型的,到了鄧友明他們第三代試飛員,則是專家型的——是設計研製的參與者,是「試飛工程師」。


而大運項目總師唐長紅則直接說:試飛員就是設計員之一。


試飛人員如此深度地介入設計環節,在我國運輸機研發中尚屬首例。


「我們把試飛員、試飛工程師及其他設計工程師匯聚到一起,辦公、生活完全一體。」空軍試飛局特級飛行員張景亭回憶,大家朝夕相處,團隊間的溝通可以做到「零距離」,問題解決不過夜,甚至「不過小時」。


不僅如此,高效的溝通也使得試飛員早在設計環節就可深入參與意見。


「地面模擬台做得『像不像』?座艙布局是否合適?控制板、顯示器是否合理?」張景亭說,「設計團隊都充分吸納了試飛員的意見。」


科研團隊開門納諫的胸懷更讓張景亭感動,「當我們拋出一個問題時,科研人員不是解釋、分辯,而是當場記錄、認真思考,拿出改進意見,再與我們反覆探討。」


他認為,運-20之所以能在短短數年間從無到有,攻克無數難關,這種「大協作」意識是其中的重要關竅。


首創試飛動作提振首飛信心


大量地面準備和充分論證之後,試飛小組已對運-20的科研首飛充滿了信心。


「首飛前,我們僅地面滑行就做了數十次。」張景亭說。


經過滑行,檢查了飛機在動態情況下各系統的工作情況,對機組間的協同配合程序也進行了檢驗和完善。


「特別是首飛前,我們做了一個開創性的試飛動作:飄飛。」張景亭說,他們稱之為「小首飛」。


在鄧友明的記憶里,那是一個晴朗的天氣。他帶領機組不斷加大油門,長長的跑道上,飛機滑行的速度越來越快。


機組繼續加大油門,巨大的輪胎就此輕輕離地,飛機在1米左右高度平飄出數百米,又穩穩落地。


這是一個創造性的、革命性的動作,為接下來的首飛打下堅實基礎,也給領導決策提供了堅實依據。


「現場主管領導非常振奮,當即決定:提前首飛。」張景亭說,這也是其它型號沒有過的。


2013年1月26日14時許,大運成功首飛……


如今,運-20的試飛工作已走完一個階段,而回看來路,試飛員們仍感慨不已。


「作為一名試飛員,能參與這一國之重器的試飛任務,是無比珍貴的經歷。」鄧友明說,「完成大運試飛,是試飛員的榮譽。而更大的榮譽,屬於整個研製團隊,屬於全體國人。」(新華社記者 張汨汨、黃書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日媒:中國運-20將部署在南海和吉布地的海外基地
運-20師長:國家利益在哪裡 我們戰略投送到哪裡
日本購美F-35戰機要求轉讓技術 要對抗殲-20殲-31
美三艦編隊巡航南沙島嶕及黃岩島海域 僅距14海里
俄媒:俄軍機飛行沒侵犯日本領空 日反應歇斯底里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比SR-71黑鳥還大,3倍音速,飛行高度2萬米,全球僅1架
每分鐘心跳1200次,呼吸250次,是飛行水平最高的鳥類
未來滑板面世:飛行高度可達3000多米
出動造價165億的戰機,連續飛行34小時,花費1100萬美元
繞地球飛行4400圈,最多載重30噸,最大速度28000公里
超7000噸太空垃圾繞地球飛行 每秒速度達10公里
首次載客飛行完成 空客A350-1000向正式交付又邁進一步
超極飛行汽車升空:36台引擎!時速300km
16000米!滑翔機飛行高度新紀錄
飛魚,騰躍十幾米,飛行400米
100噸重,繞地飛行8萬圈,行程35億公里,最後墜落南太平洋
直徑30米小行星剛從地球附近飛過:飛行速度達每秒16公里
滿載12000噸 配87米長飛行甲板 卻不能叫:直升機航母
誤差僅3米 不是導彈 重16.8公斤 以2馬赫飛行8000米
7000米高度 連續飛行40小時專為導彈指示目標
空重僅950公斤 卻可攜帶1400升燃油,飛行超100小時
中國首款大型太陽能無人機完成20000米高空飛行
以每小時3200公里速度飛行的B-70轟炸機
朝鮮勞動1型中程導彈:唯一進行飛行試驗,命中精度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