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編者按】


現年82歲的劉鳳翥先生研究契丹文字四十餘年,在國際學術領域被譽為「契丹文字的首席學術權威」。他幾十年如一日,經常去出土契丹文字碑刻的地方拓制拓片,2016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契丹尋蹤——我的拓碑之路》,講述劉先生尋訪、傳拓碑刻的歷程。本文選摘自《積累起來的贗品意識》一章,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參觀帶契丹字的木屏風

2005年10月6日上午,康丹(Daniel Kane,原名康德良)從澳大利亞打來電話說:他和妻子葉曉青剛從烏魯木齊回到澳大利亞。他們在烏魯木齊勝利路160號新疆民辦絲綢之路博物館看到許多西遼的文物,如木俑。還有一件木屏風,上面有契丹人生活的繪畫。屏風右下角釘著一塊木板,上面刻有4行契丹小字。有些原字的音讀得出來,但不知詞意。康丹先生說博物館的人對他說文物都是當地出土的。讓我務必去看一下。若在以前,第二天我就會立即飛往烏魯木齊,多大的花費我都捨得。但此時我已經有了強烈的贗品意識。新疆會出土契丹文字物件,主觀上總認為不可能。所以,對康丹先生的勸告沒有放在心上。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贗品木屏風

事情拖了一個多月,我沒拿此事當回事,可康丹先生等不及了,他與夫人決定再去烏魯木齊一次弄個究竟,讓我陪他們去,我的差旅費他們出。他們從澳大利亞直接飛往烏魯木齊等我,讓我與他們會合。我得做些準備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孫秉根是我大學的同年級同學。他常年在新疆做考古發掘工作。我出發前向他打聽了新疆考古界的朋友。他給我寫了一紙便箋讓我找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呂恩國。民族所的哈希姆同志還給我寫了幾個新疆朋友的電話號碼。


2005年11月13日上午7點,由李福明師傅開車送我去首都機場。乘6904次航班於9點20分起飛離京。下午1點飛抵烏魯木齊,康先生的夫人葉曉青來接,住入新疆大酒店1705號房間。下午去參觀絲綢之路博物館。在西遼展廳最惹眼的是十二生肖木俑,木俑均為灰色,每個高1米左右,人身穿官服,頭部分別作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生肖模樣。還有樂隊木俑。有一個木屏風,上面繪有車、馬、駱駝和契丹人殺羊烤肉等生活畫面。其右下方鑲有一塊小木板,上有4行共14個契丹小字,多數原字的筆畫不對。還有兩個金冠,令人覺得是仿自陳國公主墓的。一個鍍金大銅鈴鐺,令人覺得是仿自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東西。還有金腰帶、水晶串珠以及鼻煙壺大小的水晶雞冠壺。屏風上的契丹小字的原字多數筆畫不對,我的直觀印象是贗品。我們想見見絲綢之路博物館的負責人,問問西遼展館文物的來歷。館裡的人說,負責人去外地出差了。我們也不知是真出差還是不願意見我們而說出差。


當日晚上聯繫上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呂恩國同志。同時得知,哈希姆已經與新疆博物館伊斯拉斐爾館長通過電話,伊斯拉斐爾說,我們有事可以隨時去辦公室找他。伊斯拉斐爾是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的會員,1995年在晉祠開會時我見過,但不是很熟悉。所以這次才托哈希姆疏通。


11月14日上午,呂恩國同志陪我們去新疆博物館見伊斯拉斐爾。伊斯拉斐爾知道民辦絲綢之路博物館的館長是王炳華,有他的手機電話。立即撥通了王的電話。王的夫人接的電話,說他們在上海,王去大學講話去了,如果我們有事可以去絲綢之路博物館找池寶嘉先生聯繫。伊斯拉斐爾給新疆自治區文化局打電話,請自治區文化局給絲綢之路博物館打個招呼。我們立即去絲綢之路博物館,池寶嘉(新疆德威蘭經濟研究所所長、新疆中外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先生接待。池先生告知我們,其博物館西遼展廳的展品不是當地出土的,是前幾年從內地買來的。並且把三塊板拼接的屏風從展櫃內取出來任憑我們隨便拍照,摹錄。還從文物倉庫中拿來金面具兩個、金冠兩個,任憑康丹先生拍照。池先生送給我屏風及契丹文字的部分的照片兩張。我回送給他一冊初版《遍訪契丹文字話拓碑》,聊表謝意。中午,池先生在米蘭酒店設宴招待我、康丹、葉曉青和呂恩國,作陪的有兩位女同志。其中一位是工商管理部門的劉書記,另一位是絲綢之路博物館辦公室負責人。


我與呂恩國同志的一致意見是此處所有西遼文物(包括屏風、金冠、金面具、十二生肖木俑等)都是贗品。

11月15日,葉曉青給我安排了吐魯番一日游。我參觀了坎兒井和高昌古城。晚上,我與康、葉交談有關契丹文字的贗品問題。康丹先生對我說:他與夫人9月底來烏魯木齊旅遊時,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曹行(自稱業餘愛好研究地方史和西遼史)對康丹先生說:「這裡的西遼文物絕對是西遼的,具體何地出土的,不便於對外國人講。」當時,康丹先生對曹行的話堅信不疑。所以才有第二次烏魯木齊之行。他說幸虧我陪他來,通過各種關係,終於弄清了真相。他還說,這次來的值,使他明白了贗品文物在中國泛濫成災的嚴重情況,增加了贗品意識。2005年11月1日,10時20分,我乘CZ6901航班離烏魯木齊返回北京。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贗品木屏風上釘的契丹小字木牌


給安思遠鑒定契丹字金版佛經

2011年12月26日下午,經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先生介紹,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的王立梅館長造訪寒舍。她說美國的大收藏家安思遠先生原先收藏有《淳化閣帖》原帖,經王立梅從中聯絡,使《淳化閣帖》原帖現在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安思源今年已經82歲了,他近年又用巨款買到一批認為是平生最得意的藏品。他有意通過王立梅把這批藏品出手,轉讓給中國的大博物館收藏。


王立梅拿出一本相冊給我看。上面的照片都是銀質鍍金版畫,版畫上有契丹大字佛經、漢字佛經、帶契丹字的佛像、契丹人服飾的人物,等等。共有20多件。說是從一個遼墓出土的。我發現契丹大字佛經是抄自已經發表的契丹大字《永寧郡公主墓志銘》,佛像則據山西省應縣木塔的佛像仿刻,人物畫則照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出土的遼代劉祜墓中的壁畫仿刻。我告給王館長:全部是贗品。王館長讓我給出具一紙鑒定結論。我給出的結論是「全部是21世紀偽造的贗品」。


安思遠認為平生最得意的藏品是他收藏生涯中的最大敗筆。他看到我給的鑒定結論後肯定懊悔不及。可能把平生的積蓄都賠進去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對契丹文字一無所知,更缺乏有關契丹文字的贗品意識。把契丹文字想像得過於審密,認為太難,沒有人能仿製得出來。其實越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越容易發生。搞收藏應當買自己熟悉的東西。在文物市場上買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十有八九會上當,這是規律。不要獵奇,不要冒險,更不要企求升值賺錢。


臨別時王館長送給我數冊他們館歷次舉辦的世界文明展覽的文物圖錄,圖錄非常精美,看了可以增加知識。

說到這裡,再多說幾句。2012年1月24日(農曆正月初二),史金波同志打電話通知我說中央電視台第2套《一錘定音》欄目正在拍賣遼錢,讓我快看。我立即把電視轉到二套。只見銘文為漢字「大遼神冊」、「神冊通寶」和契丹大字「天朝萬順」的大個的金子造的錢在拍賣。有一枚被人以105萬拍走。遼太祖時候的國號為「契丹」,神冊為遼太祖的年號(916—921)。遼太宗於會同元年(938)才改國號為「大遼」。國號「大遼」與年號「神冊」根本不配套。「通寶」是流通貨幣,金子做的大錢只能是壓勝錢,不可能是「通寶」。目前契丹大字「天朝萬順」錢一律是照遼上京博物館的藏品仿製。所以拍會上的所有拍品均是贗品。我覺得坐在上面的所謂錢幣專家均未辨出真假。用105萬拍走者如同安思遠一樣,是在玩自己不懂得東西,所以上當。


拓制贗品契丹小字《蕭徽哩輦?汗德墓志銘》


2007年10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張希清先生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的胡海帆先生聯合主持,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給我舉辦了一周時間的「契丹文字拓本精品展」,把我幾十年羅致的契丹文字拓本收藏向世人展示了一下。


展覽結束後,胡海帆先生打電話對我說,他得到一件信息:北京朝陽區高碑店的民間科舉匾額博物館收藏著一件契丹文字的墓誌,讓我抽時間去看看。朝陽區文化局文物科長曹彥生原是李桂芝教授的學生,我給他和關樹東上過一學期的契丹文字課。我立即給曹科長打電話,請他與科舉匾額博物館溝通,給我創造一個去察看契丹字墓誌的機會。沒多大功夫,曹科長回電話說,科舉匾額博物館的館長是姚遠利,已經與姚館長聯繫好,我隨時都可以去察看或拓制契丹字墓誌。並且告知我姚館長的電話號碼。


我當即給姚館長打電話。姚館長在電話里說:「歡迎您隨時來博物館察看或拓制契丹字墓誌。不過您不來也行。因為我收藏的契丹字墓誌您已經看過了。」我說:「我們從來不相識,我怎麼會看過您的墓誌呢?」他說:「我收藏的這塊墓誌就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不要的那一塊。」我問:「您知道我對這塊墓誌的看法嗎?」他說:「知道。您說是贗品。」我說:「您既然知道我說是贗品,您為什麼還買?」他說:「落價了,由6萬元落成了2萬元。推銷的人說『劉鳳翥說是假的,也有人說是真的,真假難辨,您就權且當假的買,萬一是真的您就撿漏了。』我覺得做工很細,因此我就買了。」由於此墓誌我已經看過,知道其為贗品,也就沒有去察看和拓制的激情了。


2011年6月,我收到吳英喆先生惠贈的他和楊虎嫩教授合著的英文專著《契丹小字新資料》(2010年12月荷蘭萊頓環球東方出版社出版)。書內刊布了《蕭敵魯墓志銘》和《耶律廉寧墓志銘》的拓本照片和契丹小字排印本。在書的扉頁上還印著「謹將此書獻給契丹文字的兩位前輩——清格爾泰和劉鳳翥先生」,使我非常感動。


我通過仔細觀察《蕭敵魯墓志銘》和《耶律廉寧墓志銘》的拓本,發現兩件墓誌確實是贗品。《蕭敵魯墓志銘》是根據《蕭奮勿膩?圖古辭墓志銘》所偽刻,把墓誌主人設計為蕭奮勿膩?圖古辭哥哥的長孫。《耶律廉寧墓志銘》是根據《耶律奴墓志銘》所偽刻。我當即寫了《再論蕭敵魯墓志銘為贗品說》和《再論耶律廉寧墓誌為贗品說》兩篇拙稿發表在當年的《中國社會科學報》。


我當時想到這些贗品可能是批量生產的,於是我就取出束之高閣的2010年9月27日收到的唐彩蘭同志寄來的我當時就認為是贗品的一件拓本。我對唐彩蘭同志寄來的拓本一研究,就發現了問題,原來它被設計為蕭奮勿膩?圖古辭的哥哥的二兒子蕭德里輦?胡覩堇的墓誌。墓主人被設計為蕭敵魯的二叔父。我又聯想到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收藏的贗品墓誌是否也與蕭敵魯有關聯。於是產生拓制此墓誌的念頭。通過與姚遠利館長溝通,我與妻就於2011年6月前往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拓制該館的贗品墓誌。姚館長也住在農光里小區,他讓我們早晨7點在他的樓下等著,坐他的汽車與他一起去博物館。到了科舉匾額博物館,只見博物館是雕樑畫棟的非常氣派的四合院式的樓房,民間博物館有這樣的規模,實在出乎想像。


贗品墓誌在北樓上館長辦公室旁邊的樓道里。我們立即拓制。那天的天氣非常熱,雖然一再擦汗,汗珠子仍偶爾滴在拓片上。一上午就把志石和志蓋拓完了。


回到家中,我把拓片一研究,果然又有收穫。原來墓誌主人被設計為蕭奮勿膩?圖古辭的哥哥的三兒子蕭徽哩輦?汗德。被設計為蕭敵魯的三叔父。作偽者給蕭奮勿膩?圖古辭的哥哥設計了三個兒子、七個孫子,往上還加了數代祖宗。還有耶律玦(被設計為蕭德里輦?胡覩堇的岳父)之類的親戚。這樣就可以批量生產約20多個墓誌。現在我們知道的是4個。我猜想其它幾個可能被另外的民間博物館或收藏家個人買走了。這些民間博物館或收藏家認為買到了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而秘不示人。我相信終有一天會見天日。


鑒定贗品《蕭旼墓誌》


2004年7月26日,在赤峰結識了在南京大學讀博士的徐琳。她取得博士學位後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2014年6月6日下午,徐琳同志來電話說,他們博物院有一塊遼代墓誌,兩面有字,一面為漢字,一面為契丹字。接著,她往我的電子信箱中發來墓誌的拓片照片。我非常高興,立即把漢字墓誌輸入電腦,一直輸入到次日凌晨兩點才輸入完。6月7日,我通過仔細研究漢字和契丹字志文,發現墓誌不是遼代的,是金代的。墓主人是蕭旼。經過與徐琳同志多次電話溝通,才知道《蕭旼墓誌》的所有權目前並不屬於故宮。是某人2005年送來故宮,說是要捐獻給故宮。故宮方面說請人鑒定一下再辦理捐獻手續。辦手續時要給捐獻者一張捐獻證書和一筆獎勵費。但欲捐獻者把墓誌扔下後再也沒有露面。墓誌至今沒有辦理捐獻手續,也沒有登記。因而墓誌所有權不屬於故宮,仍屬那位欲捐獻者個人。


故宮的郭玉海先生於2005年對《蕭旼墓誌》進行了拓制。郭先生通過徐琳把他拓制的拓片拍成照片發給我請求鑒定,並授權給我研究發表。墓誌已經斷為左右兩半兒。拓本拼接後所殘缺的字並不多。墓誌為灰色砂岩質,高96厘米,寬100厘米,厚13厘米。墓誌是根據1999年出土的《蕭太山和永清公主墓志銘》提供的線索瞎編的所謂蕭太山和永清公主的二兒子蕭旼的墓志銘。是不折不扣的贗品。


我根據郭玉海先生的授權,寫了《為贗品說》於2014年8月10日在翁牛特旗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契丹學研討會」上宣讀。後來發表在《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我還給其它文博單位鑒定過文物,都是贗品。


20世紀的最初幾年,是贗品契丹文字物件泛濫成災的年代。文物市場上的來歷不明的帶契丹字的墓志銘、錢幣、印章、金版畫、銀版畫、銅佛像、圖書、繪畫、木活字、佛經、符牌等全部是贗品。我接觸的贗品實在是太多了,見得多,認識就深。批駁和揭露贗品是當今契丹文字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否能鑒別贗品是區別是否進入契丹文字學術殿堂的試金石。我雖然已經進入杖朝之年,垂垂老矣,但也願為批駁贗品和揭露贗品而不懈努力。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茨威格的「未來之國」:歐洲的和平人道夢想將在巴西實現?
為什麼要區分巴西和西語美洲?曾經拉丁美洲不「包括」巴西
溯源尋道,中斷的日本水墨畫能被重新喚醒?
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叩開量子計算機大門:牛津大學將量子邏輯門精度提至99%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莫礪鋒:古代文史研究的典範是怎樣從郭沫若變成陳寅恪的
張良:抽絲剝繭讓文物「說話」 黃岩宋墓遺珍清理研究見聞記
張曼:《老舍翻譯文學研究》
烏雲畢力格:清史研究豈能無視滿文文獻
胡文平研究員:為未來「明星材料」奠定科學基礎
研究玉文化的鑰匙
珠江文化研究會「珠江文庫」成立
《文化遺產》刊發「日本藏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的 整理與研究」專題
廚川白村文藝思想研究的必要性與方法論說明
新書推薦: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
金文聲「幽默語錄」:我這輩子,專業研究評書,業餘研究搞對象
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解讀海昏侯墓:讓文物說話
詩人轉業:戴望舒的古典文學研究
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李然:繪製暗物質宇宙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賈崇珍與文化產業名家走進鄆城傳統文化研究會
王堯藏學文集:藏漢文化雙向交流·藏傳佛教研究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答讀者——關於偽文等問題
口述史與「文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