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南開學術 |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馬偉華


作者簡介:馬偉華(1977—),男(回族),寧夏銀川人,人類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學研究。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摘要】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地區都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此相適應的是學術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研究,湧現出了大量研究成果。由此看來,對於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顯得非常必要。文化自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具有密切關聯,兩者之間能夠形成一種互動聯繫。從文化自覺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進行梳理,總結研究成就的同時,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將會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的整體水平,也是此項研究領域內的一種文化自覺。

關鍵詞:文化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認同


文化自覺是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自省。在自省過程中,民眾能夠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樣既能彰顯民族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動全民熱愛傳統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熱情。在此過程中,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文化自覺只能淪為空談。劉魁立先生曾指出:「在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社會生活現代化大潮中,我們的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勢撞擊。強勢的外來文化會被一些人視為時尚,而時尚久而久之會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的價值觀。面對這種趨向單一的文化模式,人們感到極有必要挖掘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i]劉先生的話道出了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當前,各地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積極發掘、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件重要工作。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成果的梳理,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梳理與反思,可以搞清當前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時發現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指導今後的研究。對此,筆者將從文化主權、文化認同、文化關懷等幾個方面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反思。


參考文獻:


[i] 劉魁立.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理論反思[J].民間文化論壇,2004(4):52.

請輸入標題 bcdef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主權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維護國家的文化主權具有密切聯繫。文化主權以鮮活的傳統文化事項作為基礎,成為國家對外影響力的重要構成要素。近年來,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主權內在聯繫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主權的內在關聯。文化自覺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思想動力,在其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會順利開展。烏丙安先生曾從文化自覺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做了這樣的概括:第一,可以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以及重要精神價值;第二,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根植於傳統的社區文化,能夠體現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第三,能夠在文化自覺基礎上,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以及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還能增強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第四,能夠在傳承民間工藝的基礎上,以高超的藝術水平,展現中華文化的工藝與魅力;第五,能夠表達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價值與獨特氣質;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第六,能夠維繫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避免因為社會變革及文化變遷而導致的傳統文化消失[i]。烏先生的觀點,指出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實也是整個民族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文化自覺必須建立在文化積澱之上,沒有文化之根,文化自覺不會枝繁葉茂。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從文化自覺角度尋找文化基因,挖掘文化之根,也是實現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前提。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主權的鞏固。文化主權是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它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是表現在文化層面的國家最高權力。文化主權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彰顯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與獨特屬性,使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佔據重要地位;文化主權還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展現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從長遠發展來看,文化主權是增強國際影響,對外文化輸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根基。沒有文化主權的支撐,我們的民族文化發展將會遇到很多困難。李昕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文中指出: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歷代先民創造傳承的重要財富,也是一種文化記錄。現代社會很多要素都會對傳統文化產生衝擊,使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然而,保護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文化輸出、維繫文化主權的重要出發點[ii]。面對此種情況,在鞏固國家文化主權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契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主權的提升。文化主權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基礎之上。文化根基越深厚,國家的文化實力才會更強,同時也能夠體現國家的文化主權。賀學君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提升文化實力的重要前提,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需要。文化主權是一個主權國家政治獨立的精神基礎,也是獨立主權的內在靈魂。任何國家如果失去了文化主權,政治獨立僅是一種表象,很容易淪為他國附庸。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應對外來文化衝擊的必要手段,還能促使全民族形成文化自覺意識,使傳統文化不斷煥發生機,促進國家繁榮與昌盛[iii]。由此可見,提升文化實力、彰顯文化主權其實是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夯實文化「家底」,民族文化自覺才會產生深厚根基。同時,在保護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自覺,深刻反省自身文化優劣,才能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糟粕,以及借鑒、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積極性,反過來又會強化國家的文化主權。


[i] 烏丙安. 21世紀的民俗學開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緣[J].河南社會科學,2009(3):3.


[ii] 李昕. 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7):171.


[iii] 賀學君.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9.

請輸入標題 bcdef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文化基因的延續體現了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命脈將成為整合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動力,從而推動國家認同的建構。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歸屬感的加強。文化認同是民族歸屬感提升的一種表現,文化認同能夠推動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因為文化認同必須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之上。如果連傳統文化都已喪失,文化認同將不復存在。因此,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提升文化認同的重要出發點。麻國慶認為:20世紀,世界各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都不斷發掘自身的傳統文化精髓。保護與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是增強文化認同的需要,也是提升國家認同的重要源泉。文化保護的同時也是在進行文化重構,兩者之間具有密切關聯。文化重構與尊重傳統並不衝突,重構過程需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繼承與創新的統一[i]。根據這一觀點,我們能夠看到文化重構的過程,離不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要素的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實也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的文化重構,重構的過程與文化符號所展現的民族認同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能夠促進文化歸屬感的增強以及文化價值核心的形成。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文化凝聚力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礎之上,如果不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對傳統文化進行振興,共同文化所具有的歸屬感無法形成,就不可能促進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文化凝聚力的增強依靠人們傳承共同的文化,並在文化基因之上形成一種高度的心理整合。在心理整合的過程中,共同的文化會促使人們彼此之間形成密切聯繫,真正實現民族凝聚力的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意義極其深遠的工作,對其進行保護的意義早已超出了文化自身。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以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范道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民族在生存發展過程中進行自我設計的產物,其發展與完善是人與自然、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所建立的一種秩序。在此秩序的構建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群體內部精神與情感的紐帶,從而使個體對於群體產生高度認同,促進群體凝聚力提升[ii]。上述觀點告訴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精神價值,承載著一個民族深層的情感結構。當這些共同的價值情感作用於人的行為時,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自然會水到渠成。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基因的延續。文化基因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核,其形成與發展建立在民族深厚的歷史積澱之中。沒有文化基因的維繫,民族就會喪失文化靈魂,從而沒有自己的文化主權。劉永明在《權利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一文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維繫中華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整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源泉,也是溝通古今的重要通道。整合多種途徑加強我國傳統文化保護,不僅能夠弘揚民族文化,維繫中華文化命脈,還能夠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使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改變以往我們留給世界的陳舊落後形象。在文化認同方面,還能夠促進海外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iii]。由此可見,文化基因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血脈,在代際傳遞過程中,文化也需要延續與繼承,這樣才能得以維繫。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維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舉措,其歷史功績會在不遠的將來逐漸顯現出來,從而告誡世人傳統文化的生命價值所在。


[i] 麻國慶.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表達與文化的文法[J].學術研究,2011(5):41.


[ii] 范道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J].民族藝術研究,2007(6):8.


[iii] 劉永明. 權利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2):187.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請輸入標題 bcdef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關懷


隨著時代發展以及社會變遷,當前人們的生活環境與傳統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促使一些傳統文化復興。在此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夠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從內心深處體現人民群眾的文化關懷。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中,大量鮮活的文化事項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是表現在共同文化基因上的深層符號。陳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人文化觀念的改變》一文中指出: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不斷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鄉土社會,走進城市,奔波於各自的生存空間。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使得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得以改變。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許多人在喧囂繁華的城市生活中,寧靜祥和的傳統生活與人們漸行漸遠。然而,人們記憶深處仍然渴望傳統文化的寧靜與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是人們在這樣的生活空間里,渴望回歸傳統而形成的一種深層文化記憶[i]。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正視自己的傳統,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在喚起文化記憶的同時,也會對人類的共有文化產生高度關懷。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也是促使人們重拾文化記憶,回歸傳統文化場域的一種深層表現。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自省。文化自省是文化自覺的重要內涵之一,只有通過自省,才能弄清自身文化的優秀並且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弊端。文化自省可大可小,上可以擴大到整個人類發展的自省,小可以涉及到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反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一項項文化遺產得以妥善保護,這一舉措浸透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保護者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乃至所有人類優秀文化的反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具有走向世界,解決人類終極關懷的目標。劉魁立先生從人類文化關懷的角度呼籲:在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我們應該對以往的立場進行深刻反省。我們應該認識到,地球是整個人類的家園,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重要手段所進行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不僅關係到中華民族自身命運,還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傳遞與發展[i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建立在對人類終極關懷的反思之上。如果沒有這樣的視野與胸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文價值以及歷史意義就會大打折扣。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能夠喚起全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在此環節中,人們對於民族文化保持著特殊感情,既能夠不斷喚起自己的文化感情,又會隨著文化交流而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省,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塑造。所謂文化塑造是指傳統文化對於人類精神氣質的影響與再造。文化塑造的過程是文化關懷、文化自省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人類的精神價值傳承具有重要影響,因為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當這種積澱在一片新的沃土裡生根發芽時,民族文化之樹就會生機勃勃。蔡豐明認為: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除了常規的保護事項之外,還應該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挖掘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以及價值關懷。在此基礎上,將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用以對現代生活產生指導作用,發揮其對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價值關懷、情感發展的積極影響,從而推動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文化價值取向形成。這樣能夠更好地彌補當代文化體系中存在的不足,重構更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iii]。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塑造,其實是對社會個體精神氣質的影響。在這樣的影響過程中,人們不斷追求美好事物,從而對世界進行了改造。


[i] 陳莉.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人文化觀念的改變[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9.


[ii] 劉魁立.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理論反思[J].民間文化論壇,2004(4):52.


[iii] 蔡豐明.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徵及其當代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64.


請輸入標題 bcdef


四、結語


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從文化自覺的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研究,儘管已經取得了較大成績,學術成果較多,理論、現實意義也比較突出,然而部分研究成果顯現出來的不足,仍然成為影響研究深度的重要因素。


第一,相關研究的國際視野相對較為狹窄,成為影響研究深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方。現有研究成果大多以國內為例,就國內的問題展開分析,缺乏不同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這就使得所談及的保護措施、方式方法,不一定具有國際性。從當前世界各國傳統文化保護情況來看,北歐地區、北美地區,東亞的韓國、日本等國家、地區,都對本國的主體民族文化或少數族群文化保護進行過深入研究。這些國家在保護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他們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因此,今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自覺等問題的研究,應該不斷拓寬學術視野,在國際間不同國家的比較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深入對比,才能使研究成果與國際同行接軌,在學術對話中不斷提升研究水平。


第二,相關研究的理論視角或學科定位不清,使得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簡單的理論概述,沒有採用相關學科的學術語境,來解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自覺的深層關聯。當前這一主題的研究者,大多由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學者構成,其他專業的研究者涉獵此研究領域的並不多。許多學者試圖從本專業出發,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自覺的內在關聯以及作用機制,但是如何從本學科的理論視角出發,運用自身的一些基礎理論,用學術話語分析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仍然比較薄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認同、文化主權、文化自省等相關要素,並提出解決對策的研究成果儘管較多,但是一些研究成果的學術深度尚待提高。今後的研究應該從學科整合的角度對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展開聯合研究,可以嘗試從法學、經濟學、生態學等角度挖掘新的研究視角,可以改變以往研究以分析問題、提出對策為主的相對老套的研究思路。


第三,田野調查不足使得部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與科學性,稍稍有所欠缺。當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自覺的研究成果,大多都在做理論探討,進行實證性分析的相對較少。多數研究成果並不是通過在某一地區的調查並結合相關學科理論,最終形成實證性研究成果。事實上,如果到一些地區尤其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田野調查,運用調查個案,並結合理論分析的話,文化自覺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也會大大增強。宋兆麟先生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基本方法是田野調查,只有了解真實的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出保護的對策。如果對民間文化的某一專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寫出的書肯定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可以傳承後世[i]。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採用理論探討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手段。運用調查問卷、訪談、口述等多種研究方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地區的現實情況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面臨的一些普遍問題,將會使今後的研究更為深入、更具學術規範性。


總結近年來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所取得的成績,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能夠使我們在今後的研究道路上更為冷靜、客觀。我們既要認真總結當前取得的成績,更要正視缺點與不足。今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將會受到國家及社會更為廣泛的關注,社會各界人士會不斷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中。學術界應該面對這一大好局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科學、客觀的研究,爭取取得更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文章來源:「群學南開」公眾號


圖片來源:網路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二維碼。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南方史詩傳統與中國史詩學建設
建立中國民俗學學派芻議
心靈深處的懷念
【鍾敬文】巫與醫
《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目錄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潮文化的靈魂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畫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專題講座之八:無形的有形困擾
迓鼓_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
傀儡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雅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班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哪些?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
專訪:本草綱目鄒氏祖傳專治癲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戳腳_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活態保護制度研究
形意拳_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梆子_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化自信》
主題: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工核雕
世界文化和自然保護遺產的地方
抬花杠_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