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論李東垣與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的異同

論李東垣與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的異同

論李東垣與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的異同



中醫書友會第105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前幾天,中醫書友會發過一篇《東垣清暑益氣湯》,編輯在導讀中寫了「在我上大學時腦子裡只有王孟英的那張清暑益氣湯,而沒有注意附在此方後面的東垣方,那才是正本清源的清暑益氣湯」,從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則可清晰地看出兩方的「分歧」在哪裡。(編輯/張亞娟)


論李東垣與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的異同


作者/祝永鋒

清暑益氣湯,首創於金·李杲,乃為治療「長夏濕熱困(脾)胃」之證而設立。東垣在《脾胃論》中曰:「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甘溫補之為君;人蔘、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氣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有以人蔘、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清暑益氣湯。」明清以降,許多著名醫家用此方治療暑傷元氣而無異辭。如張鳳逵云:「東垣意見精密,立方中和。」雷少逸云:「用藥少而不漏,多而不亂。」陸子賢云:「勿以藥味之多而妄為增減,用得其宜,效如桴鼓。」近人岳美中云:「清暑益氣湯,……葯與症合,用之頗效」。


然而自清·王士雄始,卻認為「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故另立清暑益氣湯,「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蘇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有清暑熱而益元氣。」孟英此說一出,呼應者亦多,如葉子雨、時逸人等。特別是王氏之說對後世影響較為深遠,現今的高等中醫院校的教科書均採用王孟英清暑益氣湯,而略李氏之說。其實李、王二氏立方背景,治療範圍,適應病證各有異同。李東垣注重「長夏濕勝」,以暑為濕、熱二氣致病,「夏熱」與「長夏濕」交結而為溽暑。病人本有脾胃元氣虛損,復傷於暑熱,臨床證見神疲肢倦,胸滿氣短,身熱煩渴,便溏而頻,溲黃而數,自汗身重,不思飲食,脈象濡緩或洪緩。此證既元氣受損,又暑濕邪勝。故李氏以補中益氣湯合參脈飲加清暑解肌、和中燥濕之品,綜而合之起到益氣健脾清暑化濕之故。在此方中,白朮、蒼朮並用,運脾以滲濕,葛根、升麻解肌熱又鼓舞胃氣上行津液,澤瀉利水滲濕,青皮、六曲助運化,加麥冬、五味子瀉陰火以滋肺之化源,少佐黃柏瀉火燥濕,助參術清暑化濕,黃芪則補中益氣。暑濕清,陰火降,脾胃之元氣則得以舒展,這是東垣立方的本意。


而王孟英反對「暑必挾濕」之說,認為東垣方中藥多辛燥,為治療暑證所不利。孟英以「夏暑發自陽明」,「暑濕初起在手太陰」立論。太陰屬肺,敷布津液之官,陽明屬胃,為氣血津液化生之源。暑熱既傷,氣津受損,故治療一要清其暑熱,二要益其氣津。因此,王氏用西瓜翠衣、黃連、知母、竹葉、荷梗清熱滌暑;西洋參、麥冬、石斛、粳米、甘草益氣養陰生津。方中以西洋參、西瓜翠衣為君,二藥性涼而滋補,清暑熱,益氣津;以荷梗、麥冬、石斛為臣,三葯均多汁增液之品,具清熱解暑養陰生津之功;佐以黃連、知母、淡竹葉,清熱除煩瀉火解暑;使以甘草、粳米益氣調中和胃。此方用於夏月感病,傷津耗氣之證,多見體倦少氣,口渴汗多,尿赤短,脈虛數。若傷暑兼有濕者,則為本方所不宜。這是王氏方與李氏方所不同之處。


王孟英認為「東垣方有清暑之名,無清暑之實」,除了反對「暑必挾濕」之說外,與當時就醫者多為富貴之家,柔弱好色,大都為陰虛之體,一旦感受暑邪,每易傷陰有關。此外,當時不少醫家濫用溫燥,造成偏弊。為此,孟英大聲疾呼,力辯其非。可見,王氏在實踐中,補充和發展了東垣的理論,使暑傷元氣的治法得到進一步完善。筆者認為,李東垣和王孟英的兩張清暑益氣湯方,均為治療夏季傷暑的有效方劑,只是用藥各有特點,治病各有專長。二方可以並存,不必偏廢,主要在於用方者的靈活掌握。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白朮醋液治療複發性口瘡
尿路結石的中醫治療
問診中那些「坑爹」的事
「拔罐」是贏了,但中醫人你真了解它嗎?
張錫純對常用藥的特殊用法

TAG:中醫書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東垣清暑益氣湯
夏季伴侶—清暑益氣湯
漫漫長夏,濕熱困胃,中藥東垣清暑益氣湯治療效果佳!
兩款清暑益氣湯
長夏養脾胃,自脾胃始(宜清暑益氣湯)
甲午年,使用中藥清暑益氣湯治療疾病,效果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