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卷第


《瑜伽師地論》


四十四

陸、由幾種想於善友所聽聞正法?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若諸菩薩」初學的菩薩,聽聞善友說正法的時候,內心裏面要作五種觀想的。


一、作寶想

作寶想。難得義故。


善友所說的法義,要有如得到珍寶的觀想。世間上的珍寶是難得得到的,要大福德人才能得到。學習佛法,佛法也是難得的,不容易聽聞的。若有機會能聽聞佛法,要作難遭難遇的想法。


二、作眼想


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成就妙慧?謂聰、念、覺皆悉圓滿。根不闇鈍、根不頑愚、亦不瘖啞、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具足成就俱生覺慧,具足成就加行覺慧。如是名為成就妙慧」。

三種功德:聰、念、覺,都能夠有成就。「根不闇鈍」,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不闇鈍,都是很敏捷。「根不頑愚」,六根不是愚痴。「亦不瘖啞」,也沒有這種問題。「非手代言」,不需要用手比劃來代替說話。「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有智慧能夠明白分辨什麼是「善說」、是「惡說」。


「俱生覺慧」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前生栽培的智慧帶到今生來。「俱足成就加行覺慧」,前一生有栽培帶到今生來,而今生又肯繼續努力,從聞思修去學習佛法得到的智慧,就是「加行覺慧」。有俱生的「生得慧」和加行的智慧,這叫做「聰」。所聽聞的道理能記得住,那就叫做「念」,「念」是憶,就是記憶力特別好。依他起和圓成實是有,能夠有所覺悟,也知道偏計執是畢竟空的,這叫做「覺」。「成就妙慧」是這樣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具足正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心裏面有正念,「正念」就是排斥一切染污的事情,使令內心保持清凈。「為性聰敏」:內心裏面遇見什麼事情都是敏捷。「有所堪任,有大勢力」:修學善法的時候是有力量的。「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了達、分辨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

「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是聞慧。前一生帶來的智慧,今生用這個智慧去聽聞佛法的時候,知道佛法是真理,有這樣的見地。「能受能持」:是思慧。就是通達了什麼是善說、惡說,經過專精思惟以後能受持佛法使令它不失掉。「能正通達」:是指修慧;修慧就是坐禪,能通達第一義諦了。「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這是俱生妙慧,與生俱來的妙智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依此妙慧為基礎,就有這種能力,有什麼能力呢?「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有這種堪能性。「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有聞慧、思慧,還達不到斷除一切煩惱,一定要有修慧。有修慧的時候,使令力量廣大起來,能究竟地斷除一切煩惱,那就是得聖道了。這是智慧成熟的相貌。


解釋「俱生妙慧」。妙慧,就是佛陀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菩提果。佛陀的無上菩提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對三自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真實的覺了,智慧就廣大。將來的時候,成佛的那一生,沒有老師來教導他,自然的在菩提樹下坐下來,在色界第四禪里,任運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所以叫「俱生」。


人的眼睛也是很寶貴的,要時時保護它而不失掉的。善友對眾生說的法就是「眼」。善友對眾生說的法,能令眾生得到廣大俱生妙慧、能得到佛智慧。


「眼」實在來說就是慧眼。由於聽善友說法就得大智慧,就有擇法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善法、這是惡法;這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法;這是有過患的、這是有功德的;有這樣鑒別的智慧,那就是眼睛。而這個眼睛從哪裡來?從善友所聽聞正法得來的。當然這是因,將來得無上菩提才是果。

善友對眾生說的佛法是因,「義」是屬「因」,「廣大俱生妙慧」、得無上菩提大智慧「果」,從善友所說的正法學習,就能得佛智慧,由如是「因」才得如是「果」,這可見教法的重要性。所以善友就是眾生的「眼」。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三、作明想


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


「已得廣大俱生慧眼」,聽聞了正法以後,有這個慧眼了,對於「一切種」,三自性的道理: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能「如實所知」,能真實的認識它,平等的照見而無有差別。如果它是有、就觀察它是有,那就叫「平等」;如果它是沒有、認為它是有,那就「不平等」了。這是明想。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到。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凈凈倒、於無我我倒。「如理所者」:「如」字,就當做隨順講。隨順真理所引起的分別所緣,就是「如理所引」。「如」,也可以說是契合的意思,契合了真理的境界,所引起的觀察智慧。「如理所引」,就是「不增益非有」。


「增益非其實有」,就是「增益有」;這件事沒有,但是心就認為是有,這個叫「增益有」,那就不是如理所引了,是錯誤的想法了。「增益非真實有」就是佛教常常講的四種錯誤,「四種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凈凈倒、於無我我倒。在「無常」上、在「苦」上、在「不凈」上、在「無我」上增加上去「常、樂、我、凈」,增益的「常、樂、我、凈」,不是真實有的;因為學習了佛法,深入的去觀察的時候,就「不增益非真實有」了。「無常」,就觀察它是「無常」;「苦」,就觀察它是「苦」;「不凈」,就觀察它是「不凈」;「無我」,就觀察是「無我」,而不是增加「常、樂、我、凈」了,那就叫做「不增益非真實有」。這就叫做「如理所引」。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不減」,就是它原來是「諸真實有」,原來真實是有這一件事,就承認是有,不要否認,就叫「亦不損減非真實有」。這裡舉個例子「如諸邪見」,像那些外道,他們有顛倒的看法。「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本來是有善、惡果報的,外道否認這件事,否認這件事,叫做損減。有這件事,他說沒有這件事,損減了;那麼這就是邪知邪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四、作大果勝功德想


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盤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


涅盤是斷德;三菩提就是智德。內心的煩惱完全息滅了,這是斷德;成就了諸法實相的智慧,是智德。涅盤是斷一切煩惱的果;「三菩提」,翻到中國話,叫做「正覺」。「正覺」通於三乘聖人,都有正覺。為求大菩提故,那就不同於二乘,唯有大乘佛法的學者,求大菩提。


「智」、「斷」兩種果是「無上妙跡」,這是一切聖人,三世諸佛殊勝、微妙的境界,就是他們已經走過來、已經經驗過來的,所以稱之為「跡」。


從善友所聽聞正法的時候,要作大果勝功德想。心裏面要如理作意:聽聞佛法是「因」,能夠如實的用功修行,有這樣的「因」,將來能得到這兩種果,一個斷果、一個智果。


五、作無罪大適悅想


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盤及三菩提,於法如實揀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聽善友所說的法,作「無罪」,沒有過失、喜悅之想。聽聞善友說法的時候,於現在的五蘊裡面,還沒能證悟諸法寂滅相、涅盤,「及三菩提」,也沒得正覺,沒得到佛的智慧。現在沒有成就那麼高的境界,對善友所說的法,隨順善友所說的止、觀,真實的去揀察諸法的真實義。能這樣做就能遠離一切過失,將來能得「大樂」,就是三菩提樂,善友為我說的法,能為如是法的因性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靜波法師:東北「大仙」出沒是真的嗎?
無用法師:網路皈依,作法不成!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四: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五: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索達吉擅改法華經 很輕鬆暴露智與慧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五: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四: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系列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三: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菩薩思維所應作、非所應作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受菩薩戒後所應該作的事情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瑜伽師地論》第六講
《瑜伽師地論》第七講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上)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講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四十講之四十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講記·八暇十滿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於經行時 凈修其心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邪見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四十講之三十八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五蓋及順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