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1954年8月4日,派拉蒙電影公司在紐約百老匯Rivoli戲院舉辦了一場慈善放映。2000多名觀眾中,既有來自聯合國的高官,也不乏社會名流,而當場所得門票款項,全都捐給了朝鮮戰爭後新成立的美韓基金會。在銀幕上,他們見證了一起被窺視的「謀殺事件」。第二天,《紐約時報》影評人Bosley Crowther刊出影評,批評這部電影「沒什麼價值,關於人和人性,它所呈現的儘是些膚淺、表面的東西」。六十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名為《後窗》的電影早已成為影史上公認的經典之作。


文|韋伊


可以拎包入住的「真實」布景

一切都得從柯內爾·伍爾里奇(Cornell Woolrich)說起。即便對如今喜愛看懸疑小說的讀者而言,這個名字也令人感到陌生,但當時光倒回上世紀中期的好萊塢,伍爾里奇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這樣的王牌作者。1903 年生於紐約的他創作的小說形形色色,恐怖、懸疑、偵探都有涉足,大多發表在通俗文學雜誌、暢銷讀物上。據統計,由他作品改編而來的所謂「黑色電影」,數量冠絕群賢,而《後窗》(Rear Window)正改編自他 1942 年的短篇小說《這一定是謀殺》。


1944 年,伍爾里奇將自己的六部短篇集結成冊,《這一定是謀殺》也收入在內,但卻換了個新名字:《後窗》。翌年,一家好萊塢小公司以 9250 美元購得這六個故事的影視改編版權。此後數年,版權幾經易手,最終落入希區柯克經紀人的手裡。


1953年夏天的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一邊忙於《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的拍攝,一邊和派拉蒙公司談妥了長期合作的協議。按計劃,《後窗》將是雙方聯合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為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名為 Patron 的電影製作公司,公司合伙人正是 6 年前與其合作過《奪魂索》(Rope)的男星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


以 3D 形式(1950 年代的好萊塢迎來了影史上第一個 3D 熱潮)拍攝的《電話謀殺案》進展格外艱難,不過希區柯克仍利用拍攝空隙,著手籌備《後窗》,包括遊說《電話謀殺案》女主角格蕾絲·凱麗(Grace Kelly)繼續擔任女一號。為此,她放棄了與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合作《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的邀約。

格蕾絲·凱麗與詹姆斯·斯圖爾特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籌備之初,希區柯克便已決定,全片只用一個場景拍攝。這並非是他第一次冒險,《救生艇》(Lifeboat)與《奪魂索》都是先例,只不過相比一條船、一間屋,這次他要用的是一棟樓。1953 年 10 月 12 日,劇組進駐派拉蒙電影公司 18 號攝影棚,在美術指導約瑟夫·約翰遜(Joseph Johnson)的指揮下,開始搭建布景。


11 月底,影片正式開拍時,呈現在演員面前的不像是個布景,更像是一棟真正的大樓。它高 12 米,寬 56 米,深 30 米,包括地下室共六層,共有 31 間獨立公寓,其中 8 間作為主要場景,配備了全部傢具和擺設,而且做到了通水通電,換句話說,真的可以拎包入住。此外,整套布景還包括屋頂花園和消防逃生梯,背景中的天空、小巷和街道,前景中的大院子也都一應俱全。這也成了派拉蒙公司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型內景,其搭建和維護費用高達 20 萬美元,佔全片 100 萬美元預算的五分之一,超過演員片酬的總和。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後窗》布景


在它的對面,還搭建了男主角的公寓樓,它不僅是影片主要場景,也成了希區柯克的指揮室。所有照明和演員指令全都由他在此發出,而對面公寓樓里的演員也都戴有微型耳機,導演會通過無線電指揮他們,該如何動作。如此複雜的布景,為實際拍攝帶來不少難度,這尤其表現在攝影照明上。為把整棟大樓以及院子照亮,劇組共使用了 3000 盞燈具,創下派拉蒙公司的歷史紀錄。據說,電影公司把當時所有沒在使用的燈具全都集中提供給了《後窗》劇組,可即便如此還是不夠,他們只得又從米高梅、哥倫比亞等公司借調了不少照明設備。結果,大量燈具發出的巨大熱量,時常導致攝影棚內的消防噴淋系統被觸發,所以在拍攝期間,希區柯克身邊始終備著把雨傘。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希胖與男女主角在拍攝現場


最終,影片在 1954 年 1 月 13 日殺青,落後進度 15 天,超預算 26 萬美元。派拉蒙為《後窗》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主打的正是「偷窺」主題。而希區柯克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坦率地說,這就是一部關於偷窺的電影。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如果不用擔心被抓的話,人人都會這麼做。」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布景效果以假亂真


新世代的多重闡釋


8 月 11 日,影片正式公映,媒體幾乎一面倒地予以肯定,《時代》稱其是「《39 級台階》後最具娛樂性的希區柯克作品,全片無時無刻不在他巨細靡遺的掌控之中」,《綜藝》也評價它「集技術與藝術於一身,是兇殺娛樂片中少有的精品」,只有《紐約客》雜誌以「嘩眾取寵」為由,批評了影片「愚蠢的」單一場景設置。最終,影片收穫 530 萬美元拷貝收入,位居當年第 5。此外它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劇本、攝影和錄音四項提名,結果卻無一斬獲,負於《碼頭風雲》等影片。


從 1954 年 8 月到現在,《後窗》先後經歷過全球範圍內多次重映、有線電視台的反覆播出,由錄影帶到藍光各種載體的傳播。和所有希區柯克的經典名作一樣,它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影迷,始終煥發出不老的影像魅力。在全球最大電影網站 IMDb 所評選的「影史最佳榜單」中,它也常年與《精神病患者》難分伯仲,同居前 40 名行列,堪稱全球影迷最鍾愛的希翁作品。


1997 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下屬的全國電影保護委員會將它納入永久典藏,以表彰其「文化、歷史和美學上的重要價值」。2012 年,英國《Time Out》雜誌邀請全球十位著名導演遴選他們心目中最優秀的希區柯克作品,英國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與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不約而同選了《後窗》。


邁克·李自稱「算不上是希區柯克粉絲」,卻獨愛《後窗》,因為「那是希區柯克作品中少有的帶著溫情與人性的電影」。針對有人斥責《後窗》展現「窺視癖」的說法,邁克·李斥之為「一派胡言」。他說:「其實所有的電影都帶有窺視性,觀眾就像是不為人知的闖入者,觀察著我們本不該看見的一幕幕。」在邁克·李眼中,《後窗》展現的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微觀社會,芸芸眾生外加一樁充滿懸疑的謀殺案,而片中一個並不怎麼起眼的小配角,每次觀看時,只要演到她的戲,總能讓邁克·李感動到熱淚盈眶。「扮演『寂寞芳心小姐』的是朱迪絲·艾芙琳(Judith Evelyn),她的演出並不為人所道,但卻精彩無比。看到她幻想著自己的紳士男友,拚命討其歡心,最終卻不得不頹喪地接受現實,那一幕真是讓人難受。在希區柯克的其他電影里,再也沒有如此真實、如此讓人同情的場景了。」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許多大咖都對《後窗》情有獨鍾


相比之下,柯南伯格可算是希區柯克的忠實影迷,每部作品都很熟悉,但論對其影響最大,還要數《後窗》。「首先是情節扣人心弦,其次又有很多弦外之音,觀眾能夠發散出很多聯想。如今回頭再看,我發現《後窗》在空間上的局限性對我不少作品有過啟發,尤其是《大都會》(Cosmopolis)。」


弦外之音,引人聯想。柯南伯格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後窗》在 60 年後依然毫不過時的秘密所在。相對於上世紀 50 年代評論界僅圍繞娛樂性、單一場景拍攝、偷窺癖等命題分析《後窗》,隨後的幾十年中,隨著文藝理論的發展和觀影趣味的變化,受眾對於《後窗》的剖析也愈見深入。


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演的男主角行動不便,只得藉助望遠鏡窺視鄰人,以打發時間,而觀眾也經由這些主觀鏡頭代入人物,成為偷窺的同謀。1960 年,法國影評人讓·杜謝(Jean Douchet)在第 113 期《電影手冊》上發表文章《希區柯克和他的受眾》,率先提出《後窗》本身象徵的就是「看電影」這一行為,男主角就是我們這些「觀眾」的化身,對面的公寓樓就像是銀幕。1975 年,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發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一文,在杜謝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後窗》的「窺陰癖」本質。此後的數十年中,這種針對「男性凝視(male gaze)」的批評觀點被大量運用在《後窗》的分析文本之中,以塔妮亞·莫德斯基(Tania Modleski)為代表的女性影評人均將《後窗》視為男性權力的體現,包括女主角在內,一眾女性形象都成了「男主人的娃娃屋裡所羈押的犯人」。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對面的公寓樓像是一塊塊銀幕


針對這一論點,希區柯克研究專家羅賓·伍德(Robin Wood)曾提出不同觀點,批駁穆爾維純粹從兩性觀點上讀解影片思路太過單一,並在《重訪希區柯克》(Hitchcock』s films revisited)一書中對《後窗》做了有別於塔妮亞·莫德斯基的解讀,提出影片具有「閹割」和「婚姻」兩大主題,「向男人和女人都施加了壓力」。


除兩性論外,也有學者從別的角度對《後窗》做出分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出版於 1985 年的《電影敘事》(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在書中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後窗》通過畫面引導觀眾思考、分析、提出假設、理解劇情的敘事手法。關於這一點,其實早在《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中,導演本人即以蘇聯電影先驅列夫·庫里肖夫為例,指出了觀眾在觀看電影過程中所起到的共謀作用。


最後,說到《後窗》經久不衰的魅力,各種翻拍片和跟風製作也不能不提。其中較為知名的是 1998 年「老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主演的同名電視電影以及 2007 年的青春版《後窗驚魂》(Disturbia),此外還有 1984 年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的《粉紅色殺人夜》(Body Double)等致敬作品。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粉紅色殺人夜》


不過,要說全球範圍內第一個站出來翻拍《後窗》的,竟還是香港電影人。1955 年 5 月,人稱東方卓別林的喜劇明星伊秋水因病去世,留下孤兒寡母無人照顧,為此香港電影同仁不計報酬,義務拍攝了粵語版《後窗》(希區柯克的原版同年 3 月才在香港上映),在年底上映,所得票房悉數捐給伊秋水家人。該片由吳回任執行導演,馬師曾、白雪仙、紅線女、梁醒波、吳楚帆、任劍輝、張活游等紅星雲集,而由張瑛飾演的男主角還起了個「余望遠」的詼諧名字。影片在成立不久的華達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照搬原片情節之外,還融入了大量接地氣的「72 家房客」式幽默場景,有興趣的影迷不妨找來,與希區柯克版本兩相對照一下,能發現不少令人忍俊不禁之處。

《後窗》:「我想這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都愛偷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工團 的精彩文章:

專訪杉本博司:我們和石器時代的人看到的是同樣的海
地理與影像的時空遷越——關於區秀詒的克里斯計劃I
奈保爾評福樓拜與《薩朗波》
尼赫魯談印度教:為什麼 Hindu 一詞是種誤讀?
《使者》:夏目漱石「則天去私」的失敗

TAG:文工團 |

您可能感興趣

愛美是人之天性,誰不愛美呢?人都是有追求的
說謊是男人的天性 面對愛說謊的男人,你該怎麼辦?
是天性還是被人蠱惑 獸人為什麼總是進攻我們
男人愛偷腥是天性,不偷腥的男人早已滅絕?
《媽媽是超人2》,看到明星的孩子也動不動就發脾氣,這是孩子的天性嗎?其實不是的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學會這樣扎頭髮,你會更有自信!
如果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狗狗的天性是什麼樣的呢?
愛美雖然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懷孕後不管你有多愛美,首飾這些還是不要戴的好
狗狗無論是二哈還是金毛都有不乖巧的時候,這是他們的天性!
《再審》姜河那:天性就是體諒他人,這是想偽裝也偽裝不了的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每天堅持這6點,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研究:男人愛偷腥是天性,不偷腥的男人早已滅絕?
緊身褲讓你格外迷人,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性感就得曬出來
怕黑是女人的天性,曬後白回來,百元就能輕鬆搞定!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
愛玩是狗狗的天性,狗狗的特別摯愛竟是這個小玩意
蕾絲的天性里,藏著浪漫與性感,少了這樣的蕾絲裙,難怪男神說你你沒有女人味
愛玩是汪星人的天性,但如果它們玩成這幅德行回來,你會生氣嗎?
為了這種「很污」的美食,他們掘地三尺都要找到,人類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