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了凡四訓:恪守八大原則,行善方能改命

了凡四訓:恪守八大原則,行善方能改命

原著:袁了凡


解說:八步趕蟬


寫在前面:

1、解說側重於梗概和精要之處,目的在懂其言,知其意,不逐句翻譯,力求刪繁就簡。


《第三篇 積善之方》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


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飢,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


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飢,輒捐谷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喜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


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


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


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儘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解說】


講了十個小故事,闡述了積善的好報。


十個人所作所為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行善。行善也是可以分類的,有真行善,有假行善;有直接行善,有婉轉行善;有暗地行善,有高調行善;有是善事的,也有不是善事的;有行善做對的,也有做偏的;有坐了欠缺的,也有做的圓滿的;有大善,有小善;有做起來困難的,也有做起來容易的。如是種種,各有不同。


我們不去一一探究這十個人所做的善屬於哪一種了。這幾個小故事讀起來充滿了正能量,告訴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上天自有安排。


我們需要自我明了的是:為善窮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真正的善事?是哪種善事?下面會細細的闡述。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中峰令試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解說】


什麼是善?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什麼是惡?什麼是真惡,什麼是假惡?


那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呢?


真和假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當硬幣拋起的時候,誰也無法確定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只有塵埃落地,才能給出答案。


有一群讀書人問中峰和尚:為什麼有的人行善積德,子孫卻非常落魄;有的人作惡多端,家裡卻興旺發達呢?這不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嗎?佛家說的因果報應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中峰和尚反駁道:不是善惡報應錯了,而是善惡分辨錯了!


讀書人不服氣了,和中峰和尚辯論。說罵人打人就是惡,尊敬人禮待人就是善;貪財就是惡,廉潔就是善。中峰搖了搖頭,錯,錯,錯。


中峰說:怎麼來定位善惡?有益於別人的才是善,有益於自己的就是惡。如果打人罵人對別人有好處,那麼打人罵人也是善;如果敬人禮人是為了自己的好處,那這也是惡。真有三個標準:利人者,根心者,無為而為者;假同樣有三個標準:利己者,襲跡者,有為而為者。


真假已辯,回到一開始讀書人提出的問題,假設,讀書人說的善都是真善,惡都是真惡,那麼,行善的人有可能會子孫不興,作惡的人有可能會家門興旺嗎?我認為在短時內是有可能的。這個短時間在普通人眼裡就是自己所能看到的最長的人生長度,因為這個短時間有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兩三代人。所以在普通人眼裡這個世界是多麼的不公平,好人沒有好報,壞人沒有惡報。


但是如果放到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維度上,因果循環,相對的公平是存在的。積善之家有餘慶,積惡之家表面的繁華必不會長久。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解說】


關於善的正見和曲解。


世人眼中的善是不是真正的善?我們眼中的老好人所作所為是不是在行善?世人推崇的善於聖人和鬼神眼中的善有何不同?


就像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和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宇宙學家眼中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看的往往是表象,他們看的是自己專註的內在領域。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在施捨、在放生,但是看不到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的善只有行善者自己才知道。


所以分辨端曲的方法非常簡單:


從心源隱微處生髮,純是濟世之心,為端;有一絲一毫的媚世之心,就是曲;


純是愛人敬人,就是端;有一絲一毫憤世玩世之心,就是曲。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解說】


白天為陽,夜晚為陰。人們做事在光天化日下誰能都看到,在漆黑的晚上悄悄的做一件事就不一定有人能看到了。在古代謀略家書中,有一句話叫「謀成於密而敗於泄,三軍之事莫重於密」,說的是保存秘密的重要性。


我們推崇積陰德,做好事不留名。能量是守恆的,世間的事也有一個相對平衡,行善事會有福報到人的身上。如果把他看做一個天平,善的一端越放越多,越來越重,重到一定程度就會把福報集中釋放;陽善則不同,積累一點福報就拿走一點,整個天平一直保持在平衡點左右,不會有大的福報集中到來。


名聲本身就是福報,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名會成就人,亦會拖累人。只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對了。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解說】


是非之論判斷的是正確還是錯誤。


判斷是與非的標準:不論個案論影響;不看當下看長遠;不論個人論大眾。


簡言之,要用辯證法去看待問題。你做的這件善事單獨拿出來看是做好事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足以帶動其他人積極去做善事,反而會影響別人的積極性。因為:人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忽視人性,把俗人當成聖人看待。恰當的 引導人性,即使你目前做的事不善,廣義上去看也屬於善行。


這就要求我們做善事的時候要看長遠,看正反,多角度去思考。不能拘泥於為行善而行善,這就落於下乘,而且必然不是由心而發的。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解說】


善心行惡事。


噁心行善事。


兩者常有。善行行惡,卻不是發自本心要行惡,噁心行善,應該只是個歪打正著。這裡要怎麼去看待呢?總不能夠去碰運氣,把成敗與否交給概率。


第一,善心行惡,是正中偏,噁心行善,是偏中正。基本的善惡觀是存在的,不管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和合無常產生了什麼樣的偏差,我們要做的也是修正改觀,不會從根本上否定自己。


第二,還是要修鍊本心,了悟本質,積累智慧,人們說的智慧就存在在這種別人看不見,你卻能看得清的事情上啊。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迴向而已。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迴向,何也?」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解說】


心誠則滿。評判心誠的標準不在於絕對值,而在於相對值。


心善則滿。心善不僅在當下,但有一絲一毫對周邊、世界,對明天、未來有影響者都不可為。


無相則滿。著善即著相。不以善為善,才是真的善。就像現在很多有錢人,當他並不認為自己很有錢的時候,才真正躋身到有錢人的階層。總是認為自己很有錢,估計也就是爆發或小富而已。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筋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筋者反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解說】


志在天下,善雖小而大;苟在一身,善雖多亦小。


發心不同,造成的結果差異竟是如此巨大。困於自身範圍之內,老在自己的念頭上打轉,做的善事小,福報也小。但得真能從大處發心,心到了,有所謂,不管結果如何。福亦到。


當然,這裡不是提倡善小就不為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光想從大處著手反而掉進了思維的陷阱,發心變的不純了。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捨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解說】


論善的難易,不是看這件事本身的難度和重要程度,而是看你做這件事付出了多少。


對馬雲來說,他捐個100萬出來資助貧困兒童輕而易舉,對金錢數額來說不算少,但對他來說不是難事;放到我們身上,讓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拿100萬出來就非常困難了,一次性的話可能都要賣房子里,持續性的話要堅持很多年才能達到這個數額,這就是難。


能隨手而為的善要做,困難的善也要做。選擇一個不易完成的發心愿望,投入長期的時間、精力和心力,慢慢去做成他,你自身收穫的滿足感和上天降下的福報都不會少的。

了凡四訓:恪守八大原則,行善方能改命



圖片來自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步趕蟬 的精彩文章:

TAG:八步趕蟬 |
您可能感興趣

泰國「自行車花圈」既能悼念死者又能行善!
行善可積德 貪心則禍起:修行必須直面生命的本真
積德行善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你曾做過的善事都影響、改變了什麼?
“行善”是人体最佳的治病方法!
人生百忌!忌算命!改命靠積德行善
斷惡行善是解除痛苦的唯一方法
積德行善,可以改變命運
兩種方式,化解冤債 一是要行善積德 二是積累念佛功德
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爺爺行善積德改命的真實經歷
星雲大師:行善,卻不得善終的原因
行善積德,善心能破解一切
積德行善,可以改變命運的生肖
斷惡行善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十種積德行善的方法
改運的正確方法:是否行善積德就可以改運?
「行善」是人體最佳的治病方法!
「行善」是人體最佳的治病方法!
佛說:十種積德行善的方法
行善積德是改良運勢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