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文/薛偉強


轉載請至後台詢問,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931年,河北定縣,平教會總幹事晏陽初(左一)及其家屬、同事的合影。


洋博士與「泥腿子」本來很難扯上關係。然而,在80多年前,一大批留學歐美名牌大學的海歸與華北平原一個貧窮落後典型縣的農民們竟打成一片,親密無間地奮鬥了10年。

一流人才為何組團跨進籬笆牆


民國時期的河北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是過去中國農村社會的典型。定縣位於華北平原,南行500公里始達鄭州,北行150公里始達北平,其它各方皆無大城市。


1926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選取定縣翟城村為平民教育實驗區。1930年將翟城村的經驗推廣到全縣,定縣全境成為實驗區,並從起初注重平民教育而轉向注重整個農村的建設。平教事業獲得了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


幸運的是,主持者晏陽初不僅是一位甘於奉獻的實幹家、改革家,更是一位有超凡魅力的活動家、領導者。


晏陽初赴美留學期間便確立了報效祖國的志願。1920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後,他立即回國主持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新設的平民教育科,在長沙、煙台、嘉興、杭州等地展開了平民教育運動。

1923年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在北京成立,朱其慧任董事長,陶行知為執行書記,晏陽初為總幹事,實際主持工作。


對於定縣實驗而言,人才、資金、技術、方法理念等問題都亟待解決,前兩項尤甚。平教會是一個私立的學術團體,自創辦以來,「經費就沒有可靠的來源」。1924年正式開始工作時,「全年的經費只有3600元」,全仰董事長朱其慧捐助,經費異常窘迫。


經由晏陽初1925年、1928年兩度赴美募捐,資金困境得以改善,對於平教會解決溫飽、穩定團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當時平教會職員的薪酬很低,即使是有高級職稱的歸國博士,其薪金也只是當時大學教授工資的60-65%。而人才的解決,除了教育救國思想感召外,還主要依靠晏陽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領作用。


據統計,1926年來定縣的工作人員為66人,爾後逐年增加:1928年82人,1929年為204人,1935年達500人。目前明確所知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高級知識分子共計38名,如李景漢、湯茂如、孫伏園等,他們大多是「定縣實驗」的主導者。

平教會不僅有留過洋的中國人,還有過兩位地道的外國人。一位是美國的金淑英(中文名)小姐,1929年9月到華,是美國特別委員會為平教會選拔的英文秘書。


另一位是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甘博,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經濟學專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創建人之一。1928開始的定縣大型調查得到了甘博的長期指導和慷慨資助,1931-1932年間他最後一次來華時也主要生活在河北定縣。


欲「化農民」先「農民化」


對於平教會的洋博士來說,如何「跨進籬笆牆」與農夫為伍,如何進行鄉村建設和社會改造,是他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自然環境的惡劣,是洋博士們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一直生活在城市甚至是歐美髮達城市的洋博士,一開始很難適應定縣的環境——白天蒼蠅滿地飛,晚上蚊蟲到處有。


然而,老百姓的不信任是比自然環境更嚴重的阻礙。多年的苛捐雜稅、徵兵拉夫、軍匪的騷擾、官吏的貪污以及種種害民的虐政,「已把老百姓弄得像驚弓之鳥,終日在恐惶中過其惡虐之生活」。


李景漢主持的全縣範圍社會調查是定縣實驗的基礎,原計劃在1928年一年之內結束,最後竟用了整整7年。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民國時期,從事鄉村建設運動的平教會等機構在河北懷來給農民發放小額貸款。


晏陽初提出「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口號,要求博士們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盡量「農民化」。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馮銳起初種大白菜還不如定縣農民,成為晏陽初倡導向農民學習的常用例子。


真正走向民間,光能吃苦,甚至吃土,也還不夠。當時的農民對衛生非常漠視和無知。他們不但不相信蒼蠅能夠傳染疾病,而且認為蒼蠅落過的飯食對人有益,「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他們的信條。


不少農民身上是有虱子的,他們甚至還有「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的說法。男子還可能在夏天到河溝里洗幾個澡,女子據說一生就洗兩回——在出生後第三天及出嫁前一天。


洋博士們「農民化」的態度是堅定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作為平教會一把手的晏陽初做出表率。本不抽煙的他,在田間地頭和農民閑談之時,會拿過農民嗆人的旱煙管,不顧上面的唾液甚至鼻涕便猛吸幾口,還誇讚「味道不錯」。


晏陽初甚至學會了用當地土腔土調與農民說話。鄉間道路泥濘崎嶇,毛驢便成了晏先生出行的最好的交通工具。很多洋博士也像晏陽初一樣騎驢或坐牲口大車下鄉,有自行車的非常少。


李景漢初到翟城村時,去拜訪一戶農家。主人趕緊燒水泡茶,搬出積滿灰塵的茶壺、茶碗,用一條又臟又黑的毛巾反覆「擦凈擦亮」後,便倒上茶水請他喝。李端著杯子在內心中鬥爭了半天,「要與民眾打成一片,這杯茶就必須喝」,然後一口飲了下去。


其他洋博士也儘可能地迅速「農民化」:他們脫下西裝著長衫,換下皮鞋穿布鞋,「住的是與農民一樣的房,吃的是與農民一樣的飯」。


洋博士們住處的特別之處是牆上開有一個個的洞,使光線空氣能夠流通,所以當時只要看到牆上有洞的房子都是平教會的人住的。


土洋結合


在實驗之初,農民對平教會有戒備排斥之心,於是洋博士們想先辦初級識字班來跟他們交朋友。但老百姓不感興趣,沒人來學。李景漢就想了一個辦法。


他們糊了好多大燈籠,上寫「天」「地」「人」等字,每天晚上在村裡的大街上打出燈籠,同時有人跟著敲鑼打鼓。農民們特別愛熱鬧,聽到鑼鼓聲都出來看。


好多人就問,那燈籠上寫著什麼。他們就說,這是「人」,大人小人的人;那是「地」,種莊稼的地;那是「天」,老天爺的天。


洋博士們用這個最原始、最簡單的辦法,使老百姓產生了學習的興趣,並慢慢接受了平教會的工作人員。


此後,平教會經常組織各種遊行集會來壯大聲勢和吸引農民。平民文學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也根據農民實際不斷創新調整。


1931年,黎錦紓、孫伏園等提出以「漢語拼音方案」進行識字教育的主張,這是我國漢語拼音在成年人識字教育中的首次運用,試驗的結果良好。當時以小陳村作為學校式教育的試點村,運用《漢語拼音方案》也是從那裡的平民學校開始。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民國時期,河北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設立的鄉村學校。


劉拓是美國衣阿華大學博士,農業工程專家。為解決農民用人力轆轤澆水難的問題,他從改進農村現有的轆轤著手,使其由單斗變雙斗,並能自動汲水,大大提高效率。


陸燮鈞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畢業的農學碩士,他將當地的雞、豬與外國良種進行雜交,改良了定縣的畜禽品種。


棉花改良由留美碩士常德仁主持,他曾遊學康奈爾大學,專攻農學。在他的指導下,定縣大量繁殖推廣「脫字棉」和「斯字棉」。


針對鄉村交通不便和農民長期忙于田間勞作等現實,洋博士們策劃組織送教育上門。生計教育部開辦生計巡迴訓練學校,按一年中時序的先後,在定縣分區巡迴訓練,傳授各種技術。


1929年底,衛生教育部會同生計巡迴訓練學校分別到各村展覽、演講及放映電影,且當場作預防注射與診療示範,以引起農民的注意與興趣。


為滿足農民需要,又成立巡回醫療隊於冬季農閑時赴各鄉村,不僅診治病人,且利用實例使農民認識醫藥的重要,進行公共衛生宣傳。


科學實驗


在晏陽初倡導下,洋博士們強調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有科學的根據、藉科學的方法才能得以開展,力爭使每一道程序、每一種方法都符合科學的原則。可以說,平教會的思維、組織、制度、運作都是科學的。由此,定縣實驗以「科學實驗」而聞名。


全民總動員


晏陽初倡導「平民教育運動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皆有參加機會」,注重發揚群眾力量,鼓勵全民參與。


平教會主編的《農民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以「農民」命名的報紙。《農民報》創刊於1925年3月,在定縣實驗期間一直存在。


編輯部想方設法使農民愛看、能看、能寫。他們用大號字、配插圖、分詞注音,並調整欄目版面,逐步加大農民來稿比例。儘管農民來稿中有錯別字,文理也不通順,但因為「那是真正的農民的聲音與要求」得以採錄。每期所登的內容,農民的投稿竟佔到一半。


戲劇教育委員會也在定縣創造了奇蹟,他們創作的農村新話劇不但農民喜歡看、聽得懂而且可以自己演,西方近代戲劇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此實現了完美結合。


熊佛西先後編寫了《鋤頭健兒》《屠戶》《牛》《喇叭》等話劇;陳治策創作有《鳥國》,楊村彬編導了《龍王渠》等話劇。


為了適應農村和農民的實際,他們進行了全面大膽地探索創新。劇本力求結構簡單化,情節喜劇化,人物類型化,語言通俗化,動作形象化。


戲委會獨創宏大雄壯的露天圓形劇場,四周設圍牆,全由土坯搭建,經濟適用。如東不落崗村劇場,建築費僅100銀元。布景嚴守「經濟、簡易、美觀、適用」四條標準。


熊、陳指導農民成立劇團,演戲給自己看。演員全是農民,可以分散在觀眾中,從四面八方進出場。觀眾環繞舞台四周,也可即時參與演出。


1934年12月2日,東不落崗劇場開幕後即舉行紀念公演二日,共演新話劇十齣,每天日夜兩場,各村農民觀眾一萬餘人參加,真是空前的盛會。

一場「泥腿子」與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935年,平教會從事鄉建運動同仁合影於鄒平。前右一為梁漱溟,前左二為晏陽初。


由洋博士在定縣主導的以一個縣為單位的比較成功的鄉村建設模式,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鄉建運動中獨領風騷,並「飛渡了黃河,跨過了崑崙」,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國而菲律賓、泰國、印度、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鄉建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它打破了國界的隔閡,為解決當時佔世界總人口2/3的平民的飢餓、貧窮、無知和疾病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曾國藩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奧運結束了,看什麼?當然是看0元購!
這周也要「美」起走!大家美才是真的美
唐朝公主真彪悍:最攬權VS最能戰!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哈士奇和博美的混血狗,簡稱博士狗!
他奶奶的廟!一個清華博士的野路子研究和暗中觀察
神秘博士的藍盒子不是唯一可以在天上飛的房子啦
湖湘才子——舒鳴博士作品選
哈佛博士:「天使粒子」的發現是一場商業吹噓!
一個北美文科博士的留學感悟:過河卒子,生活殘酷
歐陽中石兩大弟子:第一位書法女博士和第一位書法博士後作品欣賞
都說女博士是黃金剩鬥士,來看看這所高校評選的美女博士
一盤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區別在哪兒?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一個博士扮演了一輩子傻子,獲得勞斯萊斯定製汽車
「一道一緣 百博百文——博士生國學體驗之旅」在海南玉蟾宮舉行
美麗女博士孤身和男子獨處大汗淋漓在神秘洞穴探究生命起源
從理工博士到白宮段子手,他在美國演繹嬉笑怒罵的酣暢人生
博士女神的逗比青春
一盤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跟著蘇斯博士畫畫:孩子創作的「跟風」繪本
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就在這兩組圖中
美博士生開發納米鋰離子電池,能用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