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筆墨傳統的當代呈現

筆墨傳統的當代呈現

筆墨傳統的當代呈現



《詩書畫》舉辦第一次雅集,定此為題,可見這個題目是重要的。然而這也是個熟題,歷來的論者已很多了,只不過,論者多是由書畫之筆墨講。可是中國的書畫,實際上僅是詩之分身或化身,或者至少是與詩通為一類之物,故我請由詩說起。

二〇一四年七月中,我參加過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節目之錄製,該節目邀請了十六所高中做知識競賽。學生們都很優秀,最後獲勝的學校尤其精彩。但期間主持人忽請兩校學生依當日情境作一首詩,卻令學生們露了底。因為不但不懂得押韻,平仄也沒有一句是對的,所以後來播出時就把這一段全剪了。


到了八月,魯迅文學獎公布,更是輿論大嘩。川大文學院周嘯天教授的作品,如「炎黃子孫奔八億,不蒸饅頭爭口氣」之類句子,俗惡不堪不說,一位文學院教授如此才情既缺、文化亦無,豈不令人慨然?


昨天我來參會,入住索菲特五星級酒店。酒店當然是極好的,但房間壁上大張一畫,畫著溪汀眠鷺,含葩翠蓋,並錄了兩首詩。一首白居易五絕,居然僅十九個字,首句即有脫誤。另一首唐人詩,把湘妃的湘字寫成手提一日,也不知是啥,似乎畫家既不知詩也不識字。


這一連串的事例,顯示了什麼?顯示當今確實文脈已斷,氓不知詩矣!

而古代的詩是什麼呢?凡讀過任何中國詩論、畫論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國是把詩及書畫看成心之形跡顯像的。故論藝動輒說詩本性情、文如其人、風格即人格、詩言志等等。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首肯,承認它是中國人藝論之特點。但順著這一點講下去,就可能會有許多人還不甚注意之區分。


因為「性情」不是一般所說的個性,性不是情。情隨物遷,指的是與境相發,貼切著現實和經驗的情感、情緒等等,故古情不同於今情。近代人常說:藝人詩匠,情動於中,形諸言語、歌詩、舞踴,乃至書畫;其境遇不同,言語歌詩舞踴書畫之表現方式或形象亦自然就勿同於古人。講的即只是這個層面。對於中國人更強調的「性」,其實缺乏了解亦缺乏論析。


近代文學藝術的發展,除了只論情不論性之外,另一個大問題便是:照上文之分析,既然文藝表現之形式是因著性情來的。那麼,合理的態度,就應該是順著深化情的內容、探索性的真諦去發展形式。對不對?然而近代的情況又恰好不這樣,乃是倒過來的,由改革形示入手。以此為策略,或竟以此為目的。


例如文學的白話文運動,要寫白話文、作白話詩。後來發現白話詩乏善可陳,白話並不能做為詩語言,才開始有「現代詩」之提法。但重點仍是語言的,是要創造一種現代的詩語言。書法,近代亦是由碑學帖學之爭,逐漸走向解散字形、不理會文義,唯構圖、線條、墨塊是鶩,甚而拼貼、裝置。主要思路,仍是繞著形式去發想。繪畫呢?同樣,由超越四王等傳統筆法講起,在構圖、材質、造型等各方面去講怎麼樣現代化。

這些,都是在形式上著想,或主要由形式方面去覃思藝術發展之道。


歷來我們談現代文藝,大家較傾向由中西對比說。說是由於西方之衝擊,造成了傳統的瓦解,故中國現當代文藝逐漸朝西方現代轉化。可是由我上面的勾勒,便可知此一變動可能還不是西化或現代化之問題,而有一個方向轉變之傾向。由中國傳統的「自內而外、由本源至外顯表現方式」倒轉過來,變成由外而內,甚或根本不「由」不「至」,形式就成了文藝的目的或主要追求。


當然,再細說,似乎這種轉變也不能說就與現代化無關。整個現代社會,其精神上之特徵,正是形上學失位、知識論相對化虛無化的。其哲學,與古代哲學大不相同。


古代談的,是人存在的本源、意義,終極價值等問題,故形上學大行。爾後為了確定上帝存在與否、了解世界的性質,才又發展了知識論。可是現代哲學家說這些都弄錯了,形上理論和知識論之探討,終究還得由「論」之探討來,否則便只是一堆戲論,此即哲學之語言學轉向。道或上帝的問題,逐漸隱退、淡化,變成了「言」的問題。道(上帝)不是被取消,就是被認為道等於言。語言分析、邏輯實證論大行其道。邏輯,是言的進一步符號化、科學化;實證,是經驗的、科學的,總之均屬於「器」。現代思潮,基本上是順著這條路子走。到了後現代,其實也還沒脫離它,因此像解構主義,解構的也只是言的「邏各斯」。故整體來看,著重言說、形式、符號層面的思維傾向,本身就是具有現代性的。


但假如仍是如此,筆墨傳統的當代呈現就無法談,也不須要談了。中國筆墨之傳統,恰好不是言、器的思維,而是道的思維。詩文強調「文以載道」,是不消再介紹了。書法,從蔡邕《筆論》開始,就也一再強調:「書者,散也。欲不出口、氣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繪畫,則石濤《畫語錄》云:「畫從心者也」「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凡此,均顯示中國筆墨傳統重在心源而非末技。所謂「工夫在詩外」,原無什麼筆墨工夫或筆墨工夫僅是次要的,工夫只著在或主要著在心上,「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藝概.書概)。

因而,如今論筆墨傳統,我覺得首先即應體會這筆墨之源,然後才能回歸之。超越結構、語言,再回到道。


我要談的,就是這本源之失落與回歸的問題,大意如此。


剩下一點時間,則我還想稍稍解釋一下石濤所說:「筆墨當隨時代」的問題。這是近人喜歡徵引的句子,用來為我們的改革張目。可是筆墨怎麼可以隨時代呢?


石濤的原文是這樣說的:「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瓚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他講的,是一種文藝隨時代風氣轉變的現象。對此現象,他並不滿意,主張不順流而走,須予超越。因此筆墨當隨時代之當,乃是常之訛。筆墨常隨時代,是現象;筆墨不當隨時代,是目標。詩人畫師豈能不立定腳跟、不從俗轉呢?

至於如何「中得心源」、如何超越時俗,古人言之已詳,我就不贅陳了。


本文選自《墨海微瀾》龔鵬程著,東方出版社2015年9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正典 的精彩文章:

我與吟誦的不解之緣
周易政治智慧 養而不窮
誦唸是中國最早的視唱練耳
漢宮嬌額說的是壽陽公主的故事嗎?
處困求通 終能獲吉

TAG:國學正典 |

您可能感興趣

韓敏:筆墨當隨時代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我的新抽象水墨
藝術家張大我,突破現代書法的束縛,從筆墨形式過渡到現代藝術?
桑火堯:用傳統中國畫筆墨語言創造現代審美
石濤:筆墨當隨時代,人生本來世俗
邱漢橋論中國畫筆墨精神應當隨時代
痴於繪畫,看范曾活靈活現的筆墨放縱
當代十位上將書法作品欣賞:半生戎馬,筆墨留香!
清代黃鼎繪畫作品賞析:筆墨蒼勁,下筆有生機
筆墨中的那些事
筆墨才是中國畫發展的正脈
「筆墨當隨時代?」你誤會了石濤的意思
上海史上最大規模山水畫邀請展:呈現三代人的筆墨與家山
清代界畫代表人物袁耀:筆墨嚴整工細,設色艷麗濃郁!
筆墨當隨時代:杜稍多國畫作品欣賞
解讀元代文人畫的筆墨逸韻
「老當益壯 寧移白首之心」,已入古稀的他用筆墨為自己寫了一部傳記
隨筆:筆墨之趣
詩詞里的筆墨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