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道為本,以德為用

以道為本,以德為用

以道為本,以德為用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 以道為本,以德為用 」, 我將以當代社會熱議的道德倫理事件為出發點,結合《道德經》這部道教經典展開論述。為什麼選擇這部經典呢?我就是要從道教的哲學理念中找到現實問題的根源,讓大家明白解決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否則就算再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地球,讓我們從頭再來,我們怎麼能保證會變得比以前更好呢?試想一下,我們現在的地球在幾千年前,或者更久之前,難道不是一個全新的地球嗎?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博文,裡面的一段描述讓我一直記憶猶新,上面寫到:「當今社會,沒結婚的像結婚了的一樣同居,結婚了的像沒結婚的一樣分居;動物像人一樣穿著衣服,人像動物一樣露著肉;沒錢的像有錢的一樣裝富,有錢的像沒錢的一樣裝窮;情人像夫人一樣四處招搖,夫人像情人一樣深居簡出;出書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耍手腕的人越來越多,耍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肚子大的人越來越多,肚量大的人越來越少;知道享受的人越來越多,知道奮鬥的人越來越少啊。」


看到這樣的描述,大多數人都會笑,認為寫的很幽默。但是我們知道,這不僅僅是幽默啊,這恰恰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啊。一直以來中國人都自認為是世界上最文明,最講道德的國家。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事實——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的道德底線卻沒有了!例如,食品安全問題,地溝油、毒奶粉、瘦肉精、甲醇酒、硫酸粉等等等等。這些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幾乎涉及中國老百姓日常吃到的所有食物!有網友調侃說:中國人早已練就百毒不侵的身板,拍扁一個中國人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再例如發生在南京的一起震驚全國的彭宇案。助人為樂的彭宇為了自己的善舉而惹上官司,好心攙扶起摔倒的老者,並把他送去醫院,卻被當事人反咬一口,說他就是肇事者。此案一時激起了無數人的憤怒,雷鋒精神一度遭受到了極大的拷問和質疑!面對當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抱怨中國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好像人們可以為了某種目的,不惜踐踏法律和現有的各種道德準則。


那麼今天的人們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就是由於當代社會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在對物質財富的過分追求中日益扭曲和變形。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的享受,越來越注重利益關係,而道德呢?卻只在我們當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一種可有可無的角色。再加上沒有法律的保護,要讓人們在這個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社會關係中保持道德的高尚,可想而知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啊。那麼什麼是道德呢?《道德經》有言:「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在這段話里就直接指出了道和德的意義,「道」是什麼呢?道是化生萬物,「德」是什麼呢?德是蓄養萬物。道和德的最終體現是什麼呢?道和德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成熟,使萬物結果,既養育萬物又保護萬物,這養育與保護的大恩,它們卻從來不據為己有,這就是最高尚的品行和道德。這樣細說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其實道和德其實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德就是道在人們身上的體現,而道落實到人這一層面時,就體現了我們一般所說的德,也就是倫理意義的道德。道教的道德觀念就是以道為本,以德為用,我們行道就是把內心最純真的德行實踐出來。如果光說修道,而德行卻做不好,那道肯定修不成,所以對於我們道門中人來說,師傅交代的第一句話就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而回歸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有多少人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扮演著「沒有道德」的角色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建立在「無欲不起」的層次上了。然而面對這樣的社會我們又不能任由著它發展,因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社會惡俗的拜金主義將不斷盛行、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與摩擦也將層出不窮。所以《道德經》又曰:「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正如老子所擔憂的,如果社會連最後的「禮」也不講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忠信之心就將喪失,禍亂與災變也就要發生了。很多人都會發現,相比較社會這樣的大環境,道觀依舊保持和繼承者中國的傳統美德,走在道觀里依舊可以看到淳樸和善良的面孔。是啊,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道士,必須經過皈依、傳度的流程。在舉行皈依、傳度儀式的時候,傳度師會為我們傳戒,傳戒的過程中戒師會問,你敢負天否?答:不敢。你敢負地否?答:不敢。你敢負師否?答:不敢。所以這時我們就和天地之前簽了一張無形的盟約,而這張盟約的內容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天和地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所以天和地無時無刻不在監督著我們,受戒後的我們就要嚴格按照戒律上的要求去持戒,不敢有絲毫馬虎,一旦違背了天地的盟約,所給我們帶來的現世報是不敢想像的。所以我一直和身邊的朋友說,人最好要有信仰,我們沒要求所有人都來信道,但你們最起碼要信仰道德。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明白道德存在的真正意義,只有等到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才會懂得道德底線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到那時我們才會懊惱地發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平凡人生中,我們都忘記了保持生命里最純真的美德,由此我們錯過了許多最為珍貴的幸福和快樂。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該怎麼做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的非常詳細。經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這段話就直接告訴了我們有德和無德的概念,以及在行為的區別。意思就是說,真正有道德的人並不去表現自己的美德,哪怕是為他人做了很多善事,雖然表面什麼也沒得到,然而這種行為卻蘊含著高尚的德行。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們處處想表現自己的美德,雖然表面看來得到很多,但卻丟掉了根本,實際上一無所得。有道德的人,為世間所付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於無為的,哪怕自己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也像沒有做過一樣。沒有道德的人,一旦做了一點善事,就要別人銘記在心,這種人是有心而為,為的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概念和區別讓我們明白了以後,老子又開始講方法了,故經曰:「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此取彼。」意思是說:「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樸實而不輕浮,立身要敦厚,遠離淺薄,要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外表虛偽花哨的東西,這裡的「大丈夫」就是指品行高尚的人。所以老子在這裡直接指出:真正的「德」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心境和氣質,一種不為名利所動的心境和氣質,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心境和氣質。我們再回歸現實來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就要求別人回報你,這就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因而就會給你帶來痛苦和煩惱,同時也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和煩惱。所以我們立身處世一定要牢記:只有真誠的付出,才會被別人真正的地接受,這樣才會有美好的收成。做事的時候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樣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只要你這麼做了你就會發現,當你給予別人微笑時,你自己也是快樂的;當你付出真情時,你自己同樣被感動著。因為你的善良與真誠,將會得到更多真心待你的朋友,因為你的不求回報,你將會被眾人所喜愛,到了那時,快樂將與你同行,幸福將與你常伴。說到這,很多人都會說,其實我們也想這麼做啊,但是現實社會的大環境早已讓我們心灰意冷!那我就要反問你了,你做了嗎?既然你連做都沒做過,怎麼知道不能改變呢?那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真實事情。事情的當事人叫小張,一天,他結束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後,乘地鐵回家。當時正是下班乘車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樣沿著台階蜂擁而下直奔站台。突然,他看到一個衣衫不整的男子躺在台階中間,閉著雙眼,一動不動。趕地鐵的人們都像沒有看到這個男人一樣,匆匆從他身邊走過,個別的甚至從他身上跨過。看到這一情景,小張感到非常震驚。於是,他停了下來,想看看那個男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就在他停下來的時候,耐人尋味的轉變出現了:一些人也陸續跟著停了下來。很快,這個男子身邊聚集了一小圈關心的人,人們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開來。有個男人去給他買了食物,有位女士去給他買來了水,還有一個人通知了地鐵的巡警,這個巡警又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幾分鐘後,這個男子蘇醒了,一邊吃著食物,一邊等待著救護車的到來。人們漸漸了解到,這個衣衫不整的男子是個外地人,且身無分文,已經餓著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了好幾天。他是因為飢餓而昏倒在地鐵站的台階上的。為什麼起初人們會對這個衣衫不整的男子熟視無睹、漠不關心,而後來人們對待他的態度會有了較大的改變呢?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一個人的關注,致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小張停了下來,想看看處於困境的男子發生了什麼情況。路人也因此被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所喚醒,從而也注意到這個男子需要幫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後,大家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幫助他。這個事情就告訴我們:一個人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就可能會跟著改變;身邊的一些人改變了,很多人才可能會跟著改變;很多人改變了,世界就可能會改變……

所以說朋友們,拋開你們的空想主義,放下你們內心的疑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改變起。社會沒你們想的那麼可怕,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媒體所誤導,一些媒體為了上頭版、奪收視率,會無限制的去誇大事情的真實性。其實我們也知道發生的事情要想成為新聞事件,是要有達到標準的價值要求的。就好比說,馬路上有人摔倒了被旁邊的人扶起來了他們是不會報導的,因為這不具備新聞的價值。而有人摔倒了被旁邊人扶起來後,說扶她的人就是肇事者,這樣的新聞才會報導,因為這樣的新聞有價值,足夠吸引觀眾眼球。但是我們要清楚這類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啊,至少我看到我周圍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做公益事業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見到互相幫助的場景,這些就足以讓我相當有信心了。而且國家也在不斷的重視道德教育,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更是強調了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們道教徒都遵循祖師教誨,強調尊道貴德乃修道之根本,智慧之源泉。我們通過研讀道教經典,將內容其內化於我們的精神,實踐於我們的行動,我們就能喚起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從而在繽紛多樣的世界中獲得一份寧靜與幸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征途中獲得一份滿足與快樂。這就正如這次講經的主題:如果人人都能夠蓄德,那麼一切又將回歸大道教化世人之本意了,這不就是我們所需要和嚮往的嗎?


最後恭祝各位兄長身心康泰,道學精進!謝謝大家!我的發言完畢!


來源:上海白雲觀博客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全真第二代掌教馬丹陽
靈佑普濟真君張渤
道醫關於「陽化氣,陰成形」的思考!
戀鄉的白鶴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以道為形,以德為容
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
以易學思想為基礎,以道家理論為核心,以天人合一合於自然為法則,以陰陽煉化學說為指導!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太平天國的本質,乃是「以道愚民、以術殺人」
太平天國的本質,乃是「以道愚民、以術殺人」 | 短史記
以道入藝以心化跡
太平天國:以道愚民、以術殺人
都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可他卻為何反其道而行?
不收門票也能活 寺院以道自養已有千年
周武帝滅佛以儒家為治國之本,輔以道、佛的新封建統治體系
中國以道士之名命名的城市,你知道是哪裡嗎?
都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可這位君子卻為何反其道而行?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曹操為啥要對袁紹這麼說?
情深不壽,以道家無為之心對待情感
中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只有廣東潘茂名一個!
【9.09南師語錄】:以道德作基礎,補法律之不足
六句經典名句,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愛之以道才為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