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藝術史家高名潞: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

藝術史家高名潞: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

藝術史家高名潞: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



高名潞

從1990年代初到哈佛求學,高名潞就一直輾轉於中美兩國,一邊吸收西方的藝術史理論,一邊關注和參與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作為一個長期遊走於東西方的學者,如何將西方理論和中國現實進行銜接,是他長期關注的問題。


2009年,高名潞曾出版過一本小冊子《意派論》。他將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意」放入當代藝術的語境之中,抽象成「意派」的概念。他希望藉此概念來闡述中國藝術,而非照搬西方的藝術史認識論。


這在學界引發了不小波瀾。有人說高名潞在宣揚文化保守論,也有人覺得他在提倡宿命觀。高名潞的回應並不多,同年,在一篇題為《給意派批評者的幾點提示》的文章中,他直接指出目前的批評「基本沒有涉及意派論的哲學本體論問題,如果有人能夠直接進入我的理論核心和邏輯,去討論我的謬誤,這是我喜歡看到的」。


時隔7年,高名潞終於拿出了這本厚重的《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在這本書中,他通過「再現」這個西方藝術史認識論中的核心概念,梳理了西方藝術史的三個轉向,並提出其目前面臨的危機。在書的末尾,高名潞指出這種危機的可能解決方式之一,是將目光望向非西方文化。正是《意派論》當時引發的爭議和不被理解,促使高名潞寫出此書。

「《意派論》之後,不少人提出批評,我發現他們批評主要還是從文化的角度——文化背景、文化環境、文化戰略的角度,批評這個視角保守、傳統。所以我就覺得更有必要把背後所鋪陳的東西和盤托出。這就促使我又回到這本書,更加細緻的把工作完成。」在8月21日澎湃新聞對高名潞的專訪中,他這樣說道。


高名潞告訴澎湃新聞,雖然這本新書探討的是西方藝術史認識論的問題,但其最終目的,是通過認識他人來認識自己。有了認識他者的基礎,高名潞打算接下來好好梳理中國文化,從中國文化內部,建構起一種適合闡釋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

藝術史家高名潞: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



圖為高名潞所著著作《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

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他者


澎湃新聞:您在書里以及其他訪談中都提到,《意派論》是結合中西方藝術理論和實踐,深思熟慮之後提出的理論,現在距您第一次正式提出意派論已經將近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您看到了什麼變化,您覺得這個理論有什麼地方需要補充、更新或者修正?


高名潞:這本書寫完了以後, 我覺得有些討論要更加精緻化、完善化。要加強的闡釋得從這本書最後的結論出發。意派論的靈魂、核心主要是在藝術認識論的角度上要提出「差意性」,它不是不同,而是一種缺失、不足、非飽滿、非完美性。追求完全的對稱、百分之百的絕對、完美和自足,這種理想是好的,但實際上從這個角度出發去認識、解讀作品,會進入一種誤區。


這本書引出這樣一個結論是因為西方的再現理論就是建立在對稱、完美和絕對性質的基礎上。最後解構主義走了一個極端,即完全顛覆這個東西。但是我們沒必要走那麼極端,因為我們自身的傳統當中就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思考傳統如何和西方嫁接起來。


還有就是我講到的「不是之是」,它避免了再現論里假象和真理的二元對立。如果吸收東方的一些哲學的話,應該避免用二元對立去談。內在的東西總是非自足的、非對稱的,但是它自身呈現了一種我們所認為的「是」。所以它呈現的東西總有一種矛盾性和複雜性在裡面。這種矛盾性和複雜性我把它概括為「不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不僅把這種「不是」作為研究的對象,同時還能把它看成藝術的一種境界,那麼就有可能從「不是之是」當中捕捉到集大成的有價值或者有味道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些更加精緻的問題,比如說西方再現的三個階段(象徵再現、符號再現、語詞再現),有哪些東西和一些傳統概念能夠對應討論一下,比如說象徵和賦比興之間有什麼對應性和差異性。還有後現代提出來的隱喻性(allegory),隱喻性又涉及到第二階段符號再現的問題,這個東西跟東方的文論、哲學當中那些內容可以發生關係。


澎湃新聞:關於西方的部分,您在本書的最後指出西方的藝術理論一直在進行一種鐘擺式的反覆運動,之後您試圖從非西方傳統中尋找對於西方藝術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是否可行呢?西方傳統的問題是否能夠從其內部解決?還是一定要從非西方的理論中汲取靈感?


高名潞:首先不同的文化都會產生危機 。西方的這個危機的特點就是鐘擺式的。它體現在三個不同的方面。 第一點是主體性的危機,是啟蒙運動之後人從神學走出來,要征服自然,對外在對象的絕對的征服和控制的慾望,發展到後現代以後極端的個人主義。 主體性的問題不單單是哲學問題,在藝術領域也是擺脫不了的。如果出現鐘擺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我覺得不僅是在西方當代藝術當中,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這也面臨危機。


第二個危機是前和後,傳統和現代,過去和未來的危機。這個在西方很明顯。在中國也是。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傳統與當代、傳統與現代也是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但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像西方現代主義以來那麼極端。

第三就是語言上的,語詞與圖像、概念與形象之間的搖擺 。這些正是造成了目前西方在藝術史理論方面提出的危機。這些危機和二元極端對立,又強制地要求極端統一有關。 所以這種鐘擺論的東西也影響了中國。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認識到這個、嘗試擺脫這個,尋找到一種相對來說能夠平衡合理的認識論的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


澎湃新聞:所以這個解決方法不單單是針對中國的,而是用非西方的方式去解決西方的問題?


高名潞:對,其實我覺得這是相互的。現在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經過一二百年的思考和反思。再加上我在中國、西方都待過,既參與了實踐、也參與了理論的研究,我發現認識自己的最好途徑就是通過別人。所以這本書的目的也在這,最後要回到自己。


從西方的角度也是這樣。西方要想解決這種危機,應該好好看看非西方。在認識非西方的同時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其實在現代主義時期已經有過這個階段。但是現代主義時期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所以那個時候它只是pick up,拿來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化的自足性質錦上添花。我們也知道藝術里像John Cage,哲學家裡像維特根斯坦,包括海德格爾,他們都是使自己的藝術更加豐滿,使自己的藝術受禪宗的影響能夠有一個突破。


現在這個時候,從西方文化自身呈現出來的危機來看,他們應該更加有意識地看看非西方的文化傳統,了解一下非西方用藝術認識世界的角度是什麼。


往往在這個問題上,西方人的態度是傲慢的。只要有人提到什麼不同,他們就會覺得這只是西方現當代藝術的衍生品。


我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我也有我的優勢,那就是不同的視角,我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不同的文化,把它梳理出來。同時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梳理,反過來能夠認識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思維方式。


澎湃新聞:這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根據您多年遊走於東西方的經驗,您覺得意派論這樣的反對西方中心主義霸權的理論,是否能抵制國際上制度性的知識生產中內置的霸權?它是否只能存在在非西方土壤?


高名潞:這本書最終我肯定要把它翻譯成英文。因為我還是希望讓歐美的同事們看。有一些西方藝術史專家也寫過類似的書, 但欠缺他者的眼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於在西方的非西方理論,他們還是重視的,比如說印度的藝術史家提出了印度的現代性問題,也在用英文發表。西方在學術發表的包容性上是很好的。但在深入研究他人以便反省認識自己,西方還沒有那麼大的慾望。因為相較於非西方而言,它在理論系統性等方面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當下的藝術家要有定力,不要在疲於奔命中喪失自我


澎湃新聞:您在《牆》那本書中說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中國藝術的美術館時代,您對這個概括是否有更新?


高名潞:我覺得還是在美術館時代,而且是更完善的美術館時代。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術館的類型開始多樣化, 這就形成了龐大的美術館機制。但第一大問題是硬體很好,軟體不行。好的策展人嚴重缺乏,另外就是缺少項目,特別是長遠的、學術性的,能夠真正對藝術史和當代藝術發生影響的項目。


第二個問題是美術館理念。1990年代的時候美術館沒有強烈的、穩定性的慾望和目的。因為那個時候生存是第一需要。但今天就不同了,還要考慮到美術館的形象,自身的特點,並且有了要對當代藝術施加影響的意圖。一旦它要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對當代藝術史施加影響的時候,它就要在選取的項目、藝術家、藝術史範圍方面思考得更多。而這個時候他所運用的資源就更加多了,它可以把策劃人、批評家、收藏家(特別重要)、媒體甚至國外的美術館或者是有影響的藝術機制,都進來。這麼看來,它的項目就變成社會化的大項目,這種項目確實能對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影響。美術館時代從機制和理念上,我覺得在過去的十年發展得非常快、勢頭很猛。我覺得從我提出來美術館時代的時候,並沒有式微,還沒有終結,還得往下發展。但是它的結果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弊端,我覺得都是很值得探討的。


澎湃新聞:在這樣一個美術館時代,您覺得當代中國的藝術家面對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高名潞:正是在美術館機制的情況下,我們發現藝術家處在一種非常有意思的位置上。藝術家會很興奮,因為展覽多了,機會多了,很多時候還是個展,場面很大。 藝術家在裡面似乎感覺自己成為一個主角。


但事實上不是,藝術家正在被吞沒,因為真正展覽的理念不是為了把藝術家個體的創造性以及它的根源、特點、未來的發展有效性發揚光大。它主要還是為了美術館自身的形象、為了美術館自身的壯大、為了它的社會關係,甚至是為了資本收藏等等去服務和考慮。這樣一來它就並非是一個純粹藝術史和學術的問題。所以在美術館時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就很容易喪失。但是悖論的是,藝術家自己感覺不到。藝術家覺得在這裡面他是個寵兒。


所以我覺得現在特別有必要呼籲藝術家能夠尊重自己。你是誰,什麼東西是你真正要表現的東西,什麼是你認為在當代藝術和文化生態當中最需要的東西,在語言上不但是你自己的,而且放在當代藝術中也是有創新性的。這才是藝術家應該思考的。 要有定力,不要追逐。


責任編輯:梁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島上書店》作者加·澤文:寫這本書是為了把讀者拉回書店
這是一份嚴肅的太空食物測評
201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整体市场下滑,超高端市场繁荣
《傅雷家書》面世35年,今天為何還要讀「家書」
「台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享年87歲:曾拒絕蔣經國追求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認識自己的六種方式
你還不知道的成功率最高的認識女生的方法
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人最大的困難是認識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與做好自己
認識自己好難
娛樂圈又一位青年導演自殺,網友:很難過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您!
「我」的靈性世界觀:認識自己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學會認識自己
我要認識我自己
認識你,真好
親愛的,很高興認識你
情緒控制術:認識情緒,始於知道「我是誰」!
名家篇丨看完他的作品你肯定會想認識他這個人
有的人認識真好,不認識更好
閱讀他者,助人認識自己
高僧之最 你可認識他們?
認識你的一百種方式
帶你認識「方廣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