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鄧飛:公益是在為這個國家解決更深遠的事情

鄧飛:公益是在為這個國家解決更深遠的事情

鄧飛:公益是在為這個國家解決更深遠的事情



原標題:鄧飛:公益是在為這個國家解決更深遠的事情

以前打少林拳,現在打太極


《中國慈善家》:2015年,你帶著家人和公益團隊從北京遷到杭州,你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為什麼?


鄧飛:在北京資源太少,成本太高,工作強度太大。你們第一次採訪我是在北京,當時我們辦公室比較小,所有人擠在一起,大家都很苦。給我拍照,我就找了個紙箱子坐在上面。那個時候我們很兇猛地去做事,人年輕的時候有銳氣,可以多熬夜,但我們團隊已經五年了,不可能繼續那種狀態,現在要找到一個新模式,聰明、智慧、舒服地做事。搬到杭州來我們整體上舒緩了,工作、生活環境很好,阿里巴巴在附近,馬雲的客人拜訪他以後會順便到我們這裡來,帶來很多資源。阿里的員工也經常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


《中國慈善家》:那次採訪是2013年,比起三年前,你現在更憔悴不堪,兩鬢全是白髮。

鄧飛:我自己有感覺,在想著怎麼樣讓頭髮黑回來。這七天我每天都去養生館調養身體,把要出差的工作都停了,下半年不是特別需要我的活動全都不參加,我必須緩一緩。這幾天是我做公益以來最淡定的時候,最大的快樂就是跟大家一起喝茶,到地里種菜,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不那麼執著,能夠清空。朋友說我比任何時候都要通透。安靜了,智慧就有了,靜心生智慧。


《中國慈善家》:這七天轉變這麼大,是和你妹夫、天涯網副主編金波突然離世有關嗎?


鄧飛:是這樣子。金波長期處於高壓和緊繃的狀態,不停地工作、熬夜。給我最大的教訓是什麼?他走了,給活著的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他兩個孩子昨天問媽媽,「我們是不是這輩子見不到爸爸了?」孩子開始理解這個問題了,你想想多慘。


《中國慈善家》:安靜下來後,你對過去五年的反思是什麼?


鄧飛:毫無疑問,我們太著急,發展得太快。以前我們的誤區是,每一次決策和行動都要最優,結果發現,錯了!你沒辦法實現完美,不要指望每次都是最好的決策,只要取一個中上的值,能夠持續往前發展就可以。這就是馬拉松,剛開始跑得很快、很猛沒用。

《中國慈善家》:以前有人勸過你嗎?


鄧飛:當然了,(人家說)你跑得太快了,我還覺得你為什麼這麼慢?人家就算告訴我,我也不會聽,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來經歷。現在快速、高速發展階段已經過去了,再這麼跑下去,人才儲備、流程體系綳不住,接下來要勻速、拼內功。以前,我們通過網路協作,自由生髮,後來我們認為,大部分人要集中起來見面,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中國慈善家》:跑太快造成了什麼問題?


鄧飛:權責利不夠清晰,法治化不夠,我們沒有專業知識給這麼多社會力量制定遊戲規則。民主自治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法治運營,要有規則、制度和契約精神,我跟每一個陌生的機構和學校打交道都會建立契約,但跟自己身邊的人卻沒有。這是教訓,它提醒我,就算跟最親的夥伴合作也要權責利對等,要建立契約。還有,金波去世讓我明白兩個道理:照顧好自己和親人、在合法合乎道德的情況下千方百計讓團隊過得好一點。


《中國慈善家》:2013年你到中歐國際商學院讀了EMBA,而商業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讓一件事可持續。

鄧飛:讀了商學院後,我發現以前能跑得快是因為手裡拿了一把寶劍—微博,而且恰好寶劍適合你用,別人未必能用。很多基金會不知道怎麼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則運用媒體思維,開創了微公益模式,搞微博拍賣,搞活動,拓展品牌,招募志願者和募款都在微博上完成。等很多組織也登上微博,微信又來了,他們還沒適應過來,我們又通過搶紅包的方式把人帶到微信里。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這個寶劍,就到了拼內功的時候。我們梳理流程體系,其實就是疏通經絡,我接觸中醫,得到了很多這樣的思想。我以前是打少林拳,陽剛、勇猛,現在是打太極拳,順勢而為,更加美了。


《中國慈善家》:用中醫的思想做公益?


鄧飛:不止公益,還會指導我的人生。中醫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陰陽平衡。我們跟政府、社會的關係都要平衡,凡事不能做絕。還有一個就是要內斂,要有靜氣,不要那麼著急。五年前你讓我非常冷靜克制,我啥活都不幹還有今天?但做了五年就得回過頭來調整模式,增加內功。以前是攻城掠地,現在要休養生息,它會讓你更持久。


《中國慈善家》: 怎麼休養生息?

鄧飛:最簡單的,工作人員要回到總部來,減少出差;重新梳理工作流程,未來要把系統和模型做得更科學,富有效率。他們自己沒辦法把流程理得清楚簡約,我不停地跟他們說執行怎麼做、籌款流程是什麼、跟企業談合作的流程是什麼,告訴他們要更加科學、專業和簡約,不要繞來繞去。模式做好之後,大家複製起來更快,一百個人去複製比我一個人推廣好多了。我現在對簽協議、寫制度、定規則這些方面越來越有興趣,我們可以更多聯合當地的公益力量,做好聯邦制。就是制定好遊戲規則,明確權責利,做好分工。我們是聯合各方力量,這就要用法治的力量平衡他們,不能有一方損耗和犧牲,大家得是愉快的,否則這個齒輪磨合起來就會出問題。所以現在我要去學習法律,學習設計頂層框架,不停地跟他們講權責利對等。

鄧飛:公益是在為這個國家解決更深遠的事情



不需要強人


《中國慈善家》:免費午餐算是你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它給你的啟發是什麼?


鄧飛:免費午餐基本上實現了自治,管委和監事都是兼職,不拿薪。它是總監負責制,五個總監平時聯席,沒有老大,聯席達成共識,共同推動發展。我們真正做到把工作轉移給願意去做這件事的人,我們就負責搭建科學的制度和組織框架,創造一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民主自治、法治運營的環境。最後一條—法治運營很重要,我們是基於規則和共識去看待、理解、處理事情,大家一起遵守共同達成的制度,而不是老大下達強制的命令。民主化背後肯定是法治化,民主如果沒有法治的支持,那就是很糟糕的民主。


有一段時間,五個總監還覺得不適應,跟我們訴苦說要請一個秘書長來帶領大家,有夥伴提出來,飛哥好不容易帶著我們去鄧飛化,你又要請一個進來,那為什麼不要鄧飛管我們?大家聽了這個以後從此死了這條心,不再依靠強人了。


《中國慈善家》:你怎麼看待一個機構去創始人化?


鄧飛:剛開始有人提出「去鄧飛化」時我也很氣惱, 將心比心,你搞一個團隊,或者開一個公司,剛剛成立運營就有人要你離開,就像要奪你的孩子,你說難受不難受?後來我自己主動提出來,王振耀老師就批評我,他說為什麼一定要去掉一個人?尤其在初級階段。因為發起人、創始人是最關心這個事情的人,事情還沒開始,急於把創始人去掉幹什麼?不過,我在免費午餐做了三年以後還是慢慢撤出來了,如果我繼續做,肯定還會精雕細作,可是我還有新的事情要做,比如e農計劃、青螺學堂。而且一個孩子長大以後,他有自己的邏輯和思考,他有他的生命力,你要尊重他,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控制型的家長?去服務和引導,可能比親手控制要好。還有個問題,萬一創始人出事了,對團隊是個損害,你怎麼可能保證他不出事?


《中國慈善家》:你怎麼看待強人文化?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離開,也確實讓很多組織一蹶不振。


鄧飛:免費午餐和我們所有團隊都想實現一個目標:不需要強人。我們是(平)常人政治。用制度把每一個普通人連接起來,發揮整體效應,就像德國足球隊,沒有很強的明星,但整體很強,我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中國歷史一直希望有主,有棟樑之才,但強人也靠不住,他犯了錯誤整個團隊就完蛋。我們需要平常人,我們做公益,做民主化試驗,公益團隊也請不起強人,沒錢。


《中國慈善家》:做免費午餐之前你是記者,也沒讀過中歐,完全沒有流程管理、組織自治方面的訓練,但免費午餐整體上秩序良好,沒有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鄧飛:我跟中歐班的幾個同學梳理了免費午餐的「五力模型」(品牌力、執行力、支持力、監控力、公信力),然後申報課題,到學校去宣講,教授們就很驚訝,說企業家來做這個事情都不一定能做好。我們就回答說,我們沒有工商管理的知識,但是,我有社會學和傳播學的知識,律師胡益華有法學知識,我們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遵循社會學基本的價值觀:人人平等、言論自由、民主自治、法治運營,我們也能活下來。我學了工商管理後,更加穩健,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注重流程標準化,讓團隊自然成長,形成生態,這就是我們所謂成功的秘訣。


《中國慈善家》:形成生態怎麼理解?


鄧飛:我們做社會企業是一個蠻大的進步,但做公益和做經濟需要很多人才,我們也不可能到城裡面去找這麼多人,所以在鄉村「就地取材」,支持縣裡的公益組織和沒有機會的年輕人,或者職業高中的學生,我們讓他們獲得能力,承接公益或者是商業的行動。我們已經構造了一個系統,做公益投入的是錢、物,產出的是信任和品牌。我到一個職業高中去,詢問哪些孩子吃過「免費午餐」,所有人都舉手。我們需要新的夥伴,可以從「免費午餐」這一代孩子里選,他們就是我們現在培訓的人之一。


《中國慈善家》:你接下來又要帶著其他團隊進行「去鄧飛化」 ,會不會出現免費午餐當初那樣的不適應?尤其這些項目還比較年輕。


鄧飛:不會。首先他們習慣了民主自治,這是我們的團隊文化。如果有人空降來管他們,肯定很快被他們轟跑了,這裡沒有集權,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比如拾穗計劃,都是他們自己商量怎麼把人選出來,而不是由我任命,所有的決策會公開。集體決策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不是最差的,你要相信這一點。不需要也不要指望每次都是最好的,只要不是最壞的,就可以往前持續發展。


而且有些團隊已經成熟了,他們受過正規的管理學訓練,對流程標準、組織框架特別講究,專業性更強。我就多花點時間輔導最小的團隊,比如說拾穗計劃、會飛的盒子,他們剛開始,別的我基本上可以不管了,大病醫保我就每年過節上去說幾句話。


巨大的成就感和可能性


《中國慈善家》:你曾說,促使你們搬到杭州的直接原因是滬昆高鐵開通,從杭州有三條高鐵分別通往烏魯木齊、成都和昆明,對運作e農計劃非常有利,你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鄧飛:我們關於兒童的公益項目點本來就在這些高鐵線附近,高鐵全線開通後,剛好把這些項目全部串起來。聯合、建設、創造是我們的亮點,我們要在長三角駐紮下來,把這裡的企業、社會資源通過高鐵迅速分發到這些項目點,通過公益把善良的資本反哺西部,這就實現了迴流。同時,我們要為東部創造價值,通過e農計劃,讓西部為東部創造農產品、風景(旅遊)資源,實現城鄉交流,這是友好、互利多贏的。


改革開放讓資源都流到了東部,西部幾乎空了,現在必須要迴流,這是我來杭州的真正目標。我們準備打持久戰,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我要看到這些縣裡面的人民能夠自己來解決問題。我第一次聽說滬昆高鐵開通猶如電擊,有時候我相信每個人都是背負使命的,老天給你埋下線索,看你能不能找到線索發現使命。我覺得我碰到的那群孩子,那個(促使我做免費午餐的)支教老師蔡加芹是我的線索,幫助我發現使命,我現在越來越相信這個。


《中國慈善家》:你們的項目不少是跟政府直接合作,他們的人事變動會影響合作的穩定性嗎?


鄧飛:第一,他能看得到我們給前任帶來的價值;第二,我們會跟他一起繼續創造新的價值。我們給當地創造的價值,所有人都看得到;第三,我們到縣裡面工作不揩政府的油,所有開銷都是自己出,所以他們對我們特別尊重,無論老百姓還是官員,都信任你。


《中國慈善家》:你總讓我想起電影《讓子彈飛》,射出的子彈並未直接擊中目標,但飛著飛著,堅硬的大鐵門竟然千瘡百孔了。比如,公益解決社會問題,讓人接受公共教育和公共訓練,可以消解語言暴力、社會戾氣。


鄧飛:是的,更準確地講是練習,就是怎麼去學習自我管理。長期沒有這方面的練習和教育,民粹說起來就起來了。中國的小區業主委員會、村主任、縣級人大代表這三個渠道的選舉如果都能正常運轉的話,那對中國的改變一定是巨大的,可惜現在社會缺乏共識。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在他們的畢業生大會上提到我,說希望他的學生能夠變成一個行動者,真心實意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然後來改變中國,他說公益行動是唯一各界都能接受的方式。你可以在反覆練習中接受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訓練,任何事情都需要聯繫,否則很容易極端、對立。從這個角度理解,你就知道我為什麼像打了雞血一樣。我看到這個巨大的成就感和可能性,每天在做增量,不管個人力量、組織力量還是服務社會的能力都在增加。 我們在解決社會問題,也在為這個國家做更加深遠的事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枸杞」做為養生滋補佳品,你真的會服用嗎?
42天瘦20!我的真實瘦身經歷!
補充療法:醫效不明,醫保依然買單
夏日祛濕有妙招,中醫理療顯神通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國家要為難中國,?這個朋友挺身而出解決了很多問題
美國若想解決這一事,只有聽中國的話,撤除薩德才會有用
三個月了!韓國跟日本這邊還有個比中國更沒法解決的矛盾呢
梁浩瀚:做一個解決問題,而不是解釋世界的人
在這個國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一個,並且快、准、狠!
王寶強的窘境,這個藝術家就這樣幫他解決了!
我是一名私家偵探,解決那些令人恐慌的事件
毛孔暗沉痘印深,你最關心的解決方案都在這裡了
你認為孩子做錯事,最大的責任在誰?聰明的家長都這樣解決?
10個「不同國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實在太中肯了!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個白眼不能解決的
說真的,跑步能解決你很多煩心事
如果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國空軍水平就永遠趕不上美國!
你以為擁有國寶的眼睛就和國寶一樣偉大嗎?最佳解決方案來啦!
解決男人最尷尬的事情,還得去農村地里找這個寶貝
只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將會無比強大!
我們一輩子解決不了:世界是你的,還是你是世界的
國外一男子用那樣的方式釣起心中最愛,一個鐵籠就能解決,厲害!
用了這些方法,解決了我多年的煩心事!老婆終於對我另眼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