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劉邦帶領西路軍去打咸陽,路上得到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幫助,沒費勁就拿下了重鎮陳留。陳留城內有大量的糧草、兵器、物資。


《史記》講:


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遂入破秦。--《史記*酈生陸賈jia列傳》

劉邦在陳留呆了三個月,用陳留城內的糧食、兵器、物資裝備軍隊,一下子擴充到了好幾萬兵馬,從而有了入關打咸陽的本錢。


接下來,劉邦繼續往西南打:


南攻潁[yǐng]陽,屠之。--《史記*高祖本紀》


打潁陽,打下來了,「屠之」,屠城。這是第三次講到屠城了。上回講了兩次:一次是,項羽屠襄陽;還有一次是項羽、劉邦兩人一起屠城陽。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這玩意就得說道說道了。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首先,從詞義上說,屠城就是屠城,就是大量殘殺,未必是殺乾淨,男女老幼一個也不留,這倒未必啊,不過,肯定得有大量的濫殺平民。

這個問題,直到近代,甚至當代的戰爭中仍然是個頑疾,仍然不少類似的情況。所以,我有一個說法:誰要是把一部《資治通鑒》讀下來,卻沒有成為一個徹底的反戰主義者,那我一定不會跟他交朋友。


明白我的意思嗎?戰爭是慘無人道的,戰爭常常是人性惡的大爆發。


為什麼屠城呢?


曾國藩家書中提到過這個問題。在咸豐八年五月初五,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信,當時曾國荃帶軍包圍太平天國的重鎮吉安城,已經一年半了,遲遲打不下來。不過,也快打下來了。曾國藩在這封家書中囑咐弟弟:


弟不必慌忙,但當穩圍穩守,雖遲至冬間克複,亦可無礙,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曾國藩家書》

聽到了不,曾國藩教他弟弟打下吉安後,要全城屠戮,要屠城。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孟子退居講學後,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你要想把敵軍一網打盡,一個也不漏網,就得全部殺掉,起碼成年男子得全部殺掉,因為士兵和平民是分不清的,臉上又不寫著字。他們能抵抗這麼久,肯定也是全民動員,兵也是民,民也是兵,區分不開了。這是屠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還有泄憤,宣洩的意思,攻城攻了這麼久,肯定也是傷亡極重,士兵有巨大的心理壓力,要爆發出來。


再有,就是震懾作用,把敵方嚇住,在後面的戰爭進程中,讓敵方主動放棄抵抗。


沒有人會考慮,那些被屠殺的人也是幾個孩子的父親,或者一雙老人的兒子。儒家講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在戰爭中,是沒有人去想的。


劉邦打下潁陽之後,突然又折向西北方向,打平陰。為的是堵住一個叫司馬卬的帶的軍隊,這也是一支反秦軍隊,他想從黃河北岸渡過來,南岸這邊就是平陰,有渡口、碼頭。渡過來之後,也想去打咸陽,要跟劉邦爭功。


劉邦打平陰就把渡口給封了。司馬卬過不來了。


那位說了,司馬卬幹嘛非得過黃河啊,在黃河北面行軍就不能打到咸陽嗎?這趟線路我也沒親身走過,應當是不行,或者說很難。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秦末農民戰爭圖


以後還有無數的要打到關中去的戰爭,基本就是兩條線:一條就是黃河,黃河水路,或者黃河南岸陸路,從洛陽,過澠池,打下函谷關,就入關了;咱們還看這圖上,這張圖真好啊,之前陳勝手下的大將周文就是走這條線。後來,項羽也是走這條線。這條線最順了。


劉邦也想走這條線,所以,他打完平陰之後,就來打洛陽,可是洛陽他打不下來。只好走另一條線。這條線就比較繞了,他得往南去打南陽,然後再攻武關,走這條線,比較迂迴。


可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是迂迴,越是容易到達;越是直接,越不容易辦。正所謂:


道固委蛇。--《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道路啊,本來就像蛇行一樣,彎彎曲曲的,不是直的。


劉邦打南陽,很順利就打下來了。


不過,南陽太守跑了,帶著一支人馬逃進附近的宛城。劉邦覺得宛城也沒多少物資可搶,打下來也沒什麼用,就直接過去了,繼續西進,就想快點去打武關。


大軍過了宛城,又走了半天的路程,天就黑了。這時,張良把劉邦給叫住了:沛公,行了,別走了。您光急著打武關不行,武關那邊有秦軍重兵防守,不是三兩天就能打下來的。如果,南陽太守帶著宛城的兵馬抄咱的後路,前有武關,後有宛城,把咱卡中間,那可就很危險了。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項羽、劉邦滅秦之戰


劉邦嚇一跳:唉喲,對啊,子房啊,我大意了。我明白了。


劉邦立即調整部署,趁著夜色,悄悄地抄小路,繞回了宛城,把宛城包圍得水泄不通!


南陽太守一看這形勢,守也守不住,跑也跑不了,怎麼辦呢?真要落在劉邦手裡,那要個囫圇屍首都不容易了。乾脆我自殺得了,這就要抹脖子。


太守手下有個聰明人,叫陳恢,一把把他拉住了:您別急啊,咱還有道啊,咱投降劉邦不就完了嗎?好漢不吃眼前虧嘛,是吧。而且,我感覺著,有可能您還能當您的太守,老百姓也能得以保全。您先等著,我去找劉邦說去,說不成,您再死。


然後,陳恢就來遊說劉邦:沛公啊,我聽說,您這邊有個約定,誰先入關,給誰封王。您得抓緊時間啊。是吧。可是,像您這麼打,不行,效率太低了,見一個城,打一個城,費老大勁,耽誤老多工夫。是吧。我給您支個招,就拿宛城來說吧,你直接招降不就完了嗎,你只要答應宛城投降之後,太守還是太守,官吏還是官吏,對老百姓也不傷害。那宛城立馬就得開城門歡迎您啊,糧草物資也都得貢獻給您。然後,把這種「宛城模式」一推廣,遇到其他城池也這麼辦,八個咸陽,您也能打下來啊。


劉邦大悅:好,照辦!


最終,那個南陽太守,不但太守還是太守,官吏還是官吏,而且還給封侯封地,比秦朝那邊待遇好得多得多。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接下來,一下子就順了。


劉邦引兵西,無不下者。--《史記*高祖本紀》


到哪,哪都開城門歡迎,很快就打到了武關。


這也說明,楚懷王手下的那些老臣舊將們還是有遠見的,劉邦會用仁義,能「扶義而行」,打得就比較順。


用孟子的話講,這就叫:


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用西方人的說法,這叫「南風效應」。


這是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個寓言,說北風和南風比誰威力大,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給刮下來。北風先來,北風又寒冷又猛烈,差點把行人給刮起來,可是那件大衣非但沒被刮下來,反而被行人抓得死死的,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的。北風沒成功,換南風的。南風溫暖、舒緩,風和日麗的感覺,行人呢,覺得很暖和、熱,就把大衣給脫了。


這就是南風效應。跟屠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


唉,要都這麼想、這麼做,該多好啊。不過,肯定也不行,因為人性複雜嘛。


接著說劉邦,他打得這麼順,其實也是因為沾項羽的光。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項羽,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權


怎麼說是沾項羽的光呢?


講評書的有句話叫,花開兩朵各表一支。下面咱把項羽這一支的情況給補上。


前面說了,楚懷王覺得項羽太狠,不適合直接打西路,就讓他跟著卿子冠軍宋義一起北上救趙。


當時,張耳、陳餘保著他們擁立的趙王正被圍困在鉅鹿城裡面。他們本來是在邯鄲的,邯鄲被章邯攻破,就跑到鉅鹿了。離邯鄲也不遠,在今天的邢台這邊。


負責包圍鉅鹿的秦軍大將是王離,章邯呢,他在南面邯鄲這邊,負責給王離供給糧草物資,做後方支持,同時也為了防備南邊的楚軍。


這位王離就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當時有人私下就討論:王離這是名將之後,打鉅鹿肯定手到擒來啊。


有人就不以為然:不見得吧。不是有個說法嘛,叫:


為將三世者必敗。--《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王離這已經是第三世了,前面兩世殺人太多,報應就得報在他身上。


好吧,咱們拭目以待吧,看看到底怎麼著吧。


怎麼著呢?眼瞅著鉅鹿城就危在旦夕了。


那邊宋義帶著救兵,他卻不著急。他在邯鄲南邊的安陽紮下營來,中間隔著一條漳河,他不走了,不渡河,不進兵了。而且一呆就是一個多月。


作為副將的項羽就煩了:宋將軍啊,你還等什麼啊,那邊鉅鹿城裡的趙軍都要支持不住了,再等,他們就都玩完啦。咱現在要是抓緊渡河,跟趙軍裡應外合,兩邊夾擊圍城的秦軍,那咱還有勝算啊,你快點吧,你還等什麼啊,你可急死我了!


宋義笑了:項將軍啊,別著急,別著急,把心沉住嘍,你聽我說,咱們這樣,先坐山觀虎鬥,先看他們打。等到最後,如果秦軍勝了,那他們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咱再打就容易了唄。如果秦軍敗了,咱就不用管這邊了,咱直接就揮師西進了啊。先入關中者王嘛,咱目標還是入關嘛,對吧。這個,論衝鋒陷陣,論玩命、打仗,我肯定不如你;可要論戰略謀略,兄弟啊,你還稍微差一點。你就聽我的吧。


項羽還想爭辯:這個.......


宋義把臉一沉:行了,就這麼定了,還有別的事嗎,沒事歇著去吧。


宋義人家是上將軍啊,官大一級壓死人,項羽不服也得服啊,沒招啊,窩火。


隨後,宋義還下了一道軍令,專門又強調了一遍:


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漢殿論功圖》


凡是太強梁的,不服從軍令的,這種人一律斬。


這說誰呢?明顯就是針對項羽唄。


項羽氣得夠嗆,強忍著,忍著。


結果,這天,宋義舉行了一個大型酒會,給他兒子送行。他兒子要去齊王手下做丞相。他是楚軍的上將軍,他兒子怎麼去齊王手下做丞相呢?這可能也是一種諸侯間的聯盟形式。這種細節上,咱就別展開深究了,沒意義。


宋義這個酒會弄得挺鋪張了、太奢侈了。兵將們都很不滿,因為當時已經入冬了,天氣很冷,士兵們缺衣少食,他這邊還搞這個,這顯得太不體恤人了,大失人心。


於是,項羽就爆發了。一天早上,他進了宋義的大帳,抬手就把宋義的腦袋砍了。拎著腦袋出來宣布:弟兄們,不要慌。宋義串通齊王,要反楚,我這是受咱們楚王的密令,把他給就地正法了。


楚軍本來都是項梁的舊部,宋義又遭恨,討人煩。所以,將士們立即都表態:殺得好,項將軍,我們都聽你的,都支持你,你帶著我們打秦軍吧。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楚漢戰爭油畫


於是,項羽正式成為楚軍統帥。這是公元前208年11月,項羽多大年紀?24歲!就是數萬大軍在的統帥了。這叫什麼?這叫自古英雄出少年!


所以啊,兄弟們,二十來歲的兄弟們啊,千萬別小看了自己,干吧!


不論哪個時代,這個年紀都有太多做出偉大事業的人。特別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機會就更多了。小喬啊,小蓋啊,小扎啊,例子太多了。


還說項羽,緊接著他便一戰成名。率領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把做飯的鍋什麼的都砸了,渡河的船也都鑿沉,只帶著三天的口糧,殺!就打三天,打不敗秦軍,咱們也都別活了。


正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這數萬楚軍都玩命了,無不以一當十,一個打十個,跟秦軍九戰九勝,最終俘虜了王離。王離真中了那個「為將三世必敗」了。


章邯也帶兵敗退。


一下子,項羽便威震諸侯。


當時,起義的各路諸侯都帶著兵來救鉅鹿,可是沒人敢上近前,都作壁上觀。這個「作壁上觀」的成語,也是從這來的。壁就是軍營的壁壘,防禦工事,其他諸侯都站在這個壁壘上,遠遠看著項羽在這邊打。都被楚軍給嚇住了,這哪是人啊,這是天兵天將啊,太能打了,太勇猛了。


等到鉅鹿之圍解了之後,打完仗了,諸侯們都過來拜見項羽,一進營門就都跪了。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章邯,秦朝少府,雍王,名將,軍事家


跪著趴著到項羽跟前,都不敢瞅項羽。這是天神、魔王啊,都服了。


從此,項羽也就成了所有反秦諸侯的盟主,總的領袖。


接下來,項羽再打章邯,章邯就吃不住勁了,連戰連敗。秦二世對他也不滿意了,趙高那還憋著勁要算計他。他又堅持了一段時間,最終,向項羽投降。帶著二十多萬主力秦軍,向項羽投降!


這絕對是巨大的勝利,同時呢,也是一個巨大的危機。


因為投降的秦軍跟這邊原來的楚軍、還有各路起義軍那是冤家對頭啊。不是說起義了才是冤家對頭的,以前沒起義的時候,秦朝軍隊那都是鎮壓老百姓的主力啊,那麼多刑役、勞役,都是軍隊鎮壓著弄。


現在換過來了,秦軍打敗了,被我們整編了,那我們還不得好好欺負欺負你們,出出氣啊。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所以,這些投降的秦軍很不好受,怨言怨氣也很大。


這就老危險了,那天說再反了,那太有可能了,是吧。很難預防,很難控制。怎麼辦呢?坑殺之!


跟白起那手一樣。


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我查了一些資料,說是當時派這二十萬秦軍,在洛陽西邊的新安城南挖一個大坑,半夜挖到一人多深時,就都被推到坑裡給活埋了。據說,現在還能找到遺址。


悲慘世界啊。


講到這,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當年的秦國軍隊,一統六國,然後又打匈奴,又打南蠻百越的,何其勇猛善戰,只過了十來年功夫,怎麼就這麼不禁打了呢?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戰國七雄形勢圖


有網友希望我講講這個問題。說實話我對此沒有深入研究。這不是我讀史的關注點,我的關注點主要還是修己治人,不重考據。


對,這個問題,我的一家之言,講兩點:一是暮氣,曾國藩打下太平天國之後,立即把湘軍給裁撤了,用他的話說,因為湘軍暮氣已深,勁頭過去了,打不動了。所以接下來的北上平捻就主要依靠沒有暮氣的淮軍,李鴻章的淮軍。


二是兵役制度的問題。比如,陳勝就是因為他們去漁陽服兵役,誤了期,就造反了。錢穆有這方面的分析,我也記不清他的哪本書了,大到說,先秦時,各諸侯國的國民服兵役,從家到服兵役的地方都不太遠。而秦朝,照搬先秦制度,服兵役成為巨大的負擔,服兵役的士兵的戰鬥力自然就弱了。


總之,天下隨時,此一時,彼一時。當年強大的秦軍已經不那麼強大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項羽能用好這二十萬秦軍,就厲害了,劉邦肯定不會有半點機會的。


好了,咱接著說。


接下來,項羽帶兵繼續西進,奔關中,奔著秦朝國都咸陽來了。


而這時,劉邦早已經捷足先登,入關了。項羽坑殺秦軍,那是在公元前206年的十一月。劉邦九月就已經入關了。他絕對就是沾項羽的光啊。那邊項羽不但把秦軍主力都給牽扯住,也把整個秦軍的士氣給打沒了。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秦朝疆域版圖


所以,劉邦打到武關的時候,武關的秦軍守將,已經沒多大心思效忠秦朝了,他知道秦朝天下大勢已去了。劉邦派人來勸降,這位守將立馬就答應了:沒問題,歡迎沛公入關!


可是,張良覺得這事還不牢靠:沛公啊,光守關的主將答應還不行,他手下的其他的將領不可能全部這麼想,咱不能冒然入關。


不如因其懈怠擊之。--《資治通鑒*秦紀三》


趁著對方防守意識鬆懈,發動突襲,直接滅了他們。


劉邦照辦,一下子就打下了武關,入關了。


然後,秦軍基本沒有阻擊的能力了。


劉邦大軍


所過亡得鹵掠,秦民皆喜。


就像前面講的,劉邦「扶義而行」,這一點,表現得太好了,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得民心了。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他這一手,為他以後以關中為後方,去跟項羽爭天下也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大軍駐紮於霸上。


我在網上只找到這麼一張圖: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這是秦以後的圖了,上面的長安就是咸陽。咸陽離霸上還有一點距離,不過在今天差不多就是西安郊區了。前面咱們講王翦時,提到過霸上,當時王翦出征楚國,秦王嬴政送行就送到霸上。霸上得算是咸陽的東大門。


於是,剛剛殺了趙高,當了四十多天秦朝皇帝的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正式滅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只有14年,前面11年是秦始皇,秦始皇死了三年,就滅了。


為什麼這麼快就亡了呢?以後歷史中對這個問題會不斷進行反思和討論。這裡咱就不講了。


接下來,劉邦怎麼處置子嬰呢?好多人都說乾脆殺了,解解天下人這口惡氣。劉邦不以為然:殺降不祥嘛。先關起來吧。我不能白落一個仁義的名兒啊,咱是真仁義。


接下來,劉邦帶軍隊就進了咸陽。


進入咸陽,第一時間,幹什麼?當然是搶啊。咸陽城內的大宅門,不論是大官還是大富,全部一搶而空。劉邦手下那幫將領,本來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種地的、殺豬的、屠狗的、做小買賣的、混社會的,儘是些一不留神就得餓死的主們,這下子,都行了。


可是,有一個人沒搶這些東西,而是先封鎖了秦朝的丞相府。這個丞相府並不是丞相家啊,這是倆概念。在當時,丞相府可以說就是秦朝中央政府。這裡面沒什麼金銀財寶,你想啊,誰會把真正值錢的東西放在辦公室里啊,是吧。



劉邦不是仁義嗎?怎麼也屠城呢?



李斯《嶧山刻石》


丞相府,它就是個官員們上班的地方,這裡面就什麼多呢,各種公文檔案。封丞相府的這個人是誰啊,就是蕭何,他要的就是這些檔案。正因為,有這些檔案,下一步才幫助劉邦詳細地了解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各種情況,財力、兵力、物資、人口等等的,他都了如指掌。這對於下一步楚漢爭霸,那個意義太大了。


由此可見蕭何的胸懷之大,識見之高,不愧一代名相,啊,當時還不是丞相,漢朝正式建立後,他是第一任丞相。而且,起義之前,他只不過是縣級的一個小官,放在今天也就是個副處級。這讓我想到什麼?想到李斯的「老鼠哲學」:


人之賢不肖,在所自處耳!--《史記*李斯列傳》


呆在沛縣,他就是個縣級幹部;得了天下,他就是宰相。而人,還是那一個人。


當然,也不是誰都這樣。


蕭何做縣裡的工作時,那也是出類拔萃的。有一次,朝廷來一個大官到泗水郡考察,就看重了蕭何的能力,想把蕭何舉薦到朝廷去,到中央去。蕭何沒去。


另外,也不光蕭何厲害,劉邦手下其他的人,好多也都很厲害。


曾國藩就有一個說法:歷史上凡是了不起的帝王,身邊一定有一群了不起的將相人物,都能匹配得起這個帝王,相得益彰。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谷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他寫下《三國演義》開篇詞流傳千古,卻無奈含恨離世
這父子三人沒有過人的謀略,靠什麼都成為西漢的高官
孟子已死了過千年,卻因何事惹怒了朱元璋?
民國最猛的段子手,且姨太太有25個之多
漢哀帝時的這個小人物,靠一張嘴把朝廷攪得亂七八糟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劉邦忘恩負義?「不然呢,難道真想讓痞子做皇帝」?
呂雉是如何處理劉邦的妃嬪的?她們有沒有給劉邦殉葬?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嗎?
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而唐太宗和宋太祖沒有這樣呢?
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
劉邦最終不換太子是因為商山四皓嗎?是我們沒明白劉邦那顆帝王心
為何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虞姬寧死也不願嫁給劉邦?
大智慧!劉邦的煩惱,部下們不尊重我怎麼辦?
還記得《鴻門宴》中不惜救駕劉邦的樊噲嗎?劉邦為什麼要殺他?
劉邦、朱元璋屠戮功臣,李世民為何不這麼做?換你,也不會這麼做
劉邦喜歡虞姬嗎?虞姬被劉邦凌辱過嗎?
「商山四皓」都有誰?為何劉邦請不動?漢惠帝繼位和他們有關係嗎
劉邦都是封了那些王?那些王都是怎麼被除掉的?
劉邦愛虞姬,怎麼忍心逼死她?項羽也愛虞姬,怎麼會讓她先死?
劉邦的謀臣有幾位?成功後殺了哪些?為何要殺功臣?子孫又如何?
劉邦、朱元璋做皇帝後都屠戮功臣,李世民為何不這麼做?原因簡單,換你也不會殺
雍齒怎麼死呢?為何劉邦沒有殺他?
後世都說劉備很像劉邦,為什麼他的成就遠不如劉邦?
如果扶蘇起兵,那秦王朝會怎樣?項羽劉邦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