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萊昂納多與《國土安全》女主角克萊爾·丹尼斯分飾羅密歐、朱麗葉。拍攝那年,兩位主演分別是21歲和17歲。

「在茫茫人海中,」他/她說,「我看見了她/他。」這句話暗示了一種必然性,似乎在冥冥中有什麼東西註定了他們相遇。然而,實際上並不存在那種必然性。


文/小白



愛情是反色情,它基於保存能量的根本動機,愛情由發生學觀點來看,是從反禁忌開始的。它試圖逃脫「亂倫禁忌」以及其他一些婚姻親等禁忌制度強加在個體身上的「工具」命運。它自以為巧妙地總是選擇那些差異較大、距離較遠的對象,它以為其中隱含的「不可能性」可以幫助它逃脫不斷消耗身體能量的人類命運。


最原始的愛情是從亂倫開始的,一些極其古老的神話傳說里對此有所記載。它們所造成的殘酷後果讓人觸目驚心。俄狄浦斯的雙眼被戳瞎了。戳瞎眼睛,其中的喻意是相當深刻的。因為愛情正是「看」的結果。動物發情的時候採用嗅覺,愛情就故意選擇另外一種感官能力,中國古代婚禮用蓋布遮擋女性的視線,其用意相當「高遠」,因為愛情原本就是反對婚姻這種制度化的色情形式的。但愛情無法逃脫身體有限感官能力的束縛,它所採用的「看」的能力卻恰恰是現代人種群用來傳遞色情慾念的重要手段。日後愛情再次試圖逃脫這種束縛,它宣稱來自於另一種「第六感覺」。到底有沒有第六感覺?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晚娘》。


正因為愛情採用了與色情相同的感官手段,所以有必要對一些可疑的「愛情」加以澄清。「愛情」以保存能量為目標,色情總是指向能量的消耗。有些「色情」以貌似「愛情」的形象呈現,而當「愛情」因為無法抵禦能量過度累積而造成的對自身的戕害性壓迫時,如影隨形附著在其背後的「色情」總是會趁機陰險地冒出頭來。



有一些更為巧妙的偽愛情形式。在米蘭·昆德拉筆下,托馬斯基於由「種群意識」營造而成的虛幻的「同情」假象,對特麗莎那種以「保護對方身體能量」的面貌而呈現的「愛情」,最終無法逃脫「色情」的腐蝕性入侵;其被保護的對象,特麗莎,也因過度累積於身體內的那種必須被消耗而無法被消耗的能量,而趨向於毀滅。(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托馬斯的自私在於他的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本來目的卻以「保存對方能量」的面目出現。但大多數愛情仍然毫不掩飾地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方式呈現。他們故意製造距離,為了避免誘發能量的溢出,他們用書信(當代條件下甚至可以用光纖)來傳遞信息,他們甚至在心理上製造一種「屏蔽」,以至於暫時分開的戀人們往往宣稱想像不出對方的容貌,以此來巧妙規避形象的誘惑。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和莎莫的500天》。


觀察者不應該忽略那些愛上一個病人的奇特例子。也不應該忘記德瑞那夫人是在於連被判死刑後真正感受到無拘無束的愛情的,瑪格麗特小姐更是在抱著於連頭顱的時候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愛情,她們在此情況下才真正感到能量的無比安全處境。於連本身的情況是在另一種具有「不可能性」的條件下發生的:他選擇了不同等級的戀人。他的毀滅本質上在於最終不可避免的色情化結果。(見《紅與黑》)



那些愛上「茶花女」的「賣油郎」們以及那些愛上「卡薩諾瓦」的良家婦女們則出於一種顯然的誤解,他們錯誤地以為一個可以在任何異性身上消耗其能量的戀人,對自身是相當安全的,事實證明那並不安全。



還是回過頭來觀察一下情人們的「目光」吧,「在茫茫人海中,」他/她說,「我看見了她/他」。這句話暗示了一種必然性,似乎在冥冥中有什麼東西註定了他們相遇。然而,實際上並不存在那種必然性。他看到了她,只是因為他早已準備看到她。當他睜開原本一直緊閉的眼睛,或者當他故意違反某種制約他的法則、禁忌,把目光從原本不得不投射的方向上轉開時,她正好站在那裡。有一個聲音在他內心呼喚,阻止他成為制度化色情的能量消耗工具,正當此時,她站在他轉過頭去的方向上。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真實羅曼史》。



視線,似乎具有比光纖更神奇的傳導特性,它以一種虛擬的方式傳遞「能量」,「他/她的目光讓我感到渾身發熱,」他們說。這讓他們有一種能量得到補充的幻覺,這種幻覺驅使他們投身到一場無望的追逐中。有時候這根傳遞幻覺之線會在瞬間被打斷,「他剛剛看那女人的眼神真讓人討厭」,「他的枕頭底下居然有一本色情畫報」。當事人從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忽然發現那同樣的「目光」竟同樣適用於「色情」,本能地,她隱約生出一種不祥的預感。



中古以前,人們並不認為眼睛只是被動的光學反射接受體,古代觀念認為眼睛像燈塔一樣向外界放光(就像柏拉圖論述的那樣),你凝視一雙邪眼,就吸取了某種陰險的能量,如果那是一雙熱戀情人的眼睛,你就會充滿新生般的力量。如果是那樣,那麼愛情最好的部分豈不就在遠隔一段距離而四目交錯的那些瞬間?那是愛情最健康的階段,情人們感到自己無比強壯、新鮮,像是一個新人。保持一段距離,這點尤為重要,情人們似乎天生懂得關於「視覺距離」的遊戲,他們享受其中,直到一些完全出於偶然的事件迫使他們接近、觸摸。這種偶然事件往往是其中的一方因為某種原因突然從視覺距離中消失。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真愛至上》。


十一


我喜歡薩岡的小說里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游離的想法,就像法國導演們都喜歡時不時來一點的那些純粹出於下意識的鏡頭。《某種微笑》的開頭,女主人公「我」倚在唱機旁,瞅著唱片緩緩升起,幾乎像一張臉頰似的溫柔地斜貼上唱針(這段描述神秘地給予我強烈的親切感)。小說接著說:「然而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然被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攫住了,」注意,接下來:「全身都預感到自己總有一天會香消玉殞。」


以後作者會慢慢告訴大家,「我」的確是一個需要很多「愛情」的少女,但那個男友「貝特朗」只懂得上床。我們且不要用心理分析派的那套辦法來分析「唱針」和「唱盤」的喻意,薩岡的這位討人喜歡的女主角明明是在擔心她將被耗盡能量,她此時的「幸福感」,的確是一種反諷:她在「此在」,強烈地感覺到未來她將會香消玉殞,她既然清醒地預感到那個結果——假如她保持現狀任其發展,當然要為之慶幸。


她需要的只是能帶給她「能量幻覺」的「愛情」,但她的男友給予她的是不斷消耗能量的「上床」,讀者接下來會看到女主人公說:「在某種意義上說,通過信函建立起愛情上的默契是相當符合我的個性的。」——信函,她正準備逃脫做一個色情工具的命運。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薩岡。


十二


愛情起於逃離「色情」宿命的願望,邏輯地說,「禁慾」才是實現「愛情」的唯一方式,的確有人以禁慾來實現對上帝之「愛」。但色情早就以「亂倫禁忌」和「婚姻親等」的名義被制度化,這樣一來,不受約束的極度色情(無限濫交)實際上也成了一個烏托邦。它很少(幾乎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想起齊澤克關於色情電影是一種「天真的」、「最烏托邦的」的文體的論述)。


由此,愛情的任務被轉變為對那種「制度」的逃離。它不願意成為「族群和親」的色情贈禮,逃離這種成為制度化色情工具的命運成為愛情的緊迫任務。


但愛情出於人的畸形色情基因本性,再次把這種「逃離」化約為「我不願意嫁給A,我喜歡B」的簡單陳述。這種「二中選一」的表述往往造成這樣一種結果:「嫁給A」的命令越迫切,越使與B上床的可能性增大(一些老於世故的家長懂得如何使「嫁給A」的命令用一種更為潛移默化的方式來灌輸)。


愛情就是這樣越試圖逃離色情,卻越輕易地墮入色情。愛情以一種悖論的方式喪失了它的現實性。(註:齊澤克,斯洛維尼亞社會學家、哲學家與文化批評家)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性愛錄像帶》。


十三


愛情雖然喪失了它的現實性,但這種現實性的喪失是在時間的完全展開中完成的,在回溯中仍保存著一種「創傷性的記憶」,這種「創傷性記憶」構成被「敘述」的對象。愛情在喪失其現實性的同時,卻獲得了它的「可敘述性」(「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這種被敘述的愛情「產品」一旦被投入色情化的世界市場,立即鎖定女性和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她/他們在色情化的市場中被嚴重壓制)作為其消費主體,它們在特定群體內引起「共振」,被「複製」、被「再敘述」,當且僅當「愛情」完全喪失其現實性之後,它卻奇蹟般在「文本」中重生。愛情是永恆的文學主題,當且僅當它永遠只是一個「文學主題」。


十四


曹雪芹最大的隱喻是他在寫到八十回就戛然而止,那是「愛情」的最圓滿結局,任何續寫的努力都將是「色情」的,或者說是「色情」的一次入侵。


十五


愛情必然蛻變為色情的原因在於:我愛「你」,但我不是愛你,我所愛的,是在你體內但不是你的「某物」——something in you more than yourself(齊澤克),我從你的眼眸內、從你的面孔/面具下面看到「它」的存在,我知道「它」能給予我能量,所以我不得不把你打碎,以此尋找在你體內的「某物」。我必須用「色情」來「消耗」你,直至你完全瓦解,暴露出內在於你的那個「某物」。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鐵達尼號》時期的溫斯萊特。


十六


「我愛你」,愛情單從語序上就確立了「我」的統轄視角的主體地位,這個最基本的主+謂賓結構(或賓謂結構)揭示了我們的「愛情」的基本模式——「行為主體優先」,「行為—受事者毗連」。我懷疑使用賓語前置式語言的人們會與我們有相同的愛情模式。


在「我愛你」這一事件中,「我」才是決定性的,「你」只是伴隨著「愛」的一個「物體」,哪怕你高傲冷漠,「宛在水中央」。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提及他的「愛情短片」(《十誡》)時說:「我發現其中最有趣的是它的拍攝角度。我們總是透過去愛的這個人而不是被愛的這個人來看世界。」「我們從愛的這個人而不是從被愛的人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被愛的人是個物體,只存在於碎片中。」


托米克愛上了瑪格達,我們對瑪格達一無所知,我們只看到他看她的樣子,甚至他的位置(樓層)比她高一兩層(為此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得不專門建造一個高塔)。當瑪格達回應(用肉體接觸的方式)他的愛情時,愛情消失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認為,愛情只能存在於托米克的「偷窺」中。(見《十誡》)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暖暖內含光》。


十七


「按照我的意願,你存在」——Volo ut sis,你是按照我的意願的創造物,愛情在這裡隱約透露出它的實質——它的敘述性。實際上,「你」不過是一部有關愛情的作品的主人公,我先要給「你」一個名字,洛麗塔,或者——「眉,你真像一條小龍」(徐志摩),我要像那些從康熙字典里尋找異體字的父母那樣,為你尋找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以便我能用一種心領神會的秘密方式呼喚你。一個稚嫩的作者總是會在名字上絞盡腦汁,希望找到一個有魔力的名字,只要輕輕一聲呼喚,那個獨一無二的形象就會應聲而現,他們努力避免墮入俗套而最終墮入俗套。一個老練的作者隨意選用跳入頭腦中的第一個名字,他懂得隨便什麼名字,只要你不斷呼喚,最終總會跟那個形象附著一體。


十八


我滿心希望我的愛情(作品)具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品質,但我的主人公並不完全聽從安排,他/她總是出乎意料地突然偏離預定的敘述計劃,日常瑣事和難以操縱的詞語一樣,總是擾亂我們的想像(「沒有人能上升到語言而不犧牲一點他的想像」),似乎語言和日常瑣事一樣,總有一些規則和慣例讓它們變得貧乏無味,有一些俗套永遠無法避開,想像之線在語言中穿越而行(夢想的光線照進現實),總是不得不從這些規則和慣例的暗樁上繞過,一旦提緊線頭,結成的仍然是那幾副俗套之網。

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刻,通常已是愛情從身邊溜走的時候



電影《忘掉莎拉·馬歇爾》。


掃碼加「小新」好友,加入「生活派」


搶先享受各種活動福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魯迅的醫術水平到底怎樣?幸好那個時代沒醫鬧……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特么倒霉到底
一個愛情故事,五十種愛情謊言
為何日本的老鋪千年不滅?

TAG:新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當我們在談論性與愛的時候,我們在渴望什麼?
複雜的不是愛情,而是談論愛情的我們丨數據報告
總是在談論愛情,你可曾見過它的模樣
談論偶像的時候,要記得他們也會拉屎,就跟我們一樣
當你們在談論健身的時候,到底說的是啥?
當我們談論愛時,我們談些什麼
總是在談論愛情,你可曾見過它的模樣?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宏觀經濟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
今天,我們只談論愛情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時裝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哈里王子: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從不去談論母親的離世
當我們談論性愛時,我們在害羞什麼?
為什麼現在我們談論到性的時候,還會有人覺得羞恥?
當我們談論「有種」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暖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趙又廷談論愛情的時候,他究竟說了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工作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