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三官信仰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民間或稱三界公、天地爺,信仰源自古人對天、地、水自然之神的崇拜,起源很早,在東漢即已普及。《三官經》言: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據《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論以罪福。七月十五日,為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與無鞅數眾,名山洞府神仙兵馬同下人間,校錄罪福。三官各有三宮九府及曹局神司。有三元都會府,三元妙緯宮,三元紀訊司,三元挂號科,三元攜名府等眾多科司,有女青真人、明羅真君、赤腳大仙、救苦大仙、焦朱唐三大府使、都催符使、掌福注祿仙官、執掌仙官、財庫仙官、瓊林寶庫仙官、司事仙官、考校曹官、掌劫運諸仙曹官、諸官掾吏、城隍土地、傳奏功曹、值日符使、三宮九府一切威靈等仙曹將吏。
民間對天、地、水三界之崇拜,也反映人民對自然界的感恩之心,蒼天覆蓋萬物護佑生靈,大地生成五穀負載萬物,水源供給養份培育生命,因此民眾對天、地、水均存敬畏之心。
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由於天官被封為賜福紫微大帝,民間遂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並列。明代以來,各地建有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廟等。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為普遍,「七月半」指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民間有「接祖」、「送祖」的習俗,是除清明節之外追念祖先的節日,又稱中元節,並形成各地獨有的地方特色。
★四川習俗——燒袱子
袱子是只有中元節才可以燒給祖先,平時是普通的紙錢就可以了,所以是很鄭重的。燒袱包並不只是「買了冥幣用紙包,包了寫好晚上燒」那麼簡單。袱子是將一疊疊打好的紙錢,整理得平平順順的,再用白紙包封起來,就成了一個個長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後按一定格式寫上祖人姓名和燒袱子人姓名,編好封數。另外亦可增封些紙銀、紙衣一同火化,其間數目都要寫清楚。袱子須用小楷毛筆工整書寫上敬奉的字樣,中間寫「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寫「天運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寫「今當中元勝化帛虔具冥冥錢共多少封奉」,字跡不能潦草。背面介面處大書「封號」字樣,大概可以算是銀庫貼上「封條」。
袱子一般燒給三代宗親,有的家庭至今仍然保有家譜底本。寫不起字的人都要請先生代寫,有的找不到先生代寫的,就只好邊燒袱子邊喊祖宗先人名字來收取。
此外,還有兩封不封頭的小袱子,是燒給「地盤業主、故老先賢」和原先古宅住戶的,餘下還需燒點散錢,用以打發孤魂野鬼。
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都很豐盛,雖不像過新年那樣殺豬宰羊,但殺雞割肉買魚打酒是家家必辦的事。燒袱子當天,外出工作的家人也力爭要趕回來磕頭上香、燒錢化紙,敬獻酒飯……然後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供奉過祖宗的飯食。
「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祖先和已故的親人在「陰世地府」有錢用,不受窮,更好地庇佑子孫,實際上是後人對已故親人的祭祀和思念,也是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前傳後教、不忘宗本的中華孝道文化的體現。
編輯:三道
溫馨提示
歡迎在訂閱號中置頂[問道青城山]






TAG:問道青城山 |
※道教信仰與道教修鍊
※十二生肖信仰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的核心信仰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書聖王羲之的道教信仰
※周易與道教神仙信仰
※朝元宮和一群虔誠的道教信仰者
※兩岸民眾廣泛信仰最久的道教神靈
※道教知識:斗姆信仰
※正說道教之神仙信仰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玄德堂——民間信仰與道教
※簡析印度的宗教信仰,神奇的宗教信仰
※信仰宗教就是迷信吗?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道教神仙信仰與古代科技
※信仰佛教是迷信嗎?
※道教教理——對「道」的信仰要明體以達用
※玄德堂——道教及其基本信仰
※佛教為什麼要信仰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