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全真龍門派譜系簡考

全真龍門派譜系簡考

全真龍門派譜系簡考



龍門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襲全真教法,處於道教衰落的明清時代。 該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祖師。尊邱處機弟子趙道堅為創派宗師。趙道堅(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雲),父任平涼府同知時,徙居平涼(今屬甘肅)。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載其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列有其傳。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師馬鈺於華亭(今屬甘肅)。二十年,馬鈺還終南,命其往龍門山師事邱處機,易名道堅。元太祖十四年(1219),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詔赴西域,選趙道堅從行,為十八隨行弟子之一。途經一年余,於1221年五月渡陸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賽蘭城。道堅謂尹志平曰:「我隨師在宣德時,覺有長往之兆,頗倦行。後嘗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動心,不以苦樂介懷,所適無不可。今歸期將至,公等善事父師。」數日示疾而逝。邱處機命門弟子葬九古於東郭原上。觀上述趙道堅行誼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他似無創立龍門派的行為和打算;而龍門派以之為宗主者,恐系出於依託。

在後世龍門派道士證實趙道堅為該派創建人中,主要是《金蓋心燈》卷一《趙虛靜律師傳》曰:「師姓趙,名道堅,號虛靜,南陽新野人。……聞七真演教,獨攜瓢笠,謁長春邱祖,誠敬精嚴執弟子禮。邱祖與語而奇之,曰:『此元門柱石,天仙領袖也。他日續心燈,而流傳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闡教,……祖乃傳以清虛自然之秘,棲隱龍門者多載。復出侍祖於白雲觀,統大眾。師於至元庚辰(1280)


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極戒,如法行持,無漏妙德。


祖乃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師謹識之,未敢妄泄。是為第一代律師。……


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化,始以戒法口訣,於皇慶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鄭重其禮,親授河南道士張碧芝名德純。」此傳本之王常月《缽鑒》,其文稍簡。將此傳與《長春真人西遊記》《祖庭仙真內傳》比較,除改變籍貫外,主要是略而不提趙道堅的真實經歷,而將其時代延後,著重敘寫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處機傳三戒,付衣缽等事。意在標榜龍門派的建立是出於邱處機的旨意,他所選定的趙道堅是邱處機衣缽的繼承人,即龍門派的創建人。

但邱處機和趙道堅已分別於1227年和1221年逝世,怎會在此之後五十餘年發生傳授經戒、衣缽之事!而且即使他們在世時,因二人生當金末全真道尚處於發展初期,在那種歷史條件下,他們也不會有另創支派的企圖。因此《缽鑒》和《金蓋心燈》的上述傳記並無事實根據。


據《缽鑒》《金蓋心燈》等所記,趙道堅下傳第二代律師為張德純,號碧芝,河南洛陽人。元皇慶元年(1312)受教,隱華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陳通微,不知所終。


第三代律師陳通微,號沖夷子,山東東昌(今聊城)人,原為正一派道士,受教後,周遊各地多年,隱入青城山,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傳周玄朴。第四代律師周玄朴,號大拙,陝西西安人,受教後,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後他適,不知所終。


此後,龍門派第五代分張靜定和沈靜圓兩支傳播。張靜定,號無我子,浙江餘杭人,受教後,還隱天台,於嘉靖元年(1522)以教傳趙真嵩。第六代律師趙真嵩,號復陽子,山東琅琊人,於天台受教後,隱王屋山,後傳法與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於崇禎元年(1628)逝世。


另一第五代宗師沈靜圓,號頓空氏,江蘇句容人,正統十四年(1449)受教,隱浙江金蓋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衛真定,後無人見之者。第六代宗師衛真定,號平陽子,浙江嘉興人,受教後,雲遊各地,至於蜀,傳法與第七代宗師沈常敬,傳說卒於清順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歲。

以上第一代趙道堅為上托的開教祖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迹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後進入明代。據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徒眾甚少,還未形成獨立道派。如第四代律師周玄朴於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第五代宗師沈靜圓於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于書隱樓,亦發出:「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其後,終明之世,不見起色。


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於剃髮易服的明遺民,不願事清,而願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不久移住白雲觀,在那裡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道風大振」。康熙年間,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後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二十餘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


王常月死後,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派。如黃虛堂(派名守正)啟蘇州滸墅關太微律院支派,門下有孫碧陽。陶靖庵啟湖州金蓋山雲巢支派,門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遞相嗣傳。金築老人盛律師啟餘杭金築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厓遞相嗣傳。黃赤陽(派名守圓),住持杭州大德觀,下傳周明陽,啟杭州金鼓洞支派。呂雲隱(派名守璞),啟蘇州冠山支派,門下有呂全陽、鮑三陽、樊初陽、翁朝陽、金玉衡,徐艮陽、邱寅陽、錢函陽、孫則陽、歸南陽、邵悟真、徐鶴嶺、潘無盡等,十分興盛。其中邱寅陽又啟嘉善長春宮支派,錢函陽又啟無錫長春宮支派。另外王常月還有不少弟子,或雲遊四方傳道,或隱居一地修鍊。譚守誠(?~1689)則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雲觀。後來呂雲隱門下鮑三陽繼任該觀住持。


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一系,門庭亦盛。沈常敬門下有孫玉陽、黃赤陽,黃赤陽又從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傳承於一。孫玉陽住持茅山乾元觀、下傳閻曉峰、周明陽(派名太朗)、范青雲(派名太青)。周明陽又從黃赤陽受戒,開杭州棲霞嶺金鼓洞支

派,一時影響頗大,從學者千餘人。其中高東籬(1621~1768)晚年繼范青雲主持天台桐柏觀,門下有方鎔陽、沈輕雲、閔懶雲(派名一得),門庭最盛。


以上是龍門派傳衍繁盛之區,集中於江、浙一帶,是為龍門派傳播的中心。除此之外,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皆有龍門派的傳播。如東北遼陽道士郭守貞(?~1673),隱於本溪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修鍊三十餘年,為關東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將軍烏庫倫迎請至盛京,尊為師長,建三教堂以居之,後擴建,改名太清宮,即今瀋陽太清宮。據《太清宮叢林歷史法略》載,從道光三年至光緒五年,該宮就傳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遞增,前後凡數百人。


後有陳清覺(1606~1705),道號寒松,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辭官去武當山太子坡,禮龍門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為師。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後去成都青羊宮。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憲趙良壁見而異之,捐銀命建二仙庵,請其住持。後又得康熙帝召見,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號碧洞真人。從此開龍門派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為龍門派著名叢林。從清初傳至現在已歷二十四代,成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別。


據《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有龍門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貫,於康熙間入廣東羅浮山。任沖虛觀住持。其徒柯陽桂(1619~1671),度弟子百餘人。清末,有儒士陳銘珪(1824~?)嗣其傳,派名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撰有《長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真道史料頗富,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資料。其卷七云:「今粵東羅浮及會城諸道觀,詢其派,又皆全真也。」

在西北地區,有龍門派第十一代劉一明(1734~1821),號悟元子,山西曲沃(今聞喜縣東北)人。出家後,雲遊晉、陝、川、甘一帶,遇龕谷老人傳丹術以後,隱甘肅榆中縣犧雲山修鍊,並著書立說,所寫丹書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成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


在雲南,還有被稱為「龍門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據《金蓋心燈》所述,該派祖師雞足道者,自雲月支國人,名野怛婆闍,自印度來華,居雞足山修鍊。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受其戒法,贈名黃守中,為龍門第八代。該派以雞足山為活動中心,下傳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腳仙(王太原)。再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長春觀,在清末,「著屋千間,道友萬數」,與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並稱天下龍門大叢林。山東福山縣道士張宗璿,為龍門派第二十三代,於光緒十年(1884)赴白雲觀傳法,開霍山派。又有龍門派第八代徐守誠(1632~1692),於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傳凈明道,成為當時凈明道的重要傳人。


綜上可見,自清初王常月先後在北京白雲觀,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以後,龍門派確有很大的發展。發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國許多省區。尤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為最盛。其間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傳至近現代。因此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況與佛教禪宗五家中的臨濟宗相類似,故世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


龍門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餘緒,以精於內丹學著稱於世。


其門下擁有許多著名內丹理論家,如伍守陽、謝凝素、柳華陽、劉一明、閔一得,為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所著的內丹書,較其前輩,有承襲,也有發展,總的特點是功法更細緻,更淺明。


龍門派傳播的中心在江南(與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響,表現出與正一道融合的傾向。如鐵竹道人施亮,本從王常月受戒,為龍門第八代,後改宗正一,啟蘇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孫守一門下閻曉峰,住茅山乾元觀,其


所傳後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誠,參禮南昌西山凈明道士孔玄微,兼傳凈明道,其徒張太玄亦兼師凈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陽晚住餘杭大滌山,濟人作福無虛日,延請祈禱無不立應,《金蓋心燈》謂其「名譽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後歸正一道,法名漢臣,精於道法,其徒蔣雨庵、陳樵雲、朱春陽,皆得正一法,蔣雨庵並傳承正一派。其後還


有沈一炳、閔一得、曾一貫、王來因、陳來乾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龍門道士,大都兼行祈禳齋醮,以香火收入為謀生之一途,全真與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漸無多大區別。


台州的龍門派


龍門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因其創始人邱處機曾隱修於隴州(今陝西隴縣)西北新集川龍門山龍門洞而得名。龍門派的主流全真道,是金代興起的中國道教的一個新道派。它以修習內丹為成仙證真的基本法門,以「三教圓融」,「識身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全真道的創始人為王重陽,據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甘水仙源錄》及秦志安《金蓮正宗記》等道書謂,全真道的始祖是東華帝君,以後的傳授源流為: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王重陽之後則是其徒「七真」,而邱處機即「七真」中的一真。


邱處機(1148~1227年),原名邱哥,登州棲霞(今山東棲霞)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入道,次年自昆嵛山往寧海全真庵,禮全真道始祖王重陽為師。王重陽遂為他改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大定九年(1168年),隨師及同門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分別建「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58),創立全真道。大定九年(1169年)同返陝西終南,途中王重陽不幸染病而亡。王重陽逝世後,邱處機及馬、譚、劉四子相攜入長安,共同守墓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四子於秦渡鎮真武廟月夜相聚,各言其志。馬鈺稱「斗貧」,譚處端稱「斗是」,劉處玄稱「鬥志」,邱處機稱「斗閑」。隨後,邱處機即與師兄們分手,西入虢縣(今屬陝西寶雞縣)磻溪隱修。在磻溪,邱處機為了實現自己「斗閑」的抱負,作了艱苦卓絕的修鍊。「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59)。大定二十年(1180年),邱處機由磻溪北上龍門,仍以修真煉性為主,其言行一如在磻溪之時,長達七年之久。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從京兆府統軍夾谷清臣之請,下山主終南祖庭事務。二十八年(1188年),奉金世宗詔,至燕京(今北京市)主持「萬春節」醮事。未幾,復歸終南。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名,禁罷全真道。邱處機即回棲霞,建太虛觀以居。貞佑二年(1214年)秋,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成功,名噪一時。興定三年(1219 年),居萊州(今山東掖縣)昊天觀。累辭南宋及金之詔,而從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請。次年正月,率十八名弟子,遠涉萬里,於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抵達印度大雪山之陽(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成吉思汗行宮。「太祖時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60)。成吉思汗為他的學識所折服,尊其為「邱神仙」,賜以虎符、璽書,令掌天下的道教,並詔免全真門下道院和道士的一切差役賦稅。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處機返回燕京,留居長春宮,大力傳布全真道。「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61)。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卒,至元六年(1269年)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年)加贈「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號。


邱處機承傳王重陽的修鍊思想,以斷情絕欲為修道的前提,以清靜無為為修鍊要旨。認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主張性命雙修,倡導與張伯端之金丹派南宗相反,先性而後命,以性為主。謂「吾宗三分命功,七分性學,以後只稱性學,不得稱功。功者有為之事,性何功哉」?又謂「吾宗唯貴見金(即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大要以息心凝神為初基,以性明見空為實地,以忘識化障為作用,回視龍虎鉛汞,皆法相同而已,不可拘執,不如此便為外道,非吾徒也」 (62)。


龍門派以邱處機為「龍門啟派恩師」,尊邱處機弟子趙道堅為創派宗師。趙傳張德純,張傳陳通微,陳傳周玄朴,周傳張靜定、沈靜圓,由此分為二支。張靜定一支由張傳趙真嵩,趙傳王常月,為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開壇傳戒,二十餘年間,度弟子甚眾,被譽為龍門中興之祖。沈靜圓一支由沈傳衛真定,衛傳沈常敬,至周明陽,二支復又融合傳衍。據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總簿》:邱處機龍門百字派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維懋,希微愆自臨。為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詳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諸真宗派總簿》還列有龍門派支派金山派、金輝派、閻祖派派目。金山派派目為:「玄至一無上,天元妙理生,體性浮空坐,自然是全真。常懷清靜意,合目得金丹、道高扶社稷,留名萬古傳。宏揚開大化,正法度賢宗,溫良恭儉讓,寬仁慈善容。潛心存本位,密念守規中,勤修延壽命,內息潤黃庭。安義黍珠成,凝照慧光靈,沖舉雲霄外,永與太虛同」。金輝派目為:「本合教中理,智時悟我機,遠近從和起,陽子結金輝。超元守靜致,同法會真人,詮義功斯尚,觀文象廼純」。閻祖派派目為:「複本合教永,圓明寄象先,修成龍緒業,歷代嗣宗傳」。另所據《道統源流》,除「龍門百字派」外,復有續派四十字。此四十字是在「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五日午時,在北京白雲觀客堂開藏抄出」。為「道修悟玄微,清靜本希夷。無為自然妙,真常德正知。又繼龍門裔,重開鳳唱奇。功成超紫府,丹詔赴瑤池」。


台州道教一直是上清派和金丹派南宗的勢力範圍,元一統以後,隔絕百餘年之久的南北文化交流開始交流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不久,浙江境內皆有了全真道活動的蹤跡。龍門派在台州的傳播,也於此時正式展開,最早者似為黃岩人趙與慶和天台道士項子虛。趙與慶,字虛中,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因其四世祖趙公宗卿某,佐縣黃岩,遂成黃岩人。據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9《野月觀記》載,趙與慶學北派全真之道,「志疆氣堅,臀不至席」。元大德、至大間(1297~1311年),築野月觀於黃岩委羽山西北。所築野月觀,八牖四房,兩翼三楹。項子虛,元時住天台某觀,所居之室號「日生堂」。其「氣正而色剛,立志不苟,視財帛如糞土。耐習勞苦,師全真之說」。儘管趙與慶和項子虛均生平不詳,師承不明,野月觀以及日生堂也無蹤可尋。但全真道龍門派於元代盛行不久即進入台州活動,這是可以肯定的。(見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9《日生堂記》)。


明代龍門派在台州的傳播和活動,主要集中在天台山。表現最著名者為龍門派第五代律師張靜定和第六代律師趙真嵩及第八代律師伍守陽等。張靜定,號無我子,浙江餘杭人。幼年入道,從青城山道士周大拙學。當時因承傳者能力有限,龍門律宗一系景況凋零。「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至湮沒」(63)。張靜定受教後,遂居天台山桐柏觀,既然以復興龍門派為已任,力傳龍門之道。明嘉靖六年(1522年),得趙真嵩為弟子。嘉靖七年(1528年),傳龍門戒法於趙真嵩,使之成為龍門派的第六代傳人。趙真嵩,原名得源,號復陽子,琅琊(今屬山東)人。性超然,薄浮名,精通經史,博覽道家要典。二十五歲時,父母雙亡,乃遠遊武當、茅山及吳越(江浙)間。嘉靖元年(1522年)復登天台山,至桐柏觀皈依張靜定門下。張靜定授以戒法,更名真嵩,自此潛心所學。嘉靖七年(1528年),從受龍門秘旨。後奉師命往王屋山隱修,於崇禎元年(1628年)授戒法於王常月,為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不辱師托,努力整合,致力傳播,成為中興龍門的主將。伍守陽,原名陽,字端陽,江西吉安人。自幼持身高潔,好性命之學,志在成仙。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初於廬山師事曹常化。曹授以大丹秘訣,未就。後又師事於李泥丸,李授以《東老遺書》。伍守陽竭誠烹煉,丹垂成而飛者五十七次。乃又訪李泥丸於何山,得「五雷法」而還。再煉,丹成將欲吞服。李泥丸突至而止之,「謂其五臟未堅,不可即服,可先用丹『點石成金』以濟人」(64)。因而以擅長外丹黃白朮聞名。吉王欲羅致府中,伍守陽恐禍及,遂遁至天台山隱修。「趙復陽聞而俯就之,並授以內丹口訣,」數年後「勸至王屋山與王昆陽(常月)同處」(65)。王常月一見契合,並授三大戒。相處有年,返服還丹,自號沖虛子。伍守陽撰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語錄》等,闡揚內丹,發揮祖述。清代有柳華陽繼承其說,形成丹法中的伍柳派,影響頗大。


入清以後,明代「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66)的形勢有所變化。清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了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條件。隱修於天台山桐柏宮的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真嵩之徒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初掛單于靈佑宮,不久移住白雲觀,在那裡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局面。


此時居天台山修道的龍門派高道為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一系,著名的有孫玉陽、范青雲、童融陽及高東蘺等。孫玉陽,號守一,浙江人,嗣沈常敬,為龍門派第八代律師。其曾居天台山隱修多年,門下有閻曉峰、周明陽、范青雲等。後繼沈常敬為茅山乾元觀住持。弟子中,閻曉峰繼孫玉陽住茅山乾元觀。周明陽又從黃赤陽受戒,開杭州棲霞嶺金鼓洞支派,一時影響頗大,從學者千人。范青雲則於天台山桐柏宮創桐柏宮支派,開東南龍門派一大道場。


范青雲(1606~1748年),名太青,以號行,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年青時篤學而任俠,名聲很大,阮大鋮慕其名,假南明福王旨意征之。青雲不赴,遂入道門,自號青雲子,清順治元年(1644年),范青雲登茅山,入乾元觀拜謁龍門派第七代律師沈常敬。常敬命青雲嗣於其徒孫玉陽門下,但因孫玉陽隱修於天台山,故而一直沒有見面。康熙四年(1665年),范青雲遊歷至天台山,才和孫守陽相遇於瓊台,圓了沒有見過面的師徒之緣。孫玉陽乃授予《玄偈》一百一十首,並付以龍門秘訣。康熙六年(1667年),范青雲與天台山桐柏宮住持童融陽至金蓋山(在今浙江湖州),禮於至此傳戒收徒的王常月,得其《缽鑒》五卷,次年正月辭別王常月下山。十三年(1674年)回到天台山,孫玉陽為其命名、加冠,並又授以《錦記》數章。孫玉陽羽化後,長年往來於江浙間,出入幽舍,拜會高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前後,范青雲再次回到天台山,繼無力維持桐柏宮的童融陽,而主宮務。此時的桐柏宮一派荒蕪,原有的觀之清風祠舊基已為張姓所造墳。其它如玉清殿、呂祖殿、斗閣、龍虎廟、欞星門等各基「俱墾為平田,宮觀盡行傾毀,即敗瓦頹垣,無復留者。惟夷齊二大石像,巍然獨存「(67)。而觀所留之田地,也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分為四股,為士人張若嬰、湯元功、張汝韶、陳萬里、張元和等承買。原留一頃四畝香燈田,坐落何處,佃戶何人亦茫然不知。范青雲歷盡艱辛,肩負重建桐柏宮之志,居茅屋,苦守聖像(伯夷、叔齊)二十餘年。並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不懈的訟爭,終於要回桐柏宮基址和一部分田產。新建大殿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九月竣工。雍正九年(1731年)世宗皇帝詔復桐柏宮,「各為殿堂門廡若干楹,並置田若干畝,以資香火,有餘則以贍其後裔」(68)。范青雲奉敕主其事,由糧道朱倫翰督造。復建後的桐柏宮重顯盛況,「額日崇道觀,正殿奉三清,東殿奉葛玄,西殿奉司馬子微,後樓奉張紫陽。東西道院及山門,巍煥壯觀。名山古迹復顯,殿前有亭石刻」(69)。雍正十三年(1735年),范青雲以年老體衰,延請高東籬主桐柏宮講席。自己則退居杭州金鼓洞鶴林道院,撰《缽鑒續》 9卷。乾隆十四年(1748年),以143歲高齡而逝。龍門派第十一代律師,高東籬門下第子沈輕雲曾說范青雲以「一身獨承沈頓空、衛平陽、沈太和、孫玉陽四代之宗派」。論者以為他是全真道龍門派繼邱處機、王常月之餘緒而總持樞紐者。


童融陽,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幼即入道。禮孫玉陽門下王永寧為師,為龍門派第十代律師。明崇禎中(1628~1644年),隨太師傅孫玉陽入天台山隱修,後主天台桐柏宮。清康熙六年(1667年),與范青雲同至金蓋山,請益於王常月,得益匪淺。晚年自外地返台,再主桐柏宮務。鑒於邑人對自已有不敬之舉,及自身能力有限,難以負起複興桐柏宮之大任。乃舉范青雲主持大計,自己則閑雲野鶴,雲遊天下。最後卒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高東籬,名清昱,以字行,生於明天啟元年(1641年)。祖籍山東寧海,寄居吉林長白。父親於清康熙中(1662~1722年)放台灣道,後轉任長沙臬司。東籬早有脫俗之志,好性命之學。因久居台灣,無明師指點,故一直無法探究道法之奧秘。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東籬自台灣至浙江,與族侄高麟同拜金鼓洞,以七十五歲高齡,禮龍門派第九代律師周明陽為師。明陽授以《南華子》等經,四十四年(1705年),又以《道德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相付。不久,又傳佛教之《華嚴經》、《心經》及《大學》、《中庸》等。並謂「此皆證聖成真之寶箴」,「以此為基礎,再純熟地揣摩《周易》,神仙的事就全在內了」。四十六年(1707年),周明陽又授以大戒宗派。這樣,高東籬繼承全真道三教一貫的學術宗旨,奠定了成為一派宗師的基礎。浙方伯高公斌聞其名,常來山與之長談。並手書楹聯「過嶺為探山洞古,到來獨愛道人閑」以贈。雍正十三年(1775年),天台山桐柏宮重現往日風采,功成身退的范青雲乃延請高東籬主而持之。高東籬應請前往,出主桐柏崇道觀講席。其徒方鎔陽、沈輕雲、閔一得等同至,協助觀事。自此,桐柏觀重開道場,道徒雲集,興極一時。整個東南及台州道教為之一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高東籬自知不久於人世,即致書徒友,方鎔陽、沈輕雲等先後歸山。十五日,東籬羽化,享年147歲,葬於桐柏觀山後。


《金鼓洞志》卷7:「張復純曰:師諱清昱,字東篙,仁和世家子」。此說與上說明顯不同,存之以證。


高東籬嗣周明陽為龍門派第十代宗師,著有《台灣風俗考》三卷。居天台山三十四年,承范青雲龍門派桐柏宮支派之餘緒。門下有方鎔陽、沈輕雲、閔一得等高徒,門庭最盛。其中方鎔陽遞傳顧滄洲——王峰陽一潘雪峰,王峰陽開蘇州裝嫁橋斗母宮支派。沈輕雲住持餘杭大滌山洞霄宮,門下有陳樵雲、周梯霞、費丹心等,陳樵雲啟餘杭南湖三元宮支派,門下有阮來宗、楊來遞、錢來玉、鮑來金;周梯霞開餘杭桐山半持庵支派;費丹心啟歸安射村開化院支派。影響十分深遠。


閔一得(1758~1836年),字小艮,派名一得,自號懶雲子。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年九歲即入天台山,依高東籬療疾養身,並禮之為師,系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高東籬逝世後,又以師禮侍高東籬之弟子沈輕雲,從學內丹。後服官滇南,期間訪雞足山雞足道者得受西竺鬥法。又與雞足道者之徒裔王清楚、李清純、李蓬頭等相往還。乾隆末年(1790~1795年)去官歸隱,於吳興(今浙江湖州)金蓋山主持純陽宮。其著述頗豐,嘉慶十五年(1810年)撰著《金蓋心燈》八卷,卷前首列《道譜源流圖》,以老子為道祖,呂岩為道宗。呂岩之下,分列劉海蟾、張伯端至白玉蟾等南宗五祖之傳系,和王重陽至北七真之傳系;繼列龍門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之傳系。全書以六卷篇幅,重點記述了龍門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傳人的事迹。是研究明清龍門派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道光中(1821~1850年),又編纂《道藏續編》,內收明清內煉著作二三十種。又輯撰有《古書隱樓藏書》,收道書二十八種,以內丹為主。以上二書是研究明清道教內丹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清雍正、乾隆間(1723~1795年)居天台山桐柏觀傳播龍門派的,還有高東籬的弟子方鎔陽、沈輕雲等。方鎔陽,派名一定。隨師居桐柏觀多年,曾主宮之講席,及傾力修繕桐柏觀。後至臨海百步紫陽宮,又「住蓋竹洞天苦修三十餘載。功圓行滿,羽化成真,葬臨海縣仙岩洞」。沈輕雲(1708~1786年),派名一炳,號谷音,自號真陽子,吳興人。其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隨師至天台山,亦曾主桐柏觀講席。此後,隨著高東籬的逝世,亦因後繼者無人,龍門派在天台山桐柏崇道觀的傳播,無復往日景象。 《金鼓洞志》卷7。


在天台山桐柏觀龍門派傳播漸趨平靜之際,台州其它地方則出現了龍門派活動的蹤跡。著名的道士有蔡昭慧、袁陽月、徐陽明、楊來基、陳復朴、陸致和等。蔡昭慧(1765~1852年),名教敬,台州溫嶺莞渭蔡後洋人。生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自幼好道,方冠即從師,入龍門派。既而往居溫嶺羊角洞白龍山及方岩小斗洞,真心修鍊數年。後又於溫嶺聖嶼山頭建會元宮,裝塑聖像,傳播龍門派。至咸豐二年(1852年)羽化。袁陽月,名心齋。龍門派第十二代傳人,傳金鼓洞支派。「稚年出家,住臨海縣小芝庵修鍊。功成出定未還,誤經收殮」。徐陽明,龍門派第十二代傳人,少從洞庭陸賓陽為師,得授龍門旨意。趨四載轉往松江細林募鑄洪鐘,後歷朝名山大川,登天台,謁桐柏。復至臨海百步紫陽宮,與秦抱真同住持二載。旋至臨海紫陽道觀拜謁本師,領其玄妙意旨。陽明生平精究《道德》、《南華》、《悟真》諸籍,擅斗布吞符驅邪之法。楊來基,黃岩東鄉橫林人,幼年聰穎,家貧躬耕為養,少慕八會真文燒丹吞符之法,飄然有世外想。父母死後,即於邑之委羽山大有宮出家。遂雲遊名山洞天,至天台,登華頂、石樑、瓊台,朝桐柏。復至臨海百步,謁紫陽真人像。一日,偶過邑之棲雲宮,遇浣塵徐陽明。遂執弟子禮,求講《道德》、《南華》、《悟真篇》,並龍門說偈四句,嗣為龍門派第十三代傳人。退而居委羽山精修數十年,道法兼各,戒律精嚴,弟子日眾。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五日,楊來基大開戒門,弟子中得其真傳者凡十四人,派衍十四房,分支於台州各地及鄰近州縣各宮觀。由是委羽山大有宮玄風丕振,大闡道門香火,聲名遠及東南。陳復朴,生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家貧寒,幼而好道,年未弱冠即潛至黃岩委羽山大有宮出家。初得聞道,尋往天台,師於桐柏崇道觀,學龍門法旨。遂雲遊天下名山,曾五朝九華、七謁南海、二至五台,後回委羽隱修。嘉慶九年(1804年),復游終南梅花觀。回台後,往返委羽、桐柏間,其頗有卓識,通內外典。與人謙和,到處契合,能知未來事。屍解後妙感無比,居民肖像祀之。陸致和,黃岩西鄉潮濟人。從幼好道,早歲出家於大有宮,師從柯明良道士,為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受戒於杭州玉皇山,後歷任鎮海淵德觀證盟、樂清羊角洞監戒等職。復住持臨海百步紫陽宮,募化重建,煥然一新。晚退居委羽山大有宮,專究《道藏》。


此外,清末居台州傳播龍門派的,還有林九、范笠南、許明寶、邱明鯤、金竹泉、華占塵等人。林九,杭州人。其居無定所,佯狂玩世。天師張真人駐錫杭之天后宮時,曾對金鼓洞道士顧陽息說:「此林真人乃婁真人之師也,道行高妙。暫墜凡間濟度眾生,以完其功行耳。爾等道流宜護持之,勿使其墜劫也」。因是人稱為雙木真人,後行龍門派於天台山。范笠南,居杭州聖堂橋,熟知九天機法。因所泄之機日多,遂遭天譴,為雷電所逐。金鼓洞道士顧陽息獲悉而救之,自是改悔不敢。「後隨雙木真人學道於天台山」。另據《委羽山龍門宗譜》,自楊來基重興大有宮後。委羽山龍門派道徒分布台州116座宮觀和溫州的148座宮觀,佔兩地宮觀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九;出自大有宮的道士,佔兩地道士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由此可見,清末民國初黃岩委羽山龍門派之盛。


------------------------------------------


我們有時候認知不了世界,那是自身智慧的不足,所謂學到的知識學問,有時候就是通向智慧的障礙需要堪破!(吳圓康)


感謝您關注我們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公眾號!


貧道乃金蓋山欽褒玉清贊化雲巢宗壇古梅花觀監院,全真嗣龍門派掌教弟子吳圓康(俗名:雄白、字:雄柏),現任湖州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江南道教雜誌社總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的精彩文章:

金蓋山藏版閔一得大宗師-金丹四百字注釋
古梅花觀帶你觀看漢字中的多胞胎
古梅花觀與您欣賞 八大山人 朱耷字畫 6000萬一只鳥
一縷香、一時閑、紅塵間

TAG: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

您可能感興趣

全真龍門派拜師儀式主持詞
丹道|修真密書《管窺編》,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閔一得著
龍門鏢局經典語錄,龍門鏢局經典台詞
道教龍門派秘傳圓光術
道家龍門派內丹功修鍊法
太上混元門下秉東華紫府全真演教嗣龍門正宗之三皈依思想簡溯
組圖:全真祖庭 龍門洞朱爺一輩子的堅持
道家龍門派內功-虛空顯形
龍門二十品全本,專治寫字沒勁道
真人版《天才麻將少女》清澄&龍門渕&風越&鶴賀演員名單一併公開
龍門石窟導遊詞
全景呈現 龍門洞無上黃籙普福陰陽兩利道場法會
尋仙手游挑戰龍門水府副本技巧分享 教你怎麼過龍門水府副本
全真嗣龍門派宗師閔一得仙學思想「太上心宗」
龍門律宗三衣一缽祖祖相傳 宿有善根方可信受
天龍八部手游天龍門派攻擊機制解析 全屬性攻擊強大
道家龍門派女子性命雙修法
龍門石窟造像圖選
學子奔考場,鯉魚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