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章黃國學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膾炙人口的古詩還有什麼不被知道的內涵呢?一起來重讀《尋隱者不遇》吧!喵~


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題:期待的失落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大家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滿懷期待地前去拜訪朋友,朋友卻碰巧外出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遺憾,惋惜,失落,又或者無奈。而在古人那裡,這些看似負面的心情卻可以是一種詩意。正如《尋隱者不遇》那樣,詩人沒能與隱者相遇,卻成就了一首千載流傳的好詩。


在這首詩中,正文與詩題有非常緊密的呼應關係。解讀這首詩,有必要先從詩題開始。《尋隱者不遇》的詩題,為我們提示了詩歌的基本內容。開頭的「尋」,隱含著一種期待,會讓人好奇:詩人「尋」的過程將會有怎樣的結果?然而在期待之後緊隨而至的,卻是「不遇」。這一結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這個簡短的詩題給我們勾勒了一個大體情境:期待的失落。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作者:亞明)


問答:從失落到詩意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不過,詩題只是個引子。隨著正文詩句的展開,我們會發現,這種失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無形地消解,逐漸從「失落」轉化成「詩意」。


在這首詩中,詩人設置了一個簡短的問答。問與答的設置,常常能為詩歌帶來許多奇思妙想。像是《回鄉偶書》中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又或是《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已成為我們記憶里的經典。而《尋隱者不遇》的問與答,又有其別出心裁之處。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就由問答組成,如同一幕微縮的情景劇。場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詩人與童子,詩人詢問而童子回答,質樸直白地呈現,而將深意蘊含在問答之外。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歲寒三友)


詩歌的第一句,就是對這一場景的極其簡潔的勾勒:「松下問童子。」在這一場景中出現的「松」意象,有著特殊的意味。我們知道,「松」與竹、梅並稱「歲寒三友」的,向來是隱者高潔品格的象徵。因此「松」字間接點出隱者的身份。松下出現的童子,讓人隱約嗅到隱逸的氣息。身邊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況是與松樹比鄰而居的主人?不過主人卻沒有出現,只存在於童子的回答里。


詩歌后三句是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乍一看,好像是一問一答,實際上是藏問於答。從童子簡明的回答中,我們可以逆推詩人的三次問話。第一問,問的當然是隱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採藥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詩人自然想進一步探尋,由此我們可以想像第二問:「往哪裡採藥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麼說不定還有可能相遇呢。於是詩人又進一步有第三問:「究竟在山中何處?」然而童子答道:「雲深不知處。」最終仍是無法知其所在,無處可尋。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作者:亞明)


在這三次問話間,其實隱含著非常細微的情緒起伏和心理變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終還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盡在其中。在這樣簡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層次竟是如此豐富。


不僅如此,在這首詩里,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每一句詩都比上一句展開一個更大的空間。最初的「松下問童子」不過勾畫出局部的一個小場景,第二句「言師採藥去」已將視野轉移到隱者的行蹤,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已在無形中展開了一幅關於山的闊大畫面,而「雲深不知處」使得這副畫面不但闊大,更增添了幽深。於是四句詩形成由小到大,層層拓展的層次,極其簡潔又極其豐富,彷彿綿延無窮,將人們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山的深處,雲的深處。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雲深不知處)


意境:「不遇」與「隱逸」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將「失落」轉化為「詩意」的關鍵在於:詩人的眼光並沒有局限於「不遇」這個結果,而轉向了由「不遇」所延伸出來的另一種意境,一種關於「隱」的意境。


尋隱者而不遇。回過頭來再想,這似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既然是「隱者」,理所當然要隱身雲霧之間,彷彿與世人隔絕,只留下可望不可即的飄忽,供世人作無盡的嚮往。於是,「隱」的境界反而在「不遇」的結果中得以成功營造出來。詩人註定遇不到隱者,只能帶著微微的惆悵,望向那雲山之間。


儘管詩人沒有實現最初的目的,詩歌卻由此獲得了一種詩意的延伸。詩人沒有糾結於無意義的失落感,而是轉向對隱逸境界的體悟,獲得了另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情感歷程,似乎別具一番滋味,不但給詩人以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同時也能為讀者帶來更豐富的體會。


尋人不遇:唐詩的流行題材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大約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尋人而不遇,成為了不少詩人熱衷書寫的內容,是唐代頗為流行的詩歌題材之一。翻開《全唐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詩篇。比如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又如白居易的《晚出尋人不遇》:


籃輿不乘乘晚涼,


相尋不遇亦無妨。


輕衣穩馬槐陰下,


自要閑行一兩坊。


再如李商隱的《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一):


秋水悠悠浸墅扉,


夢中來數覺來稀。


玄蟬去盡葉黃落,


一樹冬青人未歸。


同是尋人不遇,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寫出了不盡相同的詩境。李白的野興悠長,白居易的閑適自在,李商隱的冷清惆悵,各有風味。然而,若論詩歌的含蓄凝練、餘味無窮,似乎仍要數這首《尋隱者不遇》。它在短短二十字中,所展開的畫面、所延伸的場景、所帶來的想像,都是如此豐富不盡。


作者:難道不是賈島嗎?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最後,還要談談此詩的作者。關於此詩作者,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賈島。與此同時,還另有一說,認為作者為孫革,題目是《訪羊尊師》(首見於李昉《文苑英華》卷二百二十八)。在清人編訂的《全唐詩》中,此詩兩出。儘管此詩不見於賈島的《長江集》,但自宋以來,人們多認為是賈島的作品,如南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蔡正孫《詩林廣記》等,都將此詩繫於賈島名下。


賈島(779-843)字浪仙,范陽人。早年曾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後來還俗。他一生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卻都沒有考中。大約在開成年間(約837年)才當上長江主簿的小官。賈島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詩人。所謂「苦吟」,就是為著一句詩或一個字,不惜挖空心思、耗盡心血。賈島有兩句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正好是對他自己的真實寫照。還有大家都熟悉的「推敲」。這個詞我們常用來形容寫文章時的反覆琢磨,這個詞的由來,就是賈島的苦吟。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據說,當年騎著瘦驢的賈島,苦苦思索「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詩,猶豫著究竟用該「推」字還是「敲」字,沒留心竟撞上了出行的韓愈。韓愈非但不生氣,反而建議:「敲字更好。」兩人由此結下一段詩緣,「共論詩道,流連累日」。(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這便是「推敲」的來歷。


賈島的苦吟做派,在後世還有過不少迴響,一些詩人追慕賈島的詩風,刻意效仿,還曾帶動一時的風潮。相較而言,《尋隱者不遇》儘管構思巧妙,但並沒有太多「苦吟」的痕迹。這種渾然天成,恰是這首詩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與賈島相對,孫革則默默無聞。我們連他的生平也不太清楚。在他名下也只有《訪羊尊師》這一首詩歌而已。不得不說,賈島的詩名遠勝於孫革,這很可能是更多人認為賈島是《尋隱者不遇》作者的原因之一。


不過,距離這首詩的寫作畢竟已經過去上千年,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據以前,我們很難斷言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作者。也許這是賈島無意中的妙手偶得,又也許這是出自名不見經傳的孫革。作者就像是這首詩中的那個隱者一樣,在雲山深處無處可尋,只留下無窮綿延的詩意,供千載之下的我們無限嚮往。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作者簡介】


周劍之,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專欄主持】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失落中的詩意——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國學漫畫《孔子曰》:一場鬥雞引發的血案
文藝朋友圈:蘇軾與六君子
說說龍泉青瓷
梁漱溟:做學問的八層境界
蘇軾與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長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喜愛閱讀的你,尋找溫情詩意的歸宿
黃昏下的詩意中國
如此詩意的茅草屋,卻隱匿於熱鬧都市之中
在生活中追尋哲學的詩意
詩意美文∮獨倚黃昏
詩意中國,我願為你寫下最美的詩
中糧祥雲 | 中西互見,詩意的交響
詩人太守留下的詩意柳溪
馮唐:抓住生活中的詩意
邱緒勝散文:一次詩意的邂逅
夢想中的度假酒店,理想中的詩意棲居
《智恵子抄》的純愛與詩意
詩意的棲居
在詩意的穿行中邂逅奉節
光影世界中的「詩意情境」
北望大明宮 詩意中的棲息之地
詩意心境,禪意園林
朗誦:你有一雙尋找詩意的眼睛
詩意藍染:於色彩中尋訪草木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