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文化與「非遺」

道教文化與「非遺」

道教文化與「非遺」



道教作為與儒佛並稱的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倫理道德、人格理想、審美情趣、科學技術、生活習俗、民間信仰等方方面面,因而在現代的「非遺」項目中,道教文化也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非遺」保護的一般性來說,道教「非遺」項目有與儒佛相同的一面,但道教由於自身的獨特性,其在「非遺」保護中的地位以及應採取的保護原則又與儒、佛有所不同,本文即主要從道教的特殊性闡明其在「非遺」中的獨特價值。

一、道教文化在「非遺」中的特質


道教是根植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它以「道」的思想為基礎,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而成。道家學派的思想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道教自創立之初便以老子《道德經》為理論基點,其信仰體系也是以「道」為核心。「道」被視為萬物的本源,是超越有限存在的無限整體,具有本體論上的終極意義。道教指向的終極目標是達到體道合真的通玄之境,而通達的路徑是修身養性與濟世救人,「這種對絕對無限整體之道的體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經驗之外,又是生活於具體時空中的世俗之人通過日常的修道來實現的,它體現了神聖與世俗的統一」。道教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其獨特的存在形態,而其特質無疑也會影響到「非遺」項目的認定和保護。


1.兼收並蓄。道教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源自上古時期的原始宗教、戰國方仙道與秦漢黃老道,在先秦老莊思想基礎上又融合了儒、墨、陰陽、醫、神仙等諸家思想,通過神化老子及其「道」的學說而建立起理論體系和修道方法,並在民間巫術活動和宗法祭祀儀式的基礎上展開齋醮科儀活動。道教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儒佛等各種思想,形成了一些新教派,如凈明忠孝道便是以儒家忠孝思想為根柢,金元時期興起的全真教同樣是吸納了儒佛思想特別是借鑒了禪宗的教義。此外,明清時代盛行的三教合一,其中行動最力的便是道教,當時的大部分道書中隨處可見對於儒家仁義的弘揚,而道教修行中則多有禪宗明心見性之說。儒家和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固然也會吸取道教的某些元素,但它們多以自身的主旨嚴分彼此,此與道教接納儒佛思想的態度顯然有別。只有理解了道教的這種特徵,才不致為道教儀式和教義中出現其它思想而困惑,在實施保護之時也才能避免因嚴守儒佛道的劃界而剔除某些看似不是道教之內容的行為。道教「非遺」與儒家和佛教的「非遺」項目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道教的「非遺」項目本身融合了其它文化形態,這種融合的狀態本身即屬於道教的特質,也就是說,為道教「非遺」項目的存在提供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這是保護道教「非遺」的特殊要求。


2.散乎日用。道教不像儒家來自官學,而是起於民間各種方術、天神信仰等,由此,道教天然就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關係至為密切。這樣一種分散在百姓生活中的信仰活動被稱為「分散性宗教」,它能十分緊密地滲透進一種或多種的世俗制度中,從而成為世俗制度的觀念、儀式和結構的一部分。道教從其產生之初以及後期發展來看,更多具有這樣的存在形態。當然,道教也具有「制度性宗教」的特徵,即屬於一種獨立於世俗社會和文化而有自己的神學儀式和組織體系的信仰形式。從功能主義視角來看,「制度性宗教」是一個清晰而獨立的領域,與其它社會面向界限分明,因此也較容易被人們貼上「宗教」這個標籤。道教之所以也具有「制度性宗教」的特徵,是與它不斷接受官方思想和吸納其它文化分不開的。通過這樣一種向著超越世俗以及規制化的努力,道教具有了制度性的特質。道教儘管有一個制度性的存在過程,但處於民間的道教形態在中國從未斷裂,其仍然彌散在百姓日用倫常之中,諸如古代祭祀的各種神靈、祭拜祖先、婚喪嫁娶等事務,無不涉及道教的各種神靈和儀軌。正是因為道教在民間具有強烈的世俗特徵,其引導民眾形成了既具有超越性又具有世俗性的一些風俗節日。以江蘇茅山的「香期廟會」為例,茅山自魏晉南北朝時就形成了朝山進香、回香得福的香期廟會。農曆臘月二十四日是道教節日「送灶神」,三月十八日是茅山三茅真君的「回盼日」。茅山道士把頭年臘月二十四日送灶起至次年三月十八日為止的這段時間定為茅山的「齋期」,也叫「香期」。廟會的世俗性體現在人們於此購物、交遊、娛樂等,而其超越世俗之處則是廟中處處顯示出倫理勸導的意圖,如「十萬朝山非是別,忤逆子孫休見我。一半進香也有功,孝順兒女皆為你」,便是廟會之勸化意圖。可以說,廟會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教化作用,而「非遺」中的道教廟會在現代社會仍然起著這樣的作用。

3.寓道於技。道教文化與儒佛相比,極為注重各種具體技術,這也是道教與道家的重要區別所在。道教雖說是祖述黃老,但卻重在講求各種技術,而這正如前面所言,道教本於民間方術之緣故。道教在後期的發展中,尤其注重煉丹、醫術、武術、養生等,並由此開發出很多關於自然和人體的具體知識。《道藏》中收錄了諸如墨家、兵家、雜家等先秦眾家以及後世的大量術數類著作,如天文、五行、占卜等,這些書都有很強的技術性。這顯然與儒家注重人文的培養和佛教注重參禪修心的法門極為不同。道教注重技術的特徵也為現代「非遺」保護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路徑。如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武當山宮觀道樂和晉北、臨縣、太康等地的道情戲等,現已列入「非遺」項目。除此而外,還有道教節日( 廟會、祭祀法會) 、儀式( 齋醮科儀) 、工藝美術( 道教書畫) 、民間文學( 道教傳說故事) 、生活知識與技能( 養生、道醫、道教武學)以及文化空間( 道教場所) 等,也是「非遺」所關注與聚焦的文化事項。由於道教本身注重技術,而「非遺」保護的項目也重在具體的操作技術,因而道教「非遺」項目的保護,相對而言更為切近道教本身的存在樣態。


二、道教「非遺」的保護原則


道教文化在「非遺」中的特殊性決定了保護這些項目必須遵循不同於其它的原則,以下嘗試從三個方面闡述道教「非遺」項目的保護原則。


1.本真性原則。之所以強調本真性原則,乃是因為現代社會,在諸多所謂的保護道教文化的名號之下,往往出現為迎合現代人觀賞道教儀式的需要而故意改造道教的原本儀式和表現形式,從而演化出種種偽道教或低俗的迷信活動,致使道教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喪失殆盡。道教儘管注重技術,但是道教之所以是道教,其核心在於求道。道教推崇「陰陽和諧」的宇宙觀與「道法自然」的生命觀。其「物我一體」的和諧觀能夠幫助人們智慧地面對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在人文價值層面,道教「身心雙修」的養生觀與「尊道貴德」的人生觀,對於個體的修身養性與生命質量的提高也有莫大助益。道教奉行「為善去惡」的倫理觀,弘揚「齊同慈愛」的精神,這對於凈化世道人心、教化大眾、導人向善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能量,同時也是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倫理新道德的傳統資源。如果在「非遺」保護之中忽視了道教的這些因素,而單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弘傳一些單純的技術,顯然就違背了保護的本意。


2.認同性原則。道教自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技術性,其中有些內容具有超驗的性質,但這部分內容正是道教的魅力所在。比如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其中包含了上古吳地的曲風,吸收了帝王廟堂儀典音樂、祀禮音樂等。作為道教音樂,其中使用的「贊」、「頌」、「偈」、誥」、「咒」、「符」等均為道教所獨具,而且蘇州道教音樂是齋醮法事的一部分,脫離了齋醮而單純作為音樂表演就不成其為道教藝術,而齋醮活動並不單純是一個儀式,還被認為是人與神靈溝通的方式。現代人即便不相信人與神靈溝通之可能,但是在對道教齋醮儀式進行保護時,也必須對這類儀式的目的予以認同。當然,這裡所說的認同並不等於強迫外在於道教的人去相信道教活動目的的真實性,而只是對進行保護的人員以及關注道教儀式者的一個基本心理要求,即他們不應將道教的儀式與目的視為荒謬,而應認同人類有這樣一種為此目的而虔誠舉行的儀式。只有人們理解和認同道教儀式及其目的,那麼才能對儀式本身生髮出尊重之心,也才可能認真地對待這些儀式。否則,保護者一開始就否定其儀式的目的,那麼保護就很容易流於形式,甚至可能抵制道教人士的某些要求,從而道教「非遺」項目的保護也將難以為繼。

3.交互性原則。道教注重天人合一、身心修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慈愛互助,從而形成了三重交互關係。但在「非遺」保護中,多隻注重三重關係中的前一方面,而相對忽視了對另兩方面的保護。比如對於道教儀式,多只是重視對儀式形式的保護而不關注對周遭環境的保護,不少列入「非遺」項目的道觀因利益驅動而被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而觀光人群的不加限制的湧入也破壞了道觀作為道士清修場所的氣氛,致使身心修鍊無法獲得協調。因此,「非遺」保護中應注意保護道士進行身心修鍊的環境與氣氛,這就需要在道觀中划出非觀光性區域和場所,以利於道士清修。在人與人的慈愛互助層面,「非遺」保護所能起到的作用是藉助受保護的「非遺」項目如廟會等,開展不同方式和富有現代啟示意義的道德教化,將道教三重交互和諧的理念傳播到更多的人群中,為構建一個更加和平友愛的世界而努力。這一目標也可以看作「非遺」保護與「非遺」發展雙向交互的一種形式。


作者:董熠( 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人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養生怎樣做到「形神共養」
呂祖消災增福良方
道教知識:道教十方叢林
為什麼道家對茶情有獨鍾?
莊子智慧: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南宋遺韻·禪語匠心」佛教文化與非遺藝術主題展覽圓滿結束
非遺與人文圖典:香道傳承
傳承非遺丨媽媽的葦編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文化進禮堂
江蘇無錫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活動
廣西非遺文化「文場」進校園:老藝人教小學生「說唱」
溫州 非遺體驗,傳承歷史文化
龜茲文化之沙雅「非遺」
民間文化場域中「非遺」話語的接合與博弈
蘇州非遺傳承人展示蘇綉技藝 傳承非遺文化
非遺如何國際化
傳承古老技藝 文殊坊開「非遺」保護基地
鎮江:非遺保護讓文化遺產持續脈動
學習非遺技藝 傳承民族文化
仰宣南歷史悠悠,敬非遺匠心傳承——知聯會走進宣南文化博物館和非遺保護中心
探訪沙灸非遺養生文化
苗族歷史教科書,朗德非遺博物館
「創意+市場」讓湖南非遺文化「重生」
弘揚民族非遺 傳承中華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