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經典 | 古典文學|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風俗禮儀

在浙江省圖書館,至今仍存有一件鎮館之寶,這就是曾藏於文瀾閣的《四庫全書》。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飽受戰火洗禮的文瀾閣

《四庫全書》成書於清乾隆時期,一共七套,存放於「南北七閣」。這是一本被中國文人奉為「至尊寶典」的典籍資料叢書。


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古代圖書。有了它,可通覽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它對於中華傳統文脈的傳承來說,意義極為深遠。


「七七事變」爆發後,戰爭陰影籠罩全國,藏於浙江圖書館杭州孤山分館的文瀾閣四庫全書成為日軍掠奪的重要目標。


面對這一嚴峻局面,時任浙江圖書館長的陳訓慈心急如焚,日夜為這套古籍善本的存亡而焦慮。經過了短暫的思考後,他帶著一幫文弱書生,踏上了《四庫全書》艱險的西遷之路。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文瀾閣《四庫全書》原抄本


第一站:富陽縣漁山鄉


(1937年8月-11月)


陳訓慈,字叔諒,學者。歷任上海商務編譯館編輯、中央大學講師、浙江圖書館館長、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他是一位熱忱、正義、高瞻遠矚的書生。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英姿勃發的陳訓慈


眾所周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歷史中大多書生的都是憤青,有著極正的三觀,並敢於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陳訓慈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書生。

1937年8月1日,地處杭州西子湖畔的文瀾閣一改往日寧靜祥和的氛圍。在領頭人陳訓慈館長的指揮下,一幫志同道合的書生們開始了《四庫全書》艱苦的遷徙行動。在孤山紅樓中,四庫全書被裝進了228個書箱中,據說裝了整整三天。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當時用來陳放《四庫全書》的書櫃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


按陳訓慈的計劃,8月4日遷徙行動正式開始。但天公不作美,彷彿有意想考驗這幫書生——天降暴雨。面對如此惡劣的天氣,陳訓慈已沒有退路,為了保護手中的國寶,他毅然下令:「出發」!


他們先將228個書箱運到江干碼頭,準備在那裡暫避風雨。然而,又有消息傳來,說颱風將至,現在不走恐怕就走不了了。一聽這個消息,陳訓慈腦袋嗡的一聲,「必須馬上乘船轉移,刻不容緩」!


於是,眾人又將一箱箱《四庫全書》搬上了運書船。由於風力大,運書船前進艱難,大家便一起赤膊上陣,眾人劃漿前行。


經過了一夜的划行,8月5日中午,運書船乘風破浪後終於抵達富陽縣漁山鄉。為了安全起見,陳訓慈將《四庫全書》秘藏在了村口王家山上的墓穴里。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富陽縣漁山鄉


第二站:建德縣緒塘鄉


(1937年11月-1938年1月)


然而好景不長,「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中國軍隊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從10月開始,杭州城連遭日軍多次襲擊,連秘藏《四庫全書》的漁山鄉也經常可以聽到遠處的爆炸聲。


陳訓慈開始坐不住了,他想到,一旦杭州失守,相鄰的富陽縣必定跟著淪陷,那時《四庫全書》將再也保不住了。


於是他召集眾人商議新的藏書地。在經過長時間的商議後,陳訓慈決定將四庫全書暫存在建德縣緒塘鄉。雖然藏書地找好了,但一個難題卻擺在了大家面前。那可是228箱書啊,沒車沒驢的,要怎麼搬走呢?


於是,陳訓慈找到了當年讀大學時的老師、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幫忙。竺可楨得到當年學生的求助後,當即從浙大西遷的車輛中擠出一輛大卡車,用了3天時間將228箱書運送到了緒塘鄉暫存。


隨著杭州戰事吃緊,陳訓慈考慮到緒塘鄉離公路太近,又將《四庫全書》秘藏在建德北鄉松陽塢村。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建德縣緒塘鄉


第三站:龍泉縣中心學校


(1938年1月-1938年3月)


1937年12月24日,9萬日軍入侵杭州。日軍的這一舉動不僅讓杭州人民感到恐慌,也讓守著國寶的陳訓慈冒了一身冷汗。


他想到,眼下《四庫全書》藏在建德已經不安全了。於是,他先向浙江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官員請示。教育部長陳立夫的意見是遷徙到大後方貴州,而浙江省政府因怕古籍意外流失,不願運出省外,欲先遷往深山區的龍泉縣。


好了,領導的意見十分明確,那就先遷往龍泉縣吧。但由於當時形勢危急,陳訓慈也不能等到領導給他撥款再出發。於是,他借了運費460元,雇了兩隻船先將書運到了金華,然後在雇汽車,直到1938年1月底,《四庫全書》才被運到龍泉縣中心學校秘藏。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又轉移到撻石山村金家祠堂內。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龍泉縣藏書遺址


第四站:貴陽張家祠


(1938年4月-1939年2月)


為了保險起見,謹慎的陳訓慈將《四庫全書》運到了更安全的大後方——貴陽,並秘藏於西門外的張家祠堂內。由於從龍山縣到貴陽的路途中發生意外,有11箱書落水,所以當務之急是處理濕書的問題。


安定下來後,眾人趕忙打開11箱濕書,由於在路途運輸時耽擱了一個多月,有些箱內的書已經粘在了一起。


大家先小心翼翼的將濕書一頁一頁揭開,然後再墊上毛紙,放在太陽底下曬。就這樣反反覆復,大家精益求精的用了好幾個月時間,終於挽救了這批濕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邊濕書的問題剛處理完,日寇的軍機就開始侵擾貴州。1939年2月,18架敵機襲擊貴陽市區,造成數千人傷亡,貴陽已無安全可言。


張家祠堂由於在郊區,這次幸免於難,但難保下次不會被炸到。所以,《四庫全書》必須再次轉移,可是轉移到哪呢?大家陷入了沉默。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貴陽張家祠


第五站:貴陽北郊地母洞


(1939年2月-1944年12月)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勤工提出了一個建議:「貴陽北郊的山上有個地母洞,可以藏很多書,還不怕敵機炸」。


大家一聽便興奮起來,請人帶路去現場先考察了一番。地母洞確實是一個天然的大書庫,而且相當隱秘,不易被人發現。但附近異常荒涼,在這裡看守將十分艱苦。不管怎麼說,把書藏好才是首要任務。


於是,《四庫全書》便被搬進了地母洞,除了定時曬書外,大家還在洞里加了石灰,書箱中放置樟腦丸,輪流看管,大家也都毫無怨言。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貴陽北郊地母洞


第六站:重慶青木關


(1944年12月-1946年5月)


地母洞雖然隱秘,環境也不錯,但戰局卻不依人。日寇為了打通貴黔大陸交通線,開始了從廣西侵略貴州的行動。1944年1月,貴州告急。


於是,陳訓慈和教育部商量後,決定將書遷往重慶。1944年12月,貴州戰區司令部派出堅固卡車6輛前往貴陽,5天後,《四庫全書》安全抵達重慶青木關,秘藏於重慶丁家灣時任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公館隔壁的4間大瓦房中,並派4民警衛持槍守護。


至此,《四庫全書》的遷徙終於完成。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陳立夫公館舊址


抗戰勝利,古籍回遷


(1946年5月-7月)


1945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結束,藏在重慶的《四庫全書》的回遷也提上了日程。


1946年5月,《四庫全書》由租用公路總局的6輛卡車載運,離開重慶青木關。歷時50多天後,於7月5日運回浙江圖書館。


文瀾閣的《四庫全書》離開浙江近9年後,輾轉6個省,往返路程近5000公里,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回家了!

一個文人的亂世史詩:為了一套書,他顛沛流離9年



遷徙路線圖


這是一次偉大的遷徙,也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這次遷徙不僅完整的保留了《四庫全書》等古籍,更是見證了中國人在面對強敵侵略時,不妥協,不氣餒,憑藉頑強的意志、高超的智慧和一顆對中國文化的熱忱之心,與敵周璇並戰勝強敵的故事。


《四庫全書》這本象徵著國人精神火種的書籍,早已超越了書的層面,正如童聖江所言:「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文化價值大於它的文物價值」。


最後,張宗祥曾贈給陳訓慈一首詩,高度讚揚了這趟「文化之旅」:


辛苦南征道路長,壽松秘笈在行囊。


護書心血償全願,歷劫縹緗發異香。


……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


責任編輯| 明若清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典書城 的精彩文章:

因為愛的真切,才會選擇不打擾
它不是詩,文字卻唯美如詩
一首詩詞,一段情深
梁啟超&徐志摩:要多少緣分,才能寫成「師徒」二字

TAG:古典書城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文人,跟了一個瘸子,打殘一個王朝,卻因一篇文章慘死
明朝一個文人寫了4個字,朱元璋看了大怒,把他腰斬為8段
8個匠人,歷時1年,做了個文人都想要的盒子
一個中國人的年號,居然被外國文人用了265年,太感動了
乾隆盛世下的文人,一個最沒氣節的時代
一個死了1000多年的文人,卻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
看1000年前的中印交手,我兩個文人滅他一國 |小夫子
古代文人墨客發泄私慾的四種方式:最後一種,說出來太丟人了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那叫一個美!
中國文人詠嘆最多的一位名將,幾乎所有人都曾寫詩對他深表惋惜
中國文人一身風骨,深藏詩詞千年流傳
差點成為皇帝的他,卻成為中國文人畫最後一位大師,唯一詩書畫三絕的近代牛人
老照片:二戰過後,有個日本文人靠賣萌躲過一劫
古代比竇娥還冤的五個人,總有文人要抹黑他們!
《水滸傳》歷史上真實的高俅是怎樣一個人?竟是大文人蘇東坡的書童
歲寒三友憑什麼得到文人騷客千百年來的獨寵?
他有蓋世功勛,卻被同時代文人辱罵,背負百年罵名,原因何在?
年年歲歲花相似:古代文人的剽竊事件
一位文人說了一句話讓朱元璋大吃一驚,此人後來成了明朝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