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悲心和厭離心你只要發起一點,修持的效果就來了!

大悲心和厭離心你只要發起一點,修持的效果就來了!

「南師讀書會」是佛醫堂發起設立的的一個公益項目,我們每次分享一些南懷瑾老師著作里精彩的內容。我們還計劃舉辦相關線下交流會,也請希望參加本項目的師兄對本項目如何開展提出意見,如果有意願合作的師兄請與佛醫堂團隊聯繫。


「初者指示前行法,無常厭離外前行,能遣此生貪著底,差別前行發悲心,令行大乘道諸法,是故初修二前行。」


要想達到大圓滿的成就,必須修一種前行。第一個前行是在修這個法門之前,先要真正發起厭離心,想出離跳出這個無常的世界,無常的生命。

像我們大家都號稱學佛,可是對這個世界還留戀得很呢!樣樣可愛,沒有哪樣不可愛的,只不過受到一點打擊的時候,偶然覺得灰心一下而已。灰心並不是厭離,真要一切丟下專修做不到,這就是因為厭離心根本沒有發起來。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大家學佛修法,不是為厭離心而學,我們是為貪著心而學。世間一切都要,不過呢,更想擁有世間一切以外的成佛而已。這是貪心,和厭離心根本相違背,這是我們自己要檢查,要反省的。


如果要修這個法,不發厭離心可不可以?嚴格的講絕對不可以。但是方便的說,對一般世俗的人,或者初學的人一定說可以。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那是教育上所謂的循循善誘,是誘導的方法而已,不是真實的,先誘騙你入門再說。


嚴格地講,學道學佛想要有成就,沒有厭離心絕對不會有成就,不可能的。我們依照常理來說,一個人這邊也想抓住,那邊也想抓住,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可能的。

像當皇帝的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到老了,那真是英雄到老皆畏死。這個時候不是厭離心,是怕死,怕無常來。你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年紀大啦,沒有辦法做事了,才轉到學佛修道的路上來找安慰,那不叫厭離心!沒有人發起厭離心,厭離心是想要跳出這個世界。


出家的人是不是都有厭離心?不見得!真的有厭離心的只是少數,難啊!大部分人出家是一種感情化的,不是理性的對宗教的信仰,而是對出家的生活有興趣等等之類。厭離是對自己這個身體都厭離,都覺得是不凈的,這個是欲界的事,發起了這樣的心,才能夠談修道。所以厭離心非常重要。


我們在座的朋友們,包括在家、出家,究竟有沒有這個心,個人自已去痛切的反省吧。我們應該相信佛的話,相信前輩聖人的話,他和我們沒有利害關係,用不著打妄語。他叮嚀我們修行第一個前行,先要領悟無常,厭離心真正發起以後,才能夠「遣此生貪著底」,才把這一生貪戀世間,貪戀一切的這個貪戀的根本,排遣開來。


不要認為每天跑到這裡來打坐一次, 就是發起厭離心修道,沒有這個事,這是找休息、享受的地方。在家裡打坐也是一樣的心理,這不是厭離心。所以嚴格講,學佛法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因為厭離心沒有發起。

大悲心和厭離心你只要發起一點,修持的效果就來了!


第二條差別前行是發悲心。厭離心生起以後,我們普通說這個人啊!他是真看空了,什麼事都無所謂了,那他只是小乘的發心。真能再轉變自己的修養,會起大悲心;因為看空了,所以對世界,對其他的人,對一切的眾生,會發起大悲心。


大悲心怎麼發?近來有許多人問我,說他硬發不起大悲心呀。比如以前我那位朋友楊管北先生,他在世的時候,跟我講過很多次,他說:「很奇怪,我不能說不信佛,我就是發不起大悲心。」他說他很想發悲心,但悲心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呢?


因為厭離心沒有發起來,悲心哪裡發得起來!不是說看到殺鴨子,砍雞頭,就掉眼淚叫悲心,那是愛哭。要對這個世間一切厭離,真是看通了,看到世人在這個貪嗔痴慢疑,像沒頭蒼蠅一樣的在塵網裡打滾,非常值得悲憫、同情!這才能真發起了悲心,這才是大乘的種子開始。


講這個法門以前,千萬注意前行。沒有發起厭離心,也沒有發起大悲心之前,隨便修這個法就想得效果,據我的經驗絕對不可能。這兩種心你只要發起了一點,那個效果就來了;佛法的感應,修持的感應就上身了。厭離心、大悲心動都沒有動,你想在修持上有效果,那是開玩笑,沒有這樣便宜的事。

比如我們要肚子腸胃清爽,那就只有少吃一點東西了。你說我又想吃得多,吃得好,又想腸胃清爽,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瞎扯了。結果我們一般人學佛,等於是剛才的比方,吃得好、吃得多,然後腸胃又要清爽。貪心!這是不可能的。


這個法本上說「令行大乘道諸法」,就是普通顯教說的發心。不過現在發心這兩個字,變成化緣的俗語了,拿本化緣薄,面前一擺,居士啊!請你發心。換句話說,把出錢叫作發心,那只是發心的一小點,那不是的。


真發心,是發起厭離心,發起大悲心,這是很重要的。「是故初修二前行」,先要做這兩種前行的發心,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前行」這個觀念。換句話說,你們要修持任何一處法門,前面這兩個條件,有如車子的兩個輪子,輪子都沒有,車子想推得動是不可能的。


摘錄自南懷瑾老師新書《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轉載自:伽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課程通知:佛醫堂第31期「佛醫辟穀共修」已於2016年9月8日(周四)正式開始。點擊了解報名方法


編輯聲明


佛醫堂公益團隊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醫堂 的精彩文章:

學誠法師:如何走出感情的傷痛?
以熱為主的不健康表現,往往是陰虛
學佛太狂妄會對解脫形成極大的障礙
秋燥易上火,人體自帶3個「去火穴」
子午流注養生實用知識

TAG:佛醫堂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發不出厭離心?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把厭離心徹底地提出來
我師父說:厭離心,是對世間苦樂的真相看透之後
厭離不是修行,請不要以厭離為榮
【心籟之音】厭離娑婆
梁漱溟: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和鄭重
梁漱溟: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