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中的生死觀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中的生死觀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中的生死觀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懂了《易經》的道理,像我們學佛、學禪宗的所說的生死,在中國文化看來都是笑話,那是小問題。一個人怎麼死、怎麼活、怎麼來投生等等,在中國文化中那不是問題。


譬如上古時候距離現在幾千年前,大禹王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的話。生是來觀光旅遊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易經》也是這樣說法:「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從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年輕時很調皮,讀到這裡便報告老師說我懂了!老師很毫異,問我懂了些什麼,我說:生是莫名其妙的來,死也是因到莫名其妙那裡去。老師哈哈大笑。這雖然是笑話,但懂了《易經》就懂了生死。生煞費苦心本來是兩頭的現象,像早上太陽上來了,晚上太陽下去了。生死也等於佛所說的,是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於真的生命、太極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這一次你生成一個男的,下次再來你要變成女的;這一次變人,也許下一次變狗呢!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講的六道輪迴是一樣的道理。分段生死,生來就好像這個世界上的觀光之客,因此產生了文學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天地就是萬物的旅店,所謂光陰就是時間,現代人常說的時間隧道。從宇宙看世界幾千年,也不過是個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暫的。宇宙不止幾千萬年。逆,就是歡迎。你來了,店老闆當面歡迎你。旅,就是旅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種思想跟我們老祖宗《易經》的思想,是一貫來的。所以死生不成問題。


莊子以為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怎麼生,怎麼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認為,一個高人創造了我們。哲學家不相信,科學家也不相信。你說他造了我們,我還要問問,他是誰創造的呢?每一個宗教教主又是誰造的呢?其實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們造的!因為我們信他,他才能夠存在,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還有他的影子?所以說他是我們造的。不過我又是誰造的?我的媽媽,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誰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雞?誰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問到最後便完了,那又是哲學、科學院問題了。宗都是不能問的,還管他雞呀蛋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管你雞呀蛋呀!一齊加點醬油蔥花紅燒吃掉算了。中國人個性懶得問這個,西方人卻拚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國古代文化「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承認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薩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見的,中國古代文化都說有,那是心物一元的。

上次講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就是講到了生死。中國文化素來認為:人類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那麼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在世上等於住旅館、來這裡玩玩、來觀光的,觀光完了當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說,死生如旦暮——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晝。換句話說,這個死生觀念不是唯物的觀點。唯物觀點認為人死如燈滅,中國文化的觀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說法就是輪迴,也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來的來世。當然我們現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屬於整個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在那裡轉。印度佛學跟中國古代的說法一樣。所謂「原始反終」,就是現象的變化,經過能生能死的那一個,生命並沒有動搖。等於水泡成茶、造成酒,茶與酒雖然不同,卻都是由於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遠沒有變過。所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因此,東方文化認為,死生不是問題。西方呢?認為死生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決人們死後的問題的。講到宗教問題,我常說宗教家都是賣死不賣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訴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開了自家觀光飯店等客人上門。佛教稱它的觀光飯店是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稱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來號召。


中國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認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陽有落下去的時候,但太陽天天都要再升起來,因此中國文化從來不提死的問題。也有人說西方人認為中國文化不重視宗教問題,甚至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我說你搞錯了!中國文化談的是生的宗教,不談死的宗教。你們的宗教是夜裡提燈籠走路,鼓勵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裡去。中國文化不鼓勵人家死,鼓勵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陽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陽升上來,後天還有太陽出來。


我以往常常告訴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麼悲天憫人,杞人憂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陽照舊從東方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歷史也一樣會延續下去,子孫們過得比我們會更好、更快樂。天地間沒有什麼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就聽到老前輩們常常說,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現在看看,有什麼不得了的?我們活得不是比過去還好嗎!這也就是生死問題。

摘錄自《易經系傳別講》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宗性法師:修善斷惡、轉染成凈—達成人性完善的途徑
夢參老和尚:不去實行,你就不能證得
南懷瑾老師:年輕人學佛,先學「觀過而知仁」
宗性法師:大眾對佛教的誤解與偏見
南懷瑾老師:什麼才是最大的迷信?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中國文化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中「道」、「德」兩字的內涵
南懷瑾先生: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南懷瑾老師:最有中國文化內涵的三個字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的精髓——心性之學
劉力紅: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觀
文化名家樓宇烈: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
歷史資訊:韓國政治生態中的「家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
文化歷史:中國寺廟對聯中的大智慧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獨有「謚法」的微言大義
黃銅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
中華古代傳統文化淵博與偉大
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一個緬甸留學生的中華文化之旅
南懷瑾老師:人類文化與禽獸文化的不同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
中國夢·世界情:中華文化藝術與經濟產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