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力紅: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觀

劉力紅: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觀

各位老師,各們同學,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對中醫的一些看法。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觀」,也就是講中醫的基本精神。這個講題,前段時間我在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壇》做過一個略說,因為時間的限制,只有半個多小時,所以只做了一個略說。那麼今天就想就這個講題,比較詳細地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最近在中醫界,確確實實有一些風浪,就是有人提出來要告別中醫。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也從反面說明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今天我也跟李主任一起談論了這個問題,都覺得這未必是一件壞事情,恐怕還是一件好事情,使大家更加多的來關注中醫。雖然他們提出了一些反面的意見,但是我想這些反面的意見也可以做為一個話頭,讓大家都來看看中醫到底有沒有意義,中醫的精神到底是什麼,所以今天就想跟大家來談這個問題。

要談中醫的基本精神,那就要談中國的文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燦爛的幾千年文明。大家知道,我們文明的開始是三皇,伏羲、神農、黃帝,然後到五帝,尤其是堯、舜、禹。那麼從伏羲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八千年的歷史,如果從黃帝開始到現在有五千年的文明,現在一般大家都說是五千年,為什麼呢?因為黃帝開始才有了文字,才有了記載歷史的工具。所以對於五千年,我們要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

從伏羲開始,伏羲時代做了一些什麼呢?大家知道,著名的《周易》裡面的八卦,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我們說伏羲作八卦。孔子在《周易·繫辭傳下》談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的這段話,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了八卦是在伏羲那個時候產生的,由伏羲所創造的。那麼創造這個八卦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大家學中醫的都非常清楚,八卦的基本組成是陰陽爻,《繫辭》裡面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易道」是由陰陽構成的,由陰陽這個基本的元素構成了易,構成了八卦,然後在八卦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演繹,產生六十四卦。所以可以這樣說,《易》是在對陰陽這個概念有了認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才有可能做八卦。

為什麼要「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呢?天就是陽,地就是陰。所以是在對陰陽,對天地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八卦才產生。八卦的產生,是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思維,什麼樣的方式呢?孔子談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觀、俯察,然後近取、遠取,通過自己的身,通過萬事萬物,然後始做八卦。那麼八卦用來幹什麼呢?「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做八卦的目的是通神明之德,是類萬物之情。

那麼這裡就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萬物,是指萬事萬物,還有一個就是神明。中國人的神明,有別於西方人的神明,這也奠定了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些根本區別。神明之德是什麼呢?神明之德在哪裡呢?在西方基督產生的文明,神明之德是在上帝,在造物主,而我們的神明之德呢?是在人。我們讀《內經》就知道,是心主神明,心在哪裡?在人。所以這個神明是由心來主的,是可以由人來主宰的,而不是造物主來主宰,這就說明,我們的文化是人本文化,而不是神本文化。神本文化意味著只能可望不可及,但是人就可以研究,心就可以研究,這就意味著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文化對人的研究,對心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這也是值的我們自豪的一件事情。

那麼伏羲時代進一步進入到神農的時代,有一些什麼變化呢?一個最典型的變化,就是在這個時代,中國已經進入農業文明的時期。在伏羲的時代,還是靠打獵、捕魚為生,屬於漁獵時代,這就意味著人類是跟著獵物走的,是由獵物來決定人們的生存,那個時候是居無定所。那麼到了農業文明就不再靠漁獵來吃飯,就已經開始種莊稼了,靠莊稼來吃飯,那這又意味著什麼?植物的生長是靠天地。

所以這個時候,古人就要充分的認識天地,否則就沒有辦法生存,因為農業的特徵就是這樣。而這個時候,人們也開始安土樂業了,因為土地是固定的,不像獵物一樣的,今年跑到這裡,明年跑到那裡去,而土地是始終在那個地方,因為土地固定了,人就固定下來了,人心就安定下來了,就安土樂業。那麼莊稼要怎麼種?要到一定的時候,一定的因緣、時節種,才有收成。這就意味著進入農業文明的時候,至少是神農、炎帝時代,古人對天地的認識就很深刻了,對四時五行,對節令的認識,應該是很深刻了,否則怎麼靠農業來吃飯?我們現在很好了,清明穀雨,一翻日曆就知道,可那個時候沒有日曆,那要怎麼知道時節?就主要是通過觀天象來授時,比如說觀察北斗指向以決定播種的時節。由此可見,這個時候,對於天象的認識,是確確實實已經到了一定的層面,這樣我們才能夠以農業為生。當然,這個時候,實際上很多思想也漸漸產生了。

更進一步到了黃帝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更了不起了。大家知道,在黃帝的時候,有倉頡造字,有了文字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可以用文字來記錄了,就不一定要通過口口相傳了,文以載道嘛。所以文字的創立,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中國文字的創立,跟任何一個其他民族的文字都是有區別的。大家學醫古文就知道,我們的象形文字,我們的「六書」等等,可能在其他的文字裡面,沒有這麼豐富的內涵,沒有體現這個思維的創造過程。

那麼,除了文字以外,這個時候已經開創了我們經常講的「華夏文明」。「華」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衣冠。過去在伏羲時代沒有衣冠,神農時代也還沒有,到了黃帝時代就有了衣冠。黃帝出生在延安附近的黃陵縣,可是黃帝即位以後娶了一個哪裡人呢?跑到四川,西蜀、巴蜀,娶了一個有嫘氏做他的妃子,為什麼要跑那麼遠去娶這個王妃呢?大家看這個「蜀」的造字,裡面是一個「蟲「字,蟲就是蠶,有了蠶就有了絲,有了絲就有了絲綢。所以實際上最先有絲綢的地方就是西蜀,黃帝把有嫘氏娶來,絲綢就隨著一起到了中原一帶,然後衣冠就產生了,衣冠之美就有了。所以大家看,衣冠是一種進步,而且過去的衣冠是從上到下的。

有一個人叫「長衫先生」,大家知道嗎?叫李里,也是巴蜀人,這位先生14歲開始穿長衫,到現在28歲,可以說是讀千卷書,行萬里路,中國文化是爛熟於胸。今年我有幸請他到廣西,做了6天的演講。實際上,我今天跟大家講的,有很多思想也是受他的啟迪。那麼他為什麼要穿長衫?我們過去為什麼穿長衫?因為我們講三才,天、地、人,而長衫就是代表著三才合一。今天我穿西服來,為什麼呢?受前一段時間在《世紀大講壇》的影響,我多少年沒穿西服了,可是《世紀大講壇》要求我一定要穿西服,穿穿也覺得習慣了。可是我們看西服怎麼樣?天地是分開的,上是上,下是下。

而且我們看到,現在的服飾又倒退了,怎麼樣呢?越來越短,越來越少,不知道這是不是返古現象,尤其是很多女同志的衣服,不知道怎麼說,天地更加分開,中間還有一個真空地帶。我就在想,這個真空地帶是用來幹嗎的?既不美觀,又不文雅,於健康又有十二分的害處。大家都知道肚臍在中醫叫神闕,正對神闕就是命門,都是生命中最要害的地方。在東北,小孩子都要做肚兜,就是要把這塊地方保護起來,可是我們現在卻是敞開門戶。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女同胞,聽了我這次演講以後,如果有這樣的衣服,都不要穿了,對健康是極其危害的。

當然這些可能婦科醫生歡迎,為什麼?婦科病就這樣慢慢來的,不過有良心的婦科醫生也不歡迎。所以,我們看這些歷史,就知道什麼是進步,什麼是倒退。

那麼華夏文明,「華」指的是衣冠之美,「夏」指的是什麼呢?指禮樂之美。所以實際上,「華夏」講的就是衣冠和禮樂之美。那麼這個時代有了文字,醫學產生了,還有很多的古代科學,也在這個時候有了雛形。

那麼接下來,就要談五帝了,這裡當然只是談堯舜禹。經過了三皇之後,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慢慢的確立起來了,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精神呢?大家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帝制是世襲的,是子承父業,可是在起先,並不是這樣,而是講究禪讓的。所以堯帝即位幾十年以後,並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舜帝,因為舜帝很有德行,是一個至孝之人。前段時間,鳳凰衛視還在討論,山西某個地區的書記,他通過考查,認為現在很多官員只知道奉承上面,而對雙親根本不理,連基本的孝道都沒有,所以這個書記就要求考核幹部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孝。

這個實際是很好呀,過去官是從哪裡產生呢?是由地方舉孝廉而產生的,符合這個社區公認的品行標準的人,尤其是孝道方面,那麼大家就推舉他做孝廉,而官員也往往從這裡面產生。實際上,舜帝就是這樣,堯帝把帝位傳給了舜,傳給舜的時候,對他有什麼囑付呢?就是四個字:「允執厥中」。允,就是承諾的意思;執,是秉持,把握;厥是一個代詞,就是「這個」的意思;中,就是中國人的思想,也就是中道。

通過伏羲、神農、黃帝產生了這樣一種思想:人類要生存,必須符合中道,我們要治理天下,也必須要符合中道。大家看到農業就非常的明確,對不對?我們剛剛講了,現在種植會不會有收成?沒有收成,必須要在一定的時候種植才有收成,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不及不行,太過也不行。實際上萬事萬物都是這樣,堯帝充分體悟了這種思想,體悟了天地的這種精神。古人講究法天則地,這就是天地的精神,所以就囑付舜:你要治理好天下,要使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那就必須要稟承中道。這就是「允執厥中」。然後到了舜把帝位傳給大禹的時候,仍然是這四個字,因為他肯定對這四個字也有體會了,所以他依然這樣囑付大禹,不過加了幾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當然從大禹開始,就沒有繼續禪讓,所以從禹以後,夏王朝就開始了世襲的制度,就再沒有像堯、舜、禹這樣。從夏至商,然後是周,周朝末落以後,諸侯割據,分王立治,那麼到了春秋、戰國這個時候,中華民族的一位大聖人誕生了,他就是孔子。很多地方都有孔廟,而孔廟裡有一個大成殿。我們進佛廟有大雄寶殿,進道廟有三清殿,那麼到了儒家的廟裡面,到了孔廟裡面,就有一個大成殿。因為孔子叫「大成至聖先師」,大成也就是集大成者,是指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孔子莫屬。

他總結了周以前的文明、文化,刪詩書,定禮樂,刪定群經。孔子是一位非常強調禮樂的聖人,在《論語》里有一句話叫做「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就是《詩經》,經過孔子刪定的《詩經》只留下三百首,孔子在論語裡面也談到了,《詩三百》是「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所以大家知道,詩的精神是無邪,而邪就是偏離了處中,所以無邪就是中道,就是中和,所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講的就是一個「中」字。那麼「禮」是幹什麼的?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所以「禮」也是講和的。「樂」呢?更加是講「和」的,「樂以發和」。所以孔子講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實際上就講的是一個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

那麼到了他的孫子,也就是《中庸》的作者,這個思想可以說就非常鮮明的提出來了,《中庸》這部著作的書名,就是講的這樣一個中道的思想,實際上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大道德。《中庸》裡面談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夠處在中和,那麼天地就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所以我們看看大千世界,看看宇宙,密密麻麻的星球,每一個都在高速的運轉,為什麼不撞車?就是因為「天地位焉」,各行其道。現在為什麼交通事故很多?就是因為沒有各行其道,違反了交通,就是沒有位焉。所以,處中和以後,天地就位焉,就各行其道,然後生生化化,生化無窮,所以「萬物育焉」。所以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實際上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那麼在談完了這樣一個基本精神以後,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個基本的回顧之後,我們再來看中醫,就會很瞭然。實際上,中醫就是稟承了我們上面講的這種精神,就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之上的一門醫學。

我們今天把中醫翻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意思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因為中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在我們這裡產生,所以我認為更深內涵、更加核心的所謂「中醫」,應該是稟承這樣一個中道思想的醫學,應該給中醫這樣定位,因為現在全球一體化,中醫不僅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前段時間,法國的一位教授來拜訪我,這位教授來自瑞士洛桑大學,而且是一個博導,他是最早在西方的大學裡面教中醫的,教授中醫史,他就跟我講,中醫是中國的嗎?中醫應該是世界的。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因為中醫不僅要為中國人服務,也要為世界上所有的人服務,從這個意義來講,確實就是世界的。而且這樣一種精神,也是值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效法的。所以中醫跟中國文化是這樣一種關係,那麼為了說明這個關係,我們可以具體的回到中醫上面來,回到大家很熟悉的話題上面來。

談中醫,當然我們要先談《內經》,我們透過《內經》對健康的界定,就能夠看到中醫的精神是不是我們剛剛講的中道思想。《素問》里有一篇很著名的篇章叫做《平人氣象論》,裡面談到了「平人者不病」,健康是什麼,簡單的說不病就是健康,什麼樣的人才健康呢?平人,什麼樣的人才叫「平人」呢?《素問》沒有說,因為「平人」這個概念,大家應該知道。什麼樣才能夠平?王冰做了一個注釋,因為《平人氣象論》主要談脈,所以王冰主要從脈的角度來講,脈氣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氣象平調,故曰「平人」。實際上不僅僅是脈,應該是推廣開來,那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就叫做平人。

而沒有太過不及又是什麼呢?這就是「中」。朱熹在給《中庸》做注的時候就講到這個問題,中就是不偏不倚嘛。怎麼樣才能不偏不倚呢?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才能夠不偏不倚。所以實際上,無太過,無不及,講的就是中,講的就是恰到好處,過了不行,不及也不行,這是中國人的思想,也是健康最重要的保證。《內經》裡面非常精鍊的概括為「平人者不病」,所以平人實際上就是中正平和之人,就不會生病。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樣才是中正平和?這就牽涉到了身心兩個方面,這一點是我們做中醫的尤其需要關注的事情。《素問》第一篇就談到這個問題,《上古天真論》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所以盡終其天年要求的是形與神俱,都俱足,才有健康。這一點,我們時刻不能忘記,也許過去我們忘記了,但是現在要拾回來,實際上這也是我的經驗。「形」講的是我們這個身體,講的是物質世界;「神」講的是我們的精神,也就是心,心主神,也就是精神世界。所以,古人研究的是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就是形,精神世界就是神,這兩者都具備了,都調平了,才能叫健康,才能夠盡終天年。

但是過去我們很容易忽略這點,因為我們看到現代科技好像無所不能,但是大家要清楚,現代科技是研究的物質世界,它沒有涉及到精神世界,或者說涉及的十分淺薄。02年到03年,我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訪問了一年,在這一年我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真正認識到什麼叫「形與神俱」,大家看我的《思考中醫》第三版,後面加了九問,第九個問我就談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內經》要講「形與神俱,乃盡終其天年」,實際上古人講健康,講的就是形神,「健」講的是形體,「康」指的是心,康者樂也、悅也,講的就是心、是神。所以我們講「平人」,一個是形要平,一個是神要平,兩者都要具備,都要中正平和。

那麼形怎麼中正平和呢?有很多的方法,《上古天真論》裡面有一段話:「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沒有疾病就要靠這幾個字,第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就能有效的防患我們形體不受傷害,形體就能夠中正平和,這裡用了「虛邪」、「賊風」,邪和賊都是不正之氣,不正之氣傷害人體,當然就可以把形從正的狀態引向不正,病就是因為邪的干擾,使你離開了平人。那麼我們就要跟四時、陰陽有一個協調的關係,我們看過《四氣調神大論》就知道「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從之」就能夠保證我們機體,我們的「形」處中,處正,處平,處和。那麼另外一點就是「神」,或者說是心,怎麼處中正平和呢?這個就要恬淡虛無。心怎麼會不中正平和呢?就因為有很多的煩惱,導致我們不能夠「恬惔」,所謂「恬淡虛無」就是要少煩惱,那麼心就會泰然,就會在其本來的位置,那也就是《論語》裡面講到的「其恕乎」。

上個世紀聯和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徵集人類應該共同遵守的一句話,向全世界的科學家、哲學家,各個層面徵集,最後選來選去選到誰的話呢?我們很自豪,選到孔子的一句話。一位孔子的學生就曾問孔子,有沒有那麼一句話,依靠它終生就有保障,行使這句話就不會出問題,孔子說有,然後就講了這句話:「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大家都很熟,如果能夠守住這句話,這一輩子保證沒有問題。這句話的精神是什麼呢?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道,不過就兩個字,一個忠,一個恕,實際上忠就是恕,恕就是忠,為什麼?

我們看文字是很奧妙的,大家想想,如心是什麼呢?奴心又是什麼?我看很多人點頭了,神會了。我們為什麼會怒?心被奴役了,心不能夠做主了,所以大家發怒之前,你就應該想一想,你是在做奴隸了,你才發怒,君子是不怒的,君子是恕。那反過來我們就知道「恕」是什麼?就是心的本來,沒有經過染污的那個本來面目。所以這裡講到「喜怒哀樂之謂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不可以發?可以發,但是要恰到好處,要皆中節。我們現在往往一發就不可收拾,就捲袖腿,這都是偏離了中道,所以中和就能夠使心、使神處在中正平和的狀態,就達到平人,平人就不病,所以始終應該是兩個方面,這個不能忘卻。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下面是你最愛的微信榜單, 家庭倫理道德思想, 中醫知識, 國學傳統文化, 並提供最新的免費公益傳統文化培訓, 開啟幸福圓滿人生...

快去關注吧,還等什麼呢?!

GIF/17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認識生命宇宙(上)
南懷瑾老師: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TAG:岐伯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法的生命科學觀
科學史作為自然保護區——一種達爾文主義的科學觀
英國首相力薦,六部紀錄片塑造孩子自然科學觀
科學觀是科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影響著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天宮二號地球科學觀測取得重大應用效益 提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際影響力
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早期的科學觀測顯示
科學是「存天理、去人慾」-終極科學觀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建成
困擾哥白尼、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的「否證主義」的科學觀是什麼
道教大神通的科學觀。真正的修行是內外精進
神化和貶低都是不智之舉,業內提出「AI科學觀」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批探測器投入科學觀測
科學觀察,地球正被巨大危險包圍著,只有中國用激光武器才能應對
什麼是科學觀,大體分四種,先看第一種,歸納主義科學觀
300個恆星質量黑洞,發生強光,科學觀測完全失效
哈勃空間望遠鏡將很快恢復科學觀測
我國浮空艇創造高空科學觀測世界紀錄:7003米
哈勃望遠鏡的陀螺儀失靈進入安全模式,科學觀測將被擱置
什麼叫貝葉斯主義科學觀?我來簡單介紹一下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陀螺儀失效,目前已暫停科學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