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都說要用互聯網顛覆騎行,但真正有起色的小牛,做的還是最傳統的東西

都說要用互聯網顛覆騎行,但真正有起色的小牛,做的還是最傳統的東西



更好的設計、傳統的渠道、禁摩遺留的巨大需求推著電動兩輪車繼續進化。


9 月 12 日,陳谷騎著新的小牛電動車來到東三環國貿附近的一間房產中介。一會兒工夫,他留下小牛,自己乘地鐵回到西北二環後海附近的電動車行。




騎一輛新的小牛電動車穿過北京城,然後自己坐地鐵或者公交回去。這是陳谷過去一年來經常做的事。



陳谷在這家主營愛瑪電動車的車行已經工作了三年時間,每月能賣掉兩百多輛電動車。小牛是去年才進的貨,有些是上門挑選後直接騎走,少數則是通過車行在淘寶的店鋪下單,由他騎過去送貨。







北京街頭等待綠燈的電動車裡,你時不時能看到一輛小牛。它很好認:正面一個純白色的圓環燈;車身設計簡潔,沒有什麼多餘的裝飾和設計,后座一般也不會掛著百度、餓了么的外賣配送箱。



不只是北京這樣擁堵的大城市,我們在安徽績溪之類的小城市也看到過它的身影。




更能說明它存在感的還是其它品牌的反應。在淘寶搜索「小牛 N1」,你可以找到超過 1500 個上架商品。當中不少店家賣的並不是小牛,加上這個詞不過是為了吸引對小牛感興趣的買家。




今年 8 月 26 日,中國電動車市場佔有率最大的雅迪召開了一場發布會。這家年銷量 400 萬的香港上市公司在會上談的東西很難不讓你聯想到小牛:松下的鋰電池,手機應用看電動車位置的新功能,主打電動車愛好者人群……



雅迪 Z3




開始交貨不過一年時間,小牛已經影響到了不少電動車品牌。








過去兩年,以互聯網公司的姿態試圖改變你出行方式的公司有不少




2014 - 2015 年,大概有十多家科技公司推出騎行類的產品。他們大多想把一些國外流行的騎行方式引入中國。




小牛的製造方牛電科技想帶來的東西是高性能的電動踏板摩托車。




踏板摩托車(Scooter)不新,1950 年代就在歐美火了起來。那時候二戰已經結束、冷戰還比較溫和,核戰爭陰影尚未遮蔽全球。




羅馬假日里的 Vespa




1953 年上映的《羅馬假日》,奧黛莉·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騎著義大利黃蜂(Vespa)穿梭於羅馬城,讓觀眾愛上了這種男女皆宜的輕便小車。美國詩人、記者 Harry Roskolenko 甚至有一本詩集叫 Poet On A Scooter。




只不過,歐美流行的踏板摩托車都用汽油,現在小牛做的是電動。










相對於你在街頭常看到的電動車,小牛有不少改進。從外觀細節來看,它的車身也更精緻一些,不太看得出組裝縫隙。而核心的電機和電池也分別找了博世和松下合作,續航最多可以達到 100 公里。




一些影響行車的配件也有所調整,小牛用的是摩托車常用的電子剎車,而不是電動車常見的拉線剎車。後者常見於自行車設計。




不可避免地,這個公司也用到了許多「智能」技術,可以看電量的液晶儀錶盤、事後追回的 GPS 定位,甚至可以呼叫客服。




類似這樣在不同領域拿出精緻產品的創業公司有好幾家。




2014 年 10 月,已經把自己創辦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久邦數碼(3G 門戶、Go Launcher)帶去納斯達克的張向東宣布離職,拿了 1500 萬美元 A 輪投資去做一個城市自行車項目。




這位挺有名的騎行愛好者希望改變一提到買好車就買山地車、公路車的認知,做一系列適合城市日常騎行的自行車,然後通過互聯網銷售。




2015 年發布產品的輕客自行車,也拿了清華系兩輪總計 1.9 億元的融資,想把原來在汽車上使用的助力技術,用在自行車上。






其它加入進來的,有雲馬、Begin ONE 等創業公司,也有百度、樂視這樣以「人工智慧」或「生態」旗號的上市公司。




這些公司的產品無一例外都在談更好的設計、都能和智能手機連接、用上 GPS、記速器之類的感測器。




但一年下來,控制中國自行車市場的幾個台灣大廠既沒有轉向推城市自行車產品、也沒有帶來混合動力或人工智慧的新設計。




小牛是唯一一個讓傳統大廠發生改變的新公司。









一開始,小牛也拉起了互聯網公司的陣勢






2015 年 4 月,離產品發布還有兩個月,時任牛電科技的 CEO 李一男已經開始了很互聯網式的產品預熱——接受騰訊科技的專訪,介紹來自華為、小米、Frog Design 和本田的豪華創始團隊。




期間,李一男說自己「會採用互聯網銷售的方式。而在營銷方面,目前並沒有做廣告的任何打算。」




如果你也覺得這思路和小米早期如出一轍,那麼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找了小米早期做市場的張一博來負責小牛的營銷和品牌。




李一男,時任牛電科技 CEO,圖片來自新浪科技




等到 2015 年 6 月的發布會,牛電科技也搭了深色背景的講台,投上極簡設計的 PPT,讓 CEO 上台演講。這種追隨蘋果公司的產品發布方式,在 2011 年經小米復刻並大獲成功之後,成了國內科技公司的常態。




發布會後,小牛上京東眾籌,這幾乎是中國所有新興智能硬體公司的首選營銷渠道。




你從小牛官網上的用詞也能看出它想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線下加盟店網點叫「O2O 體驗店」、出一個低配車型叫「青春版」——這個詞曾隨著 7 位小米創始人模仿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海報而紅極一時。









但真正讓小牛火起來的,還是那些最傳統的東西




京東眾籌之後,牛電科技的互聯網經營方式並沒有進一步的效果。




如果去看很多人購物前會去搜索的百度,儘管這家公司買了「小龜王」、「綠佳」、「綠源」等多個電動車相關的關鍵字,但它的搜索量在今年以來也沒有太大增長,你看不到社會化傳播成功的跡象。




線上論壇人氣也不高,一周內新帖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完。





小牛最近一年的百度指數,除了發布會之外,提及量都沒怎麼增長。



但最後小牛靠那些最傳統的東西,吸引到了你走幾條街就能看到的電車行。




陳谷所在的車行已經賣了一年小牛了。他們在小牛去年 6 月的發布會後知道了這個品牌,然後車行就打電話加盟,成為了小牛的官方維修店。




加盟為維修店除了可以賺維修費之外,也會從官方獲得一些銷售配額。目前每個月大概 10-20 輛。




「小牛經常會缺貨,但只要有現貨的時候,貨都會走得很快。」陳谷說,他們情況最好的一個月進了 40 多台小牛,兩周就賣完了,當中一半的人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牌子。




談及為什麼賣得好,陳谷這麼評論道:「我不覺得他們哪方面的功能特別突出。外觀設計是大眾比較喜歡的但不特殊。松下的鋰電池,你買了電動車之後去線下店也是能改裝的……但從來沒有一個電動車廠把更好的設計、電池、智能定位、保險所有這些更好的功能都做到一塊去。因為這是很花錢的,也很容易有很多問題。」




它還有不少缺點,比如第一代 40 公斤重。趕上電沒了,力氣小點的姑娘基本沒法把它推上馬路牙。




而原本理想的呼叫維修功能,在微博上看到的許多評論是出了問題等不到修理。




但它在各方面也都比同價產品好上那麼一些。





小牛電動車的儀錶盤



在《好奇心日報》當面和電話接觸的全國 30 多家維修店和 O2O 店中,加價賣小牛很普遍。




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在貴州海南等地,店主一般會從小牛官方進貨,然後加價幾百元售賣出去,最高的可以加到 1000 元。




另一家位於杭州市江干區的電動車店,投入就更大了。店主戚先生告訴《好奇心日報》他們去年 10 月開始成為小牛的 O2O 體驗店,每個月能賣掉 200 多台小牛電動車,佔了店裡總體電動車銷量的四分之一。




這樣的「O2O 體驗店」,小牛官網在全國範圍內列出 997 家,而且還在增長中。可能是詢問的人太多,小牛拿掉了原本網上掛著的商務洽談電話,換上一個申請頁面。想加盟的店鋪需要填上自己的店鋪信息和工商註冊信息。




小牛自己也開始了調整。根據一家加盟店透露的信息。幾周前,小牛在北京也開始有了總代理。




「現在有了兩款產品,小牛正在計劃進行更多的廣告投放。」在不久前的採訪中,牛電科技的 COO 李彥對《好奇心日報》表示公司廣告也會有些變化。他說這是因為車分布太散,路上還不能經常看到小牛,靠口碑營銷太難了。









禁摩二十多年後,電動車已經填上了市場的空缺




小牛隻是過去二十多年中國電動車進化的最新一步。




在 1985 年開始,北京開始停止發放京 A 的摩托車牌照,成為全國第一個「禁摩」的城市。自此之後,全國各個城市陸續拉開了禁止摩托車上牌和進入城市的序幕。



1990 年代的佛山



到 1990 年代末,摩托車在一二線城市已經基本很難上牌。




廣州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個曾經是國內最多摩托車穿行的城市,從 1991 年 10 月起,每個月能發放的私人兩輪摩托車牌照就限定在 500 副,1998 年,市區全面停止摩托車號牌,摩托車只能在廣州市郊區上牌。




儘管到 2007 年廣州才全面禁止摩托車在市區行駛,但到 1990 年代末,摩托車的發展已經被掐死。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







但汽車和公共交通並不能完全滿足通勤需求,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買得起汽車,禁摩之後,普通人對兩輪代步工具的需求並沒有減少,而是轉移到兩輪電動車上了。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兩輪電動車品牌,如愛瑪、綠源、新日、雅迪,都是在禁摩令推行的 1990 年代末,2000 年代初誕生的。






對於經常在城市裡穿行的人們來說,電動車的確是比自行車更好的選擇, 它更省力,不用讓你出汗、不用燒燃油更省錢,也不會被罰款。






到 2015 年,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兩輪電動車市場。根據雅迪招股書所引用的市場調研數據,目前國內兩輪電動車銷量已經達到了 8350 萬台,年銷量達到 3000 萬台,保有量佔了全球的 85%,總體銷量佔了全球的 84%。




早期的兩輪電動車都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看上去臃腫而花哨。車尾的擋泥板上,還有各式各樣的車行名字和廣告,而騎車的人們也不在乎。






一方面,它們用的電池也都是老的鉛酸電池,很重而且續航也很差,更糟糕的是,這些車因為性能和質量,可能一兩年就要報廢,雖然電動,但並不環保。




每天在北京的寫字樓下,不少送餐員和快遞員還在使用這種類型的車輛。比起車子樣式和車身廣告,他們對車子的價格更敏感。




2010 年起,情況出現了一些變化。一些小工廠開始仿製歐洲的踏板摩托車,把汽油發動機換成了電機和電池。圍繞這些名為大龜王、小龜王的電動兩輪車甚至形成了一套定製產業。




在我們走訪的線下店裡,以「電車聯盟」、「快車聯盟」為名的山寨品牌至今還在售賣著這些復古造型的踏板電動車。




而小牛是在這個基礎上,趕上了關鍵技術的進步——鋰電池。




在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的推動下,鋰電池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也在持續下降。目前,小牛還有其它新推出的中高端兩輪電動車,都開始像特斯拉 Model S 一樣,採用松下的 18650 三元鋰電池。這是兼顧續航和車身體積的基礎。




更好的設計、更好的性能,定價三五千的小牛滿足了人們對更好的電動車的需求。




但這並不意味著小牛可以賺到錢。李彥說一年下來,小牛已經賣了 10 萬輛。但牛電科技現在還在燒錢中。




「小牛的價格能覆蓋物料成本,僅僅算車子是賺錢的。但是整個公司還是在燒錢,燒得挺多的。」




隨著更多傳統廠商反應過來,競爭也會更激烈。




問及以後會賣什麼,幾位賣了幾年車的店長都說自己也不知道。




不過用陳谷的話說,「我覺得小牛未來的競爭是很激烈的,現在,其他車廠車也開始說自己用哪家的電機。但無論小牛這個產品以後在不在,它也是我賣過的比較好的,有推進市場意義的產品。」




應採訪對象要求,陳谷是化名





中國中小學生的開學季,可能是個被忽略的市場





人人心裡有個最佳遊戲榜,不過不管怎麼排,那都是一部電子遊戲史(下)





人人心裡有個最佳遊戲榜,不過不管怎麼排,那都是一部電子遊戲史(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福利 | 如何製作一本實用的音樂節《樂迷手冊》?
2016 年《大都會》宜居城市評選,第一名又是哥本哈根
圈內口碑最好的咖啡書被翻譯成了中文,它的讀者會是誰?
下個月開始,支付寶也要開始提現收費了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經驗:常見的牛角把在騎行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哦!
這才是騎行路上最可怕的事,也是騎友最容易忽略的事
騎行才是最好的出行方式,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麗
那些騎行進西藏的人,回來跟整容一樣,連爸媽都不認識···
騎行路上的和田玉,我與和田玉的緣,每一塊都是令人難忘的經歷!
關於騎行補給那些事兒:騎行途中吃啥喝啥,這可是有講究的!
沒有轉向系統的自行車,騎行的時候還只能站著
騎行路上: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蛋碎時刻?
年度最偉大自行車賽正在上演:愛跑步的你,也有騎行和鐵三夢想嗎
騎行路上,你最恐怖的事是什麼?
最帶感的進藏方式,不是騎行不是搭車
這件神奇的夾克,讓所有騎行者都會愛上它!
騎車的人都有8種無葯可治的通病,卻讓大家對騎行愛不釋手!
真正的追風者,還需一套懂你的騎行裝備!
夏天當一個不油膩、不肥胖、不變黑的騎行者,其實真的沒那麼難!
愛騎行的你,知道正確的腳部騎行姿勢嗎?
戴上這些頭盔碼錶太陽鏡,你才是真·酷炫·騎行俠啊!
這個光環,想讓夜間騎行變得更安全
騎行熱身與拉伸,看這一篇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