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子讀史—之 悲奴介子推

盤子讀史—之 悲奴介子推

盤子讀史—之 悲奴介子推



介子推在華人圈,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就算你沒聽過他的故事,起碼也知道,清明節跟這個人有點聯繫。清明本來是節氣,而不是節日,能躋身中國「時年八節」之一,據說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的「感人事迹」專門設置的。目的是為讓大家學習,介子推那種,不圖回報、發自內心,死切白咧的「忠君」精神。這調調,在歷朝歷代都算是主體思想,作為「可弘揚」的傳統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今天的清明節,原來叫寒食節,比清明早一天。每年這一天,政府禁止老百姓生火做飯,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吃涼的。就跟現在一有什麼大型活動,不許周邊生火冒煙一樣。這種方式,到了漢朝,發展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寒食節成了正兒八經的「胃病」節。當時在山西一帶,老百姓一個月不動火,你琢磨,就著涼水,啃一個月硬幹糧,不得胃病才怪了。


為這事,把曹操急的夠嗆,當然曹操也不是心疼老百姓,主要那年頭醫療水平不高,這一國都是「老胃病」,誰還給他服徭役、種糧食去?所以曹操下令取消這鳥習俗。《明罰令》中有這樣一段話「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沈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使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聽聽,連行政處罰都用上了,貌似比今天的八項規定都嚴。可見忽悠過了頭,已經威脅到國家安全時,統治者們也會受不了。不過三國歸晉後,這鳥習俗又得到恢復,並推廣向全國,成為漢民族共同的風俗習慣。不過為了保護生產力,把時間縮短為三天。呵呵,看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古今一理啊。


為了進一步了解寒食節,還是得說說介子推這個人,能鬧出這麼大動靜的人,應該巨牛逼吧。可是我翻遍史籍,不論是《左傳》、《史記》還是《東周列國志》,好像介子推就沒幹過特露臉的事。當時重耳身邊有所謂「五賢」,介子推不在其中,估計也就是隨重耳流亡的僕役之一,充其量是個貼身私奴。

當然,英雄不問出身,私奴有才華,照樣名垂青史。不過在重耳流亡的十九年里,沒聽說這位「大神」出過一謀半策,唯一能拿出來說事的,就是所謂的「割股充饑」。據說路過衛國的時候,衛文公不管飯,乾糧又讓另一個隨從偷跑了。重耳饑寒交迫,於是介子推就割了自己一塊大腿肉,摻進野菜湯給重耳吃了。其實,這也就是改善一下生活。大夥都在吃野菜湯,也沒聽誰餓死了,重耳不吃這塊肉照樣沒事,頂多是伙食清淡了點。


作為奴才,介子推算很貼心了。既然沒有濟世之才,當個道德模範也不錯。據說當時,重耳吃完介子推的肉,感動的眼淚嘩嘩的(也可能是噁心的),聲稱有朝一日當了國君,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當時介子推並沒表示推辭,可是革命即將成功,重耳給另一個隨從封官許願時,介子推卻怒了,說「是上天在保佑公子,跟你有毛關係,太不要臉了,我不願與他共事」。於是一甩臉,自己渡過黃河躲起來了。


讀到這一段,我一直在想,當初重耳嚼著肉,許願的時候,介子推「覺悟」咋就沒這麼高呢?為啥不說自己是老天派來的「乾糧袋」,不好意思圖報答?可見,這位老兄對人對己,用的是兩個標準。而且介子推要走,重耳也沒挽留一下,或者派人去找一找。就算當時顧不上,革命成功後好歹也得找找吧。結果,不但沒找,重耳大封功臣時,居然還把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給忘了。可見,介子推在重耳心裡,實在沒那麼重要。


如果這時候,介子推真和老母隱居泉林,我會由衷佩服他的清高。可據《呂氏春秋》記載,這哥們內心並不平靜,私下各種埋怨,還寫了一首詩「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先不說他是不是「五蛇」之一,隨後他的一個「從者」,半夜楞把這首詩貼在了重耳的宮門上。重耳一看,這才想起來,自己當年遺失在黃河邊的「乾糧袋」鬧情緒了。趕緊派人去找,結果一打聽,介子推帶上老媽,去綿山打游擊了。


有人說,那位「從者」是介子推的鄰居,也有人說是他的奴才。不管是誰吧,大半夜的在王宮門上貼「小廣告」,怎麼看怎麼是作死的節奏。王宮門口戒備森嚴,隨便一個老百姓,就能往宮門上貼「小廣告」?別說當年了,就現在也不可能吧?估計還沒到跟前,就讓人給摁住了。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小廣告」被貼的滿大街都是,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所以才引起重耳的重視。或者是「從者」專程送給重耳看的。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重耳帶兵到綿山腳下,沖山上嚷嚷半天,介子推就是不下來。於是重耳下令燒山,據說是想把介子推燒下來。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屈,抱住一棵樹被燒死了。一起被燒死的,還有他老媽。您說,這不是矯情嗎?聽說過寧死不降的,還沒聽說誰不想當官,有人會往死里逼他。而且,去過綿山的都知道,綿山最高海拔2560米。人得爬上去,才能放火。都上山了,就不能搜一搜,非得這麼不和諧嗎?


綿山不是一個小山包,僅現在開發旅遊的面積,就有近40平方公里,隨便放點火,很難燒死人。據說,當時重耳誤聽「小人」之言,下令士兵三面燒山,大火燒了三天。後來可能還不放心,又在前後山燒了一遍,火勢綿延數里,三日方熄。這種燒法,怎麼看都不像求賢若渴,擺明是想燒死人,而且還生怕燒的不瓷實,


說實話,重耳若真動了殺機,也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你是重耳,能拿介子推怎麼辦呢?用他吧,因為一塊肉,這位仁兄就把自己當心腹了,除了重耳,看誰都是自己人視角。口口聲聲說重耳天命所歸,跟大臣們沒一毛錢關係,大夥只有撅屁股幹活的資格,沒有要求回報的權利。假如重耳真聽了介子推的,估計用不了半年,偌大一個晉國,就只剩下他倆了。還甭說稱霸,活命都是問題。


但是不用介子推吧,這位爺又不安分守己。今天寫個「大字報」,明天貼個「小廣告」,回頭再把重耳流亡路上的醜事,隨便一抖落出一兩件,用不了多久,重耳就臭名遠揚了。所以,重耳想做掉介子推,既有理由,又有動機。而且都不用他費心,大臣們早就恨透這孫子了,只要國君一個眼色,分分鐘就能把丫搞定。


介子推的故事,沒什麼正能量,倒是能給以後的奴才們提個醒,告訴他們,即便是拍馬屁,也不能拍的太狠嘍,好歹也得看看主人受不受得了,否則很容易把自己拍死。還有,既然要當奴才,乖乖聽話就好,絕對不能冒充大尾巴狼。那些有真本事的人,才有資格被主人三顧茅廬。一個只有一腿好肉,沒啥真才實學的私奴,敢裝逼,必定遭雷劈。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社會上有一批象介子推這樣的人。這些人依附於權利,為了權利,割肉、獻妻都不在話下。但是他們,太容易忘記自己是誰了。本身無才無德,天生一副媚骨頭,卻深信自己,已經是權力的「自己人」了。身為奴才,盡可狐假虎威,絕不能對主人動真「感情」,否則一旦被忽視,就是各種傷不起。而介子推,不但當權利的「小三」,還付出了真愛。最後,恃寵而驕,被主人拋棄,成為權力的怨婦。


介子推拿命跟權利「撒嬌」,搭上老娘給自己陪葬,被歷代馬屁精忽悠成「道德模範」。尼瑪!咱中國文化不是最講孝道嗎?為彰顯所謂的「忠」,這等弒母大惡,愣是假裝看不見?可見,整天對著碩大的馬屁股,不但耳目會退化,心智也被熏殘了。說實話,每次看這種顧頭不顧腚的故事,我都愁得慌。你說我是信呢,還是不信呢?信吧,對不起自己智商。不信吧,又顯得不尊重古人。可是,這樣的古人,真值得我們尊重嗎?


幸好,寒食節已經快被歷史忘光了。年年清明,大家忙著緬懷逝去的親人,呼朋喚友,踏青賞景,該吃吃,該玩玩,很少有人還能想起介子推。這就是歷史的公正吧?不過,回頭看看,跌跌撞撞走出迷霧,真是不容易。而下一個忽悠,還在前面等著。親們,長點記性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安全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安全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盤子讀史—之 筐里筐外話管仲
先讀演義,後讀史記——崇尚英雄主義的年齡段就讓孩子讀歷史故事吧!
讀史|古大臣之風
讀史使人明智,據說愛讀歷史會讓孩子變聰明哦
開學季,和孩子讀讀史上最經典的勸學詩!
讀史小記:秦楚之好
讀史明智,必讀《史記》
讀史讀故事,盡在資質通鑒十八之紙上談兵
喝茶讀史:愛茶人必讀的經典故事
蕭三匝讀史札記:每讀晚清悲難禁
杭州行之讀史使人明鑒
讀史必讀《史記》,見千年智慧
讀史必讀《資治通鑒》,白話精解版助你輕鬆讀完
紅樓夢裡的雲妹妹為什麼最早訂婚?獨家解讀史湘雲的婚姻悲劇!
閱讀與欣賞 毛澤東《賀新郎·讀史》
讀史讀故事,盡在資治通鑒十三之名將樂毅上
人生三大幸事,讀史,讀書,喝茶!
讀書與寫作-讀史蒂芬·金《寫作這回事》
皇帝讓大臣讀史書,大臣嚇得拿下帽子磕頭,皇帝: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