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想當諾基亞,習慣外包的汽車廠商開始自己動手研發無人車

不想當諾基亞,習慣外包的汽車廠商開始自己動手研發無人車



密集投資新技術,汽車廠商有二三十年沒這麼做過了。


9 月 12 日,底特律西邊一處工業園區忙碌了起來。十輛白色的福特 Fusion(中國版叫蒙迪歐)在園區內的道路來回穿梭。




每輛車的駕駛座上都坐著福特公司的工作人員,但他們全程只是坐在那裡,一面看著面前的方向盤自己轉動,一面和后座的乘客聊天。大約一公里的行程完成後,車輛開回起點,換上新的乘客,如此循環下去。



這是福特自 2014 年公開 Fusion 無人駕駛實驗車之後,首次對外開放體驗。本周,上百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記者、分析師和福特邀請的行業客人乘坐了這些白色的 Fusion。




當天上午的演講中,福特 CEO Mark Fields 宣布了公司的無人駕駛時間表:到 2025 年,無人駕駛的福特汽車將交到消費者手上。




福特 Fusion 車頂有四隻 32 線可旋轉的 Velodyne 激光雷達



現場使用的 Fusion 實驗車看上去和你平時在路邊看到的蒙迪歐差不多,只是頂上多了四個圓柱體。它們是 Velodyne 公司的激光雷達,行駛中每個圓柱體可以向四周發出 32 道激光光束,再根據激光反射回來所用的時間判斷周圍的景象。


福特無人駕駛車研發負責人 Raj Nair 說激光雷達是保證車輛自動駕駛安全的必備技術之一。Google 無人車也用了這家公司的產品。




為了這個必備技術,福特直接入股了 Velodyne。上個月,這家激光雷達技術公司拿到了成立以來的首筆外部投資,價值 1.5 億美元,由福特和百度領投。



福特沒有公布這些自動駕駛車輛用的其它技術,激光雷達以外的核心部件大多藏在車的後備箱里。




不過你不需要打開後備箱就能知道,如果計劃順利,2025 年福特會用哪些技術。過去不到半年裡,福特已經公開了五個和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投資。





  • 5 月,Pivotal Software,給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做配套軟體。



  • 7 月,Civil Maps,給汽車看的高精地圖。



  • 8 月除了 Velodyne,福特還投資了 SAIPS,它專門研究機器學習演算法和圖形分析處理技術。



  • 9 月,Chariot,通勤拼車服務。




當技術公司進入一個新行業,組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團隊、密集的投資和收購新技術都是常規做法。




但福特以及整個汽車業得有二三十年沒這麼干過了。之前它們更多是剝離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把它們外包出去。你看到的福特投資新聞,更多是它收購其它汽車品牌,比如 1990 年代收購捷豹和阿斯頓·馬丁。









過去幾十年,汽車廠更多是將技術研發外包出去




「我們垂直地整合了起來,比福特更像從前的福特。」在早先的一次採訪中,特斯拉 CEO 馬斯克這麼類比自己最近做的事。




今天的特斯拉,自己設計電池管理系統、自己訂製電池標準、自己採集地圖、甚至自己找了硬體工程師,準備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晶元。




它確實很像曾經的福特。1920 年代,福特靠 T 型車成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車廠。那會兒福特對汽車生產和技術的控制遠比今天的特斯拉還要徹底。



1920 年代,福特位於胭脂河畔的工廠建築群



福特除了擁有位於高地公園的組裝廠之外,底特律西部的胭脂河沿岸,密布著的鍊鋼廠、引擎廠、玻璃廠、輪胎廠等等,一共有 127 幢建築。它們全都屬於福特。




亨利·福特甚至要求零件商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生產運送汽車零件的柳條箱。卸貨後,這些木箱子會被拆成木條後作為汽車主體的一部分。木條加工過程中剩下的木料和木屑被製成 Kingsford 牌木炭。這家公司也由老福特創辦,並一直活到了今天。




今天別說運零件的箱子,在許多車型上,福特連關乎車輛行駛的核心技術都不完全由自己掌握。比如它在美國賣得最好的皮卡猛禽 F-150,剎車系統採購自博世。




零件供應商如果擁有技術產權,往往能在和汽車公司的交易中提高利潤。汽車工業的新技術越來越多地誕生在像博世、德爾福、采埃孚這樣的大型零件商中。




2015 年博世銷售額達到 706.07 億歐元,差不多是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年銷售額的 30%,超過了當年汽車全球銷量排名第四的雷諾-日產。




從 1930 年代自己有鍊鋼廠,到今天動力系統都不完全自己控制,美國汽車工業的變化是為了降低成本。




競爭對手豐田早在二戰後,開始不斷地增加外購零部件的比例。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曾研究出一套管理外部供應商的模式,針對標準件和核心部件採取不同的策略。




例如 2007 年暢銷美國的豐田凱美瑞就有好幾百個零部件供應商:空氣氣囊是美安的、車輪防抱死系統是博世的、活塞是馬勒的。



豐田凱美瑞的零件來源



美國汽車業自 1990 年代開始全面效仿這樣的機制。1999 年,通用拆分了零部件公司德爾福。當時通用董事會主席小約翰·F·史密斯表示,「什麼都自己生產已經不再是一種優勢。我們需要變成一家更快的公司,關注於核心的造車業務。」一年後,福特讓負責零部件生產的偉世通也獨立了出去。




如果說車廠在動力技術上是逐漸放棄的話,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上以前根本就沒太當回事,福特早先和微軟合作 SYNC 系統,之後合作夥伴換成黑莓 QNX,更多都是自己提供產品需求,由微軟和黑莓這樣的軟體公司實現。




至於各家新車上裝的蘋果 CarPlay 和 Google Android Auto,連車主每天看到的用戶界面都完全由蘋果和 Google 決定。









不止福特,歐美主要車廠開始自己做自動駕駛




車廠投資打車軟體或者地圖,不是因為它們不再追求節省成本。福特本周還說要把小型車輛的生產從美國本土遷移到墨西哥。




今天除了少數公司投資氫能和電池技術以外,大部分針對技術的投資都是為了無人駕駛。




今年 1 月舉行的 CES 全球消費電子展上,HERE 地圖在戶外搭起幾百平米的大棚。HERE 最初是諾基亞的數字地圖業務,從 2009 年開始為諾基亞手機的用戶提供出行導航。




前一年 8 月,早已剝離手機業務的諾基亞把地圖賣給了寶馬、賓士、奧迪這三個豪車品牌。但它們花 28 億歐元收購,不是為了把車載地圖推薦給早就習慣了 Google、蘋果、高德等互聯網公司導航軟體的車主。




HERE 在 CES 的展台里,大部分屏幕上放的演示動畫,都在介紹無人駕駛。用現場工作人員的話來說,這家公司現在推銷的是給車看的地圖。




平時你用地圖,最細的那根線可能就是一條巷子。而專門給汽車定製的地圖需要精確到車道上的線是虛的還是實的,如果上面標了「公交專用道」或者「限行時間」,它都要能識別出來。




無人車需要的不止是地圖,它還需要激光雷達看到周圍路況、需要人工智慧演算法判斷如何行駛。福特以外,通用、寶馬、賓士、大眾都看上了這些新技術。






從投融資調研機構 CB Insights 的最新數據來看,截止今年 7 月,通用、寶馬還有賓士是投資最積極的車廠。




投資以外,福特、通用等公司也都在內部組建相對獨立的團隊,研究無人駕駛技術的實現。從 2010 到 2014 年,主流車廠的研發支出上漲了 67% ,達到 1370 億美元。









汽車廠商這麼著急,是在擔心成為下一個手機業




不難想像汽車公司為什麼寧願放棄各種動力技術,也要爭自動駕駛。




一百多年來,汽車業都用舒適、性能、外觀之類的廣告字眼吸引人把車買回家。但如果車會自己開,買車回去不再有駕駛的樂趣,買輛無人車和叫輛 Uber、滴滴的差別也就沒那麼大了。




Uber 也是這麼想的。Uber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曾說司機是自己最大的成本,如果特斯拉能造出無人駕駛車,他就全買下來。 




但不久,卡蘭尼克改變了想法,打算自己掌握無人駕駛技術。Uber 先是挖走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無人駕駛研究室的四成研究人員。接著又和微軟達成交易買走了 Bing 地圖的技術人員。




如果 Uber 掌握無人駕駛技術,它就能挑價格合適的車廠,量產無人車。新車出來,不再賣給消費者,而是立刻開出去接活掙錢。




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以後,汽車的商業模式可能就變了。不再是巨資砸廣告,期待消費者一次花上一二十萬買車。




還會有不少人買車,但相當一部分汽車會變成隨叫隨到的服務。而無人駕駛車的製造商不再需要擔心車是不是能賣掉——車造出來就能每天創造收入。




如果到時候汽車廠商自己不掌握無人駕駛技術,必須依附技術公司。最後汽車製造業不過就是一個高級點的富智康而已。




手機業已經是前車之鑒,蘋果和 Google 帶著自己的操作系統改造了智能手機。幾年後,自己做系統的諾基亞賣掉了手機業務、跟著 Google 的摩托羅拉也賣掉了手機業務。




中國手機廠商有不少,但整個行業九成硬體利潤屬於蘋果一個公司。至於免費 Android 系統,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用它意味著手機上的遊戲、應用和廣告抽成,都屬於 Google。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主流車廠都在投資無人駕駛,而豐田、寶馬、大眾、通用還各自投資了汽車共享服務。只要車還是人開,車廠就沒法和 Uber、滴滴競爭,這兩家公司已經各自爭取到數千萬司機。但如果不需要人開車了,車廠做服務的機會就會大一些。




和汽車公司爭奪無人駕駛未來的還有其它技術公司,特斯拉的半自動駕駛系統 Autopilot 第一個上路。Google 從 2009 年就開始測試、蘋果最近也調整了汽車項目轉向自動駕駛系統。




技術公司要解決的問題不小,特斯拉一直沒能搞定大規模生產。Google 和蘋果的汽車項目離實現還有幾年功夫,研發團隊就已經出現動蕩。汽車的確是個比手機複雜得多的產品。




而車廠也沒好多少。相對於技術公司,以往汽車廠和配件商的合作模式速度太慢了。全新車型一般需要 5 到 8 年。8 年已經足夠 iPhone 從 0 開始把蘋果推到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讓幾十億人換上智能手機了。




自己投資公司、組建團隊意味著車廠要改變這個節奏,自己在內部弄明白無人駕駛技術。對於連車載娛樂系統都弄不好的汽車業來說,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無人車對社會的影響就好比福特一百年前發明的流水線。」一月前,福特 CEO Mark Fields 對著 CNBC 電視台的攝像機這麼說道。




現在的問題是,誰能最快成為這個世紀的福特?




題圖來自 Carkeys







《好奇心日報》體驗了 14 個國家的 20 個 Airbnb 住處,這裡是報告





2016,中國傳媒大學,那些從動畫系畢業的年輕人





那些看起來快意恩仇的自由職業者,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個香港插畫師,一發不可收拾地畫了幾百幅貓 GIF
在靠「為難民設計服裝」一炮而紅後,這個 90 後都做了些什麼?
你可能還記得那句「請看 VCR!」,如今,VCR 的故事也已經結束了
為什麼德甲的場均上座人數,能甩開其他聯賽一大截?
避開熱門景點,伊斯坦布爾還有更富創意的街區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大運營商的噩夢終於來了,傳手機廠商們將準備自己研發手機卡
不走尋常路,造飛機發動機的汽車廠商們
如果汽車廠商都想自己研發自動駕駛,Waymo還有哪些出路?
科技公司將幫助汽車廠商完成自動駕駛汽車研發
造發動機是行家,造的車卻賣不出去,這廠商好無語啊
汽車廠商在中國生產電動車,是擁抱未來還是無奈之舉?
汽車廠商開始玩起開源軟體:這會是行業未來嗎
沒人一家手機廠商能離開這個國家,然而他們自己的手機卻賣不出去
不玩跨界的手機廠商不是好箱包廠
直擊底特律車展:被特朗普綁住了手腳的汽車廠商未來將如何?
自動駕駛、車聯網、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IC廠商最新動態都在這
矽谷創業企業都做無人駕駛,傳統汽車廠商焦慮了
蘋果可能攜手中國廠商打造車用電池 繼續發展車輛產品計畫
手機廠商能自己研發CPU的不多見!索尼辦到了,為擺脫晶元壟斷
《塵埃》廠商畫風突變,越野車手竟開玩具車!
矽谷創業企業都做無人駕駛 傳統汽車廠商焦慮了
六旬老人開車撞向豪車展廳,廠商的做法讓人暖心
留給小型汽車廠商的時間不多了:要麼自力更生,要麼淪為科技公司的代工廠
兩大日本汽車廠商聯手 馬自達與豐田將共同開發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