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代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個輝煌的時期。鄧廣銘先生分析宋代學術思想時指出,由於唐代釋道兩家的教義學說盛行於世,聲勢凌駕於儒家之上,這使唐代後期以後的知識分子萌生了重新恢復儒家獨尊地位的意識。而在付諸實踐時,卻產生了排抵、交斗和融匯,從而形成了宋學。從中央的文化政策上,沒有重複秦皇漢武的文化專制主義,對儒道釋三家無所輕重於其間,對思想、學術、藝術領域的各個流派,也一概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這一政策,對當時學士士大夫們的思想的相對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因而,宋代文化不僅超越了前代,而且為元、明所不及。


宋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在政治制度上確立了文人集團的核心地位。這一政治角色的變化,影響了文人心理。一方面,肩負政治責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倫理意識大大加強,在藝術領域內同樣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壓力的重負,又使文人極需尋求心靈解脫的棲息地,因而各種文藝形式得到了極大重視,並適應他們的需求而有較大的變化。具體到書法領域,一方面,文人們注意強調政治、道德、倫理觀念在書法中的表現和意義,使書法也成為「載道」的一種工具;另一方面,他們又視書法為適意的雅玩活動,弱化對書法技巧形式的斤斤計較(「不計工拙」),而追求書法在表現個人情趣上的特有功能,從而將書法引向一個個人性色彩較為濃重的空間,形成所謂「尚意」書風,開書法藝術的新局面。 宋代書法得到了皇家更多的重視。宋太宗淳化三年刊刻的《淳化閣帖》,在法帖傳播方式上是巨大的進步,使原本深藏內府的許多巨跡,得以化身千百,流入尋常百姓家,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範本供不應求的矛盾。《閣帖》所收,大多為文人較為常用的行、草和小楷墨跡,而非篆、隸、楷書碑刻,加上宋以後印刷的興起、碑刻風氣的衰弱,行、草書形式豐富、變化空間大,尤其適合個人情趣的發揮,種種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篆、隸、楷書在一定程度上的沉寂和行、草、小楷的流行,形成宋代書法活動的突出特色。


至於遼金兩國,以武力立國,文化上雖沒有特別突出的建樹,但受到中原地區文化的影響,有時也有可觀,尤其是金。 宋代書法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北宋前期、北宋中後期和南宋。

一、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國勢初平,尚無暇顧及於藝事,兼以文人初得大用,心氣正高,更無意規規固守於這種雕蟲小技,因而書法發展,幾乎是五代局面的自然延續,將近百年之間,竟沒有大的起色,也幾乎沒有特別重要的書家出現,以致於歐陽修對此極為感慨:「今士大夫,務以遠自高,忽書為不足學,往往僅能執筆,而間有以書自名者,世亦不甚知為貴也!」宋初名家,大多是五代遺民,如徐鉉來自南唐,王著、句中正、李建中來自後蜀。


徐鉉(917~992),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在南唐官吏部尚書,入宋歷任給事中、散騎常侍,後世有稱「徐騎省」。擅屬文,精小學,有《騎省集》。書法上擅長小篆,被認為能傳李斯、李陽冰之學。朱長文《續書斷》說:「自陽冰之後,篆書中絕,而騎省於危亂之間,能存其法,……初雖患骨力歉陽冰,然亦精熟奇絕,點畫皆有法。」傳世有《重摹秦嶧山刻石》(993年),由其弟子鄭文寶上石刊刻,今存西安碑林。其弟徐鍇亦工篆法篆學,人稱兄弟二人為「二徐」。


王著,字知微,自稱王羲之後人,由蜀入宋,自薦於宋太宗,獲任翰林侍書。其功勞主要在於主持《閣帖》的編訂、刊刻,而由於他並不精通,造成《閣帖》頗多失誤,因而後來人對他也是毀譽參半。

李建中是宋初書家中影響最大的一位。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祖籍京兆(今陝西長安)。983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等職,為人沖退,淡於仕進,曾三次請求留任西京(洛陽)御史台,故人稱「李西台」。長於道學,曾參修《道藏》。


他對書法十分熱衷,自稱「平生有書癖」,特別留心楊凝式的題壁書法,「一回入寺一回看」(李建中《題洛陽華嚴院楊少師書壁後》)。文獻說他善於草、隸、分、篆,但傳世最有影響的則是行書,書跡有《土母帖》、《同年帖》等。歐陽修曾謂其與楊凝式「二人筆法不同,而書名為一世之絕」。其書大要出於二王及顏,是晚唐常見的格局,用筆不事張揚,結構沉著穩健,墨色蒼古凝重,風神含蓄內斂,有老儒氣概,但器宇稍嫌狹小,個性略有未足,難愜人望,尤其不足以滿足漸漸活躍的新朝文人的心意,因而後來遭到了激烈的批評,大多以為他的書法猶有五代衰颯之氣。


顯然,上述這些書家,是不足以給北宋書法帶來振興局面的。


比這些書家稍後的,有生長於宋代的李宗諤等人,由於主文或社會地位的關係,曾經有過較大的影響,但實際書法造詣甚至還不及李建中等遺民書家。


二、北宋中後期

北宋書法發展的轉機,來自於歐陽修及他身邊的一群文人的共同努力。歐陽修首先提倡:「學書當自成一家,其模仿他人,謂之『書奴』。」即主張書法不能專摹仿古人,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他文人主要有石延年、蘇舜元、蘇舜欽等及稍晚一些的蔡襄,此外還有周越等。隨後崛起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標誌著北宋書法進入了黃金時期。


歐陽修(1007~1072)是這時的文壇盟主,他在理論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錄》,開創了金石學,使被遺忘的古代作品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另一方面倡導「學書消日」、不計工拙的書法創作觀念,開始建設新的書法藝術審美理論。此外,他還推舉蔡襄,提拔蘇軾,樹立本朝的典範。他的這一系列努力,全方位地為宋代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延年喜作大字,蘇舜元、舜欽兄弟好狂草書法,雖然都還不足以繼武唐人,但他們聚集在歐公周圍,組成了聲勢頗大的一個群體,對於扭轉前此士人忽書的弊病,作用是不待言的。周越與這個群體關係不大,但他的書法一度享有盛名,並影響了蔡襄、黃庭堅和米芾,對於宋代書法的轉向興盛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襄是歐陽修竭力樹立的典型,他屢屢推舉蔡襄為本朝書壇的盟主。蔡襄雖不接受,但在當時,卻可以說是無愧的,對於宋代書法的發展來說,他是一個轉折。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世稱「蔡端明」。卒謚忠惠,故亦稱「蔡忠惠」。他性忠直,能詩,善文,尤工書。他號稱精通各體,但主要風格淵源是王羲之、虞世南和顏真卿,因此尤其以楷書、行書、草書諸體為著名。元鄭枃《衍極》評:「五代而宋,賓士崩潰,靡底所止。蔡襄毅然獨起,可謂間世豪傑之士也。」蘇軾《東坡題跋》中說「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蘇軾評他:「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隸小劣。」他提倡學書要以「神採為上」,「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書耳」。這種觀念雖然是前人已經提出的,但經過蔡襄重申,對於後來蘇軾等人的尚意思想,應當是有一些作用的。

他的書法的最大特徵是全面,晉唐兼修,各體皆能,其才能之全面,法度之豐足,在他之前的書家無人可比,對於沉寂不振的書壇來講,太需要這樣的書家登高一呼了。歐陽修的推舉,或許看重的正是這一點。在歐陽修、蔡襄的時代,重要的首先還不是如何建立本朝的特色,走出本朝的路數,而是首先深入傳統,汲取精華,歐公在理論上、蔡襄在實踐上,分別完成了這個任務——當然,蔡襄之能列名宋四家,與他的創作中已經體現出的輕捷靈動、洒脫自然也有關係,這已經有宋人自己的味道。他傳世的書跡甚多,如《山居帖》、《陶生帖》、《謝賜御書詩》、《扈從帖》、《腳氣帖》、《別已經年帖》、《萬安帖》、《晝錦堂記》等。或楷或行或草,都有自己溫潤婉暢的特色,雖然個性特徵不算特別突出,但是一種娟娟清雅的氣息,與前此的宋代書家相比,還是非常醒目的。


《離都帖》,十二行,一百一十二字。現藏故宮博物院。內容寫自己離都,將渡長江南歸,行至南京而痛失長子。儘管談及的是十分悲痛的事情,但是筆法、結構仍然十分平和,是他一貫作風的自然展示。


蘇軾(1037~1101)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少見的全才和奇才,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工於詩、文、詞,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開豪放派詞風。又善畫,對文人畫的形成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政治革新與保守派激烈鬥爭的時期,他的觀點與王安石不同,被視為「舊黨」,但他也並不完全贊成「舊黨」的主張。因此,在激烈鬥爭的雙方中都未能很好地立足。他一生仕途坎坷,雖短期在朝擔任過禮部尚書,但更多時候則在各地擔任地方官職,甚至被貶到偏遠的海南等地擔任低級官職,最後病逝於常州。死後獲謚文忠。


蘇軾倡導「我書意造本無法,點劃信手煩推求」、「書初無意佳乃佳」的創作觀念,推崇自然本色的審美創造,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為最高的審美準則,掀起了「尚意」的旋風。他的書法,化生於二王、魯公及李北海等,而遺貌取神,不規行矩步,依靠傑出的依靠傑出的天份、豐富的學養和豪放的胸襟,信手揮灑,觸處成妙,氣質雍容,誠可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即使不合法度處亦自具一種風流妍媚的風韻,姿質天成,其形質容或有憾,而神致絕不庸俗,每每令人得意外之喜,所謂「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者」,實際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合法」,甚至是「創法」。

蘇軾執筆採用單鉤古法,因而筆法比較特別,橫多中鋒,豎多側鋒,橫輕豎重;結構得力於顏真卿、李北海,寬博橫扁,右肩聳拔,字勢欹側。整體看來,厚重樸實,而機巧暗生,後人評價像老熊當道、百獸畏服,非常傳神。如果依照唐人對於形式美的標準來衡量,他的筆法和結構過於隨意,存在不少問題;但是,按照黃庭堅的看法,其病處正是美處,猶如西施捧心,別有風韻。這是宋代尚意書風觀念作用下的必然結果。蘇軾並不追求法度的完全合理,而更注重書法能夠表現個人的情趣、態度乃至書寫時的即時情感狀態,因而他的作品,總能夠體現出一種落落自得的神情態度,令人聯想到他為人的豁達、為學的淵博乃至為文的浩淼,從而獲得更加貼近其人生境界的藝術感受。


他傳世的作品並非件件精品,但是當他的藝術才能、藝術情感都被充分調動起來時,創造的作品,便能給人以巨大的藝術震撼力。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作是《黃州寒食詩》。


《黃州寒食詩》,是他因烏台詩案被貶到湖北黃州、在寒食節書寫的兩首五言古詩。十七行,二百零七字。蘇軾47歲時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仕途的風雲變幻與時令的凄清蕭瑟、未來的期望與現實的悲涼……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東坡的心情激蕩起伏,筆墨、書寫在這激蕩心情的左右下完全擺脫了技巧的束縛,從而成就了他所謂的「無意於佳」的書寫狀態。這反而使他原先所積累的所有藝術養分得以充分自由的發揮和整合,甚至自身的潛能也噴涌流淌,無可抑制。全篇起伏跌宕,宛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或蜿蜒盤曲、徘徊沉吟,或奔騰直下、激蕩咆哮,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董其昌評:「余平生觀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六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庭堅跋此帖云:「此書兼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這件作品的這種氣質,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可謂如出一轍,因而後人視之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東坡對他有知遇之恩,曾稱讚他的文章「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此聲震士林。他乃執弟子禮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他的詩歌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他的詩學主張被後人所發揚,演成著名的江西詩派。他的仕途比蘇軾更加坎坷,中進士後歷任葉縣尉、國子監教授、太和知縣等,以後雖曾任職於中央,但都是偏於文教的機構,並且屢次被貶,始終未能飛黃騰達。


黃庭堅既出於蘇門,自與東坡同氣連聲,共同倡導「尚意」書風的觀念。他極力標舉「學養」、「胸襟」、「不俗」和「有韻」,「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為書法進一步走向文人生活的空間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楷行根源東坡,又融鑄《瘞鶴銘》,形成獨特的輻射式結構和振動筆法;而主要精力則在狂草,結構富於強烈的開合變化,用筆強調起倒擒縱的靈活運用,又有意識地引進小草的點法,豐富其筆劃,章法穿插錯落、節奏鮮明,在狂草的形式上貢獻了許多新的創造,形成獨特的個人面目。《李白憶舊遊詩卷》(現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原帖已流入日本)十分集中地體現了他在狂草上的形式開拓。


米芾(1051~1107),原名黻,後改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人稱「米襄陽」、「米南宮」,亦稱「米海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後徙居丹徒(今江蘇鎮江)。米芾沒有考取功名,雖因母親曾經是皇后的接生人而蒙蔭進入仕途,但官運不甚通暢,長期在地方任職,在中央機構中只短期地擔任過太常博士、書畫學博士等,曾受命擔任禮部員外郎卻因出身不高而被彈劾。 米芾性格狂放,有潔癖,好奇石,常以奇裝異服、古怪行徑驚世,故當時即被人呼為「米顛」。這種性情,也許與其出身有關,同時,也可能與他對文藝有特殊的感悟有關。他極富於文藝才華,尤其是書畫和鑒定。在畫的方面,創立米點雲山,後來影響頗廣。在書的方面,他極力反對造作、強調自然,但又絕不自是,而採用「集古字」的方法學習、領會經典,經過長期的陶冶、融匯,最終自成一家。


米芾是宋代學習古典最為深入的書家之一,他的《自敘帖》說:「余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宗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筆)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又說:「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但米芾又是最能夠從古典中突破出來的書家之一。他表面看來沉湎於晉唐傳統,但同時強調「振迅天真,出於意外」,標舉「意足我自足」的創作心態,因而在經過艱苦的「集古字」之後,大力脫出羈絆,以「刷字」自許,樹立自己的風神面目。《墨庄漫錄》載:「海岳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數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少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所謂「刷字」,首先是沉著,筆毫決不輕飄浮泛,其次是飛動,起承轉合無不流暢自如。要做到這兩點,需要對筆鋒有極其高超的駕馭調控能力,對點劃結構的造型有非常全面深入的把握。他自詡「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正是對自己這一能力有充分自信的表白。因此,存世米書幾乎無不表現出這樣的特點:一方面,點劃和結構造型非常合理並且豐富,與古典傳統若合符節;另一方面,一切形式似乎又都出自他的創造,沒有任何拘謹、模仿或遲疑的地方。因而總體看去,只覺得隨意揮灑而無不如意,酣暢淋漓,正如蘇軾所說的「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成為宋代行書影響於後世的最重要的一種風格。


《蜀素帖》(1088年),墨跡,行書詩六首,全幅七十一行,五百五十六字,字徑六分許,書寫在產於四川的絹素上,因此得名。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米芾當時應湖州太守林希之邀作山水之游,心情愉快,因此通篇平和朗暢,技巧豐富而運用又十分自然隨意,沒有絲毫的鼓努作態,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苕溪詩卷》(1088年),墨跡,紙本,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創作時間早於《蜀素》一個月左右,是米芾將赴林希之請赴湖州之前告別朋友而寫的詩稿。書寫風格與《蜀素》差異甚大,用筆雖舒展但有時顯得過於沉重,結構雖開張但有時過於欹側,故整體看來有時跳宕感太強烈,不如《蜀素》平和,似乎能夠令人感到此時米芾心情的鬱悶。儘管如此,這件作品仍不失為一件傑作。 《研山銘》,墨跡,紙本。作於1102年。十一行,三十九字。此帖是米芾大字精品之一,近年剛從日本回歸,現藏故宮博物院。因是大字,用筆非常豪放,更加充分地體現其「刷字」的氣勢和調控筆鋒能力的高超,極有欣賞和學習價值。


與蔡、蘇、黃、米四家相先後,還出現了其他一些有一定水準的書家,共同營構了北宋中後期書壇的繁榮局面。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治國昏庸,但對藝術,極有興趣,在書畫院組織建設、古代法書名畫的收藏整理複製方面有不少有利的措施(例如組織刊刻《大觀帖》),對於這一時期書畫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他本人天資極高,藝術成就也相當突出。真書學唐代褚、薛,瘦勁而流暢,有淡雅清新之致,別具一格,世稱「瘦金書」;草書受懷素影響,筆勢流走,清逸靈動,丰韻可人。


《穠芳依翠萼詩》墨跡,絹本。大字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字。此卷以畫法作書,筆致勁挺秀逸,結構嚴整瀟洒,有典雅清剛之致。


《草書千字文》,墨跡,紙本。狂草,寫在一張長三丈餘的描金雲龍箋上。臨懷素書而能自化,雖然創造性不如其瘦金書,但是在宋人草書中也是比較突出的。


薛紹彭,字道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力追晉人風韻,雖才氣稍遜,而風規足賞。與米芾齊名,人稱「米薛」。墨跡有《欲出得告示帖》、《雜書卷》、《得米老帖》等。


蔡京(1047~1126),字元長,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蔡京書法以唐人風格特別是柳公權立身,勁健矯捷,雖魄力甚強而含蓄不足。董其昌云:「元長書法似米南宮。」墨跡有《節夫帖》、《宮使帖》等。


三、南宋


靖康之變給了宋王朝巨大的打擊,在收復舊地還是偏安江南的兩難選擇中,南宋又維持了100多年,但北宋中晚期書法的興盛局面卻沒有維持下去。


南宋書壇主要由三種力量組成:


第一種,是宋高宗和吳說。他們的主要努力是師法晉人。


高宗留心翰墨,曾經學習過米芾、黃庭堅,但最終歸依王羲之,尤其專精於《集王聖教序》。


吳說,字傅朋,號練塘。家富收藏,學晉條件甚好,但他最得意的所謂「遊絲書」卻不過是一種筆墨遊戲,遠不如行草書的流美輕靈。他們兩位的實踐對於北宋的「尚意」書風可以說是一種扭轉。


第二種,是在宋四家尤其是蘇、黃、米的舊途上討生活。其中,又以學蘇的為多,南渡士人中有楊時、趙令畤、汪藻、趙明誠、孫覿、沈與求、謝克家、張浚、楊無咎等人。基本上在南渡後成長起來的有岳飛、葉衡、胡沂、韓元吉、王淮、王之望、辛棄疾等。學米的有劉燾、王升、米芾之子友仁、吳琚等。學黃的有胡安國、張九成、王十朋等。這些書家中,不乏天份極高者,如吳琚,學習米芾書法,深得精蘊,幾可亂真,歷來學米許為最高,但總體上看,即使是這樣的書家,也無法同北宋諸子相比擬,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足夠的創造精神。


第三種是稍能自振者。代表人物是陸遊、范成大、朱熹和張孝祥。陸遊喜草書,亦能行書,出於張旭、魯公、東坡與楊凝式,往往借酒揮運,有郁怒勃發之氣,頗足動人;范成大書法受米、黃影響,而不局限,有落落自得之態;朱熹行草書流暢自然,有學問氣,略無矯飾;張孝祥格在顏、米之間,厚實而能靈動。此外,張孝祥之侄張即之,融合顏、米,結構簡練端正,用筆剛斷峻健,工於寫經,也是較有造詣的一家。


四、遼金


遼代書法,作品流傳較少,一般來看,主要受晚唐書風影響較深,後來也間受北宋諸家的影響,但無特出人物。


金代接納了幾位中原舊人,如宇文虛中、王兢、蔡松年、蔡珪父子、吳激等,帶來了中原書法的風氣和傳統,到金章宗時,形成了一個小高潮。章宗本人力學宋徽宗「瘦金書」,雖然骨力不逮,已屬難能可貴。在他的治下,還出現了兩位頗有影響的書家党懷英和趙沨。黨氏以小篆著名,又擅長隸書和楷書,在這個時代是難得的;趙沨也擅長楷書,體兼顏蘇。黨、趙之後,有王庭筠和趙秉文,主要受到北宋蘇、米的影響,又兼向唐人如顏魯公等取法參用,雖然沒有很大的開創,但在金代的文化氛圍內,已經可以說是極其難得了。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翻墨本(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關注《書法密碼》 shufamima 微信公眾號,您會有新的發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詩軸》
田英章楷書單字放大米字格版字帖
鄭板橋的書法手札
隋唐五代書法——中國書法史七
米芾的行書《凈名齋碑》

TAG:書法密碼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書法藝術簡史(九)宋遼金書法
宋遼金書法
玉器長河——唐宋遼金
台北舉辦唐宋遼金元玉器精品展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宋遼戰爭卷 第二章 偃武修文 3 輝煌大書背後不為人知的隱情
宋遼戰爭卷 第二章 偃武修文 4 石守信貪虐公案:本性還是自污?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5 王繼勛大案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6 鐵腕反貪:宋太宗反腐實錄
宋遼戰爭卷 第四章 契丹 1 太陽神:耶律阿保機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7 官員假傳聖旨,太宗如何處理?
宋遼戰爭卷 第五章 高粱河大戰 7 擁立德昭事件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3 改元太平興國:朱熹如何詭辯?
揭秘宋遼戰爭真正的英雄並非楊家將
宋遼戰爭卷 第一章 宋太宗趙光義 2 為何稱宋太宗是堯舜之君?
宋遼戰爭卷 第九章 契丹緋聞 3 為何細君公主要嫁給孫子?
宋遼戰爭卷 第十章 雍熙北伐 9 潘仁美的千年冤案
宋遼戰爭卷 第二章 偃武修文 5 令置酒講解:宋太宗的江湖手段
宋遼戰爭卷 第二章 偃武修文 2 趙光義:科考擴招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