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煜明、薛其坤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煜明、薛其坤



?未來科學大獎





編者按:


       本周,對標諾貝爾獎的中國民間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宣布了首屆獲獎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因其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而獲得生命科學獎。清華大學副校長、物理學教授薛其坤因其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獲得物質科學獎。兩人各獲得100萬美元獎勵。以下是「未來論壇」對兩位獲獎人的專訪,內容經過編輯。





  





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我是科學旅途中的旅人





?盧煜明




「我非常激動。我完全沒想到今天會聽到這個好消息,非常開心!」



當「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委員高西慶撥通盧煜明教授的電話告訴他得獎的消息時,盧煜明正在和同事開會,討論一些研究數據和問題的解決方法,他感到非常驚訝,也由衷地高興。




在被問到作為第一屆獲獎人,未來科學大獎對其有何特殊意義時,盧煜明說, 「縱觀其他國際獎項,比如諾貝爾獎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這次,在中國創立了如此重要的科學獎項,首次頒獎非常重要和有意義。這會讓中國的其他科學工作者得到激勵,更好地工作。我的獲獎對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也很有意義。我是研究醫學的,希望能藉此鼓舞更多醫學學生在這一領域繼續奮鬥。」



盧煜明教授開拓的「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NIPT)」技術在2011年秋正式開始臨床應用。過去五年,該技術已經在全球90多個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千萬孕婦都接受了這項檢查,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的產前胎兒基因測試。在此之前的檢查技術,例如羊水穿刺,存在對胎兒造成傷害的風險。




盧煜明教授這樣評價這項技術,「孕婦們可以通過無創的方式了解腹中胎兒的情況。我的工作簡單說就是保護胎兒不受到這類傷害。同時,這項技術在全球被廣泛使用,也是我們中國科技造福全人類的一個表現。」




盧煜明教授說,每年香港有40%的孕婦會接受NIPT檢查,就他所知每年內地接受這一檢查的孕婦大約有100-200萬人次。




在成功地將NIPT技術從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之後,盧煜明教授更進一步,將研究重心轉向利用血液中存在的游離癌症DNA,對癌症進行篩查。




他解釋說,「所有類型的癌症都可以被檢測到。如果最終成功就可以算得上是醫療領域裡的革命性成果。癌症在許多國家都是頭號殺手。就像NIPT檢測胎兒遺傳性疾病一樣,我們也可以對所有癌症進行檢測,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他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曾經有位女士來做NIPT檢查,她的血檢結果發現異常,於是盧煜明教授團隊用新測試方法對她的血液進行了進一步檢測,發現血液中的異常分子不是來自於胎兒,而是她自己。「我們最終診斷這位女士自身患有癌症。血液中發現的異常分子可能來自身體的任何部位,我們正在研究的新技術可以對血液中的異常分子進行定位,找到癌症的源頭。」




在盧煜明教授看來,未來生命科學領域有幾大研究重點。其一,在基因科學方面,一些國家已經在數以萬計的人身上開展了腫瘤基因測序,中國也會成立自己的精準醫療項目。未來幾年,基因組研究和對基因變異導致的疾病的研究將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焦點,相關技術將在醫療機構中得到普及。




另外一個發展重點,也是近來的熱門話題,就是對變異基因進行修復的基因編輯技術,比如CRISPR。




作為很早便立志於從事醫學相關領域基礎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盧煜明認為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產生的新奇和發現,正是科學最大的魅力。




「我就像一個科學旅途中的旅人,每天都會行至此前從未到達的地方,進行探索。這是最令人激動的一點。每天來上班時,我都不知道今天又會有什麼新發現,這是科學最迷人之處。並且,自然是如此美麗,許多答案在被揭曉之前,我們都對其毫無頭緒。這是多麼奇妙啊!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在科學中,我們得以將腦中的想法具現化,最終應用在幫助他人上,比如產生新的測試方法、新的藥物。這真的很有意義。」




對於如何衡量科學工作的價值,他坦言,自己從沒想過一年必須要在哪些期刊上發表多少篇文章,也從不認為只有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應該通過其本身的價值被評判。人們應該注重的是科研的質量,而不是論文的數量。搞科研不是做生意。年輕的科學家則應當明白,有時,重大的科研成果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在剛著手進行NIPT研究的時候,沒有人看好我會成功,所有人都覺得我是異想天開。人們可能需要長達20年的時間才能意識到一項研究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請保持耐心。只要一項工作有意思,就值得做下去。」




而面對失敗是科學研究的常態,他的經驗是一定要耐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失敗了,想想為什麼,吃一塹長一智。不怕犯錯,與團隊的其他成員們積極討論,一次哪怕只能前進一小步,最終就能跨越障礙。不要放棄。與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團隊也很重要。尤其在生命科學中,沒有人孤軍奮戰還能面面俱到。合作是克服困難的利器。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他教過許多內地學生。他總是鼓勵他們彼此質疑,對導師發難。讓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學會挑戰權威。要想獲得原創性的成就,就必須敢於質疑已有的發現,這樣才能前進。




他也寄語年輕科學家和科學愛好者們:「身處21世紀之初,我們擁有祖輩們前所未有的知識、技術與工具。現在正是生命科學的黃金時代,是投身於生命科學、做出重大發現的好時機。」




  





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物理是一件奇妙的事






?薛其坤




「接到電話時我很激動,作為科學家還是很期待的。當然我不知道候選都是誰,咱也不說期盼,但還是很高興的。謝謝他們。」言語樸實的薛其坤教授這樣形容自己得知獲獎時的心情。




薛其坤對捐助大獎的企業家表示感謝,「他們的做法,對整個科學界都是一個莫大的鼓舞。」他也對認可自己工作的未來大獎科學家委員會的成員表示了感謝。




薛其坤教授因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方面的發現而獲獎,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這是中國科學家在基本物理效應發現方面很少見的成果之一,這是物理中的基本規律,是非常重要的效應。從科學的意義來講,在1880年左右,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效應,一個叫霍爾效應,一個叫反常霍爾效應。過了一百年後,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先後三次發現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三次發現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而對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實驗觀測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薛其坤教授說,在拓撲絕緣體概念於2005年提出以後,團隊經過4-5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果,找到了代表著微觀世界電子物理效應的新規律。




薛其坤教授說,從應用上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從原理上,理想的反常霍爾效應對晶元、電子器件而言,意味著器件能耗是非常非常小的,這將大大降低耗能。這個發現將為電力學未來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薛其坤教授目前的主要工作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二,在物理學領域的難題之一——高溫超導機理研究上,他的團隊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薛教授看來,從事物理學的前沿基礎研究,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這一工作是去理解微觀世界和自然界。「年輕人如果充滿好奇心,想創新,想揭開大自然奧妙的話,物理學最前沿的基礎研究是值得追逐的方向。」他說。


From:知識分子,ID:The-Intellectual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未來 | 如何減少疾病 | 天宮二號 | 京華煙雲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轉基因笑話


吃貨 | 拉斯克獎 | 饒毅談書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遇見智趣生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漫漫不歸路乍現生機 阿爾茨海默症紀念日
尤利西斯:深入太陽極點 | 星星背後的物理(九)
漫漫不歸路乍現生機 |阿爾茨海默症紀念日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特首梁振英祝賀盧煜明教授獲未來科學大獎
偉大的偶像喚醒偉大的自己——訪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
專訪姚檀棟、范蔚茗:為什麼青藏高原是科學研究的理想之地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科幻生於科學 死於科學
諾獎得主專訪:科學家也是普通人
《科學美國人》主編專訪蒲慕明院士:讓政府推動腦科學數據收集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曾紅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大科學」
中科院洪國藩院士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取得重大技術發明
報名「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有機會免費獲得劍橋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訓練項目
明朝偉大的科學家徐光啟-明朝人物
格魯伯獎得主蒲慕明:具有中國情懷的世界級科學家
王曉東解讀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
《環球科學》專訪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神經科學家李兆平
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推動生命科學研究院在蓉落地
華人科學家張鋒獲「小諾貝爾」獎 得主出生在石家莊
華裔女科學家錢莉奪冠首屆博雅科學獎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忠誠超導終成賢——記趙忠賢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