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針灸要傳承 也需創新和突破

針灸要傳承 也需創新和突破

自21世紀初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湧現出了一些頗具特色的傳統醫藥非遺項目,很多技藝甚至無法用現代化手段取代。申報成功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傳統醫藥非遺項目(國家級/省級),分享其特色、亮點、推廣體會,及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發展創新的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個很大的概念,是指民眾中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俗活動、傳統技能等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和文化空間。為規範非遺保護工作,2006年6月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確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醫大師賀普仁被確定為針灸項目的傳承人。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醫針灸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確定的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全世界僅有四位,賀普仁就是其中之一。

傳承人相繼仙逝


增強了傳承的緊迫感

針灸要傳承 也需創新和突破


近年來,隨著非遺項目傳承的不斷推進,我們也體會到了非遺保護的急切感。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1986人,到2015年8月,有259人已經去世,而在世的人員,70歲以上的佔據了一半。針灸的傳承人程莘農、賀普仁去年相繼仙逝,這個自然規律也迫使我們加強對於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傳承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中醫人任重道遠,責無旁貸。


作為非遺項目,針灸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何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針灸技藝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峻課題。秉承著針灸「文化傳承」的理念,我們要將這種獨特的文化繼承下去、傳播開來,使之生生不息,成為中醫文化的靈感和源泉。非遺非常注重技能技藝的實踐傳承,在當前新形勢下,需要在保護過程中構建「口傳心授」的新模式。


適宜技術的推廣


必須做到規範化培訓

針灸要傳承 也需創新和突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積福的同時,我們是如何折掉自己福分的?
中醫科研發展思路:借鑒屠呦呦科研模式
季節交替頸肩腰腿病易複發
定一個小目標不夠,先給你18個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唯突破和創新是兒童手錶未來的機會
傳承極致就是最好的創新
泰克再度突破創新障礙,重新定義示波器
傳承與創新,綠城能做的可以更多
紅木傢具該繼承傳統還是開拓創新
傳承創新 與時俱進
泰克再度突破創新障礙 重新定義示波器
創業心得:創業初期要微創新,絕不能大創新
於強教授:如何培養成為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利用模擬技術的突破幫助我們實現創新
原創時評:「限塑」需要創新思路
厲以寧:創新不再只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還是信息量的組合
設計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只知模仿而不創新,創業必定會失敗!
韓國人選擇文在寅的重要原因:創造就業 改革創新
創新和渠道決定門窗企業能否做大做強
國企創新能手,勇於邁出突破現狀的腳步
創新 | 不敢顛覆傳統,何來創新設計?
創新思維 突破奇點
生物醫藥面臨「微創新」與「偽創新」 業內人說:聽了很生氣,但也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