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已知與未知的和諧

已知與未知的和諧

已知與未知的和諧



點亮自信之光

by克里希那穆提


心如何才知道它已經發現了那個終極的、


無法度量的、


難以名狀的至高境界?

正因為它無法「知道」那個無限、


不可知而又無法經驗的境界,


因此它所能做的


只有徹底解脫所有的


痛苦、焦慮、恐懼和永遠

在製造幻覺的慾望。


「我」以及它所有的意象,


就是為一切關係製造衝突



界分的中心點。

如果心無法為關係帶來和諧而只是一味追求開悟,那麼修行就變成毫無意義的事了。因為生活即是關係的互動,人際關係如果不夠深刻,彼此無法充分了解、相互的扶持,你的修行也不可能有多大進展。缺少了這個基礎而只是一味追求開悟,修行便成了一種逃避關係的方式。心如果不透過正當的行為而得到深刻的確立,亦即發展出美德及秩序,那麼追求實相便是毫無意義的事,因為一個尚未擺脫衝突的心,只會逃避到它「誤以為」真實的幻象之中。


這樣一個受到環境和文化制約的心,如何才能發現那個不受制約的東西?一個永遠都處在衝突之中的心,如何才能發現那個從未有過衝突的東西?只是一味追求開悟是沒有意義的事。真正的意義就在於心能不能擺脫恐懼,擺脫它所有自我中心的掙扎,擺脫它所有的暴力等等。心智——你的心——能不能解脫這一切?


這才是真正需要探索的問題。


心一旦獲得解脫,才能毫無幻覺地去探索世間是否存在著一個絕對真實、超越時間而又無法度量的東西。

為自己去弄清楚這件事,你知道有多麼重要嗎?


因為你只能靠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你不能倚賴別人的啟蒙。你必須為自己去發現生命所有的活動,其中的美、丑、享樂、不幸和困惑,然後從這條共業之流解脫出來。如果你已經在做這件事——我很希望你已經在這麼做了,那麼接下來我們要探索的就是,宗教修持到底是什麼?所有的組織化宗教都是由思想建構出來的,譬如環繞著某個人或某種理念及結論而發展出一些傳聞軼事。但這並不是宗教修持。宗教修持指的是毫不分裂而完整地活著。大部分人的心都是四分五裂的,而一個四分五裂的東西往往是腐敗的。


因此一個既能運用知識又能從知識中解脫出來的心,是個什麼樣的心呢?


顯然上述兩種狀態已經和諧相融了。深入探索之下,你可能會開始質問自己:冥想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為自己去探究冥想是否具有意義。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徹底捨棄別人對冥想曾經下過的論斷。你能辦得到,還是你已經受制於別人對冥想所下的論斷了?如果你已經深陷其中,那麼你就是在藉由冥想自娛,或是企圖透過一些修鍊來發現別人的洞見。當你在修鍊時,你只是在驅使自己的心臣服於別人所設下的一套模式。所以,不要追隨任何人——包括本人在內。不要輕易接納任何人的言論,因為你必須點亮自己心中的光。你必須完全獨立自主,因為你就是世界,世界便是你,只有解脫了世間的造作,亦即解脫了「我」所有的侵略性、虛榮、愚昧和野心之後,才能真的覺醒。


然而冥想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弄清楚它是怎麼一回事?


很顯然地,要想把一個東西看得非常非常清楚,你的心必須保持安靜。如果我想聽清楚一個人的話語,我必須全心全意地聽,那種留意的狀態便具備著一份空寂的品質。要想領會話中的意思,甚至領悟其中的弦外之音,我勢必得非常仔細地聆聽。在聽的時候,我既不立刻詮釋你所說的話,也不批判或評估,我只是如實聽著那些話語以及其中的弦外之音,並心知肚明話語並非那真實的東西,言語的描述亦非被描述的對象。


因此,我是以全心全意在聽你說話。在那種全心全意傾聽的狀態里,並沒有一個「我」這個聽者存在的感覺,「我」和你這個講者之間是沒有界分的。所以要想徹底聆聽並超越言語的局限,你就必須全神貫注。當你在看一棵樹、聽音樂或是在聽某個人跟你講急事時,你自然會全神貫注。那種「我」完全不見了的全觀狀態,正是一種冥想的境界。因為在那種境界里是沒有方向感的,也沒有思想建構出來的疆界感。


全心全意地覺知,意味著沒有任何欲求,沒有想達到什麼、想變成什麼的慾望。反之,衝突一定會產生。因此,全心全意地覺知,乃是沒有任何衝突,沒有特定方向和意志力的心境。如果我注意聽你說話,靜靜聆聽著鳥語,或是觀賞著眼前的崇山峻岭,這種心境便出現了。處在這種全觀的狀態里,觀者與所觀之物的界分感就不見了。只要界分感一出現,衝突一定會產生。


然而這只是冥想的起點罷了。如果你真的有心探索下去,這個起點也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處在這種狀態,我們那早已喪失了意義的生活,才能重新變得意味無窮。生活會因此而得到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和諧性。


冥想乃是一種不帶有掌控性的生活方式。我們有一大半的生命力都浪費在掌控之中了。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我必須如何」或「我不能如何」,「我應該如何」或「我不該如何」。不論是壓抑、擴張、保留、退縮,或是執著、擺脫執著、透過意志力來達成某件事、掙扎、建構,其中永遠有特定的方向,但只要有特定的方向,就一定有掌控性。我們終日都在掌控,所以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完全不掌控的生活方式。若想過著完全沒有掌控性的生活,你必須認真而深入地探索。


我們為什麼要掌控,當我們在掌控時,那個掌控者到底是誰?他所掌控的對象又是什麼?


掌控也意味著督導、模式、臣服、模仿和壓抑。如果你觀察心裡相互衝突的一些慾望:想要又不敢要,想做這個、不想做那個,這些都是二元對立的形式。


然而二元性真的存在嗎?


我指的並不是男女、明暗之類的二元性,而是心理上真的有二元性嗎,還是存在的只有「真相」罷了?只有當不知該如何面對心中的「真相」時,相反的心態才會產生。假設我知道該如何面對心中的「真相」,假設心知道該如何處置「真相」,並且有辦法超越它,那麼反面的心態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換句話說,如果你像大部分人一樣粗暴,那麼非暴力的修鍊就是毫無意義的事,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段隔閡,在這段隔閡之中,你仍然是充滿暴力的。能超越暴力才是有意義的事,所以不是要跳到反面,而是要解除掉它。


我永遠都在用舊的經驗詮釋新的,因此我從來都無法以煥然一新的心來面對嶄新的事物。因為我總是透過概念、結論、言語和過去的理由來看待新的反應或新的感覺,所以我的心永遠是粗暴的。因此,過去的一切創造出了與「真相」相反的東西。心如果能不替那個「真相」定名、歸類、設限或浪費能量來逃避它;心如果能看著真相而不帶有過往的經驗,亦即沒有一個觀者的存在,那麼你就徹底解脫了這個真相。試試看就知道了。


你有沒有發現內心總存在著觀者與所觀之物的對立性?


裡面總有一個「你」在看著你所觀察的東西,所以你和那個被你觀察的東西之間必然存在著一道界線。譬如你看見眼前有一棵樹,於是那個屬於過去的觀者便說道:「這是一棵橡樹。」當它說:「這是一棵橡樹」時,那份知識顯然是來自於過去,而過去的一切就是那個觀者。因此觀者和眼前的樹是有差別的。很顯然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


但是當我們在處置心理上的真相時,觀者與所觀之物真的有差別嗎?假如我說,「我是粗暴的」,那個在說「我很粗暴」的觀者,和它所謂的粗暴是兩回事嗎?很顯然不是的。因此,當觀者與所觀的真相分開時,二元對立和衝突就產生了,然後它又想透過各種手段來逃避心中的衝突,所以觀者根本沒有能力面對內心的暴力。你不斷地想理解觀者與所觀的界分活動以及其中的衝突,所以你無法直接面對那個真相。


但是處在冥想之中,生命本是一個完整而毫不分裂的活動,它不會分裂成「我」跟「你」。其中並沒一個我在經驗著什麼。你是否能認清心是無法經驗到未知的?心無法經驗到它所不能度量的東西。你也許會說,「我將體悟到那個無法度量的境界」,譬如「更高的意識」之類的東西,但那個所謂的經驗者到底是誰?那個經驗者即是過往的一切,他只能依據過往的一切認出眼前的經驗,因此他勢必對眼前的經驗已經有所認識了。但冥想之中是沒有老舊經驗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會攀登到天頂。


冥想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理解日常生活的整體活動,而不帶有會製造衝突及特定方向的掌控性,同時又能擁有充沛的活力、能量、真誠及創造力。你知道,空寂之中存在著巨大的空間——但腦子裡的活動是沒有空間的。它總是塞滿了知識,而且始終只對自己感興趣——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達成什麼,該得到什麼,別人會對自己有什麼看法等等。它充斥著對別人的認識以及各種的結論、概念和意見。


因此我們心中的空間是非常狹小的。而暴力的起因之一便是缺少空間。我們心中的空間這麼小,所以必須將它拓寬。冥想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發現這個不是由思想製造出來的空間,因為一旦有了空間,心自然能完整地運作。一個井然有序的頭腦——絕對而非相對的秩序——是沒有衝突的,所以它才有轉圜的餘地。


空寂是最極致的一種秩序。因此,空寂絕不是透過千方百計刻意培養覺知而達成的。只要你一察覺自己的心空了,它其實已經脫離了空寂。空寂是最高的數學秩序,在這份空寂之中,腦子裡尚未被填滿的不活躍部分,將會變得活躍起來。一個沒有任何衝突的心,裡面的空間是巨大無比的,但這種空間並不是由思想製造出來的,它是沒有任何邊界的空寂。當我們在描述它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思想來交流,但描述並非那個被描述的東西。因此,心及腦一旦徹底安靜下來,秩序便出現了。有秩序的地方,就會有巨大的空間。


可是沒有任何人能告訴你這個空間里埋藏了什麼,因為那是完全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任何人——不管他是誰——只要一描述它,或是企圖透過重複誦念的咒語以及其他的把戲來達到它,就是在玷污這個聖境。


這便是冥想的整個過程。它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你偶爾行之的一件事,它是一直都存在,又能為生活里的每樣東西帶來秩序的一件事。美就在其中。不是山林里、博物館裡或音樂之中的美,而是美的本身,也就是真正的愛了。


選自《點亮自信之光》


「悠然之家」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


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


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相信每一個人內心都具有強大的潛能。


運用專業的心理技能和教練技術,


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困境,


回歸本性,推動他們積極行動,


活出綻放、閃亮的生命特質,


是本中心肩負的神聖使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然之家身心靈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悠然之家身心靈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已知與未知的宇宙
未知死,焉知生
《降臨》面對未知和已知,我們同樣忐忑
抑鬱成因——所知,未知與懷疑
人的已知圈越大,未知圈會更大
未知的宇宙 是否有未知的生命 太陽人真的存在嗎?
探索無知與未知 《樂園?》繪製解析
王陽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造訪者」與未知的「我」
已知與未知:蘋果併購IBM傳聞緣何成笑料?
全球勒索病毒攻擊匯總: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朝向未知事物的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
在未知的時間裡,你始終要做那些已知的事
未識之神,未知之路
未知的人生也許比預知的更好玩!
你從未聽說過的未知神秘力量,X奇聞
從算式到方程——由已知到未知
下一個目標:去丈量已知與未知間的距離——深藍e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