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唐代女道醫胡愔隱居太白山

唐代女道醫胡愔隱居太白山

唐一代著名女道醫胡愔精通中醫理論,著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行世,另據《新唐書》及《崇文總目》記載,胡愔還著有《黃庭內景圖》一卷、《黃庭外景圖》一卷,惜失傳。關於胡愔的生平,廈門大學的蓋建民先生有《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一文作了考證,見《中國道教》1999年第1期。茲摘錄如下:「《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首題為『太白山見素子胡愔述』,自云:愔夙性不敏,幼慕玄門,煉志無為,棲心淡泊,覽《黃庭》之妙理,窮碧簡之遺文,焦心研精,屢更歲月。伏見舊圖奧密,津路幽深,詞理既玄,賾之者鮮指以色象,或略記神名。諸氏纂修異端斯起,遂使後學之輩罕得其門。差之毫厘,謬逾千里。今敢搜羅管見,罄竭聞,按據諸經,別為圖式,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並引病源,吐納除疾,旁羅藥理,導引屈伸,察色尋證,月禁食禁。庶使後來學者披圖而六情可見,開經而萬品昭然。該序言末題為『大中二年戊辰歲述』,大中乃唐宣宗李忱年號,據此可斷定《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當撰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胡愔自稱『太白山見素子』,太白山乃道教名山。據葛洪《抱朴子內篇》卷四《金丹》記載,古之道士,合作神葯,必入名山,『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有華山、泰山、霍山……長山、太白山,……長山、太白(山)在東陽』。今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陽即三國吳置的東陽郡,太白山在今浙江金華縣的東陽。由此我們可以初步認定胡愔約生活於晚唐,道號見素子,浙江東陽人(或曾隱居於浙江東陽太白山),幼年慕道,喜讀《黃庭》,有志於道教煉養方術……」


其實東白山腳下的觀里胡村從唐朝永泰年間(765年)就已經是胡氏族居地,並且,東白山也是胡氏的產業,唐五代時,胡氏與東白山土著許氏聯姻,歷代祖先墓也在東白山。到元朝東白山人胡淢 火 有《東白山賦》留世。可惜由於宗譜不記女名,胡愔之名一直以來不被人所注意。


從胡愔自號見素女,應與葛洪號抱朴子相對,所以,胡愔是深受葛洪《抱朴子》一書影響的一位女道士,其隱居之地自然是葛洪提到的東陽太白,而不會是西安的太白。

太白山的趙廣信受師左君守玄中之道,內見五臟徹視法,胡愔的《黃庭內經五臟六腑圖》即其繼承與發揚,其可見胡愔所隱的太白山是趙廣信的太白山,即東白山。


胡愔隱居太白山的另外一點則是東白山「按仙經,可以精思合作葯者」,可得地仙之助,葯必成。太白山洞天是道門中人理想的修身養性環境與場所。


而令人興奮的是胡愔恰恰在養生醫學這一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對東白山的養生項目的開發是具有不同尋常的價值。

唐代女道醫胡愔隱居太白山


道教具有 「尚醫」的歷史傳統。「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醫術」,自古就有「醫道通仙道」、「十道九醫」之說。「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中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藥學的組成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頁) 道教醫學是一門帶有鮮明道教色彩的中華傳統醫學流派。其醫學模式是熔生理治療、心理治療、精神信仰治療於一爐的綜合性、多元化的醫學模式。


唐代女道士胡愔援醫入道,運用傳統醫學的臟象、經絡、氣血津液學說及診斷理論來指導內煉養生,自覺地將道教修鍊方術與醫學理論緊密結合起來,胡愔的道教醫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修仙模式上認為「勞苦外求實非知生之道」,主張「存神修養」,「不假金丹玉液(外丹)」,對外煉成仙模式予以否定。胡愔在序言一開始就云:夫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氣味相感結為五臟,五臟之氣散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關節,引為筋脈,津液血髓蘊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為九竅。故五臟者為人形之主,一臟損則病生,五臟損則神滅。故五臟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臟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發於外則上應五星,下應五嶽,皆模範天地,稟象日月,觸類而取,不可勝言。若能存神修養,克己勵志,其道成矣。


胡愔運用傳統醫學理論來說明存神修養的道理。道教人體觀強調氣是生命之本。精、氣、神是構成生命系統的「三寶」,但三者在生命活動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氣的地位十分特殊:「夫氣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萬物之元,道之變也。」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二《火類》,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第1416冊,第27頁。道教醫學認為氣聚成形、氣能生神,氣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生命之本。人有氣則生,無氣則亡。氣與人體生命的關係,就如同子民同國家的關係一樣,即所謂「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6頁。人體內元氣是否充沛,運行是否暢達,直接關係到人體健康與否《黃帝內經》認為,人是由天地之精氣相合而產生的,天地之氣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與天地萬物溝通的中介,故《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胡愔正是運用了《黃帝內經》中的這些醫學理論來闡述內修不僅可以使「五臟堅強,諸毒不能損」,「卻老延年,志高神仙」,甚至能「神化沖虛,氣合太和而升雲漢」。


五臟堅強則內受腥腐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諸風不能損,聰明純粹,卻老延年,志高神仙,形無困疲,日月精光來附我身,四時六氣來合我體。入變化之道,通神明之理,把握陰陽,呼吸精神,造物者翻為我所制。至此之時,不假金丹玉液,琅大還,自然神化沖虛,氣合太和而升雲漢。五臟之氣結五雲而入天中,左召陽神六甲,右呼陰神六丁,千變萬化,馭飛輪而適意。是以不悟者,勞苦外求,實非知生之道。

胡愔不但以傳統醫學理論為武器否定了外煉成仙模式,而且還進一步肯定了內煉精氣神的意義,所謂「精是吾神,氣是吾道,藏精養氣,保守堅貞,陰陽交會,以立其形」。


第二,在道教與醫學關係上,強調道教內修必須與醫學緊密結合,醫理是道教內煉養生的理論指導和基礎,即所謂「先明臟腑,次說修行」。(11)《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是一部將傳統醫學理論與道教煉養方術融為一體的典型道教醫學著作。該書以傳統醫學的臟象說為理論基礎,分別闡明肺、心、肝、脾、腎這五臟以及膽腑(12)各自的生理結構、功能,與其它臟腑、形體、官竅的關係,五行屬性,病理現象;並且結合中醫的診斷理論和方法,在此基礎上,依次為肺、心、肝、脾、腎以膽各臟腑的養生祛病之術進行闡述。以心臟為例,先應用六氣治病法概述,「治心用呵,呵為瀉,吸為補」(13),然後詳細論述心之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現,五行屬性,與形體官竅的關係:治心用呵,呵為瀉,吸為補。心火宮也,居肺下、肝上,對鳩尾下一寸,色如映絳,形如蓮花,未開丈夫至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心重十二兩。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舌),在形為脈。心脈出於中衛。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且心為諸臟之主……心藏神亦君主之官也,亦曰靈台。心之為噫,雷氣通於心,於液為汗。腎邪入心則多汗。六腑小腸為心之腑,小腸與心合為受盛之腑。五官舌為心之官,心氣通則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也。心合於脈,其榮色也……血脈虛少而不能榮於臟腑者,心先死也。為南方,為夏日,為丙丁辰,為巳午……其性禮,其情樂。心之外應南嶽,上通熒惑之情。心合於小腸,主其血脈,上主於舌。故人之心風者,即舌縮不能語也;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虛也;多忘者,心神離也;重語者,心亂也;多悲者,心傷也;好食苦味者,心不足也;面青黑者,冰也;容色赤好者,心無他惡也;肺邪入心則多言。……心之有疾,當用呵,呵者,心之氣,其氣札,呵能靜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亂者多呵,蓋天然之氣也。故心病當用呵瀉之也。(14)


從這段論述來分析,胡愔對《黃帝內經》相當的諳熟,故能以簡練的筆觸將心這一臟器的生理結構、功能及主要病理特徵一一闡明,為進一步結合心臟診斷之法來確立心臟煉養祛病之術奠定了堅實醫學理論基礎。其餘肺、肝、脾、腎、膽各節皆如此,故不難看出胡愔對醫學理論的重視,這種將「明醫理」作為「說修行」的先決條件,極大地密切了道教與醫學的關係。


第三,葯療、食療與導引、吐納、服氣、咽液、叩齒之術結合的綜合養生思想。胡愔的這一綜合養生思想從《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書的編寫體例上就反映出來了。胡愔寫作特點是:「按據諸經,別為圖式,先明醫理,次說修行,並引病源,吐納除疾,旁羅藥理,導引屈伸,察色尋證,月禁食禁」依次進行。《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一書篇幅不長,但論述井然有序。全書按臟腑分為六節,每節先繪一圖(15)在根據臟腑理論簡要說明該臟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基礎上,依次論述修養法、相病法、處方、行氣法、月禁食忌法及導引法。


葛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因為道教將長生作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在道教養生家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著手,注意自身的鍛煉和養護。「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遺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胡愔的醫學實踐就是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並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

道教養生的基礎是元氣論。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道教在養生思想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元氣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氣功、服食、房中等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胡愔從精氣神的相互關係上倡導練氣,認為「精足為神,氣足為道,藏神養氣,保守堅貞,陰陽交會,以立真形」並提出一系列練氣的法門,如以心臟為例,先應用六氣治病法概述,「治心用呵,呵為瀉,吸為補」。「呵,呵者,心之氣,其氣札,呵能靜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亂者多呵,蓋天然之氣也。」


道教養生將人的養生實踐活動置於一個宏觀的環境中去考察和認識。人天觀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它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了道士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胡愔認為「夫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故立五臟者,神明、魂、魄、志、意之所主。是以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智,腎主精。發外為五事,上應五星,下應五嶽,皆模範天地,稟象日月,觸類而【取】,不【可】勝言。」將宇宙萬物與人體互相對應,提出對五臟六腑的模範對象,進而提出只要「存神修養,克己勵志,其道成矣。【五臟】堅強,則內受腥腐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諸氣不能損」。


針對每一臟器,胡愔都發展、創製了一套「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的氣功祛疾養生術,有相應的修養法,導引法,以及相應的藥物。如心臟的修養法。「常以四月五月玄朔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玉泉三,靜思以唿,吸離宮赤氣入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以補呵之損。」

心臟導引法(四月五月行之)。「可正坐,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五築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拓重石。又以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然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畢良久,閉目三咽液,三叩齒而止。」另外還有一方葯,「五參丸」「秦艽七分人蔘七分 丹參七分玄參十分 乾薑十分 沙參五分酸棗仁八分苦參粉八分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空腹,人蔘湯下,二十九日再服。」操作簡便,確實可行。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知之修鍊 謂之聖人
清和真人尹志平
何謂出家?何謂入道?何謂舍凡?
道教知識:佛道都有「方丈」
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與女道士宋華陽的戀情是不是真的?
李商隱與女道士宋華陽戀愛後分手,情敵是永道士
唐代的開放之風:唐朝女道士的副業竟是妓女
南唐後主李煜親眼見證,女道士把雪變成了銀子
【终南山上女道士】
打著「詩文候教」雅號的唐朝女道士的豪放生活
山東泰安:泰山十八盤天門雲梯偶遇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女道士
古代修道有成的「女道士」
《神鵰俠侶》里被古天樂劫持的全真女道長孫不二因病去世
她是中國古代最美女道士,神秘技能可讓恐龍變女神
江西好風光,聖井山仙氣足,竟然引來美女道姑在此奏樂?
偷桃竊葯事難兼:李商隱和女道士的凄美情緣
李清照雖說四十來歲了,看來真象個仙風道骨的女道士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五位女道士
唐代女道士有多開放?在道觀大講黃段子,又因才華橫溢被亂棍打死
慈禧當年送給八國聯軍的那4顆夜明珠都去哪裡了?老宮女道出實情
道觀里的放蕩:揭秘唐朝時期的皇家風流女道士們
宮女道出:太監褲子里常 年塞毛巾其中的緣由竟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