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兒科醫生媽媽:走出求醫用藥的誤區

兒科醫生媽媽:走出求醫用藥的誤區


兒科醫生媽媽:走出求醫用藥的誤區



我相信大家都會在使用藥物之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上包括藥品名稱、適應症、規格、用法及用量、禁忌症、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批號等說明,但是即使你了解這些,也不代表你真的會用藥。其實,無論是處方葯(Rx)還是非處方葯(OTC),都需要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安全使用。

別只看說明書用藥!


藥品說明書中常常會看到「慎用」「忌用」「禁用」這樣的字眼,這三個詞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輕重程度卻不同。


「慎用」提醒服藥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但並非絕對不能使用。在服藥後,要留心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就要立即停葯和(或)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


「忌用」比「慎用」進了一步,表示不適宜或者應避免使用。說明可導致的不良反應較為明確,發生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會存在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禁用」這是最為嚴重的警告,不良反應很明確,不良後果很嚴重,應禁止使用。


當然,在臨床上,一些特殊情況下,醫生會反覆權衡利弊,萬分謹慎地超藥品說明書使用藥物,但作為患者千萬不要自行超藥品說明書使用藥物。


即使您看懂了「慎用」「忌用」和「禁用」,您依然不會較為準確地給孩子用藥,因為,兒童並非縮小版的成人,而目前國內兒童藥物的整體發展水平很低,九成的藥品無適宜兒童的劑型,如使用成人藥品——「酌減」——顯然非常不科學,這背後隱藏著極大的風險。


大多數醫生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體重和(或)體表面積減量,而具體如何減量,主要靠醫生的臨床經驗。然而事實上,給兒童用藥遠遠比給成人用藥複雜得多,除了要考慮病情制定用藥方案外,還需考慮到不同時期孩子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能力不同,並不能單獨按照體重、年齡、體表面積來換算。所以,需要選擇專供兒童使用的藥品,並且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用藥。


此外,藥品說明書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研究和文獻。目前大部分藥品說明書雖是按照《藥品包裝、標籤和說明書管理規定》的格式撰寫,但落實到內容上如: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藥物相互作用、藥物不良反應等等,還是不夠詳盡。例如,有些藥物在兒童使用安全性等基本科學信息方面,或不詳,或尚未進行該項實驗研究,或暫無該方面的參考文獻......這就給兒童用藥造成了很大難度。

換句話說,一些藥品說明書上,寫的不良反應較多,並不代表不良反應一定就多,也不能說明這些不良反應一定會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相反,有些藥品說明書上,寫的不良反應較少或暫無,並不等於沒有不良反應,可能其不良反應尚未被認知。


國產藥品確實大都比進口藥品在說明書上要略遜一籌,但進口藥品是不是一定適合本國兒童服用,也需待國內進一步研究。


所以,請儘可能選擇專供兒童使用的,研究較為詳盡的藥品,並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給孩子用藥。


走出求醫用藥的常見誤區


不要諱疾忌醫。在居家觀察和自行對症治療護理的過程中,如果無法自行處理或對病情拿捏不準,請及時就醫!

不要懼怕用藥。儘管藥品說明書上會將所有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都寫上,但不代表不良反應一定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也不代表不良反應一定非常嚴重或可怕,醫生會權衡利弊,為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不要有病就用藥。並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用藥,也不是所有疾病都用藥越早越好。不必要的用藥,不僅可能會損害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普通感冒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等),還可能掩蓋疾病實質影響診斷(如:腹痛就用止痛藥等),或導致疾病越治療越複雜(如:嬰幼兒單純性腹瀉就用抗生素等)。


不要盲目聯合用藥。增加藥物的同時,也增加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含退熱成分的感冒藥和退熱葯聯用),或反而降低了原藥物的療效(如:微生態製劑和抗生素聯用)。


不要隨意增加藥物的劑量。任何藥物在達到有效血葯濃度之後,繼續增加藥物劑量,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尤其是一些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相近的藥物,甚至可能致命(如:抗癲癇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

不要頻繁更換藥物。藥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才能發揮作用,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累積,所以不能才剛開始用了幾次藥物,覺得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就立即改用其他藥物,可能疾病正在逐漸緩解(如:抗生素控制感染後,發熱高峰逐漸降低,發熱間隔逐漸延長,表明藥物有效,此時換藥不僅對疾病治療不利,還可能導致耐葯菌的產生)。


不要隨意停掉藥物。每一種疾病的用藥療程不一樣,達不到應有的療程,可能會引起疾病的反覆(如:抗生素治療支原體肺炎的時間比治療肺炎球菌肺炎的時間要長)。


不要憑著經驗用藥。使用藥物因人、因病而異,上次用這個葯有效,或者聽說用這個葯有效,這樣的經驗並不一定可靠。


別這樣指導醫生開藥


以下這些情形,門診中經常能遇到:


開速效的靈藥!×


家長希望儘快控制病情,總覺得迅速起效的藥物更好。比如兒童發熱,有的家長會要求醫生開退熱針。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較大,早已禁用;地塞米松雖然不是退熱葯,是糖皮質激素,但由於能抑制致熱源的釋放,降低體溫中樞的敏感性,所以一些醫生也會用地塞米松為患兒退熱,體溫驟然下降可能導致虛脫,體質虛弱的孩子,還可能出現周圍循環衰竭,久用,對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骨骼系統等都會造成損害。


開高檔的新葯!×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新葯一定比老葯更好。其實,新葯上市之前,經過動物試驗後,還會在人體上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但很少有兒童參加三期臨床試驗,因此,新葯會給嬰幼兒帶來哪些副作用,及其確切療效都尚不可知。再以抗生素為例,其實並沒有哪個(代)比哪個(代)更厲害,而是需要考慮不同的抗菌譜和在不同器官組織的分布等來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開進口的好葯!×


也有很多人自然地認為進口葯一定比國產葯更好。進口藥物可能是根據其他國家的病種、人種體型等研製的,是否適合於我國的嬰幼兒,尚需要進一步研究。任何藥物,科學合理使用,就是好葯。


開健身的補藥!×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孩子反覆生病,家長焦急難耐的心情,但很多家長過分重視營養劑的補充,而輕視日常的均衡飲食,指望通過補充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保健品,來為孩子創造好的免疫力,其實是本末倒置。微量元素之間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在正常均衡飲食的情況下,如果刻意補充一種或幾種元素,會造成其他元素吸收相對減少,破壞體內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平衡,反而會發生補了這個缺了那個的情況;補充過量的維生素會發生中毒和組織損害;皇漿、人蔘等補品促使兒童性早熟......


開安全的中藥!×


其實中藥(包括中草藥、中藥飲片)及其製劑(中成藥),並非如傳說中那樣「比西藥安全」「無不良反應」,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也可以產生除了治療作用以外的,有害於身體的,甚至難以預期的反應,包括不良反應、變態反應、藥物毒性、依賴性、成癮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等。有些中成藥的說明書在毒副作用一欄上書寫不詳或暫無,實際上可能是尚未深入該項實驗研究或暫無該方面的參考文獻。即使是常見常用的清熱、清肺的藥物,也會容易引起腹瀉。此外,中成藥注射藥物產生變態反應較多見,兒童慎用。


對輸液問題的回應


WHO關於合理用藥的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絕不靜脈注射」。


靜脈輸液是代替或彌補經口液體攝入的不足和作為靜脈用藥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補充體液,由輸入的藥物成分決定。靜脈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雖然藥效發揮得更快,但如有藥物不良反應也會顯現得更快、更嚴重,且因輸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導致各種輸液反應,比如滴速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環系統的問題。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因為兒童的肌肉不發達,如定位不當容易傷及血管和神經,因此,除了疫苗接種外,一般很少給兒童肌注藥物。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輕易選擇輸液,那些能夠自愈的,或者通過霧化、口服用藥能夠治癒的,肯定不要選擇輸液治療,但是當病情嚴重需要輸液時,也不要盲目拒絕。


本文完成於2012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的精彩文章:

兒科醫生媽媽:寶寶愛出汗是體質虛弱嗎
兒科醫生媽媽:孩子生長痛怎麼辦
兒科醫生媽媽:寶寶長痱子,預防最關鍵
兒科醫生媽媽:寶寶防晒怎麼做
兒科醫生媽媽:出生後3天新生兒疾病篩查

TAG: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

您可能感興趣

走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誤區
聚焦俄羅斯首家具備醫院資質的中醫院,中醫小兒推拿走出國門
走出糖尿病的誤區——藥物篇
類風濕中醫驗方,用臨床實踐帶你走出中醫藥誤解
聾啞媽媽手語勸女兒:複習重讀走出大山
醫藥大省如何走出更多「國醫大師」
走出亞健康,維生素幫助您
走出婦科病四個認識誤區
男子到女校當校醫,校醫院每天進去的學生都紅著臉走出來
走出脫髮治療的誤區
走出女性生理的幾個誤區
如何讓孩子走出學習的誤區——濟南天材教育
走出癌痛治療的十大誤區
濕邪為六淫之首,中醫教你如何祛濕,走出食療誤區
鄉村教師:用「留下來」的堅守換孩子們「走出去」的夢
走出腎病飲食六大誤區
走出糖尿病的誤區——飲食篇
寶寶洗護品學問大,五步教你走出選購誤區
科學保護膝關節 走出兩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