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My bacteria glow in the dark——no human being doesn』t like that.」


——Bonnie Bassler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一 、Bonnie Bassler:一位成功的科學傳播者


Bonnie Bassler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細菌學教授,她作為科學家,通過一場場成功的公開演講,對研究成果進行了有效的科學傳播。Bassler教授曾在TED做了一個以How bacteria"talk"為主題的演講。在講解細菌學專業知識的時候,教授始終帶著一種熱情,語言詼諧幽默,內容深入淺出。(文末附TED視頻鏈接)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Bonnie Bassler教授致力於研究細菌聚量感應現象(Quorum Sensing),這一細菌交流方式可以使細菌區分敵我,從而啟動致病性。Bonnie Bassler的研究團隊採用菌種內通訊系統(the Intraspecies Communication System)的實驗方式,產生反聚量感應分子(Anti-quorum Sensing Molecules),從而阻止細菌啟動致病性。Bonnie Bassler通過多場演講對這一科學發現進行科普,她的講解新穎生動。她把細菌之間的交流叫做細菌語言,並且稱細菌運用的是雙語交流,「我們的口腔里,每一個時刻,都有近六百種細菌。他們用一種語言,和自己的同類交流,用另一種語言和不同種類的細菌交流」。


對於細菌學家來說,細菌用分子物質進行信息傳遞並不是什麼新聞,但是這一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特別是那些生化名詞,讓很多從事細菌專業的研究人員都很頭痛,更不用說是普通的科學愛好者了。Bassler教授用擬人化的表達介紹了細菌之間信息傳遞的相關知識,生動有趣。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二、科學傳播:用故事體表達


2013年10月4日出版的Science(vol.342, Issue.6154)期刊中發表了一篇由Jon Cohen撰寫的文章Great Presenters: Light Up the Auditorium,此文介紹的正是上述這位非常有公共演講天賦的細菌學教授 Bonnie Bassler。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價道,Bassler 就像是當紅影星一般熱愛著觀眾,「我的工作是給人們傳授一些他們不知道的知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受眾像身處戰俘營的戰俘一樣被動。我要做的是講授知識並且儘可能地使受眾覺得愉快,你給了我寶貴的一個小時,這一過程應該是積極有趣的。我們就像狩獵一般追逐知識,這很神秘也令人感到驚奇。」


當被詢問在公眾面前如何更好地呈現科學知識時,Bassler給出的建議竟然與演講風格毫無關係,她認為演講之前要做的只是:準備、準備、再準備。她花費了很多時間從泥沼里掘金,努力將細菌學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傳播給更多人。


Bassler教授將科學演講的要點歸納為以下四方面:第一,使用生動的大幅圖片。第二,在幻燈片上盡量少地使用詞語,而只強調重點;「人們閱讀速度遠比我說話快,如果我把太多辭彙放在幻燈片上,我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第三,講一個故事。「講一個像偵探小說的故事,故事裡包含很多指向同一件事情的神秘的小細節。」第四,不要試圖成為房間里最聰明的人。要以更加平等的姿態與受眾交流,「不要擔心人們有時會覺得你發出的不是那麼科學的聲音,因為科學的數據已經在幻燈片上呈現。」

Bonnie Bassler強調「講一個故事」,建議科學家可以轉變為一個影視製作者,製作一些有意義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進行科學傳播,作者Randy Olson非常認可這一說法。但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Olson分享了他的經歷。


在2013年秋,Olson受聘於沿海和河口研究聯合會(the Coastal and Estuarine Research Federation),協助組織者開展相關的科學報告和演講。Randy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內容以創造出更好的敘事結構。Olson首先把一系列事實作為材料(以」……and……and……」的羅列方式),之後使用更為普遍的敘事模板(即ABT,」……and……but……therefore……」)重新打造故事。一旦增加轉折和因果關係,模板就可以傳達出緊張感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這是好故事的關鍵要素。在追求「講好科學故事」的過程中,這次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結合Bonnie Bassler在進行科學演講上積累的經驗,Olson總結自己的實踐過程,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科學傳播的嘗試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有效的敘述結構。科學家必須克服「故事恐懼(storyphobia)」,最近的研究表明敘事結構能夠使大腦更活躍。我們的世界已被過量的信息淹沒,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敘事結構有效傳播信息,我們就可能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同時傳播的時效性非常重要,確保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一定會成為科學家的第二天性。


三、編者感想

Bonnie Bassler在講解細菌學專業知識的時候,始終帶著一種熱情,語言詼諧幽默,內容深入淺出。儘管她的受眾是一群非專業領域的科學愛好者,她仍可以應對自如。用直觀的圖畫、貼近生活的類比進行講解,晦澀難懂的細菌學專有名詞更加易於理解。有評論說,她改變了科學家,特別是女科學家的形象。她告訴所有人,科學可以很前衛,很酷,也很人文。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Bonnie Bassler教授在TED的這次演講結束的時候展示了一張團隊成員的合照,並解釋道,「每一件我所告訴你們的事情,都是由照片中的某人所發現的,你們所聽到的這些關於自然界新鮮事情的演講,便是由這些年輕的研究者得出的。科學是由這一年齡層的人所成就的,所有這些二、三十歲的人們,他們是推動這個國家科學發現的引擎。」豐富生動的圖畫呈現,新穎的表達方式,因為有了年輕一代的科學家而得以實現和更好地應用。


科學家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性質的演講,拉近了公眾與科學家及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的距離,運用形象的視聽語言進行有效的科普,比如網友整理出一系列「公眾喜愛的科普視頻——TED演講系列」集錦等。在國內也有科學家面向公眾開展的科學演講,我國的物理學家潘建偉曾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上以「探索的動機」為主題分享了自己在物理學研究中的收穫,頗受關注。


不論是演講者語言風格的個性化,還是演講形式的多元化,科學傳播的方式都在不斷改進。科學家作為科學傳播的主體,在科學演講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追求科學嚴謹的前提下,運用更加豐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以講故事的敘事邏輯儘可能地使受眾理解專業的科學知識,讓精彩的科學演講,點亮科學火炬。


附錄:


文章鏈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4/78.full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63/1168.1


文/李晨暉


校對/金兼斌、江蘇佳


圖/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制/施文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公眾參與對科學研究的未來至關重要
科學傳播:從紙上到屏幕上
重新審視科學傳播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各個國家都是怎麼管的?

TAG:科學傳播人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原因竟讓科學家們不愛做研究,科學家:怪我咯!
科學家為什麼是科學家?人類所需要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擔心人工智慧會做壞事?科學家們正在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人類意識會影響物理學嗎?科學家們做了個有趣的實驗
聽科學家爺爺講故事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這些個有情調的科學家啊!來看看他們的研究
8位科學家的跨年念想:那些人、那些事、一個問題
科學家沒有做成的事,攝影師做成了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建一個迷你黑洞,這會導致科學的革命性發展!
不會玩耍的人,做不了科學家
獻給偽科學愛好者:科學家正在探索的一百個關鍵問題
國家欠這些民間科學家一個獎項
一個小女科學家的誕生,就從這些書開始
朱清時這樣的大科學家 竟信了偽科學?所做演講讓網友難以理解
看了會做噩夢,科學家發現能吃硫磺的巨型船蛆
演一個科學家,要背哪些台詞?-提出研究假設
經過研究,科學家說一半英國男人的祖先是同一個人
科學家發現憂鬱症者的大腦這個地方跟一般人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