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超重或肥胖者如何自視,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態度,已經是一個社會學範疇的論題。


關於肥胖,有兩種論調,一種是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何談控制人生,另一種則是,我胖我自豪,人生在世,開心就好。無論是上述哪種心態,可能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或者說,很難想像病理學層面上,超重或肥胖意味著什麼。


BBC3的紀錄片《解剖肥胖》,就以毫不憐憫世人承受力的方式,記錄了對一具60歲出頭的肥胖女性屍體的解剖。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點擊播放 GIF/571K



第一個畫面,即解剖第一刀下去後逐漸裸露出的厚厚皮下脂肪層,應當是觀看這部紀錄片的第一個難題,其實這也幾乎是本片最可能引起不適的畫面。接下來的步驟,包括轉移所有器官並進行解剖,都沒有那層脂肪令人心驚——解剖病理學專家卡拉·瓦倫丁(Carla Valentine)在片中將其形容為「黃油觸感」,她還解釋說,由於這層脂肪,她在進一步切割時要異常小心,因為它們導致整個過程容易打滑,一不小心就脫離軌道。


解剖之外,該紀錄片還穿插了若干肥胖者的訪談自述。他們講述自己發胖的原因,因為體型受到的歧視,終於下決心開始減肥的動因,算得上一個肥胖人群的小小樣本,雙線並行,對冰冷的解剖輔以相對溫暖的視角。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點擊播放 GIF/925K



心臟和肺部是首先被進一步解剖觀察的器官。病理學家邁克·奧斯本(Mike Osborn)博士與卡拉·瓦倫丁很快給出了這位女士的死因:心臟衰竭。他們解釋說,直接死因並非肥胖,而是由肥胖導致的心臟衰竭。「這是一顆重達449克的心臟,按這位女士的體型,275克左右的心臟才在正常範圍內。此外,一個健康人的心臟,摸上去像一塊新鮮牛排那樣緊實,而她的,則非常軟而無力,很難想像,這樣的心臟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


擠壓肺部後又發現,死者肺積水非常嚴重。奧斯本還推測了她生前很有可能的生活難題之一:難以入眠。因為她平躺時,積水會灌滿整個胸腔,以至於她會有類似於溺水的感受。這也是許多肥胖患者常常抱怨需要在椅子上睡覺,或者要往身後放8個枕頭的原因。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接下來肝臟、腎臟等器官解剖後,奧斯本發現,這位女士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被包裹在脂肪層中。「即便不是心臟早一步衰竭,她也有可能在將來的日子面臨其他重要器官的衰竭問題。」顯然,脂肪幾乎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奧斯本說,他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該片,了解到肥胖意味著什麼。在英國,將近64%的人口正在面臨體重超標或肥胖問題,而在過去的20年里,英國人的平均體重增長了6.35公斤,84%的英國人會在2035年體重超標,而過去的超標體重正在逐漸成為新的正常體重。所以奧斯本認為:「有時候需要戲劇化的視覺呈現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不過,這種「戲劇性」在《衛報》看來有點過頭,它的一篇題為《太多脂肪——BBC對一位108千克女士的冷酷屍檢》的文章批評,這樣做看上去太沒有人性,而且肥胖者已經在生活中飽受歧視,死後對屍體的冷酷解剖,與那些基本以取笑肥胖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殊無二致。該文章所說的真人秀,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不少,比如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版本的「超級減肥王」(The Biggest Loser),BBC1的「為愛減肥」(Lose Weight For Love)等,都屬於「肥胖娛樂向」(Fat Entertainment)。這些節目大概需要很注意措辭,因為不小心就可能被冠以肥胖歧視的惡名。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Lose Weight For Love》節目


但作為觀眾,看了該紀錄片,大概至少得跟減肥的借口告別,可能下意識地放下手裡的漢堡,或者忍不住去做一組腹肌運動。更多人頭腦里可能還會殘存「黃油般脂肪」的畫面,影響到日後可能旺盛的食慾。


這是該紀錄片很有可能達到的效果,某種程度上,也屬於「肥胖羞辱」(Fat Shaming)心理學,或者更準確來講,是「建設性肥胖羞辱」(Constructive Fat Shaming)。

美國曾風行一時的減肥專家史蒂夫·米勒(Steve Miller)鼓勵大家直接使用「胖」這個字眼,這可以促使肥胖者們去減肥。他認為,在這個處處講究政治正確的國家裡,人們既不敢挖苦肥胖者,也從來不好意思直接告訴朋友或愛人,你太胖了,去減減肥吧。


米勒於是將這種方式稱為「建設性肥胖羞辱」。肥胖羞辱由來已久,而且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如果你很幸運不是那個被羞辱者,那麼你有意無意地可能就是那個實施羞辱的人,至少,也是對肥胖懷有秘而不宣的偏見之人——不論是學生時代隨大溜稱呼那個體重超常的同學為「肥豬」,還是走在大街上,對體積過大的路人的大象腿多看兩眼,都是相對低調的歧視行為之一。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但是米勒的理論是,要將這種「秘而不宣」宣之於口。在他看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當面叫他「肥豬」時產生的羞愧心理,能夠助長減肥的決心。所以,他總是直接把這些聽上去十分冒犯的話甩給他的肥胖病人們,與此同時,給他們設定十分嚴格的減肥訓練計劃。


這種理論當然引發過許多反對意見,有人認為他的直白是一種人身攻擊,但米勒反駁說,人們總是願意勸誡周圍抽煙或酗酒的朋友,為什麼就不能同樣公平地對待肥胖者呢?而且,米勒已經幫助了多達4000名的肥胖患者。


畢竟,看完這集紀錄片後,我的第一反應,也是推薦給我周圍比較胖的朋友。


不過,2015年也曾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肥胖羞辱」實際上並不能真正達到幫助減肥的目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對近3000位成年人進行了長達4年的體重監測,發現其中5%的人有過體重歧視的經歷,這些人的體重平均增長了0.95公斤,而那些沒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體重平均減少了0.71公斤。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基於這個調查結果,主理此項調查的莎拉·傑克遜(Sarah Jackson)博士認為,通常人們總是認為受到體重歧視的受害者,在此激勵下會得到降低體重的結果,然而事實上所謂的肥胖羞辱,可能只會導致體重的繼續增長。例如暴食症患者,正是在沮喪等消極情緒作用下,他們才開始大量進食。


所以,在攝影機鏡頭下屍檢一個肥胖患者,能對現實中的人起到「建設性肥胖羞辱」的目的嗎?作為觀眾中的胖子,看完後就能乖乖去減肥了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超重或肥胖者如何自視,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態度,已經是一個社會學範疇的論題,關鍵在於怎麼定義肥胖。


有研究者將肥胖視作生理缺陷的一種,因為肥胖的原因多樣而複雜。正如該紀錄片中若干受訪對象,其肥胖原因多是在治療癲癇或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過程中服用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更何況,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環境、基因和心理,都有可能是肥胖的成因。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由羞恥而激發減肥動力,恐怕是不夠的。


(圖片來自網路)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虛擬創造新現實」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辯論中常見的邏輯謬誤
端起一杯英式紅茶的正確方法
最年長的競選人們:身體健康,還是比較健康?
達·芬奇手稿:他明白自然的心靈,而我們從未了解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推薦這部紀錄片《楚國八百年》,配樂和解說都很贊的一部紀錄片
BBC最近拍了一部關於解剖肥胖症屍體的紀錄片
杜蘭特奪冠紀錄片《初心不改: 無視喧囂》中字完整版
大型歷史紀錄片《抗美援朝戰爭》完整版
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央視這部紀錄片被評價為「中國的靈魂」……
BBC稱《對華戰爭》紀錄片引熱議:中美會否「開戰」?
央視這部5集的紀錄片,又稱《大城市中產階級家庭中的零零後》
國人都該看的紀錄片,《二十二》
明代的「歷史紀錄片」:解讀《倭寇圖卷》里的抗倭真相
紀錄片:《宣化上人的一生》
英國BBC拍的紀錄片《中國新年》,看哭了一大片同胞……
央視紀錄片《鏡子》給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中西方獨立紀錄片創作者深入討論:是否存在「中國式」紀錄片
我憤怒了,央視紀錄片《鏡子》!
許魏洲首發紀錄片《光之影》,稱將進組拍戲未來想演警匪片
大型電視紀錄片《強軍》播出第一集、第二集:《逐夢》《鑄魂》
紀錄片《天才爭霸戰》
《二十二》上座率超《戰狼2》,這部紀錄片一直在與時間「賽跑」
「區塊鏈 紀錄片」,探索紀錄片版權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