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民日報評論:期待更多科學「對撞」

人民日報評論:期待更多科學「對撞」


?資料圖片:2008年2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郊區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準備吊運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程的ATLAS探測器最後一個大型部件。



撰文 | 柏木釘




  



科學家圍繞某些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公開「對撞」,不僅有助於減少重大科技決策的盲目性,而且有利於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連日來,科學家們就「中國目前是否適宜建大型對撞機」的辯論,使一個原本在專業圈子內部「竊竊私語」的問題,成為引人關注的公共話題。


 


其實,自2012年以來,中國物理學界內部就圍繞一個可能耗資超千億人民幣的大科學裝置——超級對撞機,產生了激烈辯論。近日,內業人士就中國建設超級對裝機是否會超過預算、是否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是否會擠占其他領域的研究經費、能否實現其科學目標等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也讓大型對撞機成為熱詞。



中國該不該上馬超級對撞機是個非常專業的科學問題,目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達成共識尚需時日。但筆者認為,科學家們圍繞某些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公開辯論、激烈「對撞」的做法有其積極意義,值得倡導。


 


首先,這種「對撞」有助於減少重大科技決策的盲目性。回顧我國的科技發展史,既有「兩彈一星」「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大飛機」等許多成功的決策,也不乏沒那麼成功的決策。一些決策之所以令人遺憾,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上馬之初缺乏充分論證。「不確定性」是科學研究特別是前沿基礎研究的最大特徵,那些耗資巨大、研究前景難言明朗的重大科技項目,上馬之初尤其需要充分聽取業內專家正反雙方的深入論證,否則可能重蹈國外一些大科學工程半途而廢的覆轍。



其次,這種「對撞」有助於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科技體制、經費投入、科研人才和科學文化是一個國家科學繁榮、技術發達的四大支柱。目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快馬加鞭、改革新政不斷出台,經費投入逐年遞增、科研儀器鳥槍換炮,青年才俊不斷湧現、隊伍日益壯大,急需補鈣的當屬健康的科學文化。在科學文化之中,最為缺乏的,恐怕就是知無不言、充分探討的科學氛圍了。由於「人情面子」等原因,一些科學家在科學話題面前選擇了「沉默是金」。其結果,要麼是偽專家大行其道、「大嘴巴」忽悠公眾,要麼就是本不該上馬的項目匆忙開工、不該結題的項目矇混過關。無論古今,只有公平公開、活躍活潑的百家爭鳴,才能迎來科技事業的百花齊放。


 


再次,這種「對撞」有助於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只有6.20%,落後於科技發達國家。公眾科學素質不高不僅拖了科技創新的後腿,還使「吃茄子就能包治百病」「吃碘鹽就能防治核輻射」等謬論大行其道。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必須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觀點「對撞」是普及公眾科學知識、培養公眾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正如有媒體所評論的那樣,一個月前,中國99.99%的人可能對大型對撞機還一無所知;但一個月後,它卻逐漸演變為一個公共話題。短短几天的辯論,公眾就對大型對撞機的作用、發展歷史等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其效果遠勝過場面宏大的「我說你聽」。


 

值得稱道的是,在這場圍繞大型對撞機該不該上馬的「對撞」中,討論雙方都以理服人、就事論事,既沒有以勢壓人,更沒有辱罵約架。希望科技界這樣的「對撞」更多些,不管是重大科技決策,還是「有的能重複、有的不能重複」的實驗結果。




本文原載《人民日報評論》,《知識分子》獲授權刊載。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吃貨 | 袁隆平 | 推動中國經濟學 | 長壽葯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遇見智趣生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屬於你的《量子時刻》 | 贈書名單
大科學工程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係 | 對撞機的對話4
聽王曉東說為什麼推薦「吃貨」的書? | 獨家預售
與孩子共讀畫冊:獻給豐富過地球的每一個生命 | 團購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人民日報今天頭版為這項調查刊發評論,讓科學家潛心攻關!
日本網民評論:為什麼中國人如此被人討厭?
日本網民評論:變成「日本人」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日本網民評論:周休三天工作制,被多數日本人反對
日本網民評論:日本人為什麼要罵韓國人
人民日報評論點贊黃大年:做這樣的出彩中國人
日本網民評論:【悲報】任天堂:野獸先輩讓人不快
日本網民評論:日本各大學的平均時尚對比
這個開學季,寒門學子龐眾望的故事感動無數人,《人民日報》對他進行專題評論報道
有關日本科研產出減少在科學網的評論
日本網民評論:大部分美國人分不清日本人、韓國人和中國人
日本網民評論:在日本最有名的中國人是誰?
日本網民評論:這個新人聲優怎麼樣?
王者榮耀為啥這麼火?連人民日報都連發5篇評論?
蔣萌,一個人民網評論員的人生軌跡
日本網民評論:美人女子小學生擔任洋服店的1日店長
日本網民評論:你更喜歡日本美女,還是外國美女?
關於人為因素的評論
日本網民評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