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究竟在哪裡?

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究竟在哪裡?

繼續中國地緣政治系列。



今天聚焦的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或長處。想看前面的內容,點擊下面標題即可跳轉閱讀。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開始正文之前,坐觀君

(ID:china_2049)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上次文章正文中的第一張階梯圖片中標註的階梯順序與下文描述的正好相反,屬於我校對不仔細所致。很多朋友眼睛都很尖啊,紛紛指出了這個錯誤。表示感謝的同時更要表示敬意。以後我盡量注意。只能是盡量哈,個人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嘛!




正確的標註順序如下圖:



作者:張文木


圖片源於網路


編輯:坐觀君(ID:china_2049)






三、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在哪裡?




中國的地理大勢是西高東低,西陡東緩,以高海拔山地為主。若以東徑110°為中線,西部與中亞高原相接,西南與印度板塊的形成對壘分明的海拔落差:喜馬拉雅山脈南坡陡峻,高出恆河、印度河平原6000~7000米以上,由於迎面印度洋西南季風,降水充沛,山上雪線較低。這在中印之間構成一道巨大的天然的安全屏障。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帶直與大海銜接。







這樣的地形對中國政治產生著雙重影響:它既保護了也弱化了中國的國防安全。

古代如遠征至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亞歷山大,近代如英國殖民者 ,他們均有力量佔領印度,但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阻擋,他們卻沒有力量佔領中國西藏。與當年忽必烈東征日本被大海所阻的結果一樣,假設印度與中國之間是一馬平川,那這些故事對我們中國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今天中國雲南文化中可能就會有古希臘文化或其他西方民族文化的色彩。




在中國東部,大海對古代中國也是一道天然的護屏,在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遠程航海技術出現之前,征服大海遠比征服大陸困難。正如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由於沒有征服愛琴海而不能能征服希臘一樣,橫掃歐亞大陸忽必烈,其遠征日本的大軍只能無奈地折戟於日本海。




正因為有了大海的保護,我們中國的地緣政治多宥於陸權說,翻開「武經七書」 ,無不以陸權學說為主題。

這樣的地理形勢反使古代中國的海上作戰力量長期沒有得到發展。黑格爾注意到這一點,他說: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大海所引起的活動,是一種很特殊的活動;因為這個原故,許多海岸地,就算它們中間有一條河做聯繫,差不多始終和內地各國(確切地說應譯為「各城邦」——筆者)相分離。





直到近代,面對敵人的海上入侵,中國人還是用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犯時修長城的方法對付敵人。這種情況到新中國建立後得到初步的扭轉。此後,海權(包括制海權)成了認識中國地緣政治學的重要視角。




中國這樣一個主要由西面高海拔山地向東面低地呈階梯形鉗型包抄的地形對中國國家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

廣泛的山地及其複雜的地形容易造成中國的地方割據,但這些地方割據勢力又都知道如最終不以問鼎中原為結果,其偏安位勢既難在山嶺間橫向兼并,而自身又沒有足夠的資源以長期自保。




另一面看,中原那一邊臨海三面環山因而攻易守難的「四戰」地形反使其在中國成了最易被攻陷的地區,與此相應,極為豐富的資源勢必也成為在山地高原坐大的割據勢力「 逐鹿」的目標。而僅佔中國國土面積1/10的平原地區又大大提高了山地割據力量角逐中原的門坎:

佔據中原的一方必定是諸割據勢力搏殺後留下的力量最強的一方,

他們佔據中原後便利用那裡的豐富資源最終成了最有實力——比如戰國時的秦國、三國時的曹魏、南北朝時的北周,還有20世紀30年代由南方崇山峻岭里發展起來,後又北上到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等——實現中國統一的政治力量。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歷史書中的「中原」有時還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含今「華北平原」的主要部分,其差別只是前者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南北分裂時期,常以「中原」和「江東」(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等詞對稱。故而中原與現代意義上的華北平原在中國古代軍事地理著述中其範圍常常混用。這種概念潛移反映了中國地緣政治中心從東向西、國都從長安向洛陽繼而向北京移動的歷史過程。



但是,

隨時間推移,當佔據中原的王朝力量腐敗衰弱後,從中國中西部高地積聚起的新力量又會崛起並再次進駐中原,造成中國新一輪的統一。

與東南、西南、西北和東北諸區域比較,崛起於中國正北方蒙古高原的勢力,其作戰所據的開闊地帶具有南方崇山峻岭無法比擬的擴張優勢,因而,分布於這一帶的割據力量具有更為優越的問鼎中原和統一中國的地理條件。




「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戰者」 。

山地之難在於攻,為此山間割據勢力均以奪取平原第一要義;平原之難在於守,為此平原之主無不視控制險塞為基本。

形勝之地,當在平原與山地間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同的比例對地區安全及由此形成的區域政治,往往起著不同但重要的調節作用。山地既是平原的障礙,又是平原自衛的要塞。平原若有恰當比例的山地環繞,則會造成更多的防禦條件從而獲得更好的安全保障。古今大至長城,小至碉堡,都是平原防禦人為設制的 「險山要塞」。







經驗表明,存在於無障礙大平原地帶的國家處四戰之地,攻易守難。

這樣的地形有利於國家——比如蒙古帝國——擴張而不利於節制,這使得其中很少有國家能夠通過擴張——過度擴張會透支其國力並使其加速衰落——長期實現對整個地區的單一統治;與此相反,無障礙大平原,如果其物質資源足夠豐富的話,其地緣政治條件有利於多種戰略力量平行共存和均勢對抗。




比如西漢時一個蒙古高原就可容納匈奴、烏孫、大月氏、康居等部族力量平等共存;一個東北大平原可容納夫余、肅慎、挹婁、烏桓、鮮卑等部族力量平等共存,而在華北平原則只能容納漢民族國家主體性存在。

歐洲平原占歐洲總面積的60%以上,其豐富的資源得以容納多種(比如法、德、俄等)戰略力量長期平行共存和均勢對抗,這恰恰又增加了歐洲地區政治板塊統一的難度。




再比如

印度

。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版圖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其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佔總面積的2/5強,山地只佔1/4,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與中國比較,中國國土陸地面積大於印度,但印度的土地大部分都適於居住和耕種,印度居民可以比較均衡地散居於印度各地。2001 年中國耕地面積僅占土地面積13.5%,而同期印度則達54.4% 。2000年我從印度北方德里到印度最南端喀拉拉邦考察,一路上,城市少見十幾層高樓,農村則少見像中國這麼密集的村莊。

這樣富饒且以平緩地帶為主的地貌,足以容納多種戰略力量平行存在,這使得印度的歷史長期具有與歐洲同樣的對稱型分裂的特徵。




在印度訪學期間,我注意到印度版圖很大,但內部到處都有護城圈護。中國也有護城,但這些護城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長城護著,而印度則沒有。印度的這些小「長城」將印度分割得七零八碎。由此可見,

印度的地緣政治特點造成了它的天然破碎性,只不過是英國為佔據印度洋的需要為它包了一張很大的皮而已。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說:印度斯坦——這是亞洲規模的義大利。喜馬拉雅山相當於阿爾卑斯山,孟加拉平原相當於倫巴第平原。德干高原相當於亞平寧山脈,錫蘭島相當於西西里島。在土地出產方面是同樣的富庶繁多,在政治結構方面是同樣地四分五裂。義大利常常由征服者用寶劍強迫把不同的民族集團合攏在一起,印度斯坦的情況也完全一樣:在它不處於穆斯林、莫卧兒或不列顛人的壓迫之下的那些時期,它就分解成象它的城市甚至村莊那樣多的各自獨立和互相敵對的國家。




與此相似,在中國歷史上的

蒙古高原

面積廣大(約有260平方公里),多為大漠連天的平緩地帶,佔據著這一地區的戰略力量長期分裂為多個相互對立的政權且極少形成這一地區的長期統一,古有「胡虜無百年之運」 之說大概是對這一規律性現象的感性認識;而

佔據著面積僅有蒙古高原近12%、佔中國總面積不足1/3的平原地帶(主要是華北平原)的政治集團則西有險塞以固存、東有——至少在明朝之前——海洋以屏護,其防禦能力卻遠高於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加上狹小的中原面積不足以容納多種戰略力量長期共存,因而從中原地帶勝出的政治集團反而——即使有長江的阻隔——能實現中國的最終統一。







同樣的道理,

平原面積過少而山地過多的國家,由於山隘險阻過大過多、交通極為不便,其間的割據力量在獲得較好的偏安條件的同時,卻難於形成有規模的攻勢和全國性的跨區橫向聯繫遑論統一。

清初,盤踞西南的吳三桂據險自守,但當起兵反清需要進攻時,卻沒能走出湖南;同樣的道理,蒙古鐵騎雖可橫掃歐亞平原,但在進攻南宋、兵至川黔時,其勢在萬重大山的阻隔下已成強弩之末。




中國平原地區若以黃河北南劃分,黃河以北的山地和平原面積有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這有利於那裡的政治力量「窮則獨善其身」即造成地方割據,「達則兼善天下」 即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目標;而在中國山地,尤其是長江以南山地的割據力量——比如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既難以被剷除,也難以坐大。司馬遷感覺到這個規律並將它概括的更為簡單,他說: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關於這個規律,坐觀君

(ID:china_2049)

在以前分享的一篇地緣政治文章中有詳細展開,即: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背後隱藏的地理密碼

,點擊可跳轉閱讀】




經驗還表明,地理上居高臨下的戰略力量在地區或國家統一中往往佔據著「據上游之勢以臨馭六合」 的優勢。

在歐洲,古羅馬的愷撒和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就是從阿爾卑斯山南北兩麓揮師而下統一全歐洲的;在北美,19世紀60年代美國林肯北居高地的地理形勢也對其取得統一南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歐洲統一事業作出大貢獻的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帝國的誕生地即阿爾卑斯山及其兩麓在後來的歐洲歷史中竟成了碎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歐洲最高地阿爾卑斯山竟成了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的分界線!在此只指出這樣的史實,至於其產生的其他社會原因,將放在後面專門討論。




坐觀君:到這裡,關於中國地緣政治的全貌分析將告一段落。之後將結合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進行中國內陸地緣政治的區域比較,內容相對會更具體。

所以今天的文章依然不長。後續

精彩,值得期待。


想打賞?


長按識別二維碼->輸入金額->按「轉賬」


坐觀君馬上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何以如此短命?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2017年,這個世界會好嗎?
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
號外┃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做著別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且樂在其中。

TAG:坐井觀天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張文木:中國的地緣政治優勢在世界各國中絕無僅有
伊朗是否在中東地區轉移的地緣政治中喪失實際地位?
從洞朗對峙到印度洋較量 中國在地緣政治面臨哪些挑戰?
美媒:地緣政治大洗牌,歐洲是否更愛中國?
沙特在葉門的地緣政治困局
從地緣政治角度讀懂三國故事
京杭大運河的地緣政治意義究竟有多大?
這個地方曾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但三次人為原因,中心地位被取代
醫療創新中的「政治正確」:美國和中國現在一樣變乖了
長江流域的地緣政治意義有多大?
影響中國歷史的九篇政治美文,你都知道有哪些嗎?
美國政府在二戰後如何利用大學服務於地緣政治?
小國對抗整個世界?半島的政治悲劇及其生存之道在哪?
比中南海更神秘的中央決策地,中國政治「後花園」
平衡中國?補漏美國?日本天皇訪泰,背後有著怎樣的地緣政治算盤?
在中國,服裝也是政治。
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居然都各自遵循一條定律
足球場踢的是政治 國足悲壯出局竟是死於複雜的中東政治!